高职新专业目录背景下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建设路径探究
2023-02-11袁晴春
袁晴春
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湘潭市 411207
1 前言
从教育部2021 年3 月12 日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的通知(教职成〔2021〕2 号)文件中可知,调整后的专业大类为19 个,细化成后的专业类为97 个,共计1349个专业。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修(制)订,完善了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根据产业结构对专业布局进行了优化,使专业设置更科学合理[1]。制造装备大类中的汽车制造类专业调整的专业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这个专业是由三个专业合并、改名得来。由于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和汽车试验技术三个专业进行大调整,使高职院校从原来开办的专业中要对人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师资结构进行调整,来胜任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的教学。在教育部没有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的公告之前,汽车制造也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各高职院校对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2021 届新生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结合之前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修改而成,这样可以满足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教学和实践要求[2]。自从2022 年9月7 日教育部颁布《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后,要求各高职院校按照新的要求对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培养的学生符合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职业面向要求。因此,我校结合当前的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现状,需要对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探索本专业的建设发展路径,以供参考。
2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建设现状
2.1 人才培养规模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主要是面向汽车前市场,从统计数据中可知,在专业目录调整前,2020 年全国开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有176 所,在校学生人数多达2.6 万;由于汽车试验技术专业对实训设备要求较高,2020 年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2 所,分别是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人数202 人;2020 年全国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有569 所,这也是汽车制造类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在校人数多达19 万。相比较合并前这三个专业的开设学校和招生情况,可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和汽车试验技术两个专业呈现招生“不兴旺”的趋势,主要原因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虽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由于该专业主要偏重于汽车生产技能,毕业生多数就职于汽车制造车间的生产线或者流水线岗位,对技能要求并不是很高,而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工作较为单调,在职业上自我提升空间相对较小,学生就业对口率不高,造成高中学生报考这个专业的热情不高;而汽车试验技术专业对学生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要求较高,有点类似于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造成全国有汽车类的高职院校不青睐这个专业的开设。
2.2 学生生源及就业情况
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于管理系统调查统计的数据中可知[3],2019 年全国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于装配技术专业学生总人数25076,其中普通高中起点的人数为19458、中职起点人数为4952 人,退伍军人等其他生源人数为666 人,普通高中生源所占比例为77.6%;2019 年全国高职汽车试验技术总人数为196 人,生源全部来自普通高中,而中职生源在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呈现增长趋势。
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于管理系统调查统计的数据中可知[3],2019 年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毕业人数9127人,就业人数7422,就业率高达94.8%,汽车试验技术毕业人数99 人,就业人数79 人,就业率为79.8%,纵向对比了2016-2019 年的就业数据,可知就业率总体趋势有所下降,需求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最多的地区是上海,占37%,其中需求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最多的方向是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岗位,占44%。
2.3 师资队伍情况
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于管理系统调查统计的数据中可知[3],2019 年全国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教师共有2087 人,博士研究生37 人,硕士研究生682 人,本科1248 人,专科80 人,专科以下40 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教师占94.25%;2019 年全国高职院校汽车试验技术专业教师共有4 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 人,本科2 人,全部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纵向对比2016-2019 年的数据,发现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制造和汽车试验技术类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在不断改善,新增教师主要以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为主,教师来源主要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企业引进和同类院校交流引进,这三种方式占比高达99%、其中高校应届生是高职汽车制造类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占52%,虽然应届生理论知识过硬,但是实操动手能力较差,专业技能在短时间内急需提升,不然不符合高职院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宗旨。
3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建设路径
3.1 合理搭建好课程体系大框架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大框架的搭建如图1 所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上述师资队伍情况可知,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学团队搭建模式要把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组合,一个教学团队中至少要有1 名以上的企业专家,这样可以为实现学院与企业共享教学团队,做到产交融合企业“双元”育人,提升育人质量。
图1 课程体系大框架的搭建
结合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中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的主要专业课程介绍,与以前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有很大程度不一样,本专业更偏向于新能源汽车的装配与调试、质量检验、测试,从而课程体系的搭建有所调整,其中教学内容的构建要适合学生职业面向的发展水平、适合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更要适合就业要求。因此,要对课程内容知识进行重构,把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细化到每门课程知识中,学生通过单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技能点。
课程体系中的资源建设需要结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来确定教学目标,从而得教学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分教材、课件和视频三个方面着手准备,教材中要插入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最前沿的新知识,课件和视频要与最前言的新技术、新工艺接轨;习题集、试题库以及评估评价方案要对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最新技术和技能的检测合理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3.2 教学团队组建
教学团队组成担任原则如图2 所示,根据车辆学院的现状情况,结合汽车电气类、发动机类和底盘类,分成三大组,各小组的组长由副院长、教研室主任和专业带头人负责,带领各自团队分工开发汽车电气类、发动机类和底盘类的课程资源、编写教材和课程标准,带领团队申报各领域类的研究课题,积累教学经验向教学成果转化;其中教材编写一般由2 人合作完成,这样2 位教师都可以成为主编,也可以联合兄弟院校共同完成,编写的教材尽量所有专业能用的上,基础较好的团队,在1 年内可以完成2-3 本教材的编写,教材的开发可以先确定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再反过来规划教材的大纲,争取在2-3 年内申报成国家规划教材(规划教材的基本条件:有校企合作、有企业成员参与课程编写、公开出版1 年以上);1 门课确定一个课程标准,逐步完成教学和课程改成,为教学教改相关的科研课题申报打好基础,为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比赛积累教学经验。
图2 教学团队组成担任原则
这样分工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各团队中的老师评职称做好准备,评职称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规划)教材、课题(论文、专利)、比赛(教学能力比赛、技能比赛、论文比赛等),有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3.3 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要点如图3 所示,首先要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分成哪几大系统,例如发动机由2 大机构和5 大系统组成,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然后每个系统的内容是由理论知识点和实操任务组合而成,理论知识要教什么、实操要教什么,教学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方面,而要设计好实操任务,由实操任务反推理论的深度,所有的实操任务均来自真实岗位、车间现有的任务。
图3 教材编写要点
实操任务中的车型要定好,不要太杂乱,这个模块系统中出现这个车型的实操任务,另一个模块系统中又出现另外一个车型的实操任务,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车型选用原则,在满足现有教学条件所需情况下,本着节约成本而制定,例如赫鲁兹发动机只需1.2 万元1 台,可以解决基本的发动机机械系统拆装课程所需,迈腾发动机2 万1 台,可以对接汽车技术技能大赛,在满足教学设备后考虑向比赛方向发展。
3.4 教学能力提升
教学能力大赛的前身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从2010 年开始到2017 年共举办了8 届。在2018 年改革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教学能力大赛的核心要点如图4 所示,参赛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前期教学基础、潜心地研究专业教学、认真地总结教学经验。
图4 教学能力大赛的核心要点
教学能力比赛需要提交的文件有五大块: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教学实施报告和实录视频。从专家的评审惯例看,首先评审的内容就是实录视频,因此参赛视频对于参赛团队是否能够胜出至关重要。创新的起点是一切基本要素都完备,所以首先应在提交的教学视频上具有完整性。此处的完整性是指视频画面的完整性,声音的完整性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例如在视频拍摄时出现画面不完整的镜头容易影响评分,具体是指视频中出现半个投影仪图片,半个学生头部的镜头等一些不完整的定格画面;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是指在你所提交的授课视频中讲解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部分,有导入、有重难点讲解、有互动,最后还要有小结。而不是我们简单所想的,从一堂课当中截取10 分钟作为参赛作品提交等等。
从最新的教育政策分析,在授课内容中应注意融入“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因为高校各门课程都负有育人的重要职能,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这些热点和重点内容有效融合,将凸显参赛团队的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