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
2023-02-10陈静
陈静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0年7月,湖南女孩钟芳蓉以高考676分的成绩被北大录取。她在选择专业时没有盯着所谓的“热门”,而是选择了“冷门”的考古系,原因是“从小就喜欢”。这一选择引发社会热议。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说:“考古是人民的事业,它不意味着‘穷’,也不意味着‘挖土’,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对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都能起到很大作用。无论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考古业,这段学习生涯都能为人生之路奠基。”
材料二:下面是高中学生李栋梁在高一选课前夕与其母亲的一段对话。
李栋梁:选什么学科,应该根据我的人生规划来决定。我的理想是将来能从事纯学术性的数学研究工作,成为登上学术之巅的“大家”。
李母:别好高骛远,还是多看看眼前吧。你应该先考虑选什么学科易出高分,能考个什么样的大学,能找个什么样的工作。
李栋梁:你说的是生活目标,算不上人生理想,我的选择是人生理想。
李母:孩子,到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社会现实了。
请结合材料,以“有用与无用”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评
有用还是无用,这是个问题
石一帆
五石之瓠,惠子认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却认为“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惠子认为“无用”,庄子却说“夫子犹有蓬之心”。(开篇之巧妙在于用庄子《五石之瓠》的故事来引出“有用与无用”的话题,避免了作文开头引材千篇一律的问题,及时回扣作文标题,引人深思。)
有用还是无用?这是一个问题。湖南女孩钟芳蓉在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被北大录取。然而,她在选择专业时却从热门专业围成的万花丛中片叶不沾身地穿过,选择了“冷门”的考古系。有人说:“与其选择考古这个‘没用’的冷门专业,不如选择当下的热门专业,以后好帮家里减轻负担。”考古学真的是“没用”的专业吗?(针对话题,概述材料一,并针对现实中人们对这一事件热议的中心观点,抛出“考古学真的是‘没用’的专业吗”这一问题,激发读者向内探求答案。)
诚然,考古并不像金融等行业那样“热门”,能够为自己或家庭带来直接的利益,然而仅凭这点就判断其有用或无用,是否太过功利了呢?(前面先用“有人说……”树靶子,而后在此处作出辩驳,语言不多,却引发思考。)同为北大考古系学生的樊锦诗,在毕业后选择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工作,她完成了莫高窟的分期断代研究,实现了“数字敦煌”,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敦煌文化。她用自己的一生,换来了敦煌的“永生”。这难道是“无用”的工作吗?(作者如同和朋友说理,先破后立,用一句反问句直击靶心。)
有用还是无用?这是一个问题。高中生李栋梁未来想要从事纯学术性的数学研究工作,遭到了母亲的制止,被認为其所做的是无用之功。李栋梁心中的“人生理想”被母亲口中的“社会现实”彻底否定。(针对话题,概述材料二,具有很强的材料意识,同时紧扣现实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代入意识。)
李栋梁的选择是“无用”的吗?我们试想,若没有纯理论的研究,哪来“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发?哪来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但李母的劝诫似乎也并非毫无道理,且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去从事纯学术性的研究工作呢?我曾一次次目睹这些普遍而又奇怪的现象:读书不为品味文学之美,而只为提高作文分数;听英文歌不为感受音乐之美,而只为训练英语听力……虽然这么做能让我们在短期内提高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功利化的学习危害极大,它不仅会降低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导致焦虑的情绪。(这一段顺势而续,分析李栋梁的人生理想是“有用”还是“无用”,由此拓展到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而又奇怪”的现象,并谈及危害,于是,“钟芳蓉”“李栋梁”也就有了典型性,凸显了“有用与无用”之争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
如此琢磨一番,试问“有用”和“无用”的标准是什么?它在时间、空间上分别有怎样的定义?于当下无用,那于将来呢?于此处无用,那于他处呢?“有用”或“无用”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不应被即得利益所定义,它取决于视野和心境,我们切不可简单评判一个事物是“有用”还是“无用”。正如庄子所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只有学会辩证地看待“有用”与“无用”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破必破,当立已立。这一段水到渠成地论证了首段提出的问题,“有用”还是“无用”,会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在面对具体情况时,唯有视野辽阔、胸襟开阔的人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何为有用?我问钟芳蓉,她说:就是于古物中寻觅心灵的归处;我问李栋梁,他说:就是于数理化中安放兴趣和热情。哦,亲爱的同学,你可听懂?(结尾以设问强调观点,别有意蕴。最后以一句呼告,拉读者进局,余味无穷,妙不可言。)
【湖南常德市芷兰实验学校】
学生点评
点评一:本文最大的亮点是针对材料,紧扣话题,就事论理,有的放矢。开篇以惠子与庄子关于“无用”和“有用”的观点始,意味深长。论据的选择鲜明典型,用樊锦诗的典例诠释钟芳蓉的选择,用学习和生活中的怪象来叩问“李母”们的观点,结构严谨巧妙,论证具有说服力。
点评二:本文论证中心明确,即探究“有用与无用”的相对性。围绕这一观点,作者有的放矢,选用典型的人物事例进行论证:樊锦诗用一生守护敦煌,在功利之人眼中是“无用”的,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她自己的人生来讲是“有用”的;李栋梁的分科选择,从李母的角度看是“无用”的,但对李栋梁来说,实现“人生理想”才是“有用”之功,最后得出结论。论证有力,具有思辨色彩。
点评三:本文结构严谨,紧紧围绕“有用和无用”进行论证。作者开篇用惠子和庄子的对话引出话题,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文学积累。接着在行文中,作者看似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对“对立面的选择”先表示理解,再摆出事实,让读者从钟芳蓉、樊锦诗、李栋梁的选择中窥见答案。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有的放矢”,论证清晰、深刻,给人启发,引人思考。
教师点评
作者眼中有观点,针对观点,展开论证;作者眼中有材料,紧扣材料,就事析理;作者眼中有读者,娓娓道来,条分缕析,立场坚定。作者论证说理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和典型人物事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用庄子的故事引出“有用与无用”的话题,带着哲人的忧思和智慧,意味深长,余音绕梁。
教师提纯
这篇作文在“有的放矢、论证有力”方面有哪些值得同学们借鉴之处呢?
1.针对观点,展开论证。以“有用还是无用?这是一个问题”贯穿全篇,引领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考去分析,去辩驳,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2.针对材料,就事析理。本文没有抛开材料,仅仅就话题展开论述,而是紧扣钟芳蓉和李栋梁这两个人物事例,就事析理,具有很强的材料意识和情境意识。
3.针对读者,理性思辨。作者很有读者意识,像是和朋友相对而坐,探讨当下的热点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论据鲜明、典型,紧扣当下现实,思辨、温和、坚定又发人深省。
4.针对问题,提供对策。在本文倒数第二段中,作者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有用与无用”的认识过于狭隘和短视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