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导读

2023-02-10赵真真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信陵君公子司马迁

赵真真

作家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继任太史令。天汉三年(前98年),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身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他忍辱含垢、发愤图强,完成了所撰写的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历时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内容梗概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这就是“纪传体”。这一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包括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世家”记述了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记述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艺术风格

《史记》是一部优秀的史学、文学巨著,在刻画人物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如《项羽本纪》中的描写,在项羽杀宋义一节中,宋义作为起义军的将领,在关键时刻不肯去救援赵军,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际上是另有图谋。项羽看穿了宋义的意图,当机立断斩杀了他,夺取军权,扭转了局势。司马迁正面描写了项羽的卓识和果断,表现了他关怀百姓士卒的胸襟、肩负国家安危重任的志气。还正面描写了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引兵渡河的行为,写“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又描写了诸侯军的反应,“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从侧面衬托了项羽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和高超的武艺。

2.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特点。

司马迁生动地描写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紧张的场面,彰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平静实际杀机四伏的宴会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鲜明的个性。刘邦的圆滑奸诈,项羽的率直寡谋,张良的机智从容,范增的偏狭急躁,樊哙的粗犷豪放,项伯的善良与愚昧等,描摹传神,如在眼前。

3.用对比的方法凸显人物。

《李将军列传》中就用到了这种手法。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的特点,将他与程不识带兵的特点进行对比。李广带兵宽缓简易,“行无部伍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近乎“无为而治”;程不识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一丝不苟。“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两相对比,匈奴和士卒的反应表露出作者的倾向,使李广带兵的特点格外显眼、突出,读者对李广的敬慕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4.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史记》中,司马迁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较多地使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用极富个性的语言将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刘邦表明自己之所以能得天下时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层叠排比,滔滔而下,表明刘邦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特点。而项羽徒逞匹夫之勇,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寡断,连仅有的一位谋臣范增,也被他抛弃赶走。两相比较,孰胜孰负,不言自明。

5.用“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

司马迁写《史记》,在安排材料时采用了“互见法”。在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的材料中,按塑造人物的需要,或详或略、或补或删,凸显人物性格,记述史实互相补足,这就是“互见法”。这样既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又保持了人物性格的完整、历史的真实。如《魏公子列传》主要表现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但信陵君并不是时时都能做到这一点。魏相魏齐曾将范雎打得肋折齿断,后来范雎做了秦相,要报仇,魏齐无藏身之所。赵相虞卿为了救魏齐,解去相印与魏齐一起寻求信陵君的帮助。但信陵君畏惧秦国,未及时接见他们,结果魏齐“怒而自刎”。如果将这件事写进《魏公子列传》里,就不能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形象,因此司马迁将它写进了《范雎蔡泽列传》中。这样既突出了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又不损害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保持了历史的真实,真正做到了“不溢美”,也“不隐恶”。

片段赏析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报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魏公子列传》

◆赏析

文段详细描写了信陵君亲自迎接侯嬴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信陵君送厚礼给侯嬴,侯嬴不肯接受,“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带着车马随从,专程到夷门去请侯嬴参加宴会,“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这些语言、动作描写生动传神,表现出侯嬴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性格。走到半路,侯嬴故意表现得十分傲慢无礼,让信陵君停车,“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视公子色终不变”,才不紧不慢上车。到了宴会上对信陵君说,“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这一系列举动凸显了他胸中自有韬略的特点。

面对侯嬴表现出的傲慢无礼的行为,信陵君却“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二者对比,更突出了他“仁而下士”的性格特點。

除了正面描写信陵君和侯生的言行举止之外,文段还描写了其他人对这件事的反应,“皆窃骂侯生”“宾客皆惊”,从侧面烘托了信陵君谦虚下士的性格。

猜你喜欢

信陵君公子司马迁
鸡鸣与狗盗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信陵君爱才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五公子抢位
红装公子,如玉无瑕
陌上公子人如玉,一眼万年情无双
多情公子空挂念
信陵君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