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4 年与2022 年版《公共图书馆宣言》的比照与辨析*

2023-02-10张文彦刘若奇

图书馆 2023年1期
关键词:宣言数字图书馆

张文彦 刘若奇

(1.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长春 130032;2.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南宁 530006)

2022 年7 月26 日,第87 届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WLIC)在爱尔兰都柏林召开,会程第二天发布了新版《公共图书馆宣言》[1](以下简称《宣言》),距上一版《宣言》发布(1994 年)已时隔28 年。《宣言》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国际图联(IFLA)联合拟定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理念,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基本任务,呼吁全球公共图书馆及图书馆工作者为社会与个人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该文本向来是全球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针和风向标。2022 年再一次修订《宣言》,一方面可确保其能反映当前公共图书馆的现实和使命[2],另一方面可使《宣言》与全球图书馆、政府等领域的实践保持相关性和目标一致[3]。新版《宣言》的发布意味着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将开启新篇章。辨析新旧《宣言》异同,洞悉其变化,特别是关键点、文本结构和用词的迁移,可及时赋能我国各类型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发展,使我国图书馆办馆的理念、任务和发展途径趋于一致性、协同化,并为世界同行所认可和接纳;使各图书馆及其行业整体以更高的专业水准和在本地社群中更大的影响力助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使更大范围的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受益,从而在新时期的中国充分发挥出图书馆行业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固有功效和较大潜能。

1 新旧《宣言》的形式变化

1.1 章节变化

两版《宣言》在章节排列上无明显变动。1994 年版《宣言》的章节排序为公共图书馆理念阐述,公共图书馆性质概述,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资助、立法与网络,运行与管理,宣言的贯彻实施;2022 年版《宣言》在沿用旧版章节顺序的基础上新增“合作”章节,置于“运行与管理”和“宣言的贯彻落实”之间。“合作”章节的内容在旧版《宣言》“运行与管理”章节中以条款形式呈现,新版《宣言》则将其单独成章以便强调并拓展深化。

1994 年版《宣言》发布后,踏入新世纪,人类科技发展与文化融合之迅猛始料未及,相关新闻报道[4-5]、实践案例[6]和学术成果[7]见证了公共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合作带来的效益与价值,相应地旧版《宣言》条款的局限性就更清晰地展现出来。笔者认为将“合作”单独成章,作为新版《宣言》最大的变动是对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各类型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广泛合作的重视以及对旧版《宣言》局限性的弥补,对旧版章节的沿用说明此内容构造仍具备逻辑条理性、专业合理性与较大参考价值。

新版《宣言》(2 400 字)的权威中文译文比旧版(1 400字)多出1 000 字,这部分字数不仅体现在新增章节上,也包括了新增条款,新版《宣言》的内容更加全面、清晰确切并切合时代特征(见表1)。

表1 新旧《宣言》章节内条款数量对比

1.2 用词变化

新版《宣言》用词更加准确,贴近时代特征。新版《宣言》用“all individuals”代替旧版中的“men and women”来描述“公民、所有人”,用“ethnicity”代替“race”描述“种族”,用“gender”代替“sex”描述“性别”。“race”侧重于描述人类的生物学特征,例如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而“ethnicity”侧重于描述文化认同,以文化身份区分不同种族,例如人的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同时“sex”强调生物学性别,例如雌性、雄性、雌雄同体,而“gender”强调社会角色,例如阳刚的男性、阴柔的女性等。

总之,新版《宣言》的用词应社会发展态势作出及时调整,倾向于由人的社会属性而非生物属性出发,更好地为具备多样化特征的全体公民服务,这些更加考究的用词也使新版《宣言》表意更为严谨、科学,体现出专业团体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 新旧《宣言》的内容对比分析

2.1 核心理念进一步更新

旧版《宣言》的逻辑主线是:为全体公民无差别地提供获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机会,使之成为知情明理的公民,积极行使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发展。新版《宣言》不仅延续了旧版理念,“公共图书馆作为提供基础条件的窗口要致力于个人与社会群体的终身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而且更详尽地阐述了要通过提供获取、创造、共享知识的机会助力知识社会的发展。旧版《宣言》认为获取信息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点,而新版《宣言》则将提供知识视为图书馆的新方向。同时,新版《宣言》还强调并新增一条理念,公共图书馆要在全球确保更多人享有受教育、参与知识社会和社区文化生活的权利,是提倡包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构。

“知识社会”“可持续发展”“包容”作为新词汇在核心理念部分出现,是新版《宣言》最重大的变动之一。“知识社会”的概念诞生于20 世纪60—70 年代,这种社会的运作过程是通过知识的不断创新、积累、应用和分化,促进产业进步,引导个人、组织和社会的成长进步,知识和创新是知识社会的核心,1994 年美国专家德鲁克认为人类正在进入知识社会[8]。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上帮助公民获取知识、传播信息的主力军,理应通过促进知识的创造与共享助力知识社会发展。知识共享是知识社会的拱顶石[9],知识服务和知识共享将是未来公共图书馆投身的重要领域。

“公共图书馆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与2015 年联合国通过的《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0]的目标一致。从个人到法人等其他更大主体,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获取信息的机会,获取信息有助于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并受益于科学和文化,做出正确决策并进行创新。公共图书馆可通过为每个人提供充分利用信息的机会来实现公平、高效的信息获取。《宣言》修订过程中,来自全球的750 多份图书馆员建议就包含了加强包容性原则,因此,IFLA 倡导将图书馆视为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11]。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公共图书馆行动的一项指导性原则。

2.2 更加关注“各年龄层次”的“每个人”

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下行,各国缩减公共机构预算,公共图书馆面临挑战。英国大量公共图书馆的关闭、从业者的保守心态、信息环境的剧变等因素加重了公共图书馆危机。美国公共图书馆人为迎接挑战,在1994 年版《宣言》公共图书馆使命部分新增了阅读推广条款,包括“从小培养和加强儿童的阅读习惯”(第一条)和“激发儿童与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条)[12]。

进入新世纪,计算机和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经济回暖,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一一进入大众视野。公共图书馆在新业态环境下为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和知识需求,必须进行创新与变革。在国际范围内,图书馆界在由“书本位”向“人本位”转型[13],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例,其网站以人群类分展示服务项目,体现出“欢迎每一个人”的服务理念[14]。图书馆只有摆脱只提供馆内所藏,排除自身所不能提供的业务这种错误理念[15],积极以用户为中心展开服务,提供用户所需,才能牢固立馆之本,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16]。《宣言》修订时征集的全球图书馆员建议还有一条“更专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习和创造”[3],新版《宣言》采纳了此条建议。

在公共图书馆的使命章节,新版《宣言》则将旧版的“让儿童从小养成和加强阅读习惯”(第一条)和“激发儿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条)分别调整为“培养并加强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时期的阅读习惯”(第三条)和“为个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机会,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和同理心”(第二条)。其他条目同样出现了“支持终身学习”“使各个人生阶段的人持续自主地追求知识”“提升各个年龄段的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等内容。新版《宣言》将“从小(儿童阶段)”更改为“出生到成年”,将“儿童、青年”更改为“个人(不分年龄阶段)”,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年龄跨度变大,重点服务群体扩大,服务难度将大大提升[17]。使命中第六条用“all people”代替“citizens”,虽然“所有人、每个人”和“公民”在客观上不影响公共图书馆提供平等服务的原则,但描述词汇的细微变化更能凸显新版《宣言》的专业性、普惠性。

2.3 核心条款更加具体

“公共图书馆”章节是《宣言》的核心部分,主要规定了公共图书馆属性即各地的信息中心,服务对象是以社区为中心的每个人,遵循的原则即平等原则,公共图书馆的基础工作包括馆藏和服务。新增公共图书馆围绕社区展开服务可谓核心部分最大的改动。

2.3.1 新增知识服务与社区服务

新版《宣言》除阐明公共图书馆作为当地信息中心提供知识和信息外,还强调公共图书馆在知识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助力知识社会发展的行动:公共图书馆要主动适应新的交流方式帮助公民获取信息,还要提供开放的空间以便包容知识、信息和文化的产生、交流与共享,即保障最基础的知识交流空间供公民使用是对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最低要求。

新版《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对社区的重要性——公共图书馆是社区的创造者,从而提升了图书馆在社区工作的行为要求和目标。图书馆要主动接触社区新用户,有效倾听并满足用户需求,旨在提高其生活品质,争取使社区成员信任图书馆,将其培养成为知书明理的公民。同时新版《宣言》认为公共图书馆馆藏和服务基本工作要能反映社区语言和文化多样性,这是对旧版《宣言》工作原则要求的升格。

2.3.2 图书馆转向社区服务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图书馆改造社区(Libraries Transforming Communities,LTC)由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于2014 年所倡议。该倡议旨在解决3 个问题:第一,为应对社区参与和资源不断增长,通过图书馆与社区成员的合作解决双方的问题,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解决图书馆如何主动、广泛地提供服务这一关键问题;第二,图书馆通过更好的社区互动,与当地民间机构、非营利组织等资助者建立更牢固的关系,使其加大对社区的投资;第三,开创图书馆领域新的研究方向,使研究者的关注点由图书馆危机转移至作为社区变革推动者的图书馆[18]。

第一阶段的LTC 历时18 个月以10 家公共图书馆为调研对象探索如何在图书馆中使用哈伍德研究所“向外转”(以图书馆为中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的方法[19]。“向外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分步骤了解社区、使思维和行动更加以社区为中心、积极主动处理社区问题、将社区的愿望放在首位[20]。第一阶段的LTC 于2015 年12 月结束,充分发挥社区的潜力取得一定成果。ALA 继续在2016—2018 年进行图书馆改变社区第二阶段的探索,2020—2022年进行第三阶段的探索,2022—2024 年进行第四阶段的探索。2020 年修订《宣言》时向全球图书馆员征求所获建议之一即图书馆要为本地需求服务[3],其次“图书馆改造社区”引起了各国重视[21]并取得预期成果,因而新版《宣言》将社区服务定位为图书馆重要的新任务,可见社区服务之于未来公共图书馆是机遇亦是挑战。

新版《宣言》核心部分中各条款指涉的工作内容都有所更新或增加,更加具体清晰的条款内容为图书馆的工作指明方向。特别是将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单列条款予以表述;新增无论用户具备“任何其他特征”,都将忽略所有特殊情况达到为所有人服务的目的;将馆藏资料和服务须反映社区文化新增为工作原则,未来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和重心将改变和迁移。

2.4 任务更加深入复杂

公共图书馆的任务是其服务活动的出发点与着眼点。新版《宣言》在旧版服务宗旨的基础上增加了“包容”与“公民参与”两方面。新版《宣言》的任务条款相对旧版虽总量减少,但服务范围和难度都大大增加(见表2)。

表2 新旧《宣言》任务的条款数量对比

新版《宣言》将“儿童”和“青年”表达为“从出生到成年”的各个时期,将服务群体的总称“公民”细化为“各个年龄段的人”。公共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增多,针对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特征的读者,图书馆如何因人而异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难题。另外旧版《宣言》要求公共图书馆为个人教育、自学教育和正式教育提供帮助,新版则将非正式教育也列入其中以支持终身学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图书馆任务量。

新版《宣言》将数字技术应用提升到新高度,旧版《宣言》的12 项任务中未有涉及,新版的11 项任务中提及3次“数字”:公共图书馆要促进公民数字素养技能的发展;要借助数字技术为社区所在用户提供现场和远程服务;要促进数字化与原生数字资源中的文化表达。

数字素养的概念由以色列学者Yoram Eshet-Alkalai 于1994 年首次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数字素养的认知已从最初的“对媒介信息有理解能力”、“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转化为“在不同场景中利用数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2]。2020 年修订《宣言》时向全球图书馆征求的建议即包括考虑图书馆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的作用[3]。作为生产和传播知识、信息、文化的重要机构,借助数字技术帮助公民获取数字资源,提升公民的数字素养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加上COVID-19 大流行给全球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依赖互联网和媒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020年国际图联与欧洲图书馆协会在疫情流行背景下,共同呼吁加强对教育、研究、文化和数字包容性的财政支持,增加分配给相关项目的资源以应对疫情所带来的挑战[23]。图书馆应当因应时代所需,按新版《宣言》的要求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能为所在社区用户提供馆藏资源和各类服务,帮助他们获取信息。这就要求图书馆加大数字化资源和服务比重、加快数字化进程以实现数字化转型。

新版《宣言》细分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任务,加重了图书馆服务负担。旧版《宣言》指出图书馆要发扬口述文化的传统,提供各种文化表达方式以促进文化表达。新版则将“发扬口述传统”细化为图书馆要营造使社区自愿表达的环境,以此来保存本地的数据、知识和遗产;将“文化表达”的任务细化为对“传统载体”与“数字化及原生数字资源”的文化表达,新增了图书馆要促进对遗产、艺术欣赏等的保存和有效获取,以及对科学知识、研究和创新的开放获取任务。更加翔实的文化任务也是公共图书馆更具包容性的体现。

2.5 条款修订与时俱进

新增内容及其用词上的变化符合时代特征是新版《宣言》的一大特色。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是其变化的最大驱动力。平等条款规定的“特殊人群”中,新增“缺乏数字和计算机技能的人、读写能力较差的人”,他们属于不能使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人;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等概念的出现使得新版《宣言》以“library building”来描述物理的公共图书馆实体;图书馆作为免费提供知识的代名词,利用网络获取数字资源加速了事业的繁荣壮大,但也在参考咨询工作、提供链接服务、建立图片数据库、数字阅读等服务上[24]带来了侵犯著作权的风险,为最大限度保护图书馆服务和减少图书馆的涉诉风险,新版《宣言》提出“著作权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必须保证公共图书馆具有与实体资源同样的以合理条件获取并提供访问数字内容的能力”。新版《宣言》的发布意味着图书馆事业新时代的开启,现在和未来公共图书馆需以新版《宣言》的内容为指导原则提供服务。

2.6 前瞻性条款更加全面

新版《宣言》中除公共图书馆理念和公共图书馆的任务两项最大变动外,另一突出亮点是新增了为图书馆发展预留更多空间的前瞻性条款,以避免短时间内因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文件与现实差距过大,吸取1994 年《宣言》发布后的教训——全球图书馆事业乘着科技进步东风不断成长,弹性欠佳的《宣言》必然无法较好适应社会和行业的未来发展。

新版《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下限与无限延伸的上限。首先《宣言》的理念部分指出,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公共图书馆要尽可能保障更多人受教育、参与知识社会和社区文化生活的权利。无论各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如何,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是对公共图书馆的最低要求。其次,“运行与管理”章节提出,公共图书馆为迎接当下和未来挑战,领导层要具备清晰的思路,给图书馆配备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等以促进图书馆发展。此处修订是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贯彻和延续,以达到保障公民权利的最终目标。

2.7 运行管理趋于标准化规范化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与运行约等于其决策和实践,新版《宣言》从决策到实践为图书馆制定了新大纲。社区服务是未来公共图书馆的转型方向,因此在管理上增加了要求地方社区参与决策环节;在实践上,《宣言》指出各环节必须标准化运行并高效组织工作,以保障图书馆服务质量;为确保所有社区成员都能接受图书馆服务,除去要选址合适、环境良好外,《宣言》新增了图书馆建筑必须设备齐全,尤其是对数字资源读取和使用设备提出了要求;服务过程中要依据不同群体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新版《宣言》列举了作为特殊群体的“边缘化群体、有特殊需求的用户、多语种用户和社区中的原住民”,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运行与管理趋于规范和标准化,有助于树立公共图书馆在民众心中专业、亲民、有效的良好形象,也能使服务项目、方式渠道等与国际接轨,更好地塑造中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国际形象,为国际化的研究和业务合作、交流奠定坚实基础。

2.8 强化多方合作交流

新版《宣言》将合作这一主题从条款上升到章节层次,可见合作交流是未来公共图书馆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由《宣言》行文可知建立伙伴关系被视为接触新用户、拓展实际服务对象的重要途径,合作伙伴范围极广,可大至企业、小至个人,旧版《宣言》提及合作伙伴包括用户群体,国际、国家、区域、本地的专业人士,新版《宣言》增加了学校、非政府组织、图书馆学/协会、企业等团体。进入21 世纪,新旧两版《宣言》相比,图书馆对合作对象的认知已不仅限于读者个体和相关专家而出现了质的飞跃,总之提供给所有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机会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所有服务项目的最终目的。为更好地达成此目标,新《宣言》强力倡导多方合作交流的路径和手段,以便在现有资源投入背景下提升图书馆效能并增大其社会影响力。

2.9 增加了图书馆影响评估条款

图书馆评估在20 世纪60 年代发源于英美国家,主要包括绩效评估和价值评估[25]。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数字技术的应用、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大众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产生怀疑,因而图书馆评估受到国外图书馆界关注,出现大量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项目[26]。2022 年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重点讨论了图书馆如何从成果衡量转向评估图书馆计划和服务带来的影响与价值[27]。新版《宣言》新增公共图书馆影响评估条款,旨在通过评估图书馆的影响向政策制定者以及大众展现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柯平认为图书馆评估有助于强化政府在公共文化事业中的作用、促使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调整、加强数字化建设、促进图书馆业务规范化发展、提升图书馆信息化程度、全面加强图书馆人员素质[28],驱使图书馆事业整体上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但图书馆影响评估是长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因此应注意图书馆社会效益显现的滞后性。

3 新版《宣言》重点关注之处

3.1 提供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新版《宣言》理念部分的新增内容,全文共出现3 次“知识社会”,11 次“知识”,强调了公共图书馆应提供知识服务并促进知识社会健康发展。受数字经济[29]、知识经济和网络化、数字化的影响,技术变革、社会需求、创新等要素驱动公共图书馆将业务与知识紧密关联,图书馆的行业背景已从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30]。从信息服务转型至知识服务,有利于捍卫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机构不可或缺的地位,展现图书馆实用性和亲民性的形象;对社会来讲知识服务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知识需求,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永恒动力机可推动社会发展;对个人和组织团体,知识服务成为提升其素养的助推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公民信息素养,通过个体共同努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健康知识社会的目标。

公共图书馆传统工作通常以信息服务为主,知识服务在目标驱动、服务内容、服务方案、服务流程、服务方式等方面与信息服务大不相同[31]。因而公共图书馆要适应社会发展,转型知识服务“阵地”,须从图书馆组织结构、资源、服务、合作机制等方面开拓创新,以用户为中心,以全面、丰富、开放的资源为“敲门砖”主动接触用户,为社会及个人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助力知识社会的发展。

3.2 重视社区服务与公民参与

“社区”一词在旧版《宣言》词频为3,新版《宣言》的词频则为13,涉及各章节,集中出现在核心和重点章节——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任务。相关表达包括公共图书馆努力的目标是培养知情明理的社区成员、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与服务要反映社区文化、确保所有人都有能获取各种社区信息和参与组织社区活动的机会、确保所有社区成员能获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让地方社区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决策等。新版《宣言》喊出了最响亮的口号“公共图书馆是社区的创造者”。

ALA 理事长Young 认为:图书馆正在发生改变,仅仅为进门的人服务的旧模式不再准确,社区参与是当今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必须熟悉掌握这一领域,为图书馆与社区开辟新的可能性[19]。图书馆转型社区的概念在2014 年已提出,经过数年实践,得到了IFLA 的关注。2018 年,IFLA 发布的《全球愿景报告摘要:十大亮点和机遇》[32]中,第3 个亮点为“无论我们如何定义社区,都要致力于满足用户的需求,专注于为社区服务”,与之对应的机遇是“通过扩大图书馆的推广活动,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以吸引更多的社区参与,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同年,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PLA)发布的《2018—2022 年战略规划》中,其核心目标是“加强公共图书馆对社区的贡献”,愿景为“公共图书馆是社区的核心,不仅要反映社区的多样性,而且要成为实践包容的领导者”[33]。2022 年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发布的《2022—2026 年战略规划》中,在2018—2022 年阶段目标已经取得成果的背景下,再次将“充满活力的公共图书馆是每个社区的核心”作为战略计划愿景,将“PLA 致力于通过加强公共图书馆及其对社区的贡献,使愿景成为现实”作为战略计划的宗旨[34]。

从工作目标到行为规范,无论是以实体或数字方式提供服务,以社区为重心的服务模式都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新方向,如此解读使公共图书馆工作目标更明确,工作内容更丰富,工作任务更具体和繁重,公共图书馆因而面临新挑战。

3.3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

新版《宣言》出现9 次“数字”并首次打破以往3 版《宣言》零“数字”的记录,语言表述则将资源区分为“数字资源”和“传统资源”。新版《宣言》如此强调“数字”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数字化已逐渐成为图书馆界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图书馆业务工作出现变革,特别进入21 世纪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藏用结合”的服务模式,数字技术对公共图书馆的繁荣发展功不可没,因此,新版《宣言》刻意区分“数字资源”与“传统资源”,表明相应业务工作的差异;第二,数字技术对于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无论是对于知识服务、可持续发展、社区服务等战略目标,还是文化传承、提升公民素养、运营图书馆等行动目标,数字技术的创新及应用都系当中的核心关键步骤,因此新版《宣言》强调数字技术的重要性。

4 新版《宣言》对公共图书馆带来的可能影响

4.1 重新审视公共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

2022 年版《宣言》倡导的提供知识服务的公共图书馆理念,要求公共图书馆重新审视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审视关系并非重新定义关系, 1949 年发布的第一版《宣言》至2022年的第四版《宣言》,其更迭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在各版《宣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更上层楼,直至1994 年版《宣言》将公共图书馆定位于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三个方面[35],2022 年版将“知识”列入其中。公共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最大的区别是图书馆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主被动关系,知识服务需要以更主动的态度、更有指向性的服务策略、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多样化的渠道获得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为每一位用户服务;知识服务更倾向于寻找用户,是以用户为导向并给予用户所需,而非给予图书馆自身仅有之物;通过知识服务创造知识,通过公共图书馆平台交流和传播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助力知识社会的发展。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升华,如果说信息服务是帮助走进图书馆且大概了解自己所需的用户,那么知识服务就是宣传自己、寻找并吸纳用户、解决未知,是高阶服务。

4.2 彻底改变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知识服务和社区服务是全球图书馆事业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36],“向外转”是两者的共同特征。以图书馆为中心是典型的“向内”,即以馆藏为中心、以图书馆设备为中心。摒弃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要是由两方面决定的:第一,科技进步和多媒体在线资源陡增使得公众的信息来源多样化,图书馆信息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图书馆转向以人为本是必然选择;第二,图书馆的新任务即向外转向社区,其本质是以社区成员为中心,围绕社区成员的需求展开服务,因此以图书馆为重的理念必然被淘汰。

进入21 世纪以后,学界一直在讨论图书馆要转向以人为本[37],新版《宣言》中社区服务倡导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公共图书馆要向外转。以人为中心是指图书馆通过询问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的问题,向外转是图书馆更加主动了解用户需求或者驱动用户需求的因素,以满足用户需求提供更好服务。公共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和以社区为重心开展服务两个新任务已不容许其在服务中存在任何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思想。公共图书馆要迎合时代,改变发展策略,在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上争取做到向外转,主动探索用户的需求。

4.3 加速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发展

新版《宣言》的发布在数字图书馆管理、服务、技术、转型等方面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管理方面,强调在数字时代要保障图书馆正常使用数字资源的权利,在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法律层面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行,这是近20 年来世界范围内开发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资源得到广泛使用的结果;在服务方面,新版《宣言》在图书馆促进教育、传播文化、信息和知识等角度均将各项业务区分为数字和传统板块,强调“数字”工作的关键地位,有利于图书馆更高效展开工作;在技术方面,新版《宣言》要求图书馆能为社区提供远程服务,而远程服务有响应快、延时短、页面简洁、可接受个性化定制等特点,图书馆要具备能承担此项业务的管理系统和数字技术,新版《宣言》的发布要求图书馆须同时提升硬件条件和软实力;在图书馆转型方面,身处后疫情时代,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受到极大挑战,只有全面彻底地向数字化转型才能保障图书馆信息中心的地位和延续已有工作任务,《宣言》更新因而也成为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剂。新版《宣言》的发布可推动建立健全数字图书馆的各业务模块,加快处于数字时代、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图书馆走向智慧化。

5 结语

总之,时隔28 年更新的新版《宣言》因应了时代潮流和召唤,1949 年版《宣言》强调公共图书馆要促进大众教育与世界和平,1972 年版《宣言》将传播文化加入公共图书馆的使命,1994 年版《宣言》认为公共图书馆是提供、传播信息的“天选之才”,在完成一项项任务的前提下,2022 版《宣言》更加强调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公共图书馆要作为建设知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新版《宣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11 条图书馆任务排列缺乏逻辑性,按照图书馆的教育、信息、文化、娱乐等职能板块依次排列能更清晰明了且有指向性;其次,虽然《宣言》的修订与时俱进,在知识产权和数字化等方面弥补了旧版《宣言》的不足,但仍存在遗漏,例如随着科技发展凸显出来的用户隐私保护、公共图书馆的开放获取、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图书馆联盟化过程中的标准制定等问题,新版《宣言》均无提及,虽然《宣言》是公共图书馆界的指导性文件,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但新旧两版的改动须更加紧密地结合现状提出解决方案。

科技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是《宣言》修订的根本原因,图书馆转型是《宣言》内容变动的基本原因,转型的含义包括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图书馆的服务由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服务对象由重点针对儿童和青少年转向以社区为重心的每位社会成员,每项转型任务从制度、服务、技术层面对公共图书馆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艰巨的新任务,图书馆首先要主动接触新用户,其次要提供全面性和多元化的信息,关键之处在于完成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确保社区成员可以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获取信息,图书馆要在理论构建和实践发展两方面积极克服困难,探索公共图书馆的新模式、新道路。

猜你喜欢

宣言数字图书馆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图书馆
答数字
杭州宣言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