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惨胜如败:面板战争三十年

2023-02-10刘芮编辑周一泽

东方企业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京东方产线三星

文/ 刘芮 编辑/ 周一泽

2020 年 10 月,成都高新西区京东方工厂内展示的高科技液晶面板 图/ 视觉中国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如果赫拉克利特观察过日本的面板产业,他很可能会改口。

1990 年代初,日本面板产能占全球94%,在全行业一手遮天。但韩国趁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狠砸面板产业,越亏越投。三星和LG 的市场份额接近50%,成为面板新霸主。1998 年,不死心的日本人卷土重来,将目光瞄准了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小的中国台湾地区。结果2008 年金融危机过境,台系面板厂遭遇暴击,下游需求萎靡,上游有产无销,顺便带崩了日本面板产业。

目前,日本面板产业只剩下JDI(Japan Display Inc)一根独苗,早已被韩国和中国内地企业远远甩在了身后。

在最主流的LCD 面板上,来自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的企业轮番发动进攻,爆发了多场“宁愿亏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的价格战。最终,中国内地收获了属于后来者的胜利,但成本却是天文数字。仅京东方一家公司,砸下的投资就近千亿元。

全球LCD 产能结构变化

作为电子产业的一环,面板的发展史浓缩了电子产业最残忍又最荒诞的特征:

在美国诞生,在日本产业化,然后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以及日本、韩国,四方打来打去,大家都花了大把的钱,但谁也没能彻底称霸市场。

01│“缺芯少屏”的历史

2004 年,日韩面板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中国面板产业不甘人后,一次性交出了三个教科书级别的失败案例。

一个是TCL 高调并购了法国公司汤姆逊的电视和DVD 业务,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商;一个是河南安彩集团花了5000 万美元,买入美国康宁的9 条CRT 彩管玻壳生产线,成为全球第一玻壳厂商;还有一个是彩虹电子节衣缩食省出6 亿元,引进了日本日立的超大屏幕显像管生产线。

三笔并购的结局一个比一个惨:汤姆逊被收购前就已经是亏损状态,TCL 接盘后单年净利润亏损近7亿;安彩集团为了收购耗尽了现金流,没过几年就破产了;彩虹电子重金引入的产线还未投产,就已经成了过时技术。

失败的原因很简单,中国公司重金购买的都是已经过时的CRT 技术,而日韩企业早已在新的LCD液晶技术上集中攻关一轮了。

当时,所有中国面板厂都出现了严重的误判,最有代表性的是彩虹集团掌门人那句“CRT 至少还能辉煌十年”。

早在2000 年,CRT 和LCD 在市场份额上已经平分秋色,但国内产业界的主流观点依然是,就算CRT 现在无法击败LCD,两者打的也应该是持久战。结果是中国公司集体以身试险,CRT 迅速被市场淘汰。

另一个原因是,即便当时中国企业有心上马LCD,也没有相应的技术。

我们常说中国电子产业“缺芯少屏”,“少屏”指的就是LCD 面板。直到2012 年,中国内地进口显示面板(LCD 为主)依旧高达500 亿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石油、铁矿。

简单来说,LCD 技术是一种用电流控制半导体中的发光二极管进行发光的显示技术。相比CRT 技术,LCD 色彩更标准,能耗也更低。和芯片一样,LCD 发端于美国,壮大于日本,最后形成东亚三国打来打去的产业格局。

在电子产业的众多细分领域中,面板有些“清新脱俗”,既有CRT 到LCD 这种技术路线变化,每种技术路线又有类似28nm/ 14nm/ 7nm 这样的技术迭代,这就导致早期投资并没有先发优势,后进者则可以通过新工艺新设备形成产能优势,先发者折旧成本巨大的旧产线反而成了负担。

1990 年代,日本公司的LCD 产能集中在1、2代线,金融危机期间,韩国人顶住压力猛砸3 代线,日本则因为经济衰退无力投资,迅速被韩国超越。

所以面板企业想要赚钱,一方面要时刻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另一方面就是趁着行业低谷期兼并对手、扩大份额——毕竟面板高度标准化,谁便宜买谁的,只能靠扩大份额摊薄生产成本。

这个游戏规则虽然残酷,但对20 世纪初的内地面板产业来说,由于技术上一穷二白,连参与游戏的资格都没有。要知道,中国内地花了二十年时间才实现了CRT 产业链95%的国产化,但随着LCD 迅速成为主流,一夜之间产业链80%的环节又得依赖进口。

当业界严重错判CRT,国内面板产业走入绝境之时,老天又打开了一扇窗户:2003 年前后,韩国的面板大厂现代集团先是旗下存储业务遭遇产业寒冬,又因为错判政治局势,在朝鲜的投资亏得血本无归。为了回笼资金,现代决定出售旗下的珍贵的LCD 资产。

“接盘侠”是一家名叫京东方的中国公司。

02│泥潭里的扩产竞赛

接手第一年,京东方就碰上全球面板大年,收购来的韩国产线成为日夜不停的“印钞机”。当年京东方的营收就达到111.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3.77%,其中LCD 业务的贡献高达60 亿元。

随后,京东方一鼓作气在北京亦庄上线了新产能,技术上选择了当时全球范围内都算领先的5 代线。

结果到了2005 年,京东方新产线上马的同年,全球LCD 面板开始出现产能过剩,产品价格暴跌。京东方主打产品17 寸显示屏价格一路下跌,产线建设时,每片面板能卖300 美元,等到产线建好开始量产,每片价格已经跌到了150 美元。

刚刚开出新产能的京东方一年亏了16 亿元,创下了十年来的首次亏损。2006 年,京东方再次亏损17 亿元。不但北京政府无力救助,银团贷款也无法展期——由于银团贷款展期必须所有参与的银行都同意,而当时9 家银行中,有一家出资最少的小银行不同意。

更大的影响来自舆论层面,各路媒体对京东方的巨额亏损喊打喊杀,一度惊动了证监会。当时,有媒体甚至给京东方扣了一顶“侵吞国有资产”的帽子,理由是京东方“利润暴涨暴跌”。结果大家在骂战后发现,这个行业特点就是这样,所有公司的利润都在暴涨暴跌。

这个产业规律,可以被总结为液晶周期:过去三十多年中,全球的LCD 面板,下游从电视-电脑-智能手机-车载屏幕,不断扩张;LCD 产线也从3.5代线技术不断升级至如今更大尺寸的10.5 代线。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产能建设需要时间,导致新旧产能会出现周期性的紧缺与过剩。高世代产线建设期间,产能会出现紧缺,面板涨价;而产能饱和后又会出现过剩,面板下跌;新的高世代产线开始建设时,又会出现紧缺,面板涨价。

所以,面板产业的经营思路是“越亏越投”,在面板价格底部顶住亏损,扩产兼并,熬死竞争对手,扩大份额。

三星大名鼎鼎的“反周期投资”就来源于此,最先发展出液晶面板产业的日本,就是在1997 年前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与产业低谷中,被三星、LG 的激进投产打得找不着北。

但另一方面,后进者也有机会通过在行业低谷期新建高世代产线,来缩小竞争差距。中国台湾地区就在2003 年至2009 年六年间,对面板产业豪掷1 万亿元新台币,一举与韩国形成掎角之势。

在这个“紧缺—扩产—过剩”的循环中,留给面板厂的赚钱窗口期非常短。一方面要看周期底部能挤死多少同行,另一方面要看周期顶部的幸存者能不能形成“涨价者联盟”,控制面板价格。

2001 年至2006 年,韩国的三星、LG 与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友达、中华映管等六家企业,召开了共计53 次“晶体会议”,核心就是操纵面板价格和供货量,导致面板一度占到一台液晶电视总成本的80%。

京东方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10.5 代生产线有序运转 图/ 视觉中国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台湾地区面板厂商集体陷入困境。时值家电下乡开展,决策层专门组织内地彩电厂商主动赴台采购面板,由时任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白为民亲自带队,意向金额高达44 亿美元。结果内地企业主动释放的善意,换来的是台韩企业联手涨价。短短五个月,面板价格抬高了30%。

这个情况推动决策层意识到了内地LCD 产业面临的技术壁垒,并做了两手准备:一是2013 年,发改委依照《价格法》罚了6 家企业3.5 亿元,二是从2010 年开始,密集出台了一系列LCD 面板行业扶持政策。

相比欧盟6.5 亿欧元、美国13 亿美元的罚单,发改委的处罚已经算比较轻的。更有意思的是,面对欧盟天价罚单,带头大哥三星果断叛变,当了污点证人逃过一劫,“涨价者联盟”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03│正宗的烧钱机器

电子产业在东亚地区发展壮大有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强大的投资意愿与能力。

日本电子产业的起步,始于一个名叫“超LSI 技术研究组合共同研究所”的机构,由日本通产省创立,目的是整合研究机构与日立、三菱、东芝这些半导体公司开展技术攻关,辅以大量财政补贴。

东亚几大经济体电子产业的崛起虽然路径有所不同,但大体是一个套路。在2005 年~2006 年的巨亏之后,京东方在2008 年~2010 年三年里累计亏损了近35 亿元。2019 年,京东方又亏了5 亿元。直到2021 年,京东方一年净利润304 亿元,比1994年~2020 年近三十年间的利润总和还要多。

2000 年~2021 年,京东方融资总额累计917亿元,派发现金总额167.35 亿元,派现总额与融资总额之比为18.3%。分红之低,让面板产业成了A 股“铁公鸡”代表,原因还是缺钱。

这种亏损并非个例。历史上,三星为了拿下全球LCD 第一的位置,也忍受了长达12 年的持续亏损。

2014 年,京东方做了一笔449 亿元的增发,出资前三位的都是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北京85 亿元、重庆62 亿元、合肥60 亿元。

2011 年~2020 年间,京东方净利润总和“仅为”250 亿元,同期获得的政府补贴总额则高达142亿元。同为国内面板双雄,TCL 旗下华星光电2011年~2020 年间净利润之和197 亿元,政府补贴高达103 亿元。

2021 年,中国面板产业在全球市场占比高达41.5%,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面板生产国。

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与财政补贴,创造了日本DRAM 垄断全球的神话,创造了三星和LG 的拔地而起,也创造了中国内地在面板产业后发者的胜利。但在一个技术时刻迭代的产业,到这里就够了吗?

04│正在退场的技术

2021 年,京东方营收2193 亿元,净利润258.31 亿元,同比暴涨412.96%;另一家面板厂华星光电营业收入1635 亿元,净利润149.6 亿元,同比增长195.3%。就连二线的维信诺也业绩爆表,营收增长高达32.32%。

业绩的爆发,早在2020 年的下半年就埋下伏笔:华星光电接手了三星苏州工厂,后续又拿下三星在美国和韩国的LCD 专利;京东方收购了中国电子旗下中电熊猫的8.5 代线产能。

与日本企业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鏖战近30年后,韩国人退出了这场残酷游戏。标志性事件是2022 年5 月,三星旗下8.5 代工厂完成了最后的投片生产,彻底关停。

可弯曲的AMOLED 面板目前大多应用在手机上 图/ 视觉中国

中国LCD 大获全胜的同时,另一个事实也浮上水面:在新的OLED 面板领域,LG 垄断了大尺寸面板,三星垄断了小尺寸高端面板,韩国人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2016 年,消费电子产业最大的甲方苹果正式加入AMOLED 阵营,三星拿下苹果的独家供应。此后很长时间里,三星都是iPhone 旗舰款AMOLED屏幕的独家供应商。索尼的高端OLED 电视,面板几乎都由LG 供应。

所谓AMOLED,可以理解为OLED 面板的一种小尺寸版本,由于具有能耗低、可以弯曲的特点,大多用在手机上。早在2006 年,中国台湾厂商友达光电就率先量产AMOLED 面板,但由于成本太高,又缺少下游品牌使用,只能眼睁睁放弃。

2017 年,随着苹果发布12 寸MacBook,靠着入门级13.3 寸MacBook air 面板留在苹果产业链的友达被无情踢出,三星和LG 几乎垄断了MacBook的面板供应。

除了OLED,面板产业目前还有两条新路线:Mini LED 和Micro LED。前者虽然在绝对色彩质量上不如OLED,但胜在成本和量产难度低;后者则是Mini LED 的“终极形态”,但目前尚未量产。因此,很多公司认为Mini LED 只是一种“过渡技术”,并未投入太多资源。

经历了三十年的行业混战,LCD 技术走向了尾声,目前,京东方凭借OLED 面板成功打进苹果产业链 图/ 视觉中国

但无论如何,一个关于面板产业新的行业共识正在诞生:经历了三十年的行业混战,LCD 技术走向了尾声。

目前,京东方凭借OLED 面板成功打进苹果产业链,Mini LED 下游应用较少,只有少数电视和笔记本使用。Micro LED 尚在襁褓,是一片充满未知的创业热土。但这样的成本与回报,真的值得吗?

日本的存储,韩国的芯片,中国内地的面板,它们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大获全胜的故事。

电子产业的残酷性在于,所有的胜利往往都是短暂的休战期。胜利者既要提防后来者的追击,又要时刻思考技术路线的变化,冒着巨大风险押注;若想要退场,又对不起先前巨额投资,只能死扛。强如台积电,也不得不付出越来越高的资本开支,用以维持领先地位。

地理意义上,东亚并不算一片丰饶沃土。也许正因如此,才孕育了这种特殊的发展模式,以及几个经济体在各行各业的恩恩怨怨。

一个产业的走向,一个群体的命运,有时就是这么被描摹的。

猜你喜欢

京东方产线三星
昆玉棒材轧制产线提速增效工艺改进措施
京东方大学堂:提升组织业绩 推动战略目标实现
三星Galaxy Note 20 Ultra 5G
梅钢1780产线高速钢轧辊使用维护
多品种小批量智能制造产线关键技术及应用探讨
华星光电与京东方的区别
“三星”惊现
宽厚板钢轧一体化智能制造示范产线推进实践
京东方A:传与苹果合作开发OLED屏
V—NAND闪存NVMe固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