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
2023-02-10冯菁菁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 冯菁菁(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116029)
一、引言
流动儿童是指户口在原居住地,与父亲、母亲或其他亲属一起,在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之间流动时间超过六个月且18 周岁以下的儿童。在学习和居住环境的变迁中,流动本身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部分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的融入能力不强,心理适应问题也比较多。
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因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情绪。孤独感会使儿童感到很痛苦,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孤独感体验通常会使其失去社会归属感,并导致自尊水平下降。长期的孤独感体验会使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进一步降低[1]。
调查显示,相比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更强烈[2]。具体表现为,流动儿童更倾向于独处,远离人群,易紧张、焦虑,缺乏自信。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自我认知更模糊,认为自己融不进城市也回不到农村,无法明确自己的身份;在情绪情感上较为自卑、孤独,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在社会适应方面呈现出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紧张、学习适应能力较差、存在不良行为等特点。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关注和解决,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流动儿童的孤独感问题需要得到关注。
二、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社交自我知觉、同伴之间的人际环境、家庭因素等。具体如下。
(一)社交自我知觉
社交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己社交状况的主观评价。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情绪体验,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在孤独感的体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研究表明,与客观社交地位相比,主观的社交自我知觉更能预测孤独感[3]。也就是说,对自我社交状况作出正面评价的儿童通常有着较低的孤独感,而作出负面评价的儿童则通常有较高的孤独感。另一项调查显示,有些受同伴欢迎的儿童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有些被同伴排斥儿童却体验到较低的孤独感。这表明,在孤独感体验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即只有当儿童意识到自身没有被同伴接受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孤独。这些受欢迎儿童虽然有很多同伴,但是这并没有达到他们对自身社交状况的预期,因此会感到孤独;被排斥儿童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所以未感到孤独。此外,一些具有高社会依赖性和高敏感性的儿童也会过分放大自己的孤独感,这进一步证实了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情绪体验。总体而言,在影响流动儿童孤独感的诸多因素中,与客观的社交地位或同伴接纳相比,流动儿童对自身社交状况的主观评价更重要;当一个人的社交状况没有达到自我的期望时,就会体验到孤独感。
以上研究表明,我们可从认知角度对流动儿童的负面情绪体验进行干预,通过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社交认知,有效地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二)同伴关系
在影响流动儿童孤独感的诸多因素中,同伴关系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同伴关系是指在同一年龄段的群体中与他人互动、合作的关系,是一种具有同等心理发展水平的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与学校里的同学相处就属于这个范畴。
胡冰、张春妹和韩晓[4]通过对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对比研究发现,对于城市儿童来说,同伴关系并不是影响他们人际需求满足的最重要的资源,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可能对其孤独感的影响更大;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同伴关系会随着流动而改变,所以同伴关系是影响他们人际需求满足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敏感的因素。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易艳红、陈艳琳和王礼桂[5]在对武汉市流动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同伴关系对其孤独感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其中同伴接纳和友谊质量均会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产生影响,即流动儿童的同伴接纳程度越高,积极友谊质量越高,流动儿童感受到的孤独感水平越低。良好的友谊关系通过同伴需要使流动儿童获得归属感、自尊和爱,降低儿童之间的疏离、排异和不安全感,提高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接纳感,由此减轻流动儿童的孤独感体验。
同伴关系不仅是流动儿童获取归属感、接纳感的主要来源,还可以促进他们对自我概念的认知与社会化,有利于流动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6-7]。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不同,同伴不会像父母一样对儿童百依百顺,因此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转变,帮助他们去自我中心化,促进他们社交技能的提升以及健康行为模式与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儿童直接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孤独感也具有重要影响。在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功能方面,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有明显差异[8]。流动儿童的家庭所面对的问题要多于城市儿童,例如,父母工作不稳定、居住地频繁变动、医疗保障缺乏等。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忙于生计,与子女相处的时间较短,子女的情绪情感更是无法得到充分的表达,从而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导致流动儿童对家庭的适应能力下降。
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即家庭成员之间融洽、温馨的相处方式可以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家庭气氛,能减少流动儿童的孤独感[9]。反之,如果缺乏父母的关爱、理解、情感温暖,会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孤独、被遗弃的情绪情感。
除了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孤独感之外,家庭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实现[10]。儿童和家庭成员的相处经验是他们建立同伴关系的基础,儿童在家庭中感受到的友爱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降低其对同伴交往的负面回应,而家庭中不融洽的人际关系则会使儿童的同伴关系发展受到阻碍,孤独感增加。总而言之,父母在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可以有效降低其孤独感,减少其在同伴交往过程中的负面感受和负面行为,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周边的生活环境。
三、教育建议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流动儿童多与同伴交往
相比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的家长大多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心较少。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来提高流动儿童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的适应性,协助流动儿童适应新学校的学习进度、老师和同学[11-12]。例如,学校可通过校园网站和宣传栏、黑板报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提升师生及家长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的吸引力,从而使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班级,减轻离开家乡的孤独感。同时,鼓励流动儿童多与同伴交往。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促进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交往,帮助他们找到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的伙伴,拓宽社交范围,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进而降低孤独感。
(二)引起流动儿童家长对子女适应情况的关注
在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流动儿童尤其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引导。现实情况是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文化水平低,缺少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对子女的学业和心理状况关心甚少。对此,学校可经常举办家长学校活动,请专家到学校就流动儿童心理适应问题开设专题讲座,为流动儿童家长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支持;还可开设家长沙龙,组织流动儿童家长互相交流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让家长们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进而转变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子女克服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