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路线: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2023-02-10毛世坤胡菊华

继续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基层群众政治

毛世坤 胡菊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生发赓续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基于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考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赋予其“治理”新职能,回应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凸显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

基层既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互动的场域,也是民众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基层工作的实践效果直接影响顶层设计的决策调整,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基层工作的思想基础,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于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依靠群众开展工作,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政治保障、深厚群众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

一、群众路线作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出场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告诉我们,群众路线是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宝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和实践创新,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和筑牢意识形态防线的现实需要。新时代的基层工作是巩固国家政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切实做好基层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知民意、解民难、疏民惑,不断夯实群众基础、凝聚治理共识,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焕发时代生命力。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奋斗进程中形成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在革命战争年代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工农群众参与到斗争实践中,通过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获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发动的多次起义和武装暴动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行动严重脱离具体实际、脱离群众,引起群众不满,使党的组织和革命力量受到重创。后来我们党及时纠正错误并调整策略,中共六大明确提出“争取群众是现时的总路线”[1],在军队和根据地建设中突出强调红军政治工作和开展基层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确立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原则。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指出,要注意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才能获得真心实意拥护党、支持革命的群众;之后,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较为完整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中共七大后广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宣传工作的开展极大激发了战士们的士气和斗志,为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发生转变,少数党员干部骄傲情绪滋长,“左”倾错误抬头,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导致群众产生不满情绪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极大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复杂且严峻的新形势,党中央开展了整风整党和“三反”运动等,着重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解决思想上的混乱,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央出台了多项政策以推进企业、农村、学校等各条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序开展,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不仅提出“八项规定”和“六条禁令”等以加强作风建设,而且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以提升全党的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进入新时代后的国家建设实践中还要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历史经验,凝聚群众力量,激发群众创造活力,筑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

经历过多次错误路线和思想分歧导致的重大挫折,我们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的贯彻落实与否极大影响着各项工作能否平稳有效推进,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固性和影响力。密切联系群众是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基本方法,在群众中了解民意需求、思想共识、激发创造活力;相反,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脱离群众和具体实际,过分夸大或者忽视其对其他工作的作用,极易导致人们出现思想偏差和行为失范,甚至还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生命线”理论的实践演绎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一次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党的群众路线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文化基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呈现。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毛泽东结合我国具体实践提出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并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党的历代领导人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着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

“生命线”是党对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生动比喻,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也是“生命线”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践映照。实践证明,人心如同国家之根,决定着革命胜负和政权兴亡,群众路线始终是反映党和人民群众命运与共的生命线,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人心所向的重要路径,一旦脱离群众必然对国家战略和决策的制定产生偏估和误判,甚至动摇国之根本。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不断夯实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从而保障国家发展具有长足生命力,因此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一以贯之地坚持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从革命战争时期在军队建设中强调“政治工作”,到经济建设领域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将思想政治工作视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历代领导核心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做好精神思想领域的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纠偏扶正、凝心聚力。

(三)坚持群众路线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现实要求

《意见》明确将思想政治工作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强调其治党治国和思想价值引领功能的发挥,围绕“人”服务于社会发展和政治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才能有利于提高基层治理效能,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并凝聚思想和价值共识,进而夯实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执政根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制度执行和政策落实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治理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治理效能必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较为全面地掌握和了解社情民意,从而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巩固基层政权凝聚共识。基层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依托民主制度和各类活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自治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构建,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建设是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带来多重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更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凝心聚力。我们党始终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高举“一个旗帜”“两个巩固”“三个建设”的使命任务,坚决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基层工作是掌握和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的前沿阵地,只有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切实把握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及时掌握社情民意中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领和政治教育。各基层组织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中,使意识形态教育融入生活实际、深入人民群众,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精神支撑。

二、群众路线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两条“生命线”的耦合机理

“生命线”通常指贯穿于有机体始终并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常形容某一事物或某一要素的重要性。我们党在其创立和发展实践中探索并确立了“生命线”理论,提出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党和国家建设的“生命线”。历史实践证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与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始终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并将其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终。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拥有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最大主体基数,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深入认识群众路线作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需要进一步阐释二者内在的耦合性。

(一)群众路线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趋同

群众路线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实施主体和受众对象具有普遍一致性,二者的政策实施主体都是中国共产党及党领导下的国家机构、企事业社会组织,二者的受众对象或服务群体都是广泛意义上的人民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和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探索出的宝贵经验,坚持根本工作路线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党的坚强领导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先锋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领导核心。同时,民心所向也是支撑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执政权的取得归功于植根人民、人心所向,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要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受民监督、纳谏于民。将群众路线确立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知民所需、问策于民、为民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基层工作中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最大变量也是最大增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组织动员群众和开展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4],只有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共识、社会动员、文化培育及自我革命的治理优势,才能为党的科学决策提供合理依据,从而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群众基础。

(二)群众路线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契合

群众路线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并发挥人民主体性,关注人的价值实现和现代化发展。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和特定的价值方向”[5],是涵盖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哲学范畴。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系统运用于我国的具体实践,探索并确立群众路线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要坚持这一工作路线,并从态度和方法两个层面彰显价值取向的契合性。

一方面明确党的一切工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6]。人民群众是基层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一切工作落实的依靠对象。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主体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基层组织的工作活力,为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创新性、适用性的基层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基层是贴近群众生活的前沿阵地,是汇集群众意见、建议的重要信息场,是政策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层,基层干部要通过联系群众了解民情民意、研判治理需求,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才能有的放矢谋良策以解民忧,推广完善有益的群众实践经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现实需求,从而强化基层堡垒作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三)群众路线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互构

历史实践证明,党的群众路线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工作路线和基本原则遵循,是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凝聚思想共识、巩固统一战线、夯实执政基础作用的前提;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是增进人民群众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的基础,二者在功能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中心任务。群众路线是落实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和指导原则。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大政方针的宣传与落实,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相统一,激发和培育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才能使群众理解、信服、支持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从而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达成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并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实践,这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和影响力的彰显。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坚持群众路线的现实体现,是检验群众路线落实与否的实践标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端正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力戒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才能避免社会矛盾激化和政策方针跑偏,从而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基层政治生态。

近年来,基层干部为落实疫情防控举措要率先垂范深入基层,了解实情、精准施策,只有解决好群众的现实需求和后顾之忧,才能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而非怕担责任“依规执行”“层层加码”“一刀切”劝返导致防疫过当,不仅给人民群众造成困扰,加重了党和国家的防疫负担,还易激化党群干群矛盾,不利于形成党的坚强领导同基层群众自治有机结合的治理合力。

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要旨

基层治理和建设只有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坚持服务人民群众,才能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创造发展活力。在实践中要将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基层治理和建设的“生命线”,以群众路线为各项工作谋定目标、谋划举措、敦促落实的重要途径,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党的建设和基层工作各方面,只有做好基层社会主体——群众的工作,才能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基层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根植于人民并符合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专业化、制度化发展。

(一)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要“贴人心”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关照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明确自身“服务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定位,增强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提升自身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能力,培育群众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激发群众投身于社会实践,推动基层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1.确立群众观点,坚持服务群众

基层工作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扎根基层,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急难愁盼”问题,以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满足群众合理诉求、保障群众切身利益。企业应将思想政治工作同日常管理紧密结合,加强对职工心理状态和生活需求的关照;学校要及时了解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困惑,加强“大思政课”建设为青年学生传递真知、答疑解惑,强化正确价值引领育时代新人;党员干部要落实好基层走访制度,社区党组织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深入到群众生产和生活中去,完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和窗口建设,等等。基层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服务群众,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以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进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治理效能。

2.防范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群众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社会矛盾风险呈现出多源多样、点多面广的特点,受疫情冲击和经济衰退影响,关涉民生问题和群众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增多,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布局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基层治理除了要快速有效解决已发矛盾和冲突以外,还要提升对风险隐患的预警和防范能力,敦促基层完善落实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以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并积极为其谋求解决良策,依靠群众力量把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枫桥经验”是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典型样本,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和发展好“枫桥经验”,各地要结合具体实践和时代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探索,努力开创新时代“枫桥经验”新局面。

3.尊重人民主体,促进群众参与

基层工作直接面向广泛的人民群众,工作的开展与落实都离不开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因此基层工作者要明确“促进者”的角色定位,尊重并发挥好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在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基础上促进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实践,通过组织宣传和教育实践促进群众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的提升。乡村振兴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共同富裕重要战略的关键一环,乡村建设和治理除了政策扶持和人才补给以外,还需要乡镇党委和村干部充分调动村民的主体意识,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政策以激发群众的自治热情,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疫情群防群控工作中,社区作为基层疫情防控阵地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大批党员、离退休干部、返乡大学生纷纷自觉加入志愿者队伍中,协助流调排查、协调物资分发、轮流站岗执守,同广大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一道为社区防控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体现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动员和强大凝聚力,汇聚起全民战疫的强大力量。

(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方法要“接地气”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系统,除了最重要的人的因素以外,还包括中介要素和环境要素。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方法蕴含于中介要素中,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进行改造,遵循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不断丰富工作形式和载体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社会化、大众化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快速变革,既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带来便利,也带来诸多挑战,如复杂多样的信息源流、高度异质的对象群体、多元载体的舆情管控等,这就要求工作形式和方法要守正创新,满足时代需要,贴近群众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软治理”的作用,为社会治理提供有效引导和有力保障。

1.开展基层调研,夯实工作基础

掌握社情民意是开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7],只有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才能找到工作的切入口和关键点,从而提高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必须加强基层各单位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重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避免仅浮于依上级要求学文件、谈感想的“任务型”工作形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党建工作的有益融合,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较为翔实可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其次,创新调研方式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升调研实效。“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8],基层党员干部要传承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带头做好、做实调研工作,注重调研的“广”度、“深”度和“精”度,运用灵活多样的调研方式,多做田野调查、多听群众声音,避免形式主义,还要善于总结经验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以增强基层调研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2.把握话语内核要义,破解话语壁垒困境

话语表达和叙述技巧是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在宣传组织方面经历了由单向灌输到双向甚至多点交互的演变过程,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国家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法治宣传等,需要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工作。基层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觉悟参差不齐,政策话语与公众话语存在距离感,由此产生的理解偏差会影响政策落实和工作开展,亟待破解话语的传播困境。因此,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构建“接地气”的话语范式,在把握意识形态内核要义的基础上,从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的叙述形式、贴合实际的平民视角出发,由单向宣讲式转变为平等互动式交流,从群众“问”的惑、“诉”的困、“批”的错中发现问题、掌握实情,从而拉近同人民群众的距离,增进群众的领悟力、主动性和认同感,进而推进基层治理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3.借助多样化载体,在日常生活中落细落实

新技术、新手段能够助力传统载体新效能的实现,信息网络和传播媒介的技术创新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多样化的宣传载体,成为扩大社会传播影响力和辐射面的重要工具,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注入生机活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交互性、开放性的传播优势渗透到群众日常生活中,利用现代技术带来的多维呈现效果提升人民群众的体验感,从而提升感染力和号召力。同时也要发挥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凝心聚力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除了定期开展特色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外,还要借助重要庆典仪式、文体活动、传统佳节开展隐性教育和思想熏陶,突出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从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如北京依托“双奥之城”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宝贵资源推进一批“冬奥社区”建设。以此为契机开展多样化活动,不仅能够赓续传承冬奥精神,带动冰雪产业发展,而且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文化品位,增强了群众参与度和社区凝聚力,成为现代社区治理创新的新范式,为构建多方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思政格局提供有益借鉴。

(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和制度要“促民意”

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和制度蕴含于环境要素中,是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子系统,是营造良好思想政治工作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必备要素,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党的领导、群众支持和科学调研,夯实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责任制度以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制度以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以量化和提升工作实效。政策和制度保障有利于促进民意诉求的表达,便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依据主体思想状况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工作方法,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服务。

1.完善党组织领导,提升组织监管优势

《意见》指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五大原则”,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发挥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目前,基层党组织的机构建设已经相对完善,但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还需从以下三点加以改进:一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党员干部教育活动和党的组织生活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一般群众的教育引导,否则易增强因政治身份差异而产生的距离感和特殊性,不利于组织凝聚力的培育。二是要构建基层“大思政”工作格局,加强本单位相关部门的“小群联动”,如党团组织、工会、宣传部门等协同推进以及各领域党组织之间的“大群联动”,如区县、乡镇、村委的党组织之间密切配合,从而形成条块融通、纵横交错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网,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增进党群间的密切联系。三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组织领导,在紧抓内部作风建设的同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利用信访渠道及时解决问题,从而维护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工作队伍的执行力和落实能力,进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2.健全基层民主制度,畅通联系群众渠道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做细、做实的基础,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制度保障,有利于畅通人民群众参与渠道,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营造民主的制度环境,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巩固基层政权建设。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领域,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见诉求和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方式和手段,是保证基层群众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依托民主协商制度实现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扩大了群众自治的参与渠道和对象范围,遵循合理程序制度开展沟通协调工作,有利于纾解矛盾纠纷,如设立村民小组议事会、社区“幸福圆桌会”,采用“六步工作法”“五议决策法”等协调群众纠纷和冲突。各地各单位也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驱动作用,创建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农村、社区基层组织依托互联网改进网格化管理,推进网格化综合治理系统的建设,成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技术支持。

3.细化评估指标,优化述职评议考核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实现虚功实作离不开科学评估体系的建设,要“细水长流”才能“慢工出细活”,但如果缺乏明确的预设目标和科学的评估标准,就很难开展下一步的工作部署和计划实施,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绩效的模糊评定也不利于工作积极性的持续提升,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考评体系,细化评估指标,开展多元主体评议会,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程度、服务群众满意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参与情况、工作计划完成度及成效、队伍发展及阵地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质性和量性评价,将测评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评内容和巡视巡查重点任务,按期阶段性的评议总结也为下一步的工作统筹提供有益参考。除此之外,还要优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述职评议考核制度,以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客观、全面的总结汇报,也要增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总结和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和典型实践,激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自豪感,进而优化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以期能够以点带面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百年实践探索出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一旦脱离群众必将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形成的主观经验主义也会成为基层科学决策的“绊脚石”,极易削弱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不利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和群众基础。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6],要从主体要素、中介要素和环境要素着力,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角色定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治理效能。只有将群众路线作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才能厚植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根基和群众基础,才能充分实现和保证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基层群众政治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