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官觉醒驱动下的“森林感”阅读空间设计分析
——以日本那须盐原市图书馆为例

2023-02-09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3年4期
关键词:市图书馆空间设计客体

●邓 镰

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长沙,410005

引言

在信息流快速传播的背景下,相较于数字媒介,纸质媒介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在数字媒介主导的环境下相形见绌[1]。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开始呈指数型增长、信息获取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化,逐步引导纸质媒介向数字媒介过渡[2]。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功能各异的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即时获取相关信息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3]。 与此同时,信息交流和多元服务的共享空间成为协作办公新模式,图书馆服务呈现出多方位拓展的新局面[4]。 随着用户多感官体验需求的日益增长,图书馆空间除了承担传统阅读的职能,还在信息交流、情感互动、休闲放松、场景体验等方面予以尝试,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验空间[5]。

空间再造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相关学者已对中外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实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图书馆在环境、功能、智能化、建设模式、转型策略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了有益指导[6-9]。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多个案例某一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行列举和归纳,对单一图书馆的整体设计框架、图书馆对用户感官动态变化的影响和整体解决思路研究较少。 将公共图书馆室内外空间设计视为整体进行研究,并对相关要素进行逐个分析,以空间设计对于用户感官、精神和情感变化的具体影响为研究重点进行阐述,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空间设计在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中的作用,加深对空间设计的理解。

日本栃木县那须盐原市图书馆空间设计旨在通过对人体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受众的学习欲望,进而为用户带来新的认知。 以此为出发点,该馆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对外部及内部进行设计,为用户提供了富有“森林感”的阅读体验,创造了“感受自然、感官觉醒、获取新知”的信息获取新模式,充实了社群活动,提升了用户获得体验,使图书馆成为当地公众重要的交流活动场所。 该馆空间设计思路是先确定某一主题,选择并提取与该主题相关的重要元素,将这些重要元素重复布置于室内外空间,使之成为联系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通过凸显主题本身的鲜明特点,给用户带来了丰富的感官体验,促进了用户对于图书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文以那须盐原市图书馆为例,从建筑空间设计理念维度出发,以主客体视角分析该馆设计的极具“森林感”阅读空间对用户多种感官的影响,探索空间环境对用户在感觉、情感、认知方面所带来的动态变化,发掘空间设计在促进用户“感官觉醒”并实现全新认知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并对用户感官节点进行逐个分析,构建空间设计新模式,为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提供独特思路并发现潜在的重塑契机。

1 “感官觉醒”策略及其思维框架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正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10]。 技术引领的社会发展模式逐渐赋予人们越来越厚的“皮肤”和“外壳”。 人的感知力在这种环境中从敏感向迟钝转化[11]。 面对感官功能的退化,“感官觉醒”旨在调动生命体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感受方式,增强感觉过程中的敏感性,构建多种感觉信息的综合信息库,以形成信息记忆,最终将外部信息转化为经中枢系统解构重组后的行为认知。 当受众获得经信息加工处理的行为认知后再次接受环境空间中的外部刺激时,不同类型的外部刺激通过激活已经构建的信息库和信息记忆,在时间的动态变化下持续不断地加深受众对相关事物的理解,从而使受众反复获取相关信息的价值,并逐步发展成为意识。

空间是相对于时间存在的物质形式,根据空间存在形式的差异,图书馆空间往往可划分为客观存在的外部物质空间和主体内部的心灵空间。 图书馆作为外部物质空间,因主体的实践行为活动而存在,同时为主体提供了空间场所。 当主体介入外部物质空间进行实践活动时,主体及客体空间同时发生变化。 同时,客体空间场所也影响着主体在客体空间中的行为活动。 因此,作为客体的空间环境在“感官觉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其功能布局、设施排列、装潢质感、色彩搭配等均会对受众的感官和行为产生微妙的影响[13]。 巧妙运用空间设计以达到“感官觉醒”并带来新的认知,是当前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关键课题。 良好的空间环境及合理的感官节点布局可充分调动主体感觉器官的敏感性,增强多种感受方式之间的融合,形成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记忆。 通过逐步完善对同一对象的记忆,发掘熟悉中的未知,以此获得对该对象更多的认知,而这种新的认知又能反作用于感觉器官,为感觉器官带来新的刺激,从而实现“感官觉醒”。 “感官觉醒”策略将引导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重新认识空间设计在个体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以此为出发点来创新发展模式并改善服务水平,实现从空间到感觉再到认知的深度思考,从而提高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14]。

2 “森林感”阅读空间与主体的构成和联系

以主客体视角对“森林感”阅读空间在“感官觉醒”和情感变化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时,首先应阐明主体和客体的构成。 本文中,客体是那须盐原市图书馆的物质空间,主体是那须盐原市图书馆的受众,包括目的性受众及非目的性受众。 受众的社会身份与目的属性各有不同,主体在介入客体物质空间的过程中,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认知属性,目的性受众及非目的性受众总体表现出进行感官体验并获取新知的状态。 本文通过分析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感官体验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要素,为“森林感”阅读空间设计促进“感官觉醒”提供理论依据。

2.1 “森林感”阅读空间与主体的主要构成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客体空间的主体可根据受众的目的需求分为目的性受众及非目的性受众。 其中,目的性受众具有明确的目的,清楚地知晓自身在客体空间中的实践行为活动;非目的性受众对自己的实践行为活动认识模糊,在客体空间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受到客体空间的刺激,随机产生实践行为活动。 在主体的构成中,目的性受众及非目的性受众的界限可能并不明显,由于受到客体空间的干预,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处于动态变化状态。 不同身份(如教师、学生、市民、游客、研究人员等)的目的性受众及非目的性受众在同一客体空间中具有相似的认知属性,主体可通过不同感受方式对客体空间进行感知,其感受方式包括直观感知、动态感知和逻辑感知。 直观感知是指主体借助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多样化的感官体验直接感受客体空间的行为;动态感知是指主体在客体空间中的位置在动态移动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感官体验;而逻辑感知是指在直观感知和动态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整合与处理并形成对客体空间的全面认知。 直观感知、动态感知和逻辑感知在时间线上依次发生,循序渐进,主体通过感知方式的递进逐步产生对客体空间的完整性体验和综合性认知。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设计的“森林感”阅读空间,具体包括空间外部及空间内部的设计、功能、选材、设施、光源等物理要素。 该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在主体介入客体空间之前即存在被感知性,能够主动迎合主体的诉求,以进一步引导主体对其进行感知。其通过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客体空间来刺激主体的感官从而完成主体在客体空间中的实践行为活动,实现主体在客体空间中的深度思考。 同时,该馆从空间设计的关键物理要素入手,从外部空间设计到内部空间布局均紧密围绕“森林”这一象征性自然环境,选取具有森林特征的材料并模仿自然森林的结构和环境特点,为主体提供进行多种实践活动和认知的可能性,在一系列精妙的布局框架内逐步引导用户从感受自然到感官觉醒并最终走向获取新知。

2.2 “森林感”阅读空间与主体之间的联系

感官体验是联系主体和“森林感”阅读空间之间的纽带。 时间作为独立于客体空间的物质运动参数,贯穿主体感官体验全过程。 时间体现了物质变化的持续性和顺序性,赋予客体空间秩序性。 感官体验过程中的时间秩序将主体在不同时间点的状态串联在同一客体空间中,形成完整的时间线。 因此,主体在时间线进程中的感官体验及实践行为活动得以在客体空间中发展,形成连贯的时间动线。 在单一主体内部时间线的不同时间点上,主体会产生深浅不一、层次不一的感官体验,这在主体的感受方式中被归纳为直观感知、动态感知和逻辑感知。 在时间线内,三者可分别对应不同的感官体验阶段,包括前段、中段及末段。 感官体验的前段是指主体于客体空间中,在感知性的引导下对客体空间的初步感知,在此过程中,受众识别并接受客体空间中的基本信息要素,构建感官节点信息库;感官体验的中段是指主体在客体空间发生移步换景过程中,在感官节点信息的唤醒和渐进下逐步形成信息记忆;感官体验的末段是指主体再次接受客体空间中感官节点信息刺激时引起的信息库和信息记忆的激活,在经主体解构重组后持续不断地加深对相关事物的理解,从而使主体获得感官觉醒并获取信息价值,最终发展成为意识。

主体通过直观感知、动态感知和逻辑感知,在完成感官体验的前段、中段及末段后,构建出对客体空间的整体印象。 随着与客体空间互动次数的增加,主体可形成对客体空间的不同印象。 新的印象将帮助主体发掘客体空间内熟悉中的未知,以此获得对客体空间的更多认知。 随着时间的循序渐进,新的认知反作用于用户感觉器官,为用户感觉器官带来新的刺激,从而实现用户“感官觉醒”,达到深度思考的目的。 此外,客体空间的持续更新与迭代有助于激发主体对客体空间的探索欲望,使客体空间长期保持对主体的吸引力。

3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空间设计策略

感官体验及其实践行为活动在时间线上的循序渐进构建了主体与客体空间之间的联系,二者在空间设计方面通过感官节点设置、信息记忆构建、重复感官刺激、时间动线递进而实现“感官觉醒”。 因此,在设计客体空间时,应依据物理空间的周围环境和形态,由大到小合理设置感官节点,有序区分内部空间布局,对关键性感官节点进行重复设置,以不断强化主体的感官印象和体验。 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方面还应遵循整体性、人性化、个性化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建筑中的所有关键元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均应协调共存,紧密联系,主要包括场所外部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场所外部、内部空间与建筑整体风格的协调以及场所内部所有关键元素之间的协调。 人性化原则是指以主体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及行为习惯为中心进行客体空间设计,主要包括场所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个性化原则是指以主体的心理特征为中心,通过场所的统一性及差异性布局,为主体提供多样化的功能选择[15]。

3.1 多感官节点联动营造“森林感”氛围

感官节点作为空间场所的主要构成元素,是空间场所氛围感营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感官体验的时间动线中发挥枢纽作用。 合理的感官节点设置能增强主体体验,深化感官觉醒。 感官节点可分为主要感官节点和次要感官节点。 在主体对感官节点进行感知的过程中,次要感官节点优先被主体所感知,而主要感官节点次后被主体所感知。 因此,在感官节点设计过程中,应将主要感官节点的设计置于次要感官节点的设计之前。 通过主要感官节点和次要感官节点的联系和交融,营造具有整体性的客体空间场所。

3.1.1 整体空间设计:以“森林”为灵感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以“森林”为主题进行设计,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那须盐原市地处栃木县扇形冲积平原那须野原腹地,东西两侧分别被八沟山地和那须高原所环抱,山岳森林紧密环绕在城市周围[16]。 “森林”被视为那须盐原市的城市形象,成为那须盐原市图书馆设计的灵感来源。 因此,该馆所有感官节点均围绕“森林”这一自然景观展开,“森林”可被视为感官节点的整体表现状态。

3.1.2 外部空间设计: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森林中的季节、天气、动物和植物等多种不同元素能为受众带来微妙的变化。 整个感知过程呈现出动态发展过程,因此森林能够带来持续性的感受,进而通过多样化的感官体验激发受众对森林的感性认识。 站在森林环境的视角下,阳光、树叶、枝干、流水等关键元素作为感官节点被设置在屋顶和建筑外立面的各个位置,为受众提供被感知性。 第一,在屋顶设计上,那须盐原市图书馆的屋顶设计以感官节点的整体表现状态为基础,模仿森林在用户整体视野内的感受及印象进行设计。 在处理手法方面,该馆以不规则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在不同角度和水平范围内的拼接和交织为主,使屋顶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明暗色泽各不相同的视觉特点,展现出森林中众多树叶反射阳光的场景。 在色彩选择方面,该馆以季风灰作为标准色,符合森林主题的定位。 第二,在外立面设计上,与屋顶设计保持一致,同样以感官节点的整体表现状态为基础。 外立面的处理手法表现为大面积落地玻璃幕墙的采用。 玻璃幕墙既能增加馆舍整体的通透感,又能产生视觉延伸效果,使该馆场所空间符合场所外部空间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相一致的整体性原则,为受众带来身处自然森林环境般的闲适感和亲切感。

3.1.3 内部空间设计:营造多层次森林气息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以整体性原则为指导思想,设计打造多层次的内部空间,以“森林口袋”、放射状书架以及“叶缘”3 个主要元素为主要感官节点,光线、绿色植物、小型花草、穿插的箴言和展品等元素为次要感官节点。 主要感官节点由3 个主要元素组成,第一是“森林口袋”,该空间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森林中类似于中庭的空地,其利用自然采光营造形如“口袋”的活动空间,是室内空间最为活跃的场所,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 第二是放射状书架。 作为图书馆内部空间的主要感官节点,连续排列的原木色放射状书架为整体建筑提供了坚实的框架,成为室内空间的关键视觉元素。 第三是“叶缘”。 其通过仿照森林中树冠起伏边缘设计而成。 “叶缘”覆盖整个室内空间顶部,在处理手法上与屋顶设计相呼应。 次要感官节点作为主要感官节点的有益补充,是感官体验在不同阶段之间的连接者,维持感官体验过程的完整性,并充实主体的感知体验。 次要感官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元素:第一是光线,在自然光线方面,那须盐原市图书馆的玻璃幕墙及屋顶小型天窗的运用为内部空间进行自然采光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光线自然透过玻璃幕墙,增加了室内空间的层次感;在人工光源设计方面,该馆的内部空间采用无主灯设计模式,通过综合考虑灯光强弱和冷暖光源,将各灯源合理地分散于室内空间中,呈现出主次分明的光源效果,赋予室内空间层次感[17]。 第二是绿色植物,该馆将高低错落的绿色植物布置于室内空间的主要视线点,丰富了室内空间结构。 第三是小型花草,该馆将小型花草布置于阅览区域和自习室内座席之间的桌面,营造出温馨的空间,使受众在学习和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森林中的微妙气息。 第四是穿插的箴言和展品,该馆主要将它们穿插于放射状书架内,使静止环境富于运动感,以营造空气流动的感觉。

3.2 多感官节点重复增强“森林感”氛围

围绕“森林”设计主题,那须盐原市图书馆对需要强化表现的空间场所采取分散方式,沿室内空间交通流线进行多点布局,借助重复设置手法以强化“森林感”阅读空间属性。 该馆针对“森林口袋”、放射状书架以及“叶缘”进行重复设置,不断强化主题。 首层共设置三个“森林口袋”空间,并穿插分布在其他空间之间,旨在突出“森林口袋”空间的重要性。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将放射状书架连续排列在室内空间中,这是室内空间的主要交通流线引导者。其中,该馆在首层设置6 个放射状书架区域,主要用作区分不同空间场所的“隔板”;二层设置8 个放射状书架区域,主要用于藏书。 该馆则将“叶缘”布满整个室内空间顶部。 此外,那须盐原市图书馆也将重复设置手法运用在次要感官节点设置上,如光线通过不同方向的玻璃幕墙进入室内空间,绿色植物在不同角落均有布置,小型花草在座席之间不间断进行放置,箴言和展品同步穿插于各个放射状书架内等。 感官节点的重复设置手法对增强主体的感官刺激,丰富室内空间的连续性,增强“森林”主题对主体的吸引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森林口袋”、放射状书架、“叶缘”3 个主要感官节点及次要感官节点的有机组合共同营造了那须盐原市图书馆在内部空间上的“森林气息”,这种取材自然、模仿生态的阅读空间设计营造了轻松自然的阅读环境。 此外,这种空间设计能促进不同感官的相互联系,并为人们带来情感上的丰富变化,使他们构建关于“森林感”阅读空间的信息记忆,引导他们进行细致思考并激发他们对学习新知的热情和渴望。

3.3 空间布局对接个性化需求

主体在时间线进程中的感官体验与实践行为活动在客体空间中的发展趋势主要基于室内空间的布局。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在楼层设置方面体现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设计原则,该馆首层以开放性的交流空间为主,涵盖了“森林口袋”、礼堂、画廊、咖啡厅、休息室、实验室、服务台、儿童阅读中心、绘本馆、报纸阅览室等公共空间。 其二层则以学习及阅读空间为主,涵盖了自习室、沉浸式学习空间、主动式学习空间、小组学习室、视听觉空间、冥想角、公共阳台、咨询台、书库等不同功能的学习空间。 上述两层的空间布局在功能上分工明确,功能属性类似的空间场所被集中设置在同一层级内,为受众提供了便利性。 而功能属性相差较大的空间场所设置在不同层级内,体现了个性化原则。 此外,开放性交流空间如“森林口袋”、咖啡厅等设置在首层有助于吸引更多人流,学习及阅读空间设置在二层则有利于受众获得沉浸式体验。 因此,受众可根据自我需求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空间场所,在那须盐原市图书馆获得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和自我满足。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馆特别提供了哺乳室和独立的儿童卫生间,充分满足了母婴及儿童的特殊需求。

4 “森林感”阅读空间在“感官觉醒”和情感变化中的作用分析

4.1 兼顾受众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于社会身份的差异,不同受众在利用客体空间过程中的目的属性各有不同。 对主体而言,目的性受众入馆动机明确,在入馆后可直接选择与自身目的属性相符的空间场所,受空间环境中其他人群及活动的影响程度较小。 非目的性受众入馆动机较为模糊,在情感上带有随意性,在这种情况下,馆舍的地理位置、空间环境及其他人群活动对受众影响程度相对较大。 因此,公共图书馆地理位置、建筑设计、空间布局、功能区划均会对受众的入馆动机产生影响。

作为当地一项大型的市政公共文化建设项目,那须盐原市役所(市政府)在那须盐原市图书馆招标之初便提到,希望设计者在图书馆的空间布局方面寻求一些新的突破,让该馆成为当地民众及游客的交流场所,同时具备展现城市魅力的起始据点及综合性信息交流整合等多样化的功能,为当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因此,那须盐原市图书馆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域的设计方面,既体现出统一性,又表现了差异性,两者紧密联系,相互牵制,为不同受众在不同情境中带来多样化的感官体验。 在同一群体内部,尽管个体之间存在着表象上的差异性,但开放式的空间通过汇聚人与人之间的类同性和共通性,赋予个体统一的价值观念,这种统一性的价值观念建立在群体内的个体在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相类似的基础之上,所有人均能将这种统一性内化为一种观念,并最终外化在其感官体验的过程中[18]。

4.2 增强受众情感认同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使受众在情感上由外及内发生规律性变化,其感官体验主要包括3个阶段:以直观感知方式感受自然的前段;以动态感知方式促进感官觉醒的中段;以逻辑感知方式实现获取新知的末段。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位于该市的铁路交通驿站黑矶站侧方,该站是当地重要的人流集散之所,而场馆本身较大的建筑体量与周围建筑物形成强烈对比,十分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将馆址选择在此,有助于人们通过视觉的直观感受激发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增强受众的入馆意愿。

建筑外立面是最初接触受众的公共空间,其对受众的吸引力成为决定受众是否愿意入馆的关键因素。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在外立面设计方面遵循感官体验时间动线中的直观感知性质,以关键感官节点激发受众的多种感官。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将森林中的各种图景展现于外部环境中,唤醒受众多种感官,激发受众希望进入建筑内部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并吸引其参与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各种活动。 入馆后的内部空间及设施布局直接带动受众的实践行为活动。在移步换景的动态移动过程中,受众对空间场所的连续转换化为时间印象,通过捕捉各个感官节点,形成连贯的时间动线。 在该过程持续发展时,不同主体的目的有所不同,在感官节点的选择方面各有偏好,每个主体在多次选择所偏好的感官节点后将逐步形成信息记忆。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在室内空间设计方面遵循感官体验时间动线中动态感知的性质,将主要感官节点与次要感官节点重复设置,使主体在多个场景环境下均能感受到感官节点的存在,以此强化“森林感”阅读空间属性。 多次设置的主要感官节点“森林口袋”、放射状书架、“叶缘”与贯穿整个室内空间的次要感官节点等关键要素连续刺激受众的感官。 “森林口袋”空间不被赋予特定的单一功能,具备提供举办展览、社区活动、沟通交流及其他用途等多种功能。 其敞开式的布局使声音及视线在“森林口袋”中均无遮挡,使其他区域的受众可以轻易地感知到“森林口袋”中正在进行的活动,从而调动周围人群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引导受众亲身参与。 相互连接的“森林”空间包裹着受众,将那须盐原市图书馆周围的城市景观以及馆中的日常活动融入不断变化的场景内,为受众带来身临其境之感,促进主体的情感认同。 此外,那须盐原市图书馆室内空间的无主灯设计模式为该馆提供了协调稳定的柔和光源,在视觉和心理方面给受众安定感和轻松感,有助于主体的全身心参与[19]。 借助感官节点的重复设置,那须盐原市图书馆营造出更深层次的“森林感”氛围,进一步丰富主体的信息记忆,促进主体完成感官体验的中段,实现“感官觉醒”。

5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启示

5.1 精心营造环境美学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空间环境对于受众的影响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其入馆心理状态。空间氛围和体验效果是激发受众阅读兴趣和学习灵感的直接体现。 从那须盐原市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可以看出,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对图书馆的外部及内部环境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 在色彩方面多选用原木色、季风灰等符合图书馆“森林”主题的温和色彩,在材料选择方面甄选玻璃、实木等有利于反映自然场景的用料,在光线运用方面做到阳光与灯光之间的完美协调,使场所外部空间与周围环境之间、场所内外部空间与整体建筑风格之间、场所内部所有元素之间均具有整体统一的效果,展现出较强的代入感,使得场所对受众产生吸引力,从而激发人们对于图书馆内部的好奇心,促使公众走入图书馆。 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环节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场所周边环境及不同受众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创造内部协调、舒适、便利的空间环境十分重要。 同时,公共图书馆在整体风格设计上,应对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地域特点、周边环境及用户需求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调研,寻找区位优势明显,契合当地特点,融合地方色彩,体量大小合适,内外和谐一体,满足用户期盼的设计方案。 在空间衔接上,可根据部分场馆的具体用途及实际情况,将室内空间适当向外延伸,打破室内与室外的边界,将室内建筑风格向外展示,构建半开放式露台空间,促进内外交流融合,以开放式的姿态迎接受众,以便吸引更多群体。 在材料选择上,可根据设计主题选用不同质感的材料来突出建筑的不同特性,促进室内外环境的沟通交流,增强互动性。 在色彩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整体设计风格,重视与周围环境及建筑物的协调统一,尽量选用接受度高、包容性强、适应性广的柔和色彩,不宜选用过于鲜明或过于暗淡的色彩,或与大环境不相适应的、突兀的色彩风格,以避免建筑给人带来不安或不适之感。

5.2 周到顾及受众体验

公共图书馆受众体验直接影响到馆率。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在空间设计方面创造了“感受自然、感官觉醒、获取新知”的信息获取新路径,围绕“森林”设计主题,采用了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建筑材料、室内装饰、家具设备,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做出差异化设计和人性化布置。 因此,在公共图书馆设计和运营中,需周到细致地顾及入馆用户体验,引导受众调动不同感官、融入馆舍空间、融入馆内活动,为广大用户提供感受、感知、互动、反思、深度学习等多维度行为活动的可能性,并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赋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使其最终实现在公共图书馆各种空间区域内获得休闲、探索、学习、交流等多样化情景体验。 为了改善用户体验,在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方面可采用木质、竹质、藤条、水磨石等具有天然质感的材料,以增强亲切感和自然感,从而避免建成冰冷生硬的室内空间,给人以距离感。 此外,应综合考虑不同应用场景的地面材料,如在一般公共空间选择易于打理、噪声较小的地板,而在楼梯、卫生间等场所选择摩擦力大的地面材料以降低滑倒风险,提升受众的安全感。 在软装采购方面,可选择平滑度适中、色彩柔和、软硬得当且不反光的室内设施,降低桌椅设施给人带来的不适感,改善受众的阅读体验。 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应设置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设施,如儿童阅览区可适当降低书架高度,采购轻质书籍,添加防磕碰装置,设置儿童专用厕所等,从而增加易用性和安全性。 而对于年长人群,可在公共空间设置更多扶手和靠椅,以便他们能及时到就近区域休息。 以上措施有助于图书馆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为受众制造良好的体验环境,提高他们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3 科学设置感官节点

公共图书馆的入馆体验影响着受众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程度。 根据场所整体设计理念及受众心理需求科学设置感官节点有助于增强读者在环境内部的代入感。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以“森林口袋”、放射状书架以及“叶缘”作为主要感官节点,均是在“森林”主题框架下选择的,三者在空间中的排列和布置富于层次,对主题具有强化作用,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协调一致,能够促进受众的感官体验。 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在感官节点设置方面需深入考察所选主题框架下的细部内容,以受众视角为中心,紧密围绕主题内涵选择在感官体验方面的关键点,为入馆读者谋划在时间动线内获得舒适体验和美好回忆的可能性[20],构建主体记忆信息库,引导受众与图书馆之间进行多次互动。 因此,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应紧密围绕主题特点,精心挑选符合主题背景的感官节点,以2 个至3 个最能突出主题特点的要素内容作为主要感官节点,以4 个至5 个能够通过联想获得主题内容的要素作为次要感官节点,在室内空间中以合适的距离进行重复设置,使主要感官节点和次要感官节点贯穿室内设计的全过程,重复刺激受众的感官。 同时以感官节点为纽带,串联起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达到强化主题、凸显特征的作用,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而在主题选择方面,可结合当地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因素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融入具有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纹饰图样,或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灵感进行室内设计,或展示能体现地域特点的历史影像,使公共图书馆空间与当地民众的理念、思维、情感、行为等相契合,凝聚强烈的精神共鸣和情感认同,不断构建受众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5.4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受众间的差异化体验需求,使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体验需要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要。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在空间布局方面进行合理规划,构建了以开放交流为主的首层空间和以学习阅读为主的二层空间,设置了大小不一的功能空间,为受众提供了便利,可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这种空间设计体现了个性化原则,受众可根据自我偏好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空间场所,在图书馆获得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和自我满足。 因此,公共图书馆空间布局应明确不同人群对空间的感官偏好和体验需求,为读者演绎个性化感官体验历程,增强受众的参与欲望和阅读欲望,激发他们的潜能和灵感,并根据受众的反馈进行灵活调整,推动主体对公共图书馆的情感认同。 未来,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人群间的差异化体验需求,根据动静和功能特点开辟独特的个性化空间,甚至建立着重于某一领域的、全新的专业图书馆,从而将具有某个相关个性特点的内容及活动从综合性公共图书馆中剥离出来,形成更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的专门图书馆,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具体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图书馆体系。 如针对音乐爱好者开辟音乐图书馆,馆内收集与声乐、器乐相关的文献资料及音像制品,并设置可供体验的视听放映设备、创作设备和录音棚等。 针对美术爱好者开辟美术图书馆,收集与绘画、建筑、雕塑、摄影、书法等领域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提供实践所需的创作空间和相关工具,激活不同类型的感官体验,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馆内的静态文献资料“活”起来。 同理,也可打造有关地方文化、舞蹈、体育、餐饮、游戏等各个领域的专门图书馆,从而充分调动不同人群的积极性。

6 结语

增强读者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是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今,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已经不仅仅被视为人类的“第三空间”,在当今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让学习活动和互动交流变得更加活跃。 那须盐原市图书馆感官觉醒驱动下的“森林感”阅读空间设计重塑了人们获取新知的方式,富有“森林”气息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为该馆读者提供了安逸舒适的学习、阅读和交流场所。 其创造“感受自然、感官觉醒、获取新知”的信息获取新模式,在统一性和差异性之间寻找落脚点,为受众在不同情境下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提供给受众多维度行为活动的可能性,充实了社群活动,提升了受众获得体验。 每一个个体从公共图书馆这座“文字的森林”中获得新的知见后,再回报给邻里、社会,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新变化,这些便是那须盐原市图书馆最初设计理念所在。 “感官觉醒”策略在公共图书馆整体空间设计中的成功运用使人们发现未来一段时间内人们在学习、交流、互动等方面的新风向及城市体验服务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市图书馆空间设计客体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Librio行桥-行桥市图书馆综合设施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牛仔选民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略谈西藏山南市图书馆发展的几点思考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