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映照领袖为民情怀
2023-02-09
新近出版的《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一书,通过32个家庭的真情讲述,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大情怀,真实记录了非凡十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变革,是送给亿万家庭沉甸甸的春节厚礼。
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常会推开一扇扇百姓家门,问生产生活、察民情民愿、讲惠民政策。多少风雨兼程的奔波,多少嘘寒问暖的关切,一次次拉近了人民与领袖、小家与大国的距离。
千家万户所忧所盼,人民领袖念之行之。“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些耳熟能详的“金句”,许多都从百姓屋檐下、在万家灯火时流传开来。“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至深、至浓、至热,鼓舞人心,点亮梦想,激发起广大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决心,凝聚起家国同奋进共圆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一片丹心映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字字铿锵,句句深情。“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百年大党,初心如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告白,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坚定使命。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部署要求,以独特的家庭视角讲述人民领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高尚情怀,全国妇联组织编写了《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一书,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过的70多个家庭(村、社区)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32个采访对象,回忆温暖往事,述说幸福变迁,展望美好愿景,生动记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团结引领广大家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十年来,每到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来到群众中间,问冷暖、听民声,在升腾的年味中与大家一起分享新春的喜悦。《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一书收录了5个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前看望慰问过的家庭,我们选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拉梁家河新故事,盼总书记再回“家”
2015年2月13日至16日,农历乙未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到的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并到当年“老房东”刘金莲家中看望。
“那次,总书记一跨进院门,看见熟悉的几孔窑洞,就指着最靠外边的那孔说:‘我刚到梁家河时,就住这间。然后,他又指着另外两孔窑洞对我说:‘你大(陕北方言,指父亲)你妈住这间,你们两口子住那间。”
在刘金莲的眼中,无论是当年那个土窑里常常看书一看就看半宿的“后生”,还是带着大伙儿打淤地坝、建沼气池、修梯田的大队支部书记,再到现在全党的总书记。“总书记一点儿也没变,还是那么慈平(陕北方言,意为待人亲切、随和),他的心一直都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
50多年前,就是在这孔窑洞里,不到16岁的习近平同志度过了初到陕北的时光。“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如今,土窑洞早已空置。刘金莲的孩子们已到县城工作、生活,只剩下她一个人住在老窑旁的一孔新窑里。“儿女们总说让我搬到镇上去住,但我对这里已经有了感情。”刘金莲说。
刘金莲家的新房子位于距离梁家河村5公里外的文安驿镇上,名叫“梁家河小区”。2016年6月,新房落成,村民陆续搬了进去。出生在土窑洞,成家后又在窑洞里住了几十年的刘金莲说:“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有楼房住。”不过,今天的窑洞“一点儿也不破旧,都是新修的石窑,还有崭新的农家小院。树,满眼都是树,远处的山都是绿的,黄土高坡没有黄土。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就立在柏油铺成的村道两侧,村里文化广场、超市、公厕一应俱全……”
40多年前,身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的乡亲们发展生产。他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再走进刘金莲住的窑洞,掀起饭桌上的笼布,露出的是白生生的馒头和金黄的油馍馍—习近平总书记一眼就认出了这种用软黄米面炸成的圆圈形主食。“现在生活怎么样?平时吃些什么?能吃上大米吗?常有肉吃吗?收入靠什么?……”重回梁家河,无论是在与刘金莲的对话中,还是与村里乡亲们拉家常时,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关切地询问。
“吃的、穿的、用的,啥都够。”当时,刘金莲告诉习近平总书记。“平时吃的都是白馍、白面,大米和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今天的刘金莲早已不再为吃穿发愁。
“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梁家河的人更要谨记这份叮嘱,不能给总书记丢脸!”说话的是刘金莲的大女儿张彩云。习近平总书记回村看望父老乡亲,让村里人备受鼓舞,大家一起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子越建越美丽”。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
2016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驻赣部队,送去党中央的新春祝福和亲切关怀。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崎岖山路来到井冈山市神山村,视察村党支部,了解村级组织建设和精准扶贫情况,看望慰问红军烈士后代左秀发一家和村里的贫困户。
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左秀发家门前与乡亲们一起打糍粑的场景已经成为历史的定格。如今,新修的山路旁,脱贫后的村民用发自内心的微笑拼成的“笑脸墙”定格下神山村的幸福蝶变。“忘不了!这辈子都忘不了!习近平总书记那么忙,还能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与大家一起过小年,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大喜事!”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的那一幕,左秀發仍然很激动。
2016年2月2日,对神山村来说,是个大日子。那时,通往村子的山路还很狭窄,加上连日的雨夹雪,十分湿滑。习近平总书记乘车辗转来到黄洋界脚下的这个小山村。
这天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四,正是南方的小年,小山村一派喜庆气氛。左秀发一家正和邻居们一起准备年货,习近平总书记一行走进了左家院子。看到大家忙着打糍粑,习近平总书记笑着问:“咱们一起打,好吗?”
“总书记足足打了十几下,他还风趣地说可以锻炼身体。整个过程,我激动得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当时就在习近平总书记身旁的村民李宗吾说。习近平总书记还走进左家的竹制品加工间,一台全自动雕刻机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他询问了机器的运转情况。左秀发的大儿子左香云随即打开电脑,发送设计图纸给机器,进行现场演示。
“竹子做茶叶罐很好,本来就是绿色的,装茶叶有竹子的清香。”习近平总书记一边拿起茶叶罐,一边问道,“销售情况如何,主要卖到哪儿?”
“賣得还不错,主要通过电商销售。”左香云回答。
回想那一幕,左香云深有感触地说:“总书记当时问得特别仔细,对我们农民生产致富的事,关心到家了。”临走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左秀发的孙辈送上了装满文具和玩具的新书包,叮嘱孩子们好好学习。听说左家年后要改造房子,他还祝愿全家早日住上新房,生活越来越好。
那一年冬天,神山村格外冷,但神山村村民却感觉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每家每户都在合计,如何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一家人撸起袖子加油干,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左家更是不甘人后。左香云和父亲左秀发、母亲彭冬莲、妻子胡艳霞、弟弟左春仁一起商量,全家总动员办起了农家乐,还把自家的竹制品、手工艺品升级为文创产品。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左香云这样向记者概括小山村的美好生活。一个山里娃,走进了国家最高议事殿堂,这是中国式民主的最真实写照。
这些年,左家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是住在山上,去城里打工;现在是住在城里,回山里工作。”左秀发的大儿媳胡艳霞感慨地说。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她和爱人左香云在城里买了房子,每天一早小两口儿“逆行”回到神山村,开始一天的忙碌。
让她开心的还有大儿子中考考进了吉安市重点高中。“你看,就是那个站在总书记身边穿着红色衣服的少年。”胡艳霞指着墙上的照片对记者说,一脸的自豪。当年那个对习近平总书记送来的文具爱不释手的少年,一直深受鼓舞和激励。2022年即将迎来高考的他,定下的目标是“考上985高校”。“孩子是家里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盼他们今后都有出息。”胡艳霞说。
旧貌换新颜,未来有更好光景
2018年2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驱车两个多小时,从西昌市来到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至今4年过去,习近平总书记来家看望慰问的场景,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吉好也求一家仍历历在目。“总书记很亲切,主动提出和我们合影。”吉好也求回忆道,“总书记说,他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希望我们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和鼓励,温暖了大凉山的彝族人。习近平总书记到家时那些暖心的细节,让吉好也求念念不忘。他回忆道:“总书记进家后,和院子里的家人们打招呼,还摸了摸孩子们的脸蛋,询问我们养了几头猪、自己吃还是卖掉,是否通了水电,听我家女儿吉好有果唱歌,并带头鼓掌。”
吉好也求所在的三河村,是凉山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地处平均海拔2520米的高寒山区,2013年,全村355户16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51户789人。村子的贫困发生率曾一度高达55.97%。
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时曾进入的吉好也求的家,也是当年凉山彝族百姓居住的房屋模样—土路、土墙、土地面,院子里养着猪、牛,一家人挤在一个没有窗户的狭小屋子里。吉好也求家的土房子是他结婚时修建的,习近平总书记来时,他们一家已在土屋居住了18年。
2018年,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启动,规划出了9个安置点。2019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三河村一周年之际,吉好也求一家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夯土房,踏着平整的大道,搬进了黄墙灰瓦、水泥地面的四室一厅,还带有一个大院子的新房。
如今走进吉好也求家,院子里整齐地晾晒着一家人的衣服、鞋子。客厅里,沙发上铺着干净的碎花小布,茶几上摆着水果,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们一家人的合影,还有孩子们获得的各种奖状。不仅如此,院子里还空出一间房,吉好也求便利用这间房开了村里第一个小卖部。“小卖部每年能挣3万多元。”吉好也求说。
吉好也求的爱人马海子呷,对于新生活也有了满满的幸福感。“早上,先洗漱,然后去喂猪、放牛、工作。”马海子呷说,吉好也求是村里的护林员,每个月收入700元,她则在村里当清洁工,每个月收入550元。有时候,她会和吉好也求一起去工地上务工当帮手。最近,她还常去村里的种植基地务工,每月也有上千元的收入。这几年,妇联在村里组建了妇女互助队、妇女卫生健康宣传队和达体舞队。她跟着队伍学会了如何收拾新家,每天将家里收拾得整齐干净,他们家还曾被评为“洁美家庭”。
最让马海子呷感到幸福的事是,以前自己没有上过学,但她的孩子们全都上学了。“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出的这一良方,为凉山每一个家庭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在吉好也求的大女儿吉好有作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良方“改变了凉山女孩的命运”。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时,吉好有作辍学,在千里之外打工。2019年,吉好有作回到了新家并重新回到了课堂。如今,已在位于成都的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学习空乘专业的吉好有作,不仅走出了大山,未来还有可能飞上蓝天。吉好有作的妹妹吉好有果也有了自己的梦想,“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歌唱家”。
“我们一定保护好小院,守住北京的根”
2019年2月1日上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走进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并走进朱茂锦家,与一家人边包饺子边聊家常。
“总书记来的那天,老伴儿已经把面和好、把馅儿拌好,正在包饺子,突然外面喊‘来了来了,我们由西屋奔到门口,就看到总书记进来了。”74岁的朱茂锦身材瘦高、精神矍铄,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访时的情景,他记忆清晰、思路活跃,话语十分幽默。
“总书记进来后,跟我们抱拳拜年,我们也赶紧给总书记拜年。”朱茂锦回忆道,将习近平总书记引至西屋后,总书记跟每个人都握了手。
和习近平总书记一一握手时,朱茂锦依次介绍了自己的家人。当天,家里除了朱茂锦和老伴儿,还有女儿、女婿和两个孩子、外甥一家三口、侄女一家三口,总共12口人。“我还跟总书记开了个玩笑,说每个人我都得介绍,我不介绍谁,谁都跟我没完。”朱茂锦笑着说。
“总书记看到我们一家正在包饺子,问包的是什么餡儿,我说是茴香馅儿的。总书记说‘我家里也爱包茴香馅儿的。”当时,何立华递上自己擀好的饺子皮,邀请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包饺子。“总书记连包了4个饺子,还说多年都因工作关系没包过饺子了,并对我们说:‘你们看,越包越好。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越过越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举一动,都让朱茂锦一家觉得“总书记既风趣又随和”。
“当时,我还趴到总书记耳朵边说‘多包几个,引得在场一片笑声。”朱茂锦说完又解释,自己之所以在习近平总书记跟前没有一丝一毫的拘谨,是因为“总书记每年春节到老百姓家看望,已经成为惯例”。
包完饺子、参观过西屋,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位于院南的厨房。“我侄女婿正在厨房里炸饹馇,看到总书记过来,他递过笊篱,邀请总书记也试试。总书记接过笊篱就捞了一锅,又炸了一锅。”
随后,朱茂锦又请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堂屋落座。“总书记问我,平常春节都怎么过。我说每年初一,我们在北京的亲属全都过来,十几口人聚在一起很热闹。初二,必定带着礼物看我的哥哥姐姐去。我还告诉总书记,女儿女婿都在中国版本图书馆上班,如今有一儿一女,凑成了一个‘好字。”
“合完影后,总书记就准备走了。我听到他当时挺感慨地说,‘其实我特别愿意跟咱们老百姓聊聊天儿、唠唠嗑儿。”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让朱茂锦心中流过一股暖流。
“水电气暖条件有没有改善?”“气改电以后做饭是贵了还是便宜了?”“你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啊?”……包饺子、炸饹馇的间隙,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细细询问。
为了让习近平总书记充分了解老胡同和自己家的新变化,朱茂锦一一详细作答。“总书记还问起我们上学都是哪届的。得知我是68届高中的,我老伴儿是67届初中的,总书记对我老伴儿说,‘那你比我高一届,我是68届初中的。得知我曾被分到怀柔砖花厂当装窑工,总书记还说,那很辛苦啊。”
来自同龄人的关心,令朱茂锦一时思绪万千:“我跟总书记说,虽然辛苦,但是生活还不错,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好得以前都不敢想。我还跟总书记说,小时候说实现共产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时觉得是梦想,可现在早就实现了。总书记也表示认同。”
“总书记最后问我,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我真想不起来还有什么要求了。”对于朱茂锦和邻居们来说,理想的胡同生活早已照进了现实。
“司莫拉的幸福生活就像这香甜的米粑粑”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保山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调研时,走进了早已脱贫摘帽的李发顺家。
2020年1月19日,“是腊月二十五”,李发顺一张口就报出了这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农历新年将近,在外上学的孩子们都回来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置办年货、做大米粑粑。“我做梦也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会来到我家,关心我们的生活,细致到住得暖不暖、吃得好不好、孩子学费怎么解决的。”说起那个激动人心的下午,李发顺不由得提高了声调,“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习近平总书记一下飞机就奔赴司莫拉佤族村。看到沿着村寨巷道大步走来的伟岸身影,李发顺一家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的是总书记!我想快点儿迎上前去。没想到,刚走两步,总书记看我腿脚不太方便,快步紧走了几步,来到了我面前。”
李发顺赶紧朝习近平总书记伸出手,“更没想到的是,我的双手立刻被总书记一双温暖的大手紧紧握住”。
“总书记好,您辛苦了!”李发顺激动不已。“你好啊!他们是你的家人吗?”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问。
“是的,这是我的妻子,这两位是我的父母,这是我的女儿和儿子。”李发顺向习近平总书记一一介绍。随后,习近平总书记随李发顺一家走进了这个敞亮规整、洁净如新的农家小院。
“这房子格局不错,很聚气。”走进院子,习近平总书记环顾四周,笑语盈盈,“房子什么时候盖的?花了多少钱?”“2014年在老房子基础上拆除重建的,政府补了1.2万元。”李发顺告诉习近平总书记。堂屋、卧室、厨房、卫生间……习近平总书记一间一间细细看过去,边看边问,李发顺在一旁细细解答。在厨房里,习近平总书记拧开水龙头,试试自来水。打开冰箱门,看到有菜有肉,掀开锅盖,一阵饭香扑鼻而来,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点点头:“吃饱、穿暖,‘两不愁这个问题解决了。”
后院猪圈里,大大小小20多头猪正叫得欢实。习近平总书记走到猪圈跟前,边看边问:“猪价还好吧?这一头种猪一年能赚多少钱?”“去年猪价好,卖了8头肥猪,一共卖了近3万块钱。养一头母猪,政府还补助600块。这一头种猪一年也能赚2000多元。”李发顺乐呵呵地回答。
围坐在方桌旁,李发顺扳着指头跟习近平总书记一一列举家庭收入:“我在家养养猪,种点儿玉米、茶叶,还回收出售废品,妻子这几年在广东东莞电子厂打工,收入也还行。”
“当总书记问我的父母身体好不好、看病有没有保障,问我的两个孩子是不是都在上学、学费怎么样、有没有享受助学金、将来准备怎么发展、到哪里工作,我眼泪都快出来了。总书记心里装着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太细心、太暖心了!”
大米粑粑是佤族新年传统食物,在司莫拉,数李发顺家做得最好。“没想到总书记接受了我的邀请,接过毛巾擦擦手,就跟我们一起学着做起来。”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做了两个红艳艳的大米粑粑,用模子印了1个“福”字、1个“喜”字,“总书记说,有福、有喜”。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李发顺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开个农家乐。”2020年,夫妻俩实现了心愿。妻子杨彩芹不再外出务工,一年做大米粑粑,经营农家乐,按不同时节销售自产的茶叶、年枣糕等农产品的收入就超过10万元。“总书记,请您放心,如今司莫拉的生活就像这红彤彤的大米粑粑,香甜幸福。”
—摘编自《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