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中醫受熱捧 促公共醫療系統拓中醫藥服務
2023-02-09
近三年來,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臨近歲末世紀病毒omicron席捲本澳,不到半個月內全城近八九成市民染疫,當中絶大多數陽康患者因伴隨有長新冠症狀,而受咳痰、咳嗽、氣促、失眠等身心困撓,人們一下子發現,不論社區中醫門診、醫院中醫門診,還是大大小小的中醫診所、中藥房,求診者康復後調理、中醫養生的需求大增。“看中醫了嗎?”成為了大家相互間的關心問候語,“中醫”也成為網上社交平台頻頻出現的熱詞。過往若問澳門人對西醫還是中醫治病有信心,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認同西醫而非中醫,尤以年輕人對中醫更是不以為然,大病小痛不屑於向中醫求診,但現在很多人在受新長冠後遺症的困撓下,卻突然間對中醫有了全新的認識,變得熱衷於尋求中醫的治療了,用一句話說,新冠病毒大流行倒是催使中醫以全新的角色走進了更多市民的生活中了。
據報章報導,去年4月政府統籌中醫藥界成立中醫抗疫小組,在六一八疫情期間為身處隔離酒店的核酸檢測陽性輕症患者及醫院收治的重症患者提供中醫治療,提供義務熱線工作服務共 7,113人次,指導用藥2,470 人次,諮詢服務4,643人次,服用中藥治療1,469人,派發中成藥5,720盒。以上數據雖並不能反映中醫治療在春節前一波疫情的介入情況,但足已證明中醫藥成為抗擊疫情守護居民健康的重要性力量,且發揮了西醫藥所不可替代的優勢作用。
展望未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本澳人口正在急劇高齡化發展,對中醫藥治療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日後,就算不再有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作為基層醫療服務的重要部分,毫無疑問的是,中醫藥服務系統將會在社區擔當更多的角色,這些都要求政府要有前瞻地提早做好本地中醫發展規劃。比如:政府對中醫發展的扶持是否足夠呢? 中醫基層醫療服務的質素如何?是否切合市民的需求? 等等這些都是市民最關心的切心問題。雖然政府去年初成立了中醫服務發展廳,官方新聞指:以促進中醫服務在社區的普及應用,推動人才培養和制訂服務質量標準,並與中醫業界社團建立恆常聯絡機制,加強政府與中醫社團/機構的交流合作。但事實上,作為基層醫療服務使用者的普通市民並不熱衷去了解政府部門的運作,而是更傾向了解自己有病時能否及時得到最適切的治療。比如,自1999年中醫藥服務被引入公共醫療系統後,部分衛生中心設有中醫門診,為本澳居民提供免費的專科門診服務,深受本澳居民尤其長者歡迎,惟有以下問題市民希望引起政府關注,一是,政府公立醫院僅設西醫急診服務,要看政府中醫門診只有預約衞生中心的中醫專科,然而僧多粥少,全澳僅六間衛生中心設有中醫專科門診,包括: 筷子基、黑沙環、青洲、塔石、下環及湖畔嘉模衛生中心提供中醫或針灸保健服務。而在人力資源方面,衛生局現時有8名中醫生,當中兩名為外聘人員,為本澳60多萬居民提供適切的中醫服務。這就難怪一直以來都存在預約政府中醫門診排期少則3個月多則半年,很多市民有病的根本等不及醫,認為半年才看中醫一次機會,倒不如不醫。其實,不僅長期存在市民難看政府中醫難題,連不少年輕甚至有資歷的中醫生想入職政府部門,也被視作難過中六合彩,社會上不時有人提議政府逐步地調整公立醫療系統中醫服務的份額,包括增加現時衞生中心的中醫門診,以及創設條件在急診增設中醫服務。而在市民的角度,雖然,本澳二所醫院均有提供中醫藥服務,坊間中藥房中醫不少,但規模參差,價格不一,相較而言,更加相信政府聘請中醫生及藥材質素,而一些收入偏低的市民,傾向享用政府公立醫療統免費中醫服務。筆者相信,若公立醫療系統拓展了中醫服務空間,立竿見影的成效是:一來,通過增加聘請更多本地中醫生,促進本地中醫人才的發展;二來,增加中醫門診,拓展針灸、推拿等治療項目,市民可選擇向中醫求診,也因應減少對門診西醫的需求,有助現時門診輪候時間縮短,乃一舉雙得。
(澳門/如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