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级医院财务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2023-02-09杨中浩黄玲萍
徐 峥 杨中浩 张 天 黄玲萍*
从2017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到2021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等改革要求愈加明确和紧迫。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也面临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的机遇。如何通过对医院财务运营数据的动态采集,提取有价值信息,实现监测核心指标、防范运营风险、规范经济运行等目标,是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1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1.1 财务数据标化及时性不足
公立医院财务核算数据存在不够及时、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员队伍方面,财会人员专业结构较为单一,日常工作多数停留在最基础核算阶段,缺乏综合掌握财经、医疗、数据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分析能力往往较薄弱[1]。核算制度方面,尽管公立医院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但具体到医院承担的医、教、研、防等复杂多样的业务活动,不同医院对同一会计科目或同一经济事项的理解有偏差,造成核算口径不统一和数据不可比。业务特性方面,公立医院业务量大且特殊性强,每天产生海量颗粒度很细、非标准的业务数据,由于业务数据的传递不及时、不准确,致使财务核算时效性较差。而且由于业务数据标化程度不高,财务核算较粗放,进一步造成有价值信息的丧失,导致后期财务数据利用率不高。传统财务管理方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医院财务核算、预测、决策的时效要求和响应效率[2]。
1.2 预算管理约束力不强
根据医院财务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要求,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的主体层次化、目标多元化、内容全面化、程序严格化的程度不断提升[3]。因此,预算管理所使用的数据不断细化,依靠人工+电子表格的传统信息统计职能已不能满足医院的管理需求[4]。另外,实践中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由财务部门牵头,但医院科室多、业务复杂,较难实现全员参与,造成实际管理过程中预算严肃性和约束力不强等问题[5]。由于缺乏信息技术支撑,预算管理只能停留在事后管理,对事前指导预算编制、事中执行监测分析、事后科学考核评价等支撑力度有限。
1.3 成本核算数据可比性不高
一方面,由于不同医院对会计科目、经济事项理解的偏差,以及数据颗粒度不同,导致成本核算所需基础会计数据质量不高,无法真实反映医院经济运行情况,直接影响医院成本数据的质量。另一方面,医院成本核算的理论方法、分摊参数、核算路径等有差异,进一步导致各类成本核算数据在不同医院之间缺乏可比性,更无法形成行业平均成本,无法为医院加强行业对标管理、推动医疗价格改革等提供数据参考。2021年国家发布了《公立医院成本核算规范》,有助于规范成本核算,但还需公立医院主管部门有力的组织实施和统一的信息平台支撑,才能真正落地见效。
1.4 财务运营数据应用率不高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各种业财数据缺乏挖掘和利用,更没有为医院运营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的循证支撑。当前,公立医院的工作职能仍较为局限,多是考核需求下被动统计信息,没有较好地动态监测、深入剖析[4]。2020年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进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各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确保各类数据信息的规范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为医院运营管量提供数据支撑。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理念与方式也应随之变化,除对内对外的数据上报外,还应更侧重于数据解读,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支持管理决策,而当前财务数据运用场景和潜能释放显然不足。
2 上海市级医院的探索实践
自成立以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以全面预算为抓手,立足出资人和办医主体定位,围绕增强公益性和国有资产保值增效,印发《市级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以促进和加强医院预算管理为核心[5],相继建立了预算评审、收支预算核定、工资总额预算、预算执行考核等制度,借助统一的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和智能分析三大平台,加强业财部门联动和数据质控,促进市级医院财务管理整体数字化转型。
2.1 规范医院会计核算,夯实预算管理基础
为增强市级医院会计核算规范性和统一性,提高分析监测效能,申康中心建立了涵盖所有市级医院统一的政府会计核算系统(图1),实现所有市级医院登录统一平台进行会计核算,做到经济数据与医院同步反映:一是统一设置系统构架,实现医院系统组织架构、用户与权限策略、会计科目分级管控等基础资料的集中式管理;二是分级管理核算权限,申康中心负责整体的会计科目体系、核算流程和核算制度等基础设置,原则上规范一级至三级会计科目,为兼顾医院个性化需求,医院自行设置四级及以下会计科目,按需添加辅助核算;三是集中管理财务报表,采取申康中心统一下发的报表模版和市级医院自定义报表模版两种形式满足管理需求,实现对医院报表的即时汇总和查询。在此基础上,在会计系统内统一设置预算模块,支持“二上二下”预算综合平衡、核定下达、事中监督、事后考核等,引导医院强化内部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性。
图1 集中式会计核算平台示意图
2.2 规范成本核算路径,提升成本管理质量
夯实会计数据质量和预算管理基础后,将成本作为进一步增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的突破点。申康中心搭建了统一的成本核算平台(图2),供各医院开展科室、项目、病种等成本核算,由“单机分布式核算”转为“联网集中式核算”,以期通过信息平台集中,加强成本基础数据的质控,促进核算方法统一、成本对标管理,提升成本信息收集、处理和报告及时性。方法统一指各医院按统一的成本核算理论、方法和路径开展核算,确保医院间成本信息可比性、连续性和一致性,也允许医院结合自身需要,开展个性化管理,便于医院发现成本下降空间,及时干预管控。对标管理指基于同口径成本数据,开展科室、项目、病种成本等院际比较,为医院管控成本、专科运营管理等提供标杆数据,也为政府部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提供数据支撑。
图2 集中式成本核算平台示意图
图3 财务运行分析评价与促进平台示意图
2.3 满足不同管理场景,加强数据分析评价
基于会计和成本数据质量的提升,申康中心建设了“市级医院财务运行分析评价与促进平台”(图3),采用可视化方式将关键财务及相关业务信息直观、系统地展示。结合国家公立医院考核、市级医院院长绩效考核、医院财务制度以及专家意见,提炼了医疗收入、医疗成本、收支平衡、资产运营、预算管理5大维度80余个核心指标,设置“总体概览”“财务分析”“业务动态”“指标预警”和“专题分析”5大模块,动态反映医院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开展纵向、横向和同类比较。同时,按照主管部门和市级医院的不同视角和管理需求,拓宽分析内容和应用场景,开发移动端,实现数据共享。
2.4 通过业财联动机制,加强数据质量控制,筑牢运营数据基础
申康中心充分利用工作专班机制,增强主管部门层面业财部门的左右联动、主管部门与市级医院的上下联动,多途径加强数据质控。如成立市级医院财务核算专班,定期根据医院反馈的实际问题,研究相关准则、制度,征询专家和外省市同行意见,及时印发会计核算规范指引、工作提示等,使医院账务处理趋于统一规范。又如成立数据质量专班,联动医疗、资产、后勤、财务、人事、绩效等业务条线建设数据平台,加强数据集成,规范关键指标内涵和口径,逐个破解信息孤岛。
3 管理成效
3.1 预算偏离度保持在较小范围
“十三五”期间市级医院医疗收入、医疗成本和工资总额预算执行率平均为98.8%、99.9%和100.3%,较“十二五”偏离度减少0.7、1.3和0.7个百分点。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预算执行有较强不确定性,但由于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反馈和财务运营分析平台的事中监测,市级医院医疗收入、医疗成本和工资总额预算执行率也分别为101.8%、102.4%和99.1%,较好地发挥了预算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引导作用。
3.2 成本运行指标保持向好趋势
市级医院百元医疗收入的药品和卫生材料消耗水平从2016年的57.7元逐步下降至2019年56.5元;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指标跃升至58.0元,但通过日常监测分析的引导,市级医院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2021年回落至57.3元。此外,2016年-2018年上海市取消药品耗材加成财政补助政策退坡后,医疗成本费用率从2016年的105.7%提升至108.2%,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和加强管理后,2019年-2021年稳步回落至106%左右。
3.3 医院财务运营分析意识增强
由于数据标化可比程度提升和运营分析平台数据的共享共用,市级医院开展运营分析和管理的意识得到增强。从2019年起,申康中心组织市级医院开展专科运营试点,至2021年各医院在240余个临床科室开展科室层面运营分析,专兼职运营助理220余人。各医院定期开展专科综合运营分析,不断深化科室层面的资源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加强对预算、成本、价格等专项管理,提出提质增效举措,为强化科室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4 思考与展望
实践表明,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对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有积极作用。但也必须意识到,财务数据的产生依赖并滞后于业务运行,而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快速发展,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等各方面业务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愈加复杂,如何依靠信息技术及时发现并应对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财务管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需思考的问题。
4.1 因地制宜选择系统建设模式
申康中心立足出资人和办医主体功能定位,需对医院进行管理与考核[6],为确保财会数据规范统一,选择建立统一的财务核算和分析平台,制定统一规范标准。这一模式能够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会摒弃部分个体化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医院自身管理而言可能有重要价值,需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和兼顾权衡。反之,医院自行分散式构建信息系统,也有其优势,如能实现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个性化,技术容易升级迭代,缺点是各医院系统的核心架构、数据标化程度不同,不利于数据整体治理和应用。因而,信息系统建设模式选择集中式还是分散式,需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和权衡。
4.2 从源头持续加强数据质控
业务数据作为财务数据的源头,其质量决定了医院财务核算和运营分析的质量。业务数据往往从多个业务系统产生,无可避免存在错误、重复、不完整或者数据之间相互冲突,这些“脏数据”需要加强数据清洗,发现并纠正数据中可识别的错误,检查数据一致性,处理无效值和缺失值[7]。公立医院核心的前台业务部门,即医护人员,因其业务的专业、紧急和特殊性,难以维护电子病案首页等业务数据的质量,导致信息完整性、准确性存在缺陷[8],对单病种分析、DRGs成本核算等工作形成干扰,因此后端职能部门应具有数据清洗的意识。主管部门需持续统一数据口径规范,从业务源头提高经济数据质量,提高数据分析对管理决策支撑。
4.3 强化财务运营指标评价功能
各医院发展阶段、学科特长、规模大小、区位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同行比较分析时,如果不能较好地平衡指标的普适性和差异化,结论往往缺乏认可度。尤其对标当前公立医院国考和高质量发展等要求,需要系统梳理公立医院业务因素对经济运行的作用路径和机制。日常管理中医院财务经济运营分析需要更加突出综合性、导向性和动态性,指标选取和体系构建要全面反映医院经济运行状况、增强业财指标融合,避免评价指标逻辑互斥或高度相关问题,要将分析评价周期从年度缩短至季度甚至月度,及时揭示公立医院运营问题、防范风险,适应公立医院医教研防业务更艰巨、经济活动更复杂、经济管理难度更大的现实需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