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实践类活动设计探讨
2023-02-09李玉梅
李玉梅
(佛山市顺德区大墩初级中学,广东 佛山 528300)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提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1]。而实践类活动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这里所说的“实践类活动”是指依据初中地理新课标要求,组织学生在“双减”课后服务时间内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亲身体验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旨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类活动既包括地理模型制作、地理模拟实验、校园观测等校内实践活动,又包括在真实情境区域中开展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实践等校外实践活动。通过初中地理实践类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可使学校教育回归“从做中学”“从生活中学”的朴真状态。
一、初中地理实践类活动体现了“双减”政策的要求
1.实践类活动的设计目标与“双减”导向一致
“双减”政策是对应试教育“唯分数”导向的纠偏,旨在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尊重学生的内在发展规律,倡导学生自主体验、感悟的学习过程,促进教育生态良好发展。同样,地理实践类活动设计也要遵循“以生为本”的目标导向,通过实践探究、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核心素养。
2.实践类活动的实施可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段
此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课余时间被过多的补课和作业等负担所侵占,根本无法实现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发展。“双减”政策颁布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学生群体被赋予更多的课余时间,这为地理实践类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解决了活动探究时间不足的困境。学校落实“双减”政策后,可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类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减轻学生课内压力,让教育回归本真。
3.实践类活动的评价理念对标“双减”育人要求
“双减”政策打破以提高应试成绩为目的的单一性评价,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知识,为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地理实践类活动的评价与“双减”政策的愿景是一致的,遵循“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导向、价值引领”的评价理念,坚持五育并举,摒弃课程加深、加难的不良倾向,在活动实施评价中,增加有关培养学生地理探究兴趣和地理实践力等评价维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初中地理实践类活动的设计流程
落实“双减”政策的强有力支撑是有效提升学校的课后服务质量,虽说是“服务”,但其本质也是教育,因此,有必要实施课后服务的“课程活动化”,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优化初中地理实践类活动的设计流程(图1),只有形成高质量的校本课程资源,才能克服课后服务“高耗低效”的困局,从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图1 基于“双减”政策的地理实践类活动设计流程
1.确定活动目标
设计初中地理实践类活动的首要环节是确定活动目标,要坚持“双减”政策中提出的“以生为本”,即要把学生当成教育中的一部分,活动课程目标不能降低,也不要过度拔高。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现有认知水平出发,依据实践类活动的主题内容,提出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且渗透“五育并举”的具体目标。例如,运用地图知识和地理工具绘制校园平面图,分析校园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通过小组研讨说出相应改进方案并提交学校,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并渗透“热爱校园、美化校园”的情感品德教育。上述活动目标的表述既有明确的行为条件“运用地图知识和地理工具”,又有具体可测的行为动词“绘制”“分析”“说出”;实践类活动目标的内容既要有知识和能力目标,更要有素养和“五育”的培养目标。
2.选择活动内容
初中地理实践类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一是根据“双减”政策提出的减轻作业负担要求,设计出能替代传统枯燥作业形式的趣味性实践活动;二是围绕第一环节已确定好的目标,选取与之契合度较高的实践类活动具体内容;三是对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课程资源,设计出基于真实体验的实践探究任务(表1)。
表1 基于新课标的地理实践类活动内容
3.规划活动实施
活动实施是实践类活动设计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应在“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的要求下,提前规划好实践活动前的学习准备工作、实践活动中现场探究的具体任务、实践活动后的成果展示等实施过程及具体要求(表2),形成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的高质量实践活动任务单,避免“游而不研”的现象。
表2 活动不同实施阶段设计的具体要求
4.制定活动评价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实践类活动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甄别和选拔学生。因此,既要注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也要关注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后的作品质量及展示交流能力的结果性评价。首先,活动的评价指标要与活动目标相呼应,这能帮助教师进一步反思目标的适当性;其次,评价标准和实践活动探究任务相结合,能帮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检测学习效果,指引学生完成学习任务[4]。如“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单项成果评价量表(表3)。
表3 “绘制校园平面图”评价量表
三、初中地理实践类活动的设计示例
“双减”政策实施后,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结合学校特色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了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类活动。例如,距离学校约20千米的南海区西樵镇是校外实践类活动的重要实施基地,这里距离适中,适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资源丰富多样,有自然景观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也有人文景观松塘古村落、渔耕粤韵文化园、南海丝厂等,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制定地理实践类活动设计案例(表4)。
表4 地理实践类活动设计示例
四、初中地理实践类活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做好活动设计准备,确保活动实施的可行性
根据新课标内容,挖掘教材中适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知识,设计出能够融合地理学科知识与身边地理现象的实践类活动。在安排学生做实践活动之前,教师要以身试验,以保证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尤其是校外实践类活动,指导教师必须提前踩点,设计安全的活动探究路线,确保探究任务的可行性,以保障实践类活动顺利实施。
2.丰富实践课程内容,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在“双减”背景下,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各门课程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学校可将每个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间进行整合,开展每学期至少一周的跨学科“研学实践周”活动。在设计实践类活动时,应以地理学科为主,融入生物、历史、语文等其他学科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助力“双减”工作落到实处。
3.立足核心素养培育,体现活动评价多元化
设计地理实践类活动内容时要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的人地协调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知行合一的地理实践力,同时培养学生从时空尺度视角认知地理事象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因此,设计地理实践类活动的评价要注重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达成为目标,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和自我改进,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