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
——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

2023-02-09张美绚

地理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农业区课标劳动

张美绚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由此,劳动教育备受关注,成为教育热点。《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课程中独立出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也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也应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里也提出,应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无论是从育人角度还是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角度,劳动教育与地理课堂教学融合是一种必要且必然的趋势,但目前一线教师一方面受到诸如教学资源、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融合没有找到可复制的策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案例较少。本文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课为例,探究劳动教育融入地理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分析课标和教学资源,明确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的融入点

很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已经意识到劳动教育融入地理课堂的重要性,但实践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找不到地理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劳动教育与地理课堂往往是脱节的。因此,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地理课堂教学,并将其作为常规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研读课标,平时用心观察,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寻找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的契合点。

首先,研读课标要求,寻找劳动教育与本节课课标要求的结合点。劳动教育注重生产、生活实践,以生产生活活动为体验载体,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将身心投入到劳动实践全过程,感受劳动带给自己的体验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体会劳动的价值;而地理学科内容综合性强,涵盖自然和人文科学,深度融合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根据课标要求寻找二者之间的结合点。例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课中,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教师需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说明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实际教学中,教师常以某农业区域发展情况作为案例进行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亲身体验较少,对于农业区位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区位因素在真实情境中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学生若能进入真实情境,真正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经历农业生产过程及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身体悟不同农业生产环境区位条件的差异,对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将事半功倍。如此一来,劳动实践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载体,地理教学过程为劳动实践提供内容与形式,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相得益彰。

其次,挖掘教学资源,落实劳动实践。大多数学生学业紧张,平时活动空间局限于校园,劳动实践空间不足,因此,必须充分挖掘身边的实践场地,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生劳动实践空间。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课中,教师一方面利用校园的农耕基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利用学生熟悉的生长环境——家乡,让他们利用假期时间,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业类型或者主要农作物及分布状况,使学生对农业生产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初步了解,为后续的知识理解做好铺垫,同时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与任务,突出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主体性

劳动实践一方面可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结合学科教学任务和学科素养培养目标设置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学科视角完成劳动实践任务,用学科思维解决劳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科思维品质和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与地理学科教学融合时,需要做到有的放矢,每一次劳动实践的背后都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学习目标指导劳动实践、劳动实践落实学习目标。所以,学习目标不能过于宽泛,应具有针对性。学习目标越具体、详细,劳动任务才会越明确,劳动实践的学习效果越好。

劳动任务不仅要具体、明确,而且需要提前布置,因为劳动实践需要时间。一是实践时间越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可能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越多、提升越快;二是实践时间越长,内容越丰富,真实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矛盾也就越多,学生求知欲望越强,学习效果越好,理解、应用学科知识能力提升越快;三是有些劳动实践过程本身并不能在短时间完成。所以,劳动实践任务必须提前规划、布置,劳动实践时间才能得到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体现。

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标要求分解学习目标并设置实践任务(表1)。

表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中的劳动实践任务

三、重视并完善劳动实践全过程综合评价

劳动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能全程参与,仅从学生的调查结果书面汇报、花生田出苗率、花生田管理(杂草多少)等情况不能反映学生劳动实践全过程的表现;学生的原有认知与知识储备不同,仅从劳动实践结果不能综合反映学生劳动实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违背了劳动实践的育人初衷。因此,应制定综合的评价体系。笔者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课中,从学生自评、互评、师评三个角度对学生综合实践过程进行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采用分等级(优、良、合格、不合格)或者描述性语言等形式(表2)。

表2 学生综合实践评价

四、问题引导生成课堂教学,提升劳动实践效果

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劳动实践,学生会遇到很多书本里未曾出现的情境,也会发现平时学习未能发现的问题,这便是劳动实践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意义所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实践过程中真实情境与学生自身经验、认知产生的矛盾,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教师应汇总学生劳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结合课标,生成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开困惑,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中,笔者针对学生前期调查活动及花生播种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设计了相关教学内容(表3)。

表3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堂设计

续表3

图1 学生剥花生

图2 学生翻地

五、结语

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课中,笔者将劳动实践有意识地融入教学,力求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重构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从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

猜你喜欢

农业区课标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关于打造盐田循环生态农业区的展望
热爱劳动
内蒙古呼伦贝尔农田草地螟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研究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Ⅰ历史选择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