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灾害地理教育表现性评价*
——以“台风灾害”主题学习为例
2023-02-09李树民
廖 苗 ,李树民
(1.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045;2.江苏省中学灾害地理教育研究所,江苏 无锡 214045)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到台风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影响范围约30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31%[1],不仅沿海地区受到台风袭击,而且大多数内陆省份也直接或间接受到台风灾害的影响。台风灾害常常给我国带来重大的损失,如何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防灾减灾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相关研究发现台风成灾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台风的强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们的防灾意识和采取的行为[2]。学校是进行灾害教育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灾害地理教育关注生命和安全教育,并非单一的地理知识学习,更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虚拟的场景化体验学习过程中,发现、感受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危害,学会应对灾害的措施[3],将知识内化为意识,将意识转化为行动,以行动生成为素养,是对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灾害地理教育贯彻育人导向,突出生活、生命、社会三重价值,评价方式应区别于传统的注重知识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和能力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是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某项任务或任务群时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字、创造和实践能力的评定,也是对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4],它能为学生提供持续、及时、准确的反馈,利于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素养。
本文以“台风灾害”主题学习活动为例,开展灾害地理教育表现性评价,在学生进行主题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细致观察与价值判断,结合反映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的定量与定性的数据及资料,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能力和素养实施表现性评价和量化分析,探究普通高中灾害地理教育表现性评价实践策略(图1)。
图1 “台风灾害”主题学习表现性评价框架
一、确定“台风灾害”主题学习表现性评价目标
表现性评价目标具有导向作用,确定合理的目标有助于制定正确的表现性课题和评分方法[5]。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将本次主题学习活动表现性评价目标确定如下。
①能收集台风灾害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能从时空的角度,理解台风的形成机制、消亡过程和分布特点,能综合要素、时空和区域辩证分析台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②能正确看待台风灾害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辩证互动联系,深入认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树立科学的灾害观,树立人地协调观;③能正确绘制台风结构模式图,自主设计问卷,调查、分析所在学校学生对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④从台风灾害主题探究过程中,逐渐增强防灾减灾意识,逐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二、设计“台风灾害”主题学习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学生能力(倾向)的外在表现,是表现性评价的对象[6]。表现性任务应紧扣目标,创设真实的或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具有综合性、探究性的活动主题,设计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维度思考,展现真实的情感、态度和能力的活动内容。本次主题学习活动,选择影响我国的某次台风灾害案例为研究对象,探究台风的成因、影响和防灾减灾措施,并对灾害进行深化探究和迁移应用。结合表现性评价目标,具体的表现性任务和评价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表现性任务和评价内容
三、制定“台风灾害”主题学习表现性评价标准
表现性评价评分方法有多种,如核查表、分析性量规和整体性量规等[5]。本次台风灾害主题学习活动采用核查表和分析性量规两种评分方法。台风结构较为复杂,气流的空间伸展范围大,准确理解台风结构及其伸展范围是学生进行台风灾害主题学习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绘制台风结构模式示意图,采用核查表(表2)了解和评价学生对台风结构的认知情况。对于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和素养,以表现性评价内容作为评价指标,设置4个等级的评价标准,根据表现性任务,对每个评价等级标准进行具体描述,形成分析性量规(表3)。
表2 台风结构模式示意图核查
表3 “台风灾害”主题学习活动分析性量规
四、实施“台风灾害”主题学习表现性评价
本次台风灾害主题学习活动平台为本校建设的“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基地内设有地质灾害探究厅、气象灾害探究厅、环境灾害探究厅、数字星球及270度环幕厅、名师工作室和图书信息检索中心等[7]。气象灾害探究厅内有关于台风的形成、影响我国的台风移动路径等视频资料,体验不同等级风力大小的仪器,关于台风的书籍资料等,为学生进行台风灾害探究提供了活动平台和场馆,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生分成小组,按照表现性任务顺序进行“正确认识和防御台风”主题探究活动。探究过程主要分为3个环节:理论学习、问卷调研和成果分享。主题学习活动开展的同时,以教师为主导实施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台风结构模式示意图绘制的核查评价结果(班级平均)如图2所示;对学生台风灾害分析性量规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结合的方式,将分值权重设置为2∶2∶6,在每一阶段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表现性评价标准完成评价,结合权重计算出得分,并记录在台风灾害主题学习评价表中,活动结束后得到的学生分析性量规评价结果(班级平均)如图3所示。
图2 台风结构模式示意图绘制核查评价结果
图3 “台风灾害”主题学习分析性量规评价结果
从台风结构模式图绘制核查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本校高二年级学生对台风结构认知上突出表现为对气流空间伸展范围把握不到位,说明学生对地理空间尺度认识不到位,这将影响到学生准确理解台风能量大小、预报精度和影响范围的确定。从分析性量规评价结果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素养均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突出表现在逻辑思维力、辩证思维力、综合思维力和地理实践力相对欠缺。①逻辑思维力:学生对台风灾害形成的必备条件认识不全面,对台风结构理解不到位,绘图不够准确,对影响台风移动路径的因素认识不完全,在理解内力(地转偏向力)和外力(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对台风移动路径的影响上存在一定的困难;②辩证思维力:学生对台风影响的认识较为片面,缺乏辩证看待地理现象的意识;③综合思维力:全面综合区域、要素、时空提出防灾减灾措施的思维能力不足;④地理实践力:问卷设计不够全面,问题设计不够精炼,调查结果整体表现为中等水平的效度和信度。分析性量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主观认知的偏差,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完成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自我改进和提升,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和激励作用。
五、结语
本文以“台风灾害”为主题,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将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相互融合,建立包含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现场评价的表现性评价系统,探索普通高中灾害地理教育表现性评价路径。通过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刻画学生所表现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思维和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及其进阶过程,使学生在习得台风灾害知识与防灾减灾技能的同时,不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自我反思,全面提升学习力、思维力和实践力,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台风灾害主题学习和表现性评价,使教师能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明确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使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同时促使教师将减灾教育课程基地资源与灾害教育主题学习活动有效结合,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灾害地理教育课程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