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本科生微课堂导师制实践研究
——以运城学院为例
2023-02-08孙国伟狄根虎买阿丽
孙国伟,狄根虎,买阿丽
(运城学院 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每所大学对本科人才的培养都有规定的要求和目标,但是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目标却有所不同,对本科生的教育教学应注意统一教学和学生需求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导师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在学业、道德、心理等方面对学生实施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和指导[1,2]。
我国不少高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但是,实施中受到专业特点、生师比等因素限制,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统一标准。如闫瑞祥指出本科生导师制存在导师资源匮乏、制度定位不清和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并从观念、定位、指导内容、指导路径、导师聘任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导师应综合指导、建立开放式导师队伍、加强制度建设等建议[3]。Liao Yuxuan等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收集了194名医学专业学生的相关数据,通过问卷、对比实验、跟踪调研等方式,评估了本科生导师制对中国8年制医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影响,指出本科导师制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应实施改进以更好地教育学生[4]。
在互联网背景下,师生交流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师生交流关系更平等、自由、开放,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及时就一些问题和想法进行沟通,有利于师生建立长效沟通模式[2]。同时,有利于收集有用的实践资料并相互分享,从而提升教师的指导效率。所以,“互联网+”为解决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1 本科生微课堂导师制的相关理论研究
1.1 微课堂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是指高校通过师生双向动态选择,给本科生配备的指导教师。与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同,导师更重要的不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而是聚焦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关注于课堂内外的全过程引导。在我国地方高校本科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是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必要途径,更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已成为当前高校管理体制、育人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1-3]。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综合运用互联网、智能移动设备、各种教育平台等现代化技术已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网络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是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革新[1,2,5,6]。师生利用微信、QQ等就问题进行及时沟通,能够有效地提升指导和学习效率[7-9]。
由此,结合“互联网+”技术,小组学习方法,混合式教学法以及导师制理念,融合课程思政,我们构建了微课堂导师制教学模式。
微课堂以参与导师制实施的教师每学期所代课程、指导的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等为组织基础,引导学生结合成小组或者兴趣班,建立微信群、QQ群等线上微班级。通过微课堂,导师对教学中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进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并在这些过程中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检查监督,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对于课程,每学期的任课教师为其微课堂的主要组织者,其余成员为辅助指导者;对于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课程团队共同研讨,互帮互助,并辅助高年级同学以老带新的方式,既体现了教师的指导监督作用,又融合了团队合作学习方略,同时结合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加强了应用能力的培养。
该模式之“微”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区别于课堂教学时的教学班级,微课堂主要以小组或者兴趣班为组织单位;其二,区别于传统的线下教室学习,微课堂主要借助于微信、微信群等平台,利用在线学习的形式进行;其三,区别于课堂教学过程的统一性、知识的系统性等特征,微课堂聚焦于学生个体的知识基础,重点在于因材施教;其四,与按照统一教学进度组织的课堂教学不同,微课堂注重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利用便捷的现代通信技术,随时随地开展交流学习;其五,与课堂教学通常是统一的课程作业不同,微课堂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展和掌握情况,灵活安排预习、学习、实践任务。
1.2 问题驱动教学法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从而实现真正的教育。问题驱动学习让学生围绕着教学者提出的问题,或者自己心中的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最后,教学者和学习者共同总结、验证与评价,对提升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和应用能力是非常有效的[10,11]。因此采用导师制与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3 合作学习
20世纪70年代初,合作学习在美国兴起,发展迅速,实效显著[12-14]。在合作学习中,通常有4—5名成员组成异质学习小组并共同学习,不同的组织方式对成绩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导师制指导过程中,就需要借鉴合作学习理论,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和实践具体的合适的模式。
1.4 混合式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整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在适当的时机,通过巧妙运用多样化的媒体技术,提供与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模式将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积极参与,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15,16]。混合式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效率,节约教学资源和成本,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习情况,实施个性化的指导和教学。但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教学技能,并查阅和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等。
2 微课堂导师制的实施
2.1 微课堂导师制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多基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解决其中的问题,应借助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教学过程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推理,并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将互联网技术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完善指导机制[3,4]。由于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在微课堂的教学中,也应该注意教学设计的理性和限度[17]。
因此,笔者基于混合式教学法,融入课程思政和本科生导师制理念,实施微课堂导师制,并构建了师生课内外全程互动、共同成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课前需要精心进行教学准备,课中要精准实施教学过程,课后要跟踪并督促落实教学效果。该模式注重过程,借助微课堂促进教学,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
2.2 微课堂导师制的主要实施手段
微课堂导师制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教学手段实现。
(1)微视频。它主要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可以实现快速拍摄与美化编辑的功能,并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实时分享和无缝对接的优势,由教师和学生录制,并交流分享。为师生提供了知识共享的机会,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提升了逻辑表述、分析和批判能力。
(2)问题驱动项目制。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管理方法,以实际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和实施等环节,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
(3)讨论班。由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交流、互动和研讨的教学活动。通过讨论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可以让学生了解前沿和热点问题,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学生也可在思考和交流中培养思辨和创新能力,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心得分享。对于以上过程中的各种任务,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对实施过程进行总结,以便使学生学会反思、能交流、会交流,并养成追求卓越的品质。
2.3 微课堂导师制的教学特色
(1)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即时交流。利用互联网和即时通讯工具,创建师生互动微课堂。具体方法为:其一,学生发布录制的视频作业,教师讲评,促进师生间和学生间的资源共享、互动交流、自主学习与协作式学习;其二,强化课后辅导,教师借助手机等移动设备帮助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其三,经验心得分享,既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组织、交流表达的能力,又可以增加知识面,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传播,还可以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带动和激励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风。
例如,《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分三学期共252学时,授课教师在每学期利用雨课堂+微信群建立微课堂,课前雨课堂布置任务,课中雨课堂进行知识点测试,课后学生在微信群中发布录制的习题讲解。利用微视频讲解知识点,节省了习题课时间,并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由单纯听懂到会讲的转变。同时也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料,其中部分优质视频,例如,用区间套定理证明聚点定理、重积分的计算方法汇总、无穷小量等内容,已分享到Bilibili网站等社交平台上。
(2)在指导过程中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既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手段。既有整体规划、又能微观落地;既有长期渗透,又有点滴注入;基于教师引领督促教学,学生自愿自主实践的原则,提出了一个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交流、分享、学习机制。具体方法为:课前教师确定思政内容并分享学习资料,课中结合课堂讲授将思政融入其中,课后通过问题驱动项目制、讨论班和心得分享等过程,将课程内容和思政落实到应用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师生交流学习中深挖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能力的有机统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促进导师制指导模式创新和教学质量提升,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通过思政的融入,达到既传授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的目的。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要素,笔者整理教案分别在2021和2022年学院教师课程思政教案设计大赛获得了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
(3)用问题驱动思考,以实践监督落实。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通过教材和课堂教学学习数学知识,但是,对于实际问题应该应用哪些知识,缺乏足够的应用能力。通过微课堂,笔者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问题为学习的核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例如,以数学建模竞赛赛题为案例,导师指导学生审题、明确假设、建立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从产生到应用的过程,有目的地对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规划,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思维模式锻炼为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模式。利用此方式,参与微课堂的学生在2020—202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共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5、16、20项。在2021—2022山西省数学建模竞赛中共取得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为6、15、36项。
(4)建立师生长效合作纽带。本科教学的特征是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以课程为主体的,根据教学进度每学期安排不同的课程,辅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进行实践锻炼。这样的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比较少。往往是一门课结束之后,很多师生就再也不联系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缺少明确的学习规划,很多学生以完成每门课的学习任务、拿学分为目标。加之,不少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还不足,很容易产生懒散的行为。另外,由于任何完美的规划,都会受到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遇到困难。这就往往需要及时的交流和沟通,而导师的引导、指导和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可以帮助学生规划学业发展,师生之间良好长效的指导关系,更是将规划落地的保证。例如,以微课堂为基础,课程教学之外,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竞赛,以及完成毕业论文。
(5)完善分层培养方案。微课堂实行分层培养,解决了地方本科院校生源参差不齐带来的一系列困难,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结合我校数学专业自身的教师资源、学生规模、专业特点,并根据学生参加的课外科技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其中的普遍问题采用集中指导的指导模式,结合问题驱动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应用能力。同时,鉴于教师资源短缺,可以吸收优秀高年级学生辅助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学习、科技创新,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导师资源缺乏的问题,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实践锻炼。例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20级一名同学的感悟:“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们都是彼此的老师。真正能够帮助到学弟学妹们,让他们取得可观的成绩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和肯定。而且我作为一名师范生,以后要成为一名教师,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难忘的。”
(6)提升导师的奉献精神和职业素养。学生的需求不一,能力发展也不相同,学习上的各种疑惑、生活中的不同困难、个人学习情绪的波动、团队合作时的各种摩擦,职业发展的迷茫,遇到问题时的困惑等等问题都需要导师帮助解决。这些课堂之外额外的指导,对于教师来说都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例如,对微视频已经积累的约20G视频数据的分析整理;每学期课外数学建模讨论班每周2个小时的坚持;在没有统一的制度保障下,对于教师个人来说需要极大的奉献精神。当然,看到学生的成长,就像欣赏春天里逐渐绽放的花朵一样,对于教师是最大的收获,是最抚慰人心的事情!与此同时,在指导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的想法、遇到困难不放弃的精神、青春活泼的行为及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教师本身的职业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笔者由此都受益匪浅,不仅从教学经验和技能上得到了提升,也在职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笔者之一就因此荣获了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
2.4 微课堂导师制教学成效
微课堂导师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从单纯的通过书本和课堂学习数学知识到有意识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转变;秉承“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始终坚持用科研反哺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初步建立了课外辅导练习题库、教学案例库;依据学生能力分层辅导,通过微课堂互助学习,真正做到教学交流实时化,全时学习不掉线;对概念性、理论性、应用性等不同内容,应用4种微课堂实施手段,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等困难。
基于微课堂导师制的理念和方法,我校《数学分析》课程获批山西省2021年省级一流课程,并完善了校级建设课程《数学建模与实验》。参与指导的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目的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例如,笔者经由问卷星平台,采用五级量表形式的一次问卷调查,在119份有效问卷中有82.35%的学生对课程的教学是满意的,且36.97%非常满意。学生们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市场调查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课外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例如,获得了2022年山西省数学建模竞赛“金地杯”。
2.5 微课堂导师制存在问题
微课堂导师制虽在教学和指导过程中形成了有效机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还需将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教学理论与方法与不同专业本科生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例如,对于问题驱动项目制的实施,受制于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思维的限制,对于知识的应用,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不知道如何着力。知识的广泛性、应用的突出性,这些特征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如何更加有效的选择实践项目,并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仍然需要继续研究。再如,采用讨论班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不同的问题,然后让其分析和分享问题的解决办法,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但是,由于学生绝大多数习惯于数学逻辑推理,数学解题演算,对于通过问题、通过文献查阅研究等方式进行学习有些不适应,这也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其三,笔者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时明显感到,即使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完成也很好、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同学,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依然存在很大困难。部分学生面露难色、不敢动手尝试,总是试图找寻现成的方法去套用;部分同学,总是想着把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先学会,再去解决问题,缺乏实践意识和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的勇气。因此,仍需探索新的微课堂实施模式,更加有效的改进学生思维模式。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3 完善微课堂导师制实践路径
基于微课堂导师制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模式,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微课堂导师制,并主要关注:第一,要注意教室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还需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其个人综合能力。第二,增强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力度。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重视课程教学,更需要实践的锻炼,而合适的规划和指导,对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师生需及时总结和交流,发现并改正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实践有效的方法进行理论提升,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