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科技创新智库的构建研究
2023-02-08崔吉义
崔吉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科技创新智库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产生的,作为我国实现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其在推动科技治理现代化和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方面的作用日渐显著[1]。三螺旋理论认为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相互作用产生混合组织,对社会科技进步产生强大推动力,而诞生在大学、产业、政府三者重叠处的科技创新智库属于一种典型的混合组织,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作用显著,因此三螺旋视域下科技创新智库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概念辨析
1.三螺旋理论
1953年,华生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有学者将这一思维延伸至三螺旋结构,美国研究人员理查德·莱旺顿认为基因、组织与生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三条螺旋一样,形成互为因果的关系[2]。1995年,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和荷兰学者勒特·雷德斯道夫为了解释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间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关系,构建了三螺旋模型作为全球范围创新研究的新领域,三螺旋理论由此诞生。亨利·埃茨科威兹和勒特·雷德斯道夫正式提出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范式,将大学、产业和政府视作同等重要的三个主体,三者互相作用、相互交叉,推动创新活动呈螺旋式上升[3]。周春彦等首次提出双三螺旋理论体系,指出它是由“大学—产业—政府”的创新三螺旋(阴螺旋)和“大学—公众—政府”的可持续发展三螺旋(阳螺旋)组合而成的双三螺旋结构[4]。卡拉扬尼斯和坎贝尔主张使用四重和五重螺旋作为包含和概括三重螺旋动力学的模型[5]。周春彦通过分析大学经营企业情况,对三螺旋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并提出了“核心模型”的架构方式,将机构领域(institutional sphere)和功能领域(functional sphere)作为不同类型的概念进行了区分,机构领域的内部核心保持独立,外部区域必须重叠,以便能够发生互动,同时把功能领域分为共享功能和独特功能[6]。2022年,勒特·雷德斯道夫和海伦·劳顿·史密斯发表了《三重、四重和更高阶螺旋:历史现象和(新)进化模型》一文,认为下一阶段的转变(四重、五重或n重螺旋)可以分解并重组为相互作用的三螺旋。例如,四螺旋A、B、C和D,可以划分为ABC、ABD、ACD和BCD,每个三元组都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因此,三螺旋协同作用指标可以从三个以上的维度进行阐述,无论创新系统是国家的、区域的、部门的、三螺旋的、四螺旋的,如果进行衡量,都可以为政策提供证据[5]。薛澜认为勒特·雷德斯道夫和海伦·劳顿·史密斯的研究有望进一步打开高阶螺旋内部的“黑匣子”,并为后续高阶螺旋模型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7]。同时,三螺旋理论创始人亨利·埃茨科威兹创建了“三螺旋协会”,在国际范围内不断推进三螺旋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截至2022年已经召开了20届三螺旋会议。综上,三螺旋理论从探索基因、组织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被引申为探索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关系,经过多年的发展,陆续出现双三螺旋、四螺旋、五螺旋、高阶螺旋等概念,但是大学、产业、政府作为三大核心主体的地位未曾改变。本文着重探讨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机构和功能在一定领域范围内的交叉、互动作用下科技创新智库的构建问题。
2.科技创新智库概念
在辨析科技创新智库概念之前首先要探讨智库的含义。智库是收集学术、政治、经济和媒体资本等多个领域产生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组装成新颖产品的组织,具有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职能。智库的诞生促使了某些组织的出现,在这些组织相互导向的过程中产生的组织网络称为智库空间。有学者引入场域理论将智库定义为在“领域之间的空间”中连接边界(边界扳手)的组织[8]。而科技创新智库除了涵盖智库特性外,主要立足科技视角进而研究科技发展趋势、开展科学评估、进行预测预判等,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战略咨询,主要围绕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布局和政策等方面发挥影响力[9]。科技创新智库致力于科技创新的范围主要包括学术研究、决策咨询等,它的影响领域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或政策决策过程方面[10]。科技创新智库主要依托于高校或科研院所,通常由政府筹集资金,发挥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学科及人力资源优势,不断为社会公众及学术界提供成果[11]。科技创新智库不仅能发挥决策咨询作用,还能够促进科技知识的不断丰富,使知识与决策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更加密切,除了为科技创新咨政建言外,还要承担培养战略科学家等复合型人才的育才功能[12]。综上,本文所涉及的科技创新智库是产生于大学、产业、政府三者重叠处的一种混合组织,通过三螺旋机构和功能在一定领域范围内的交叉、互动,以及多渠道的人力支持和资金筹措,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和整合并形成新的智库成果,发挥其科学预见、战略研究、科技规划、创新评估、政策普及等职能。
二、科技创新智库的构建机理
根据三螺旋“核心模型”理论,三螺旋各主体可以分为机构领域和功能领域,在机构领域层面,科技创新智库可视为三螺旋交叉互动的混合组织;在功能领域层面,科技创新智库的有效运行是基于大学、产业及政府独特功能和共享功能的交叉、互动。
1.科技创新智库的机构领域
三螺旋各主体的机构领域既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独立的。一方面,基于内部核心的独立性,三螺旋各主体需要依靠外部领域寻求合作,进而需要对各领域之间的边界进行明确的判断。由于互动只能发生在相互独立的两个机构之间,因此相对独立性使机构领域互相作用。机构领域的外部领域必须重叠,同时内部核心应该分离或相对独立,以此产生互动。为有效发挥三螺旋的最大功效,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创造交叉互动的良好氛围,大学、产业、政府要避免三方力量“过度集中”或“过度独立”。因此,首先要确认机构领域的内部核心是相对独立的,三螺旋各主体必须从社会契约或社会分工的角度考虑机构领域有限的核心,并在发生互动的外部领域空间建立混合组织[6]。混合组织属于一种合作组织,不同于一般的市场组织和企业,其中蕴含着各方的利益,是利益的共同体。科技创新智库属于大学、产业和政府三大要素复杂作用下产生的混合组织,它是矩阵形组织结构和业务单元形组织结构的结合,要求组织成员分享信息和资源,采用共同决策、共同治理的模式。
2.科技创新智库的功能领域
从三螺旋功能领域的角度来看,每个领域都可以扮演另外两个领域的角色。例如,政府可以拥有国有企业和培训项目,发挥产业和大学的作用,可见,功能领域的核心是重叠的。三螺旋的功能领域可以分为独特功能和共享功能。历史积淀形成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功能的内在核心,具有不可替代性,与其他领域功能相同的共享功能可以在短期内获得,以促进潜在的合作,但不具有唯一性。例如,大学功能领域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独特功能,同时,它还具有技术转让、决策咨询和校办企业等共享功能。三螺旋主体致力于创新的动机不仅在于共享功能,更在于各自领域的独特功能,正是独特功能创造了一方与另外两方积极互动以实现共同发展的需求[6]。随着大学、产业和政府组织边界的延伸,其组织间的功能可以相互渗透,这样能够在互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主导角色与辅助角色间的转换[13]。科技创新智库作为三螺旋交叉互动的混合组织,基于三螺旋主体科学预见、战略研究、科技规划、创新评估、政策普及等需求,在交叉重叠的机构领域外部展现功能领域的独特功能和共享功能,能够有力弥补三螺旋交互过程中的功能缺失,保证三螺旋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
三、科技创新智库的构建路径
科技创新智库的构建围绕混合组织的性质展开,结合其独特功能和共享功能的差异,突出交叉融合的特性,构建三螺旋视域下科技创新智库的组织架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员结构、资金渠道、信息平台、智库成果等核心要素的构建路径。
1.构建扁平化组织架构
扁平化组织架构能够更好带动大学、产业、政府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科技创新智库的第一层为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监事会,其中理事会是管理决策的最高机构,学术委员会是学术决策的最高机构,监事会承担监督管理决策和学术决策的责任。科技创新智库的第二层为智库负责人,负责智库日常工作运行,由理事会任命。科技创新智库的第三层主要包括研究部门和管理部门。研究部门采用固定和流动的组织及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分为常设研究组和临时研究组;管理部门负责人力资源、财务、外联、技术、媒体宣传等辅助工作,主要由办公室和职能部门构成。
2.动态调整人员结构
科技创新智库人员主要由研究群体和管理人员构成。其中研究群体应占主体地位,包括领域专家、访问学者、流动研究人员及研究助理,领域专家通常担任常设研究组或临时研究组组长,为确保研究及项目顺利开展,各研究组可根据需要适时对访问学者、流动研究人员、研究助理的构成和规模进行动态调整,为科技创新智库开展长期稳定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管理人员主要在管理部门任职,一般由全职人员担任,人员构成和规模相对固定。
3.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科技创新智库的资金来源是其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主要涉及三个部分。一是三螺旋主体支持。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作为出发点,有效实现共建共享,科技创新智库应当积极争取大学、产业、政府对其的资金支持,及时建立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二是项目资助及其他赞助和捐赠。科技创新智库应该充分盘活并利用自身人力及资源优势争取项目资助,广泛吸纳其他组织或机构的赞助和捐赠。三是智库产品收益。科技创新智库通过咨询服务、图书出版、视频资源、社会培训等知识产权转移及交易能够产生一定的收益,也可以作为补充资金的来源。
4.共建共享信息平台
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之间信息的流动和共享是促进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的关键,大学拥有科技创新人才及知识资源优势,是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力量;政府掌握各领域的基础、权威数据,可在信息平台中提供数据查询、数据下载的公开途径;产业根据所在领域的不同,可在一定范围内提供具有行业特色的数据。科技创新智库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加强了对各方信息资源的融合和共享,实现数据的收集、整合、运用、反馈一体化,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准确程度。反之,科技创新智库整合大学、产业和政府信息资源形成的新的研究成果又被大学、企业和政府吸收运用,这就形成了良好的信息循环。
5.推动智库成果产出
一是加强全过程管理。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完善遴选和论证机制,避免盲目蹭“热度”,加强全链条管理和监督。对智库成果的质量要严格把关,并从内容和程序方面加强全过程监督。在智库成果的产生过程中,要加强调研,确保有充足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高度重视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发挥科技创新智库决策咨询作用,既要追求科技创新智库的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二是要不断丰富智库成果的传播途径。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布渠道涉及会议、传统纸媒、互联网、视听媒体等,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智库成果发布形式,并紧跟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构建新型信息传播形式。
四、科技创新智库的动力机制
科技创新智库作为大学、产业、政府重叠领域的混合组织,既要受到人员流、资金流、信息流、成果流等内部力量的驱动,又要受到三螺旋主体间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拉动。此外,科技创新智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三螺旋之外的外部环境形成互动,并会受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决策科学化及全球创新竞争等外部力量的影响。
1.增强流量效应和共享效应的内部驱动力
一是人才流和资金流形成流量效应。在科技创新智库与三螺旋主体间构建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即大学、产业和政府以科技创新智库为桥梁加强人才流动,使人才在其角色不断转换中积累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夯实智库人才根基。保持科技创新智库流量效应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确保资金流的顺畅无阻,在扩大和畅通资金来源渠道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服务国家、社会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加强科学统筹管理和运营管理,优先保障重大科技创新研究项目的资金需求,合理控制成本支出,发挥资金流的最大效用。二是信息流和成果流形成共享效应。开拓和扩展智库研究的数据通道,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信息被高效、统筹使用。科技创新智库信息平台的建立铺设了大学、产业、政府间科技创新信息传输的“高速公路”,并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不断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形成高质量的思想产品,以实现智库共建共享的目的。科技创新智库应当充分发挥专业领域积累的优势,不断输出高质量思想产品,促进智库成果共享[14]。
2.平衡三螺旋互动的场域拉动力
在三螺旋场中,可以引入电磁场场强的概念,即一个螺旋对其周围事物的作用程度。每个球体都会在三螺旋场中产生场强,如果其中之一的场强太强或太弱,就无法形成相互作用的三螺旋,而是形成一个集权式或自由放任式模型[6]。大学、产业、政府三个机构领域的互动形成了各个领域相互作用的动力,这些功能之间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创造了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处于三螺旋场中的科技创新智库受到大学、产业、政府球体各方拉力的作用,各球体拉力作用的大小决定了智库的倾斜程度,一定范围内三方力量的均衡更有利于科技创新智库的健康运行。此外,大学、产业、政府及科技创新智库都有追求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正是这一共同目标提供了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的动力。
3.借助科技创新环境的外部推动力
科技创新智库运行还受到外部科技大环境推力的作用。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大决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家层面通过多平台多渠道针对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为科技创新智库的长足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9]。二是科技决策科学化的需要。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于具有较高科技决策科学化水平的科技决策咨询机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科技创新智库应运而生。科技创新智库在科技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咨询功能,它能够在优化决策目标、规范决策程序、革新决策技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是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当前,科技创新发展受到了全球的高度关注,如何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决策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才能有效推动科技创新智库发展。
五、结论
为确保科技创新智库的有效运行,应该持续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科技创新智库的组织特性。科技创新智库虽然属于混合组织,需要借助于三螺旋各主体优势资源实现有效运转,但是作为一个实体组织,也是由内部核心和外部区域构成,因此要保持内部核心的独立性,确保科技创新智库的独特性得以彰显,而不仅仅是表现出混合组织的特性。二是聚集全社会各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拓宽人员来源渠道,打造多层次、高水准的人员梯队,加强人员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互动交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智库人员结构和运行机制。三是协调科技创新智库与各参与主体间关系。避免由于资金、项目等资源支持的力度差异而造成参与主体过分干预智库正常运行,导致过分挤压智库自由发挥的空间,甚至影响到智库成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