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菲莉娅》图像学涵义解读
2023-02-08何秋言
何秋言
(蚌埠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奥菲莉娅》是约翰·艾弗雷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986)最完美的作品,亦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戏剧题材作品。米莱斯是19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艺术的创始人之一,这幅作品于1851—1852年间创作,题材源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4幕乔特鲁德王后对奥菲莉娅自杀的描述:奥菲莉娅得知深爱的哈姆雷特误杀了自己的父亲而悲伤过度,绝望至极,在河边把编织好的花环挂在树上却意外被折断的树枝带入水中,溺水而亡。
这幅《奥菲莉娅》(图1)选自莎剧《哈姆雷特》的著名片段,描绘了奥菲莉娅溺水时的凄美情景,宁静的画面中充斥着悲伤,画家用这种凄美的画面诠释了生命的脆弱和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这幅作品艺术价值极高,画中繁多的植物都具有象征意义,完美诠释了米莱斯及拉斐尔前派的艺术思想。作者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正是英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奥菲莉娅》正是这一时期特定的历史与文化题旨的再现。
图1 奥菲莉娅(约翰·艾弗雷特·米莱斯作,泰特美术馆藏)
本文主要运用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图像学理论解读《奥菲莉娅》的艺术风格及其图像的象征意义。潘诺夫斯基认为,对作品的解释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图像志描述,解释的对象是作品的第一性或自然主题——事实性主题、表现性主题——构成美术母题的世界;第二层是图像志分析,解释的对象是作品的第二性或程式主题,构成图像故事和寓意的世界;第三层是图像学解释,解释的对象是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内容,构成象征价值的世界[1]13。本文据此展开分析。
1 《奥菲莉娅》的艺术风格分析:前图像志描述
《奥菲莉娅》的前图像志描绘,即画面所描绘的具象事物,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画面中央漂浮在溪流中的奥菲莉娅(图2)。奥菲莉娅眼睛微睁迷离,嘴巴张开似在断断续续地唱着古老的歌谣,脖颈上戴着紫罗兰编织成的花环,双手掌心向上无力地漂浮在水面上,右手轻握着几株鲜艳的小花,白色蕾丝宫廷裙水中四散展开。这幅画面在莎剧中是这样描写的:“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她处境的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2]85米莱斯将奥菲莉娅掉落水中时的场景和情绪完美还原在画笔下,展现在二维空间中。
图2 《奥菲莉娅》局部:人物
第二部分是奥菲莉娅周围的环境。以奥菲莉娅为中心,画面布置了多种鲜花绿植。前景中,左边有茂盛的芦苇,绿色的水草铺满奥菲莉娅身边的河流,水草中夹杂着白色的毛茛(图3)。奥菲莉娅四周漂散着样式丰富的鲜花,如手边散落各种颜色的罂粟花、白色小雏菊、紫色迷迭香等,裙摆处又漂浮着一枝粉色玫瑰,画面右下方漂浮着几株三色堇。画面后景中,奥菲莉娅头部上方垂落一棵无章可循的杨柳(图4),杨柳旁边为一铺开得正好的白色蔷薇,荨麻在蔷薇旁边的杨柳枝芽上扎根。视线右移接着出现几株紫色长颈兰,在一片绿色植物中格外显眼。在紫色千屈菜下方,浅蓝色的勿忘我从水中长出(图5)。
图3 《奥菲莉娅》局部:毛茛
图4 《奥菲莉娅》局部:杨柳
图5 《奥菲莉娅》局部:蔷薇、千屈菜、勿忘我等
整个画面以绿色背景为主,墨绿色、棕色、橙色、宝石蓝等这些颜色与绿色交相呼应,使画面色调和谐而有层次。奥菲莉娅着白色衣裙躺在河流中,前后景中两种不同的白色花朵叠加在绿色背景上,画面显得格外干净,使人仿佛闻得到空气的清新。奥菲莉娅手中与衣裙边的几株花五颜六色——红色、黄色、蓝色、紫色与粉色等,这些明亮色彩点缀白色衣裙,使画面色彩丰富而具装饰性。
作品采用小笔触创作,没有大色块的平涂,每种植物都很写实,抹去人物便是一幅精美的风景画。这与拉斐尔前派“忠实于自然”的艺术理念有关。米莱斯用野外写生的方法,尽可能还原背景中的每一种花卉,精细地表现了植物的生物学特点。为了再现真实的自然环境,使观者能更真切感受作品传达的情感,画家摒弃了传统油画中的虚实关系,刻意去绘制一些近景的画面;也突破了西方绘画技法看重的光线冷暖变化,仔细绘制画面的每一处细节,以达到真实的视觉效果。
在构图上,《奥菲莉娅》采用水平构图的方式,以奥菲莉娅为中心将画面分割成河岸、河流两部分,形成三条横线,这种水平的构图方式让画面显得安静。米莱斯为丰富画面、打破画面的单调,在前景中加入垂直的芦苇。米莱斯把背景与人物置于平等的位置,让植物遍布整个画面,使观众注意力不仅停留在奥菲莉娅身上,而且也会欣赏周围的风景:仿佛所有的戏剧性元素在画作中都退居其次,无法媲美她周围的自然世界。
2 画面的象征意义:图像志分析
图像学理论的第二层解释是图像志分析,即对作品图像元素象征意义的分析。如前所述,米莱斯在《奥菲莉亚》的背景画面描绘了很多种植物,仅从构图与色彩等方面似乎表达不出多少悲伤氛围,但画布上的每种植物却暗示了悲伤的氛围和绝望的人生。
在莎剧原作中,用溪流、杨柳、毛茛、荨麻、雏菊、长颈兰等来传达情感:“在小溪之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来到那里,用的是毛茛、荨麻、雏菊和长颈兰……”[2]84-85《奥菲莉娅》画面中不仅有戏剧文本里提到的植物,米莱斯还增加水草、芦苇、玫瑰、蔷薇、马鞭草、罂粟、勿忘我等花草。
首先,原剧中就有的杨柳凌乱地垂落在奥菲莉娅头上,象征着被辜负的、孤独凄凉的爱,纠缠在柳条上的荨麻象征着无可奈何的痛苦。奥菲莉娅衣裙上的粉色玫瑰(图6)正是莎剧中提及的五月玫瑰,代表初恋,象征她心中爱情的美好。奥菲莉娅手边散落的雏菊,代表着纯洁与深藏在心中的爱。在古罗马神话故事中,雏菊是由森林的精灵维利吉斯变成的,雏菊的花瓣用来占卜爱情,就像奥菲莉娅对哈姆雷特的爱,不自信、不被祝福的无果的结局,只能默默将爱慕深藏于心。画面右上角角落的几株紫色长颈兰,这种被当时正派女子称为死人指头的花,有性的暗示,暗喻了奥菲莉娅对哈姆雷特爱的向往与炽热。前景中河流中的白色毛茛是基督教中极为圣洁的花,这寓示着奥菲莉娅爱情的纯真。剧作中奥菲莉娅用这些花草编织花环,寓意着对爱情的向往以及无果的感情,米莱斯用画笔记录下这一片段,像是奥菲莉娅情感的自述。
图6 《奥菲莉娅》局部:粉玫瑰
奥菲莉娅脖颈上的紫罗兰花环(图7)源于莎剧原著“我想要给您几朵忠贞的紫罗兰”[2]79。紫罗兰在古希腊神话中代表忠诚不变的爱情,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早逝。传说,女神维纳斯因为不舍爱人的离开,泪珠掉落在地上,长出紫罗兰。因此画面中紫罗兰代表着奥菲莉娅对哈姆雷特爱情的忠贞及自己命运。她衣裙上的三色堇象征着对哈姆雷特的思念。每一种植物的寓意都与奥菲莉娅的性格、经历与情感息息相关。
图7 《奥菲莉娅》局部:紫色花环
其次,米莱斯在《奥菲莉娅》中亦画了原著中未提及到的鲜花植被,画面处处暗含着悲伤的情愫。画面上方河岸边茂盛的白蔷薇,象征爱情的纯真;右下角的蓝色勿忘我,则象征着奥菲莉娅不想被哈姆雷特遗忘的心愿情思,是绝望的爱。奥菲莉娅手边散落的鲜红罂粟花(图8),是死亡的象征,旁边的迷迭香寓示着纪念和留住回忆。米莱斯增添的这些植物与原剧出现的植物一道共同增强了奥菲莉娅的悲伤。
图8 《奥菲莉娅》局部:罂粟花
最后,画面中的这些鲜花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同时绽放的,其实这也暗示着一种生死的循环模式。河岸边上鲜花的生机盎然与奥菲莉亚手中花朵的脆弱短暂相抵触,因为奥菲莉亚与其采摘的花朵很快就会消失殆尽[3]。
3 拉斐尔前派艺术的反叛与复兴:图像学解释
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研究》中认为“这些象征的价值的发现与解释,即是所谓‘图像学’的对象。”[1]5-6虽然此观点招致一些人批判,认为潘氏的图像学理论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艺术品自身之外的文化惯例、理论、哲学等,却忽视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传达功能和视觉结构[4],但无论如何,潘诺夫斯基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图像的方法。
米莱斯为何选择戏剧题材《哈姆雷特》呢?通过《奥菲莉娅》这幅作品,艺术家欲要揭示怎样的艺术思想与社会现实?戏剧是米莱斯绘画最喜欢的题材之一,这与其所处历史背景有关,因为从中世纪直至19世纪的浪漫主义,戏剧在英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米莱斯生活的维多利亚时期,戏剧氛围尤为浓厚,戏剧与绘画结合的艺术作品屡见不鲜。
这幅《奥菲莉娅》使拉斐尔前派的艺术逐渐被世人所接受,极大推动拉斐尔前派的发展。拉斐尔前派提倡到文艺复兴之前的“原始画家”的作品中寻找灵感,偏向于用明亮的色彩、平实的画面来表现他们认为简单而真挚的15世纪意大利(早期基督教)画坛的画风,恢复艺术朴实的写实技术和具有精神道德的力量。他们认为拉斐尔之前的艺术既纯粹又质朴严谨,并且服务于信仰;拉斐尔之后的艺术是浮华的、不真实的、我行我素的。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坚信:早期的意大利画家是通过亲身观察自然世界进行创造的,而不仅像是他们的接任者那样只是重复模仿传统的套路。因此他们反对学院派的绘画程式,坚持画自己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所希望表达出来的真实场景,不受任何绘画创作的传统戒律束缚。拉斐尔前派深受中世纪浪漫主义精神的影响。浪漫主义,对个人感受和特征的强调远高于对理性和循规蹈矩的重视,中世纪的艺术对浪漫主义者来说具有更多的个人主义性质,他们“抵制欧洲快速工业化的事实,许多浪漫主义诗人和艺术家热衷于通过想象再现他们在中世纪文学、艺术和建筑作品中发现的骑士精神和浪漫爱情”[5]。
拉斐尔前派的“忠实于自然”的艺术思想深受罗斯金艺术理论的影响。罗斯金对艺术教育正统的坚决抵抗,浪漫主义艺术家的特征,追求个人的自我表现,使年轻的亨特和米莱斯深受启发。罗斯金的理论深受威廉·华兹华斯浪漫自然诗歌和透那绘画的影响,他认为在透那的作品里看到了自然真实的理解,像华兹华斯那样的理解。他十分清楚:对造物的卑微渺小的形式,艺术家也应当怀着崇敬之情去研究[6]。拉斐尔前派追求的这种“忠实于自然”的艺术理论,或许还与当时摄像技术和显微镜的发明有关,他们想挑战机械新工具的科学精准度。这不仅是对新生事物的挑战,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工业革命的支持。
在传统学院派绘画中,风景是人物中心后面不重要的背景,不会花费时间精力去雕琢人物后面的背景。但米莱斯为了这幅作品,耗时五个月之久去伦敦萨里郡的霍格斯米尔格写生创作,完成《奥菲莉娅》的背景,高度还原“真实”的自然景观。
由于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拉斐尔前派中的作品蕴含着巨大道德信息。他们试图追寻在拉斐尔之前的时代那些画作真正的样子,致力于把艺术从现存的窠臼中解放出来,还给大众,这是一个与文艺复兴时期那些由权贵赞助的高高在上的教堂画作完全不同的世界。拉斐尔前派的作品中都带有一种象征手法的现实主义,“忠实于自然”的思想下,也追求精神的自由浪漫。
4 结语
综上所示,米莱斯的《奥菲莉娅》是拉斐尔前派艺术思想的完美呈现,他们在现实主义中追求理想。拉斐尔前派遵循“忠实于自然”的法则,对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精雕细琢,但不是一味单纯地写实,而是选择具有中世纪宗教意义的题材,是对中世纪艺术精神的复兴。《奥菲莉娅》也是当时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反映,女性是工业革命中下层阶级的受害者,她们的命运和结局通常是悲伤的;同时工业革命下,大量的机械化生产亦对民众和自然环境产生大量的危害。他们通过艺术作品,反映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实,并通过对中世纪艺术精神的“复兴”,寄情于浪漫的过去。这是对学院派的绘画程式和社会现状的“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