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后我们如何应对国际形势
2023-02-08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思潮研究所所长教授刘恩东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思潮研究所所长、教授 刘恩东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陈子豪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当前世界局势与国际环境作出具有战略高度的重要判断,指出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自信、责任与担当。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当前国际形势作出的新论断,正确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环境挑战,抓住并用好有利条件,做好全面的战略应对。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当前国际形势作出的新论断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当前的国际局势、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及中国外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深入学习贯彻这一系列新论断,对正确认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及不确定性,积极妥善应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为党的二十大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战略布局、发展路径提供科学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是更加复杂严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最深刻的挑战就是判断战略机遇期是否继续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大国竞争加剧、地区安全动荡、国际秩序失序、全球治理失灵、反全球化等各种思潮兴起,一度出现诸多关于中国战略机遇期正在消失、发展窗口正在关闭的论调。对此,党中央重申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但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特性认知作出调整。过去的战略机遇期强调把握有利的国际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更加强调中国重要战略机遇的复杂性、严峻性的同时,也更加强调战略机遇的内生性、塑造性、全局性、互动性的特征,更加强调我国将外部压力转变为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动力,通过准确把握“两个大局”积极主动塑造有利国际环境的能力。伴随风险和挑战增多,我们应做好较长时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大历史观来看,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先后经历了“学习欧美”“师从俄国”和“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和平与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摒弃了传统现代化道路“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天生弊端,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与体制障碍,既为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开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联系。报告强调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宣示了中国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价值意蕴、行动导向与美好愿景,阐释了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和平发展立场。中国在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身的同时,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报告呼吁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人类历史再次站在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向世界阐明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矢志不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开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新境界。在未来世界局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将始终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
(四)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历史新方位,提出继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研判。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局势,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我们要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包容而不排他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五)以公平正义理念推动全球治理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问题,再次强调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中国立场。全球治理当前正处于深刻演变的重要阶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中国维护国际体系、反对单边主义、反对国际阵营化的重要抓手。中国始终坚持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坚持践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问题解决之道。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推动解决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阿富汗问题、中东地区等热点问题提供了方案,也为开展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重要方法指引。
二、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挑战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大变局加速期、国际格局变换期、世界秩序调整期、全球治理重塑期四期叠加的国际环境急剧变动期,世界不稳定、不安全、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格局东升西降、世界秩序在动荡中调整,中国处于历史发展新方位。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当前,世界秩序、国际格局、国际力量对比正在经历冷战后最为深刻的调整。从世界秩序上看,最为明显的是美国霸权秩序稳定性相对衰弱。从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塑造起的霸权秩序已经出现疲态,新旧秩序正在发生交替。此外,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议题塑造能力,进一步推动世界秩序朝着多元融合的方向演变。从国际格局上看,当前世界正处于从多极化趋势向多极格局演变的关键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英国脱欧、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俄乌冲突等全球性事件不断冲击现有国际格局。同时,世界主要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趋势,进一步加速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转变。从中国发展方位上来看,中国步入发展的历史新方位,这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历史基准点。一方面,我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宽了现代化发展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人均收入尚未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下限,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许多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
(二)世界经济衰退下行压力增大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下行衰退压力难以在短时间内缓解。从全球经济复苏的角度来看,全球经济良性发展前景受以下四个因素影响。第一,疫情全球大流行扰乱世界经济正常交往。从全球经济角度来看,虽然新冠肺炎病毒毒性不断减弱,但仍然严重影响全球各国间正常经济活动与贸易往来。现在各国已经开始放松对疫情的控制,着手恢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但未来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第二,俄乌冲突阻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俄罗斯和乌克兰是世界重要的粮食和能源产地,俄乌冲突直接影响全球供应链,造成欧洲能源短缺,地区粮食危机。随着俄乌冲突的长期化和持久化,对世界经济复苏的负面影响正在不断放大。第三,“新冷战”思维抬头加剧世界经济动荡。在西方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下,从中美贸易摩擦到俄乌冲突,西方阵营对非西方国家的打压、遏制态势明显。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出现阵营化趋势,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蒙上阴影。第四,全球通胀严重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全球供应链受到美国独善其身的货币政策和疫情影响,造成了全球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在经济衰退周期超发货币、连续加息,造成罕见的国内通货膨胀,同时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结算货币,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中国经济难以避免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未来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的外部影响因素。
(三)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虽然世界局势总体处于和平状态,但地缘冲突扩散和大国竞争加剧,局部动荡此起彼伏。在旧有秩序面临调整、新的全球秩序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当前全球范围内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在世界秩序进入重构期、国际格局进入动荡期、全球治理进入脆弱期的背景下,世界原有的国际安全构架势必受到进一步挑战,未来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仍困难重重。
2022年12月20日,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的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焊装车间,机器人进行焊接作业。图:梁孝鹏/新华社
(四)第四次科技工业革命影响深远
科技是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推手。人类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蒸汽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三次工业革命。在这三次革命中,西方把握先机,确立了西方在全球科技领域的优势。当今由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沉淀发展而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出现。人工智能、纳米和量子科技、3D打印、自动化和新能源技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迅猛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既可以作为独立事件,又可以作为干预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发展难题,推动世界繁荣进步。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下,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有可能助推国际关系向着更加动荡的前景发展,如资本与劳动力的脱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脱钩、经济逆全球化加剧等,这些都需要引起中国足够重视。
三、中国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有利条件
虽然发展进程中面临许多风险挑战,但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战略定力,充分看到战略性有利条件,抓住并用好这些有利条件,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我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出“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的同时,作出我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我国发展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即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这一重大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洞察、准确把握国内外时代发展大势,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显著优势进行的精辟概括和深刻阐释,为新发展阶段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与思考,又是中国新时代新阶段接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022年12月20日,由江苏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为国外客户订制的3000吨级自升式风电安装船交付启航。图:许丛军/新华社
“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住了世界发展大势和历史的正确方向,为中国前瞻性应对百年变局赢得了历史主动和战略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带领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我们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实力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高质量发展给中国带来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国家应对未来长期挑战的底气,是我们迎难而上、实现更高目标的强大信心来源。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基石,只有社会稳定,改革与发展才能不断向前,国家富强才能顺利推进。最后,党之所以能长期以来带领人民书写发展新篇章,主要是我们具有一种自信奋发、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只有坚持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才能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二)中国塑造与推动国际秩序变革能力明显增强
国际秩序长期不平衡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发展受挫,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其相对优势进一步缩小,领导世界的信心与能力受到削弱。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没有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的诉求和意愿,国际秩序改革进程亟需推进。虽然多边主义近年来发展遭遇困境,但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将在全球主要多边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给多边主义带来新的活力。
要切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把我国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长期以来,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始终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随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秩序中地位提升,发展潜力逐步释放,这股力量将越来越明显地塑造中国的外交议程。在当今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持续疲软、贸易活力减弱、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发展中国家要想继续获得发展空间,必须联合自强,中国也将越来越多地依托发展中国家阵营的支持与合作。虽然广大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在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利益诉求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我们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种合作方式,最大化实现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对接,双方通过互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百年变局大背景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
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但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因此,中国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抗风险能力均衡。我国始终坚持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促进国内经济繁荣,打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四、新形势下中国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应对
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对风险和挑战,抓住用好有利条件,做好全面的战略应对。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是“变”,既指世界,也指中国。概括起来说,就是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诸多新矛盾新挑战,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我们要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国要根据具体形势变化,对外交战略进行灵活调整,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化危为机。同时,我国也要坚持自力更生,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扎扎实实走好中国的发展道路。
(二)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冷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全球贸易、资本流通、科技和文明的进步。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全球各国发展提供发展动能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过去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全球问题,对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作为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大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从中国经验出发,一国经济要发展,就需要融入世界市场。尽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严峻挑战,但各国需要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在此共识上,中国将努力推动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世界各国一道充分利用一切机遇,以合作应对挑战,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三)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取向
和平与发展既是时代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人民具有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坚持“以和为贵”“睦邻友邦”“化干戈为玉帛”等理念。我国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平发展,才能把握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国和平发展的态势能够保持,战略机遇期就能够得到延长。我国要以和平与发展为原则,在政治上始终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交往之路;在安全上倡导以综合安全观认识安全问题,以对话解决安全问题,以协商化解国家间分歧;在经济上坚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文化交流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互鉴与文明共存;在生态问题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倡导构建环境友好型国家。
(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必将有力推动世界发展进步,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已经在全球层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地区层面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等,多层次落实命运共同体建设。随着全球发展共同体和人类安全共同体的逐步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继续朝向全方位、多层次与立体化的方向发展。新时代的中国对外交往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坚定信心、锐意进取,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中国必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中始终以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与政策,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质是要促进世界各国摆脱冷战思维,跳出零和博弈思维,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始终坚持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首先需要构建稳定均衡的新型大国关系。其中,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更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点和关键。作为世界上最复杂最重要最敏感的一对大国关系,中美两国必须正确认知对方,避免产生战略误判,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家间交往原则,必须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与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自主性,必须强化彼此在地区和全球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在动荡中以务实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六)以周边命运共同体夯实周边战略依托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中国视周边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特别强调战略谋划和全球布局,逐渐将周边外交放到与大国外交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与周边国家共谋发展、共享发展成果。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着眼全局的最高战略目标,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国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夯实周边外交是中国把握好并尽可能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首要依托。我国要主动与周边国家协商确定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规范;改变周边外交过度依赖经贸的做法,创造更多的软权力资源;提出有别于西方传统思维的中国方案,实现与周边国家和谐共处的目标。
(七)秉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在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层面,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在国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与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原则。这是对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霸权行为的摒弃,也是对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国家利益观的超越。中国要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用正确义利观把国家利益与国际道义、中国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中国人民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统筹起来。这要求中国以自身行动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与代表权,增加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相互信任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战略对接,扩大贸易和投资规模,拓展务实合作,加强在政党政治、减贫发展、医疗卫生等各领域交流互鉴,帮助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能力。
(八)以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为应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回归,中国始终致力于稳定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始终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行径,坚持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为目标增强国际制度的有效性与合法性;以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制为抓手,切实引领国际秩序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中国将继续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九)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是对现有国际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集中表现在制度设计的更加合理、更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地位、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一带一路”充分显示了中国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塑造与完善制度改革的诚意与决心。因此,在当前世界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特殊时期,中国要始终高举“一带一路”合作大旗,促进新型区域合作,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拓展合作新空间,并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时,中国仍需要推动“一带一路”朝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十)统筹发展和安全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坚持统筹发展与和平,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升为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同时,统筹发展和安全也被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要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我国要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通过安全体制与手段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