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视角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

2023-02-07悦,丁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李 悦,丁 涛

(1.南水北调干部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2.东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一脉相承,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和根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解放”思想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18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为厘清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逻辑脉络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基于“两个结合”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实践3 个层面揭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逻辑结构。

1 历史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中央立足当下的历史在场,根据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刻历史性反思的重大理论成果,从本质上回答了走什么道路、举什么旗帜的问题。而“两个结合”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实践守则,蕴含着党中央关于中国问题的深邃思考和中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经过反复论证的科学理论。因此,站在“两个结合”的宏观视野下探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逻辑是十分必要的。从“两个结合”来看,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国情为事实依据,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既具世界社会主义共同特征,又具中国特色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1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现实需要相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经验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党从其萌芽到成熟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鸦片战争爆发以来,面对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指引中国革命胜利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强调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2],这一真知灼见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思想之基。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3],进一步拓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空间,将党的人民观提升至新的理论高度。之后,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 世纪。随着问题视域的拓宽和实践场域的变化,胡锦涛立足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围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

人民性是党夯实执政根基的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以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姿态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秘诀,也是党擘画新时代宏伟蓝图的重要理论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价值原则内化至意志深层,不断探索人民利益实现机制和实践路径,逐步形成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1]这一政治宣言表明新时代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仍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彰显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责任担当和爱民情怀。

1.2 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传至中国,同有着环境差异和文化差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向偕行、和合与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具体国情、民情的深刻把握,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原理、历史的独到见解。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共产党不断发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性,赋予马克思主义特有的“民族形式”,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升华的“助推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目标建设、内容特质、价值导向上具有契合性。就目标建设而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想的未来社会都具备“共有”的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期冀建设一个“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4],“全体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5]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愿景同中国历代推崇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一致,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扎根中国的思想基点。就内容特质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政得其民的关键在于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如《尚书》提出君主治国重在“用其义刑义杀”,但不可忽视“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6],这与马克思主义崇尚的“德法并重”不谋而合。恩格斯指出,古代的联合体将“意识形态的附带目的”“奉为神圣”[7];“只有资本主义商业社会才是完全清醒的和务实的,然而是庸俗的”[7];“未来的联合体将把后者的清醒同古代联合体对共同的社会福利的关心结合起来,并且这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7]。这表明,“未来的联合体”必须把“清醒和务实”的法治与造就“共同的福利社会”的德治联结起来,这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未来的联合体”的必要条件。就价值导向而言,人民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何以美美与共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经过研究认识到:“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8]118这一论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价值导向切合。

2 理论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发展的理论依据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本着“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9]408的原则,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概念认知的基础上创新创造,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内涵深刻的群众观点,并在新时代深化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原理性成果,党的人民观实现了从经验判断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中沉心研究,解开了“谁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谁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的历史谜题,批判了鲍威尔等人企图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的“自我意识哲学”的错误观点,对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给予了充分关注,深刻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8]。这一精辟的论述有力反驳了英雄创造历史的谬论,从理论上扭转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被动局面,把真正改造世界的革命力量推上了历史舞台。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矢”射中国具体问题之“的”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必须“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9]408。自此,中国共产党人迅速地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转化为党的群众路线。在群众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教化、启发大众,将广大人民群众纳入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形成了四万万民众同心抗敌的崭新局面,在固本培元与正本清源的统一中催生出群众动力观、群众实践观等崭新政治意识。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执政环境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党中央再次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如果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容易导致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如果中国实际不能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就容易导致狭隘的经验主义。”[11]这一言论高屋建瓴,充分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不能定于一尊、一成不变,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真理光芒和时代光辉。

2.2 传统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基因

传统民本思想深厚的价值底蕴影响了中国政治数千年,传承发展至今仍是中国共产党倡导、施行的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民本思想自西周时期萌芽,战国时期走向成熟,明清发展至顶峰,囊括了思想上顺民、爱民,政治上保民、重民,经济上富民、利民等方面,是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民本与君本位、官本位思想的固有矛盾,不可避免地限制着民本思想的效力发挥。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去芜存菁,批判地吸收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建立起价值立场、理论品格和科学发展高度统一的人民观,既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狭隘性,更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度。

首先,民本观念在思想上表现为顺民、爱民,主要体现在尽心于民、顺乎民意、体恤民情3 个方面,《尚书》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一是尽心于民。“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12]248,敦促统治者勤政以使民众和睦。二是顺乎民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12]147,若“不肯戚言于民”“乃大降罚”[12]244,劝诫统治者顺应民意、保民重民。三是体恤民情。天子“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12]198,“天子作民父母”,民既康乂,“以为天下王”[12]167,劝诫统治者乐忧皆以天下先,体察民情,才可为王者居。

其次,民本观念在政治上表现为保民、重民,主要体现在民为神本、民为君本、民为邦本3 个方面,《左传》对此多有论述。一是民为神本。“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13]34,将民置于神之上,有力挑战了神权至上观念,强化了民众的地位。二是民为君本。“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14]77这一论述已初具立君为民、民为君本思想之雏形,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三是民为邦本。“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15]367藉此说明了民心向背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

最后,传统民本思想在经济上主张富民、利民,主要包括国依存于民、君依存于民、发展依存于民,荀子是这一方面集大成者。一是国依存于民。荀子认为治国之道在于能否得到百姓,这是决定国家兴旺与否的先决条件。“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16]182二是君依存于民。“上不爱民则兵弱。”[17]191兵弱则国弱,国弱则君主难依存,社稷必衰微。“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17]191乃社稷兴亡之铁律,唯有百姓富裕,君主才能富足,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三是发展依存于民。明主“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17]192,“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17]191,君主宽政裕民,百姓事业方兴,财富得聚,则国君俱富,“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17]192,邦兴国安不足虑也。

传统民本思想虽未能打破君主专制统治的桎梏,真正将人民放在历史主位,但它积淀着数千年的先哲智慧,留下的政治理念极具参考价值。毛泽东从传统民本思想中汲取智慧,找到了建立新中国政权的道路--人民民主专政。此后,党中央沿着毛泽东同志发扬人民民主的思路,竭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再次超越。

立足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是党基于历史维度和时代维度作出的民本思想的现代化转换,是在深刻把握民主政治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最新理论成果,从政治高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宏大格局。

3 实践逻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践行落实的现实要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反复强调“两个结合”的重要性,关键在于它不仅科学总结了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历史经验,更深刻回答了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重要问题。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民心向背关乎前程、关乎命运的历史规律,科学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时代之问,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开展指引了正确方向。

3.1 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自觉

当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内外正在发生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悉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精准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大民生观考量部署,创造性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理论,成为新阶段应对世界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行动指南。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全党必须回答好、解决好“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18]这一根本性问题。2019 年5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9]这一至澈之言道出了民心与执政相辅相成的关系,饱含对治国理政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胸怀两个大局观,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新理念。这一理念将群众路线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中,成功破解了中华民族前进路上遇到的一系列结构性难题和深层次矛盾,极大地推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化进程。

3.2 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特质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8]104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不朽功勋彪炳史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只有尊重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在风云激荡的大势中把牢历史方位,夺取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攻坚之利刃,根本在于有人民防守之坚盾,并始终坚信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致力于激发出蕴藏于亿万人民之中的创造伟力。革命战争中一扫千军的战斗伟力,社会主义建设中倒海移山的雄伟气概,改革开放中潮鸣电掣的磅礴之势,都是党凝聚人民伟大力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最好证明。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正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用小船划出了渡江战役的胜利;也是人民群众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激情在黑土地上创造奇迹,以大无畏精神隐姓埋名研制导弹,筑起国家安全的坚固壁垒;从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沙马拉打隧道建设,天堑变通途,到人民在“大包干”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再到鸟巢一代、冬奥一代展现的公民意识,人民群众始终是时代的“主演”,是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之本和智慧之源。

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聚民心、凝民力,书写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壮丽史诗。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将继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探索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贡献中国智慧。

3.3 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目标导向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能够“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思想也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相同的历史诉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践行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必然要继承二者共治、共享的理念,将各项工作最终落脚到共享发展中去。所以说,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当代表达,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形成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创新性理论,既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又体现了党不断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现实路径的实践自觉。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落后面貌,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20],带领人民大刀阔斧地开始了各项改革,人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较此前有明显提高,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这一至真之理的指导下,坚持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的原则,着力解决“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问题,扎实推进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逐步共富。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建设人人共享的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的最好承继,也是对“为了谁、依靠谁”时代之问的最好回答。

4 结语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是党百年来为人民谋幸福的生动写照。从“两个结合”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汲取传统民本思想精华,在切身体会民生疾苦、切实解决民瘼所在、牢牢把握民心所向中走向成熟,蕴含历史、理论、实践的清晰逻辑架构。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