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2023-02-07鹿崇涛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养育之恩恩情同学

鹿崇涛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山东省微山县特殊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其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家庭情况复杂,对于孩子的教育缺少明确预期,且常在细节处疏于有效管教。学生因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生理性障碍,部分家长出于愧疚心理而宠溺孩子;部分家长由此自卑迷茫,对孩子放任不顾;更有一些留守的、单亲的或父母双亡的学生,因缺少亲情的关怀导致性格缺陷,具体表现为任性、自我、冷漠、寡义、自私、无礼、不知感恩等。

鉴于此,执教者以恰当的图片和视频资源为载体,积极连结特殊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借助看、听、思、说、悟、议等方法,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认知“恩”、感悟各种不同的“恩”,进而讨论“如何报恩”,旨在激发特殊学生懂恩、报恩的意识,拥有健康、知礼的处世态度。

第一,借助图片和已有经验,认知“恩”、感悟各种不同的“恩”。

第二,在认知、感悟“恩”的基础上,观看视频资源,重点体悟“父母养育之恩”,进而积极讨论“如何报恩”,培养重情重义、知恩必报的处世态度。

(一)借助图片,初识“恩”

1.在优美轻柔的音乐中,呈现“父亲陪伴孩子学骑车”(图1)的图片。

教师:看到这张图片,你心里有什么感想吗?

(学生交流)

2.教师:大家在交流中提到了“感情”,非常好!爸爸陪着孩子学骑自行车,这一幕让我们看着心里很温暖,感觉很温馨、很幸福。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跟这个字有关——“恩”。

(投影)

请大家一齐读“恩”。

3.教师: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恩”呢?“恩”是什么意思?

4.教师:“恩”,就是给人的好处或付出情义。比如,有位同学不小心摔倒了,你把他扶起来,你帮助了他,你就是对他有恩;再比如,上课时A同学的练习本用完了,B同学就借给A同学一个练习本,B同学帮助了A同学,B就对A有恩。此时,A同学应该向B同学说“谢谢”。

(学生齐答)

5.教师:这节课,我们活动的主题是“知恩感恩 报恩”

(播放投影,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6.教师:生活中,“恩”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现在,我们就来看几张图片,希望大家能发现其中的“恩”或“恩情”。

(二)借助照片,辨识“恩”

环节一:同学帮助之恩(图2、图3)

1.教师:图2中的两位学生大家都认识吧?

(投影两张学生生活瞬间的图片,依次作课程指导)

学生:小泰和小京

2.教师:小泰的课本破了,他在用透明胶带做修补。由于书会晃动,小泰自己做修补不方便,小京便在旁边帮着按压书本。这其中有没有“恩情”呀?谁对谁有恩呢?

學生:小京帮助小泰,小京对小泰有恩。

3.教师:这就是“同学之间的帮助之恩”。大家继续看下图,玲玲学习上遇到了难题,同桌莹莹在给她耐心讲解。谁对谁有恩呀?

(学生继续回答)

4.教师:莹莹帮助了玲玲,这也是同学之间的帮助之恩。

(黑板展示:同学帮助之恩)

环节二:老师教育之恩(图4、图5)

1.教师:仔细看这2张照片,能认出是哪两位老师吗?

(展示学校2位老师的教学照片,分别指导)

(学生回答)

2.教师:两张照片里,刘老师和赵老师在做什么?大家有没有发现两张照片中的“恩”?谁对谁有恩呢?

(学生回答)

3.教师:刘老师和赵老师在上课,给同学做康复训练。这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之恩”。

(黑板展示:老师教育之恩)

环节三:父母养育之恩

1.教师:雨中的父亲为孩子撑伞,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谈谈感想。

(展示图片(图6))

(学生交流)

2.教师:大雨天,爸爸怕儿子淋着雨生病,就用伞完全遮住孩子,自己全身都湿透了。你有没有看到“恩”的存在?

(学生回答)

3.教师:把安适留给孩子,把苦痛留给自己,这是这张图片中爸爸对儿子的关爱,也是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恩”。

(黑板展示:父母养育之恩)

4.教师: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之恩,对于孩子的爱,又岂止表现在给孩子打伞遮雨这一件事呢?从我们在妈妈肚子里被孕育开始,到呱呱坠地,到嗷嗷待哺,再到我们一天天长大,吃、喝、拉、撒、睡,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爸妈的心。这就是父母对于我们的——养育之恩。

(呼应黑板已有展示)

5.播放短视频《你们陪我慢慢长大,我陪你们慢慢变老》,直观体悟父母养育之恩,激发学生知恩、报恩意识。

6.教师:父母辛苦养育的孩子一天天长大,自己却一天天老去。当有一天,他们走不动了,病了,长大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交流)

7.教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当父母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就像他们曾经无私地养育我们一样。孝敬父母的道理,连小乌鸦也懂得!我们一起来听听《乌鸦反哺》的故事吧。

(播放短视频《乌鸦反哺》)

8.延伸教育:阳光、水源、大地等自然资源,对人类也有孕育之恩,拓展感恩意识。

(三)展开热烈讨论,话“报恩”

1.教师:“恩”是无时不在的。当我们受到别人的恩惠时,一定要在心里记住他人对我们的好,机会适合时要将恩情报答回去,这就叫知恩、报恩。这样才算是一个有良知的人。那么,如何报恩呢?

2.讨论一:如何报答同学或朋友的帮助之恩?

(学生交流)

3.教师: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善于表达感谢,这就迈出了知恩、报恩的第一步;当他人遭遇困难时,我们积极施以援手,以爱心温暖爱心,这是“知恩必报”应有的样子。

4.讨论二:怎样回报老师的教育之恩?

(学生交流)

教师:老师们每天与我们一起学习,带领我们学习知识、认识自我。校园学习中,我们要学会尊重老师,上课时认真听讲,多听多问,也是对老师的感恩。

5.讨论三: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学生交流)

教师:在生活中,父母为我们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付出的点点滴滴,要被我们看到。我们可以在家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6.讨论四:对待食物、水源、能源等,我们如何报以“感恩之心”?

7.教师:做一个知恩感恩、善于报恩的好学生,要从一件件具体小事做起,还要坚持做下去。在学校里表现得懂得感恩,走出学校同样也应如此。

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恩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些“恩情”就在大家身边,看得见、触得着、悟得到。青少年,包括特殊学生,却由于种种原因对恩情视而不见,或习以为常,需要师长耐心启发、积极引领。

活动中,教师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源,积极连结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驗,引领特殊孩子初识“恩”的存在、辨识各种不同的“恩”,进而讨论“如何报恩”……由产生感恩意识到践行报恩行为,需要贯通课堂内外,联合家校社区。我们的感恩教育,不局限于校内,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倡导学生们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家庭、社区等场域践行报恩活动。

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课堂引入部分,教师基于“父亲陪伴孩子学骑车”图片设问:“看到这张图片,你心里有怎样的感想呢?”教师的预设是想得到学生“温暖、幸福或亲情”之类的回复,从而导入后续,而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位学生回答的是“想让爸爸开车来接我”。遗憾的是,当时教师没能随机应变,转化思路进入主题,仅视学生“答非所问”,处理得稍显生硬。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微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编辑 文凤)

猜你喜欢

养育之恩恩情同学
毛主席恩情比海深
老师的恩情
瞿重新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活着还能保持这些
成人礼
两个人的恩情
感恩
关心下一代 回报党恩情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