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建设:现实意蕴、总体架构与案例呈现
——以“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

2023-02-07柴金来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案例思政政府

郑 烨,柴金来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2)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育体系的根本举措,同时亦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建设要求与前进方向:“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为了全面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经管类专业课程精准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2]。公共管理作为管理类热门专业之一,致力于培养具有宏大家国情怀与高尚职业情操的公共组织专业人才。“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含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当前该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蕴是什么?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架构思路是怎样的?可以挖掘哪些经典教学案例?这些内容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蕴

当前,“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的积极推动,既是从宏观层面上响应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也是从中观层面上践行国家新文科建设的应然之义,同时还是从微观层面上落实公共管理课程体系优化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宏观层面:响应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校以办好课程思政、胸怀“国之大者”为思想基础[3],让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而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专业人才,是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储备优质人才资源的必然要求[4]。公共管理专业通过系统全面的专业课程学习,并辅以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兼具过硬的专业能力、卓越的政治素养、崇高的道德情怀以及高尚的公共精神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目标,亦是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创新活力与动能的必然选择。“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聚焦于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入进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整体教学过程,能够为政府部门及各类公共组织储备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与理想信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现代公共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观层面:践行新文科建设的应然之义

为了有效应对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新文科建设理念应运而生[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明晰了高等教育教学的工作重心:全面深化“四新建设”,逐步稳健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6]。在新文科建设的宏观视野下,构建以育人育才为核心目标的专业课程发展新格局是积极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要诀。“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承载着培养公共部门管理人才的重大使命和培育具备卓越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关键任务。只有通过深度挖掘课程中生动有效的思政元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手段,方能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与思想引导的关键作用,使学生在政治觉悟、道德修养、学术内涵、职业精神、思维模式等方面堪当民族复兴大任。

(三)微观层面:落实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稳步推进的背景下,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构已逐步成为学科建设的关键任务。完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培养方案、推进公共管理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7],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培育创新人才、高效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是高校建设公共管理“双一流”学科工作的重中之重。“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以公共管理学科需求和时代发展需求为依托,将中国的历史经验与民族情怀等有机注入到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紧随当前中外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主流研究方向,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刻感悟到改革创新中的中国智慧和力量。这也是课程不断优化内容体系,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创新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尝试。

二、“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架构设计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架构思路设计

“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以政府改革创新概论、国外政府改革回顾与国内善政发展逻辑、中央国家战略与地方现实推动、政府改革创新前沿、经典案例分析及启示等核心教学内容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将中国特色改革创新的演进历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观引领、中外大国治理的良善之道、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理论议题、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本土化经验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合进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体教学过程,以实现多维思政育人目标[8]。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改革创新实践的伟大成就,树立制度自信,尽快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课程思政建设的架构思路具体包括5个方面(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思政建设的架构思路

第一,中国特色改革创新演进历程方面。首先,基于历届党代会报告、三中全会报告以及五中全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五年规划,为学生系统梳理了早期中国特色改革创新的历史走向,从而引导学生对改革与创新的相关概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即坚持不懈地改革创新是中国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前行、在时代潮流中平稳发展的核心密码,同时也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要诀。其次,帮助学生挖掘当代中国改革创新的发展脉络,从而使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系统认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第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宏观引领方面。首先,课程系统介绍了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相关政策文件与大政方针,以此为现实政策背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为核心要素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系制度层面的认识。其次,通过全面梳理归纳创新学说经典观点、国家创新体系与融合创新理论,及我国历代国家领导人的创新观念,使学生明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渊源与构成要素,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国家治理体系日臻完善的宏观治理目标。在教学案例的研学讨论中,鼓励学生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努力培养个人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在刻苦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矢志创新中勇立时代潮头。

第三,中外大国治理良善之道方面。课程内容着眼于全球化行政改革浪潮的背景下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行政改革方案,通过对国外改革经验与举措的总结归纳,引领学生理解和掌握“善政是通往善治之路的关键”的治国理政逻辑,深入思考政府转型的理想模式,促进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秉持公共精神、乐于为民服务;让学生立下“博学济世、明德为公”的坚定理想信念,肩负起成长为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践行大国治理的良善之道贡献个人力量。

第四,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议题方面。首先,课程内容为带领学生梳理地方政府的角色变迁、制度逻辑以及行为选择,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助力学生多角度、全方位透视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行动逻辑。其次,指导学生阅读和研讨中外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重要文献,总结归纳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扩散机制与经典模式等,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相关问题的界定能力、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此举立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开拓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理性决策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对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理论研究路径与现有局限做出总结,为学生指明未来研究方向。积极鼓励青年学子秉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志成为愿为中国改革创新磅礴伟业奋斗终身的栋梁之材。

由于料液比、体积不同,因此最后计算总OD值(即浸提液的体积与OD值的乘积再除以样品克数)作为数据进行比较。在料液比1∶5~1∶20时,随着料液比的提高,浸提出的刺葡萄皮花青素总OD值也升高,在1∶20时达到最高,继续升高料液比,浸提的花青素反而降低。因此,选择料液比为1∶20作为刺葡萄皮花青素的浸提料液比。

第五,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本土化经验方面。首先,课程基于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的整体考察,指导学生对政治改革类、行政改革类、公共服务类以及社会管理类创新项目进行趋势分析与规律总结。总结过去十年间中国政府改革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其次,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演化路径及方向,指引学生切实在相关知识学习、科研训练实践以及未来投身的公共管理事业中保持求真务实与人本关怀的时代精神,培养突破陈规、大胆探索的创新思想观念,保持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以人民至上、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在勇于投身国家改革创新实践的征途中锻造廉洁奉公、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设计

“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知识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自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以来,本课程以政府改革创新理论知识内容为核心,穿插中外政府改革创新的现实实践案例,按照每节内容挖掘2—3个思政元素融汇点的原则,目前课程体系已经系统梳理和形成了50余个政府改革创新的思政教学案例。通过将地方政府改革创新实践与相关课程知识点进行紧密衔接,由此形成了“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如表1所示)。引入“三线融合”思维,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由“知识点—思政线—育人目标”3个模块构成。其中,“知识点”导入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核心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具备政府改革创新分析的“触觉”,培养创新意识;“思政线”串联思政元素融汇点与思政教学内容(案例),推进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完美契合,有效实现了知识传递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育人目标”是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中映射出的育人核心价值理念,引导教育学生在现实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落实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精神,做有信仰、善创新、乐奉献的时代新人。总之,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学内容和元素,能够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在激发学生研学热情的同时,通过各类案例研讨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不断启发中进行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

表1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部分列举)

三、“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案例呈现

正如表1所示,立足于“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知识点和改革创新实践,可以总结和梳理诸多经典案例及政府改革创新的伟大成就。结合课程章节内容,从中选取4个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理解课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

(一)案例1:改革创新的早期范例

案例1的引入旨在透视中国改革创新的早期经验,从历久弥新的宝贵经验中探寻我国改革创新的关键要诀所在,培养学生具备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课程中引入了我国改革创新的经典案例——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这两则案例为学生生动再现了历史时局下以改革破障碍、以创新谋发展的破局举措与伟大试炼。

领导干部任前公示案例:带领学生回顾了1997年沐阳县县委领导进行干部任命制度变革的风云历史,生动展现了地方政府利用创新思维解决腐败问题的良好风貌,并最终实现了先立后破、上下联动、由局部发生到整体推广的政策扩散效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案例:带领学生回顾了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村民创造性地提出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这一伟大创新举动通过在全国农村范围内的大面积推广,使得中国农村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跨越式发展。通过对上述两个改革创新实践案例的引入与剖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洞悉时代发展大势与客观理性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秉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踔厉奋进的伟大精神,方能行而不辍、奋勇前行,方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为伟大事业的光明前景贡献力量。

(二)案例2:善政发展的逻辑思路

案例2的引入旨在明晰中外善政发展的逻辑思路,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大局意识,引导学生立志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9]。课程在全球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的行政改革浪潮宏观背景下,为学生系统梳理了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范式转型案例,包括英国的续阶方案、美国的重塑政府计划、加拿大的公共服务两千计划等。旨在指导学生善于从他国改革创新实践中取其精华,总结归纳适合中国改革创新发展的行政范式和实践路径。

(三)案例3: 政府改革创新的持续性

案例3的引入试图探索影响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持续性的七重要素,促使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创新本质,让学生在对创新问题认识的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培养理性思维与问题意识。课程指导学生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地挖掘探索,通过多案例分析促使学生思考并找寻“政府改革创新何以持续”问题的答案。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当前在全国各地积极营造地方政府改革创新实践的良性生态中,有部分地区却出现了“伪创新”现象。通过“现象梳理—启发引导—因素挖掘”的循循善诱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类地方政府创新行为的持续性是不容乐观的。此类“为创新而创新”产生的目标扭曲与行为偏差,极大地束缚了创新绩效的提升,以致地方政府创新的边际效益递减甚至陷入萎缩停滞的状态。在上述背景下,课程进一步指导学生要以系统、动态的视角去合理看待并解读地方政府创新持续性的实质,引导学生通过对地方政府创新的持续发展分析,培育问题意识和理性思维,以客观的视角看待地方政府创新中为何存在“伪创新”等问题。

(四)案例4:“放管服”改革的特色实践

案例4的引入意在为学生呈现当前中国“放管服”改革的特色实践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地方政府推进改革中的创新智慧,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奉献、敢于钻研、勇于探索的时代精神。课程在系统梳理“放管服”改革演进历程、演进趋势与实践模式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引入了我国东部地区政府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践的先进典范——苏州市“市区联动”、上海市“一网通办”、杭州市“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案例。基于多案例分析视角,客观全面地为学生展现了组合式创新驱动下政府改革绩效的提升。

在案例引导下,课程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唯有在求真务实与创新探索价值取向的引领下各项改革创新举措才能平稳扎实推进,进而为改革效能与制度势能更好地转变为国家治理动能增添强大助推力。有了正确价值方向的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能够勇于将青春梦想融入到伟大中国梦之中,怀揣“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代发展、与进步潮流同向同行,为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创新大业发展倾注智慧与力量。

四、“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

结合现有的理论文献和教学实践, “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评价(如图3所示)。从教师角度出发,可以重点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从学生角度出发,可以考察课程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能力培育、知识获取等多个维度。在课程三期教学内容结束后,针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特别开展了学生群体的满意度评价和学习体会与收获测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落实效果非常认可。

图3 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评价

第一,在教师育人成果方面。本课程负责人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课程负责人近三年先后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MPA教师、陕西省首届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西北工业大学课程思政大练兵一等奖、西北工业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等一系列教学成果荣誉奖励。此外,近三年来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承担各类教改课题7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与公共管理学科相关的教改论文10余篇。这些都为讲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高效践行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二,在学生价值观培养方面。李同学认为,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其了解了我国政府改革创新的建设历程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激发了其为国家深化改革做贡献的主人翁精神。此外,张同学谈到,老师在深入剖析地方政府改革的制度逻辑基础上,融入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诚信意识等相关思政元素,让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必须要肩负起时代发展的重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三,在学生能力培育方面。秦同学认为,授课老师通过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地方政府在治理方式上做出的变迁和努力,有效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奋进意识。此外,吴同学分析到,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各组同学采用了小组案例学习研讨模式,在交流中进行头脑风暴与思维碰撞,有效激发了团队意识和不畏艰难的开拓精神。与此同时,通过案例实训,显著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在学生知识获取方面。方同学认为,在深刻理解和掌握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老师安排的调查报告与课程论文的撰写,使得自己切实形成了具备公共管理学科特点的理性思维与求实意识。陈同学谈到,在提高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的同时,真正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的跨越与转变,同时坚定了对中国特色改革创新事业的信念,树立起了勇于投身、敢于投身国家治理伟大创新事业的理想信念。

五、结语

课程思政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全新历史方位引领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方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笔者认为,“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类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思政的建设对于响应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实需求、践行新文科建设理念,以及落实公共管理课程体系的优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思政的架构思路可以从中国特色改革创新的演进历程等5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引入“三线融合”思维,教学内容由“知识点—思政线—育人目标”3个模块构成,系统串联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发挥课程思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10],帮助学生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引导学生立志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案例思政政府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