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
——对话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林建华
2023-02-07吴闻
支点财经记者 吴闻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构建企业数字神经网络,将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真正实现数据价值驱动,是响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金融行业凭借自身天然的数字基因、服务特征,是实现数字经济驱动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支撑。金融数字化转型既是顺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外在要求,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满足民众需求变化的必然方向。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如何更好地实现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湖北如何推进金融业数字化?针对以上问题,支点财经近期专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林建华。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坚持守正创新
支点财经:随着我国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各行业领域都在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林建华: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肩负着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需要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变化。
随着我国产业数字化加速,金融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断凸显,以数字化技术手段推动金融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升级、转型和再造,是金融完成服务实体经济使命的必然要求。
随着金融数字化的快速发展,金融客户偏好、行为与需求发生巨变,便捷的金融服务渠道、多元的金融产品选择、良好的客户服务体验,已成为金融机构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因此,金融数字化转型既是顺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外在要求,也是金融业深化转型、提升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满足民众需求变化的必然变革。
支点财经: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在推动湖北金融数字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林建华:在推动湖北金融数字化转型方面,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结合辖内实际,聚焦民生切身利益,组织开展了系列工作。
一是贯彻落实《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组织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制定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推动金融机构持续改善数字化经营能力,通过构建敏捷化的创新体系激活创新动力,夯实一体化运营中台支撑数字经济时代业务创新需求,健全自动化风险控制机制提升风险处置能力,提升“获客、活客、留客”数字化营销能力增强客户服务体验与用户黏性。
二是运用科技化平台赋能金融提质增效,提升金融信贷服务满足度。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强化金融科技创新技术应用,通过整合多方数据资源,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金融需求特点,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为其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金融信贷服务。同时,通过搭建新型银企对接平台,创新服务对接模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如通过“301”线上金融服务模式,即“3分钟申贷、0人工干预、1秒钟放款”,全省金融机构为百万市场主体打开融资“快速通道”,2022年共发放贷款3050亿元;通过“楚天贷款码”平台,累计10万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通过“一键扫码”获得贷款2100亿元;通过中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平台,累计4300多家企业实现金融增信并获得融资近300亿元;通过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实现融资7413笔,金额3349亿元。
三是开展金融业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无障碍服务建设工作。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智能柜员机等设施设备适老化、便民化改造工作,从应用的操作体验、流程复杂度等方面开展大字版、适老版、简洁版等便捷模式的改造,提升了老年、残障等社会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捷性,湖北省所有法人银行机构手机银行APP均已上线无障碍服务模式,切实提升了金融服务温度。
四是推进湖北省金融数据综合应用。作为全国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省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指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通过“技术+数据”双轮驱动金融数字化转型升级,增强金融核心竞争力和惠民利企能力,重点推进17个试点项目,引领示范辖内金融机构持续开展金融数据的深化应用工作,实现区域内数据要素在合法合规前提下高效流转与价值最大限度发挥,提升数字化转型的进度与成效。
五是组织开展湖北省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动金融机构在安全合规前提下,因地制宜探索运用金融科技领域新技术手段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模式,优化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与数字化治理能力,实现乡村金融数字化普惠发展,全省32个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部分项目已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在缓解乡村征信、延伸金融服务范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支点财经:金融数字化为湖北省的企业、老百姓等终端用户带来了哪些助益?
林建华:一是金融供需对接渠道越发畅通。金融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途径越来越多,除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等常规金融渠道外,金融机构还普遍借助第三方商业合作平台、政务服务平台等不断扩宽金融服务渠道,进一步拓宽了金融客户获取便捷服务的途径。
如大部分客户不熟悉全行业提供的同类金融产品,无法高效了解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只能自行逐一咨询并筛选最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咨询效率低、时间成本高,导致客户获取的金融服务可能非最优配置或无法得到满足,而随着银企对接、银政对接等渠道不断丰富,用户获取一站式金融服务的途径不断丰富,为客户提供了更便利、高效的金融选择。
二是金融服务范围持续扩大。除传统金融服务外,金融机构发挥金融服务惠民利企的社会责任,服务范畴不断扩大,如居民生活、交通出行、就医结算等领域的移动支付服务,以及个人公积金查询、社保查询、养老金年审等民生政务服务,极大方便了居民群体的日常生活,金融服务外延持续扩大。
在客户服务群体方面,借助业务线上化、视频客服等服务,传统长尾客户群体如偏远地区人群、处于供应链末端的中小微企业、老年群体等也被纳入金融服务范畴,享受到同等的金融服务体验和产品服务。
对于缺乏传统抵押物的中小微企业,往往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而随着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链长不断延伸,有效串联整个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为处于供应链末端的中小微企业享受核心企业信用价值传递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使其获得普惠金融信贷支持,降低了融资门槛和成本。
三是金融业务办理模式线上化和效率提升。在传统金融中,柜面网点是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排队长、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一直是影响网点客户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线上化业务种类不断增多,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足不出户的金融服务。对普通居民而言,余额查询、转账汇款、信用卡申请等常见业务均可通过手机银行一键操作,而在流程复杂的信贷业务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也实现了线上申贷、智能审批、极速放款等业务流程,极大改善了传统信贷过程中的资料核验、客户尽调、人工审批等各环节的业务流转与审批效率。
四是便民服务措施不断完善。根据调研,湖北省老年客户在享受线上金融服务过程中,普遍存在不会用、不能用等现状,线上金融中移动金融APP字体小、操作复杂,人工客服接入慢、等待时间长等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移动金融客户端适老化改造工作的推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服务渠道便民化不断改善,通过对金融客户使用最频繁、最关心的移动金融APP进行适老化改造,极大方便了老年客户群体学习和掌握线上自助金融服务,满足了日常中咨询、查询、转账、理财等高频简单类金融业务需求,省去网点金融服务获取不便难题。
另外,智能化的人工客服系统还可根据客户年龄、学历、生理健康等信息自动为弱势群体转入绿色人工客服渠道,为部分特殊客户提供了有温度的线上金融服务,体现金融服务为民的宗旨。
支点财经: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施方面,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做了哪些工作?
林建华:一是联合湖北银保监局、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湖北省经信厅共同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从组织上保障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结合湖北辖内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实情,制定了《湖北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施方案》,从工作目标、组织架构、测试范围、测试流程、实施保障等五方面对监管工具实施工作进行详细规划,为测试申报机构提供了行动指南。三是及时通过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官网渠道公开向社会征集金融科技创新应用,鼓励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积极申报测试,并借助行业协会、专项小组成员力量对申报的创新应用进行合法合规性审核与申报材料辅导,协助申报机构开展创新应用的工具测试工作。四是通过公开征集群众意见及定期动态跟踪创新项目进度与舆情,结合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服务平台监测结果,多方位做好创新应用测试运行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及时预警与处置,确保应用测试顺利进行、安全合规。
截至目前,湖北省共发布三个批次共7个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分别涉及乡村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有效激活了辖内金融科技创新活力及测试申报意愿。
结合湖北省绿色金融发展优势及需求,绿色金融创新应用以主题监管工具形式开展,预期通过创新应用监管工具测试辖内绿色金融领域创新应用,为全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提供示范引导与思路参考。目前,湖北省是全国范围内唯一开展绿色金融主题监管工具的地区。
精准定位发展目标,树立错位发展意识
支点财经: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同体量的金融机构应如何结合自身定位?
林建华:在金融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应充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定位开展差异化的数字化转型工作。
大型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领头示范作用,开展数字化各领域的创新探索,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积累优秀经验,同时提升金融服务输出能力,为中小型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与解决思路借鉴。
中小型金融机构,应充分结合自身现有资源、实际需求、未来目标等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强化并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打造具备特色的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
支点财经:中小型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怎样的压力?应如何解决?
林建华:中小型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压力普遍较大,主要来自以下几点:
一是资金投入。近年来,金融机构盈利压力持续增加,净资产收益率增速持续下滑,而数字化资金投入较为庞大。如根据工商银行年报显示,2021年其科技投入总量为259.87亿元,对中小金融机构而言,数字化转型工作则难以获得如此量级的资金支持。
二是人才困境。当前劳动力市场上金融科技人才稀缺,面对大型金融机构的“虹吸”效应,中小型金融机构较难吸引和留住满足自身发展所需的金融科技人才,导致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足够优秀的人力资源支持。
三是风险防控。金融安全是金融机构的生命底线,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带来新的风险隐患,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数字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人员管理、合规科技应用等方面形成了一定挑战。
四是技术经验。在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过程中,金融机构普遍采用“试点验证、稳步推进”的策略,且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周期相对较长,技术经验积累慢,有限的经验积累对中小型金融机构继续深入开展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风险防控要求。
五是数据价值。由于历史原因,金融机构现有沉淀的海量金融数据普遍存在质量不高、标准不统一、存储分散等问题。中小型金融机构人力物力相对不足,数据治理与运用能力还有待提升,以数据驱动业务创新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针对以上挑战,中小型金融机构应关注以下要点:
一是数字化技术应用与银行业务体系的匹配性。不应过度重视技术的先进性,轻视技术的适用性,造成资源“大材小用”;也不应该盲目追逐热点和噱头,而忽略自身发展需求与定位,造成“华而不实”的技术滥用。
二是数字化转型投入与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称性。要充分考虑数字化技术投入产出比及效用价值,避免重复投入、场景不适配、监管限制等造成的技术应用效能未充分发挥,且综合成本高,给机构带来成本投入压力。
三是数字化转型业务与客户需求的契合度,避免盲目开展同质化的同业竞争,要充分结合自身需求和客户特点,因地制宜开展数字化技术应用与转型工作,立足服务本地或本机构金融客户,实现“小而美”的金融服务。
引领湖北省“数字金融”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实体经济、百姓民生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打造湖北“数字金融”,树立示范效应
支点财经:您对湖北金融数字化发展还有哪些期待?
林建华:一是湖北省内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在其总行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先行先试创新应用,为全国金融业树立典型应用示范的同时,激励辖内金融机构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二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领域加强研究,保持技术市场的敏锐度,根据自身实际适当时开展业务领域探索应用,为辖内金融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金融监管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金融与产业行业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产业数字化与金融数字化融合发展,为湖北金融数字化转型增添助力。
四是金融业应持续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与湖北地区科研院所、金融科技企业等开展技术共研与服务合作,为湖北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支点财经:下一步,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在促进湖北金融数字化方面将有哪些重大举措?
林建华:一是加快数据治理步伐。提升数据应用价值,依据《金融业数据能力建设指引》等标准规范,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全流程风控能力,强化金融数据安全,为数据价值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积极扩宽数据来源渠道,在合法合规条件下强化对数据的融合分析与应用,积极借助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实现数据跨机构利用,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效流转和价值最大化。
二是强化新技术应用能力。推进金融机构加快新技术内部研究与外部合作,用技术驱动金融产品创新,丰富金融市场选择,拓宽金融生态服务范畴;改善金融服务质量,打造用户满意的金融服务体验;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与机构运营成本,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提升金融风控水平,强化金融业务合规与风险管控能力,通过技术合作或引入增强金融机构创新活力,提升技术自主可控性,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全面实施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以努力提升湖北辖内数字金融核心竞争力、数据要素综合应用水平、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公平性、敢贷愿贷能贷会贷能力、公共领域金融服务质效为目标,结合湖北辖内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实际发展状况,在一年半时间内规划落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数字化转型标杆应用,打造“数字金融”示范区域,引领湖北省“数字金融”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实体经济、百姓民生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