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实践思考*
2023-02-06蒯正明
蒯正明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3页。话语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的需要而产生的,话语体系是在话语基础上构建而成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蕴含着党的立场、观点,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实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认同。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既不能凭空产生,也非一劳永逸。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3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3页。。新征程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我们总结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把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规律。
一、持续推动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增强意识形态话语解释力
话语体系是思想的表达,思想是话语体系的灵魂,是贯穿话语体系始终的基础要素,进一步说,话语背后的“思想”“理论”魅力是其被人们认同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权来源于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但任何理论要实现其领导权,必须与时代结合,加强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解释力。
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接受和选择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就非常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1922年,党的二大就根据中国自身实际制定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然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理论准备的不足和革命经验的缺乏,还不能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大革命之后,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5)《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5页。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的实践中,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与此相适应,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掌握了对中国革命解释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原来遭受严密封锁的狭小天地里走了出来,变成全国性的大党。毛泽东在总结全国抗战经验基础上,于1938年发表了《论持久战》。《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成功地揭示了中华民族战争和民族解放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抗日战争的理论,有力地增强了党对抗日战争解释权。在这期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破旧”“立新”两方面工作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6)《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中国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并对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等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思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2-13页。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使党进一步找准了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发展方向。之后,党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问题、生产力问题、所有制问题、分配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作出全面的回答,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有效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对改革开放的解释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3-24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发展理念,是我们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武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理论创造。
总之,一种意识形态能否说服人,能否在与其他理论学说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首先取决于其核心理论的科学性。任何理论话语要被人民广泛认同,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解释力。从意识形态话语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始终伴随着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理论创新与理论创造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理论创新侧重局部的理论创新成果,理论创造是实现理论的整体性突破和质的飞跃。“理论创新为理论创造作铺垫,理论创造是理论创新的结果。”(9)齐卫平:《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理论探讨》2021年第5期。党的理论创新的积累推动了理论创造,党的理论创造开启了新的理论创新,并以原创性、系统化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对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来说,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基础上,实现对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发展,是意识形态解答时代问题、回应时代关切、引领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唯有如此才能始终保持意识形态话语解释力,为实现意识形态话语领导权提供坚实基础。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7页。可以说,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意识形态创新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意识形态解释力的必然要求。
二、依据不同时代主题,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和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时代条件的变迁和历史任务的变化也要求话语体系内容随之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生成的时代背景。在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凝聚革命力量、取得革命胜利为主要目标,其主要内容就是以“革命”为圆点而展开的。对此,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明确指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政治革命。”(11)本书编委会编:《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17)》,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9年,第60页。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建党之初,党在推动工人革命实践中就提出“民众的大联合”“民主革命”“阶级斗争”等话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实践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反对本本主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农民主专政”等话语。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抗日斗争中分别提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持久战”“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等话语,有效凝聚了全国各种抗日力量。此外,这一时期毛泽东还相继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理论著作,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新民主主义政治目标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1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5页。,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13)《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50页。等,使全党极大地增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和强调“政治协商”“联合政府”“人民民主专政”等政治话语,有效团结各民主党派以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中既延续了“革命话语”,又逐步凸显了“建设话语”的重要地位。在“革命话语”方面,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4)《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页。“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5)《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0页。等话语,有效引导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16)《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3页。“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7)《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9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8)《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4页。等时代任务和时代话语,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方向。当然,后来由于“左”倾思想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泛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偏离了正确方向。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内容也发生变化,“改革”和“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意识形态话语的主题。针对“文化大革命”之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思想僵化问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话中明确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9)《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1979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中共海军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时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1页。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本质、“三步走”、小康社会、共同富裕、“两个文明一起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话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21)《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4页。“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22)《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9页。。同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论断。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命题。上述话语,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又凝聚全党全社会对改革的共识,促进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一系列原创性话语,进一步推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一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新的界定;二是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至上”等话语,进一步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等;三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新发展党的领导理论;四是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自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发扬斗争精神”等话语;五是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自我革命”“党的政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话语;六是在对外交往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观”“共建共享”等话语。上述话语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了完整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总的来说,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相继经历了以下四个大的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话语体系”;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革命”和“建设”相互交织的话语体系;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改革”和“建设”相互交融的话语体系;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复兴话语体系”。根据不同时期党面临的时代主题,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有利于保持意识形态生命力,增强群众对意识形态认同,为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奠定基础。
三、推动理论研究和发展自主知识体系,强化意识形态话语学理支撑
意识形态话语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被人民接受,除了其价值追求和内容的科学性,也离不开理论层面的研究、阐释,为意识形态话语提供学理支撑,否则意识形态就可能陷入话语空转。“学术话语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夺取和巩固话语主导权的利器。”(23)杨荣刚、俞良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术话语建设的学理、困境与建构》,《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瞿秋白等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研究。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相关的理论研究、阐释得到进一步发展。如蔡和森撰写的《社会进化史》一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论述具体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李达撰写的《现代社会学》一书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原理来解释阶级关系,大大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和传播。恽代英撰写的《政治学概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政治学的相关理论进行阐发和说明,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开创作出重要的学术贡献。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运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社会问题,推动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
大革命失败之后,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出现了李达的《中国产业革命概观》、陈启修的《新政治学》、刘剑横的《唯物的宗教观》、沈志远的《新经济学大纲》等研究成果。遵义会议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推进,表现为:一是成立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机构和团体。如延安新哲学会、《资本论》小组、政治经济学研究会、中国问题研究会、马列主义研究会以及哲学研究会等。二是成立马列学院编译部。1938年5月5日,党中央决定设立延安马列学院,下设编译部。编译部是党创办的第一个编译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专门机构。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得到较快发展,相继出版了李石岑的《中国哲学十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许德珩的《社会学讲话》、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徐特立的《政党与政府》、彭迪先的《实用经济学大纲》等研究成果。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理论界开始推动“学术中国化”的研究。1939年4月1日,重庆《读书月报》第1卷第3期就开辟了“学术中国化问题”专栏,发表了潘淑的《学术中国化问题的发端》、柳湜的《论中国化》等文章。“学术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及推进,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学术研究结合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指导地位的同时,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主要包括:一是加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出版工作。1953年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以下简称“中央编译局”)。1955年12月,《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63年2月,《列宁全集》39卷出版完成。1956年12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相关的编译工作陆续推进。二是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机构。195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设立哲学专业,主要课程包括马列主义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之后,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复旦大学哲学系等,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和创新发展。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取得新进展。代表性著作有:李达的《〈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唯物辩证法大纲》、艾思奇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华岗的《辩证唯物论大纲》、杨献珍的《什么是唯物主义?》,等等。
改革开放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得到创新性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建和发展。1996年,政治学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颁布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式创立。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可以起到凝聚学科人才、建设学科梯队的作用,对于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二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规定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的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对实施工程作出具体部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三是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扎实推进,2009年出版了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另一方面,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拓展,突出表现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相结合,着力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思想理论界立足中国实际,从理论上回应一系列重大关切,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对此,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就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4)习近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日报》2016年5月18日。。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进一步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25)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在实践中相关探索主要包括:一是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力度,尤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点、硕士点得到大幅度增加。截至2021年底,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增加到104个、一级硕士点增加到279个(26)《教育部: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12.7万 教师年轻化》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01/mtbd/202203/t20220321_609546.html。。二是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包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三是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转化为教材教学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
总的来说,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其中学术话语处于中间层次。首先,学术话语建设可以为意识形态理论提供学理支撑,夯实意识形态基础,实现“用学术讲政治”目的。其次,学术话语可以引领大众话语的发展方向,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历史实践中,学术话语建设始终是关键一环。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进一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也为推动学术话语建设进一步指明方向。
四、建立健全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机制,提升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能力
理论内容的科学性是人们认同理论的前提,但任何意识形态要为人们所接受都必须推动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范围越广,其影响力就会越大,意识形态话语权就越有可靠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要求,地方委员会“超过十人的应设财务委员、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各一人”(2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一卷)(一九二一年七月—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5页。。1923年10月,中共中央专门颁布的《教育宣传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教育宣传委员会直隶于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下设编辑部、函授部、通讯部、印行部、图书馆等“四部一馆”,并明确了各自的具体职责(2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三卷)(一九二三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26、524页。。大革命失败之后,党在开展土地革命实践中尤其注重意识形态话语传播。1928年6月,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组织报告》中明确提出,“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并使通俗化”(2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50页。。1930年9月,党的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进一步规定,“要建立起宣传鼓动工作之全国系统,在地方党部尤其是支部中要训练出宣传鼓动的干部”(3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96页。。1931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的决议》明确要求:“苏区内各中央局必须要有健全的宣传部,领导苏区内一切宣传鼓动工作。”(3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35页。在实践中,这一时期党除了创办党报党刊之外,还尤其注重通过印刷小册子、画报、黑板报、墙报等方式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尤其是墙报的标语口号非常简单易懂,如“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保护土地革命!”“有田分,穷人才有饭食”等。
遵义会议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推进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作了进一步探索。一是建立健全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机制。1939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印发的《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就明确规定:“建立各地方党的宣传部工作,在宣传部下组织宣传委员会”,“党委与宣传部均应以编辑、出版、发行地方报纸成为自己的中心任务。”(3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05页。“在县委以上的宣传部,应有一定数量的宣传教育工作人员,给以必须的教育与训练。”(3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06页。二是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如这一时期创办的文艺作品,《黄河大合唱》《白毛女》《南泥湾》等深受群众喜欢,有效地推动意识形态话语宣传普及。三是对外宣传工作进行初步探索。1937年1月28日,朱德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记者史沫特莱。1937年3月1日,毛泽东会见史沫特莱,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执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问题。1937年5月15日,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韦尔斯谈话,回答了国共合作、争取民主、准备抗战等问题。这个谈话,原载北平出版的《人民之友》,后转载于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宣传思想工作系统。1951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必须定出计划,在一两年内逐步充实宣传部的机构与人力。”(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76页。之后,全国范围宣传机构逐步建立、完善。1954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试行党的各级宣传部管理文教干部的实施方案(草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在短期内将省市以上宣传部的干部管理机构建立,进一步为宣传工作提供组织保障(3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16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5页。。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健全宣传思想工作体制的同时,为创新发展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为了推动党的思想理论的宣传普及,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单位纷纷推出党的理论的通俗读物,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等。此外,党和国家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为了充分展示党和国家的发展理念、发展成就、发展道路,《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的法治建设》等白皮书陆续发布。从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前的近10年间,我国“出版文字外宣品1 500多种近2 800万册,出版外文期刊9 600多万册”(36)王晨:《以更加开放姿态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党的十六大以来外宣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求是》2012年第17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3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4页。,“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38)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50页。。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大意识形态话语宣传普及力度。一是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以党内法规形式明确各级党委(党组)的责任。《实施办法》要求,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39)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82页。。二是加大了意识形态话语宣传平台和载体建设力度。党先后谋划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新载体新阵地,进一步增强了主流思想价值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三是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国际舆论斗争。在组织机构和平台建设方面,2014年3月20日,党中央决定将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并入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对外宣传工作提供更有力的组织保障。2016年12月31日,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正式开播,为传递中国声音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在对外理论传播方面,2014年9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面向全球出版发行。2017年8月23日,习近平著作《摆脱贫困》的英文版、法文版首发,等等。在对外宣传工作中,中国共产党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在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五、启示与思考
任何一个政党,获取和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都需要重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性质政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同时担负了方向引领、价值供给、力量凝聚、精神激励、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功能”(40)蒯正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启示》,《理论探讨》2022年第5期。。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百余年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四条经验之间是内在联系的,其中推动理论创新创造是基础和根本;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主体内容”;推动理论研究和发展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理支撑”;提升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能力是扩大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这并不表明意识形态建设会一劳永逸。从国内来看,各种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依然严峻;从国际上看,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话语空前活跃,舆论生态复杂多变,并且随着中国国力提升,国际范围内争夺话语权的斗争愈加激烈。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4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4页。的客观事实。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需要我们运用好已有经验,加大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力度。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新征程上,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4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页。。
第一,增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自觉意识。长期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在全球占据统治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其话语优势大肆推行霸权主义,使众多发展中国家陷入本土与西方价值的冲突之中,造成国际社会的动荡不安。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拥有与之相适应的话语权。当前我们已经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我们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积极主动构建起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的话语陷阱,如“普世价值观”“历史的终结”“文明冲突论”等,我们要坚持“破”与“立”结合,在揭露其错误本质的同时,推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第二,持续推动理论创新,夯实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4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页。新时代推动理论创新要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在具体的路径上,要持续推动“两个结合”。一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出需要理论回答的新问题、积累理论创新的新素材,而对这些新问题的理论回答、新素材的理论概括,恰恰是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需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增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阐释力,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增强理论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需要我们发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治国理政智慧,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第三,一体推进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要形成整体效应就必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构建以政治话语为引领,学术话语为支撑、大众话语加以传播的话语体系建设格局。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还面临着诸多的不足。一些领域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有的领域的学理化基础薄弱,等等。以党的建设话语为例,“百年强大政党建设在理论创新层面的学术化认知、学理化建构以及话语体系供给不足等现实问题则比较突出”(44)王韶兴:《现代化国家与强大政党建设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当前来说,尤其需要做到:一是通过学术话语创新讲透政治话语。尤其要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研究,以知识的方式阐释好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二是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话语权。三是积极推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大众化。话语要贴近生活,让人民听得懂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话语领导权。意识形态话语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要经验,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原则。党的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党员要积极深入群众之中,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群众的思想动向,善于把契合党的政治话语内涵的理论和学术话语,转化为符合大众接受心理的日常生活话语,为夯实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奠定基础。
第四,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能力,更加有效地传播党的声音。新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能力除了上述提及推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大众化、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之外,还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深度打造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当前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既要延续发挥传统平台和渠道作用,更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体深度融合。顺应媒体融合要求,一方面要整合现有媒体资源和新媒体终端,组建新媒体传播平台;另一方面要注重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按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合发展思路,促进各种新闻要素深度融合、各种报道资源充分共享、各种媒介互联互通,提高意识形态传播效应。二是在意识形态话语宣传方式上,应力求做到亲切化、形象化,运用群众喜欢用的话语符号,说出群众想听、愿意听、听得懂的话。在信息化今天,还应注重建立互动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回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引导舆论,提升主流话语体系的活力,扩大主流话语体系的影响力。三是增强对外话语主动,深化对外话语传播。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完全转化为舆论话语权和制度话语权优势。新时代增强对外话语主动要高度统筹国际和国内、线上和线下、政府和民间等各种场域,构建多元发声平台,形成多方联动效应。在重要议题上,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积极发声、主动出击。针对西方的话语霸权和炮制的各种谎言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误读,以生动真实的中国实践揭开西方媒体“选择性失明”的虚伪遮掩,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