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自强视角下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2023-02-06陈娣纯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院校

陈娣纯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马鞍山 243041)

文化,即是人们的一种信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自信,即是自觉自知,是自己去相信的一个过程。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被列强瓜分、风雨飘摇,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为什么能躲过重重危机,又奋发图强站起来了? 因为文化不灭,国人不亡!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人民不断地探索和推进,逐渐形成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的自豪感、幸福感从何而来? 从坚定的“四个自信”中而来! 文化自信是国家之根本,无论在任何年代,文化和自信都是生命的必需品,是我们别无选择的选择。一个民族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从容坚定地奋发进取,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的重大任务,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这是社会主义新征程文化建设的新目标、新思想、新论断。

中国历史五千年,悠悠长河岁月里,中国文化自身积淀了强大的基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世世代代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熠熠生辉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独有的精神魅力,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3],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流”,具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独特性的特点。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民族和经济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华地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理特征。这些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紧跟着历史和时代的脚步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1 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大学语文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包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诸多与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相契合的内容。高等职业院校的使命是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密切产学结合,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大学语文教学正逐步注重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化为实在的实践应用,与文化自信的培育有着同样的要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载体之一的大学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应用能力,地域文化适当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改革新举措。地域文化涵盖了旅游、历史、馆藏、民俗、饮食等多方面,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通过深入挖掘优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大学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构建以大学语文主体,地域文化为补充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实现地方高校传承文化和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分支的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还能增强学生对地方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本土意识和家国情怀,逐步实现学校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对接。因此,在道德教育、素质技能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三教合一”的培养目标下,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有效地实施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2 当前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依然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课程,没有专业依托和学科特色保证生存空间,因而发展受限,被“边缘化”由来已久。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立足本土,服务地方”这一理念的深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各地高等职业院校对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都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在推进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实践观察,发现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模式滞后、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在融入地域文化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裹足不前。

2.1 教学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内容难接地气

据了解,大学语文课程在有的高等职业院校还被列为选修课,有的就直接以“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书法”等课程代替大学语文,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有的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资源教学体系,满足不了师生教学实际的需要。与专业课程相比,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能参与的比赛机会少之又少,缺乏相应的教学竞争机制,难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多数教师就是一本教材和使用多年的PPT 课件走进课堂。除此之外,许多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也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有的教学内容未及时更新,与高中教材重复,被学生戏称为“高四语文”;有的相应纳入了一定的地域文化,但地域文化知识表现零散不成体系,不能彰显地方特色;有的地域文化知识与专业内容差异较大,教师讲解的话语系统与学生的兴趣或要求无法统一,难以发挥地域文化熏陶人、影响人的积极作用。

2.2 教学模式传统滞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较低,尤其不愿意沉下心来认真读书。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高职大学语文课堂大多是以“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师习惯于使用PPT 课件,照本宣科,很少关注学生的听课感受,课上没互动,课下少交流,课后没实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听课兴趣不高,涉及到地域文化知识内容的章节,纯粹以讲解或图片展示的模式呈现,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使学生对优秀地域文化产生共鸣,局限了地域文化对青年成长的影响力,与“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的新文科要求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还相差较远。

2.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教学资源合力不强

因为高中分流或高考落榜,文化基础较弱的学生被迫选择了高等职业院校,学一门技术以谋生。大部分企业用人标准单一,一般只考查技术技能,忽略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职业院校学生“重专业轻文化、重技能轻素养”的错误观念一直存在,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与考核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简单片面,如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教师主体评价垄断,忽视学生自我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形势,亟需改进。至于知识层面,学生对本地域传统文化了解不多,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不客观不现实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创新创造能力。近些年来,国家教育部多次颁发了专升本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1 世纪需要有知识、有能力,还要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在未来社会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全面素质包含了业务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课程的学习在高职院校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样才真正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学资源方面,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基础设施薄弱,教师地域文化知识博而不深、表现力不从心,往往是“举着教育改革的旗子,喊着课程改革的号子,走着传统教育的路子”。

3 推进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几条策略

3.1 挖掘优质课程资源,丰富现代课程体系

大学语文承担母语教育的责任,更肩负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及民族文化薪火传递的功能,如果让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处于可有可无的游离状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只能是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对于把大学语文课还列为选修课的情况必须要令行禁止,要求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设置进行自查,严格把关整改到位。

课程资源的优劣与丰富程度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对于学校来说,教师要根据学校区域性特点,充分挖掘优质地域文化课程资源,丰富现代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地域文化内涵广泛,由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和内涵的局限性,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有些地域文化对语文教育的消极影响也不言而喻。如何甄选地域文化优质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4],教师要秉持“服务于现实”的出发点,披沙拣金,去伪存真,挖掘地域文化中符合职业教育功能、反映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内容,把地域文化资源中最精华、最具代表性的篇目吸纳到大学语文课程中[5]。譬如吕娟霞老师在《甘肃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提到,将甘肃地域文化渗透和融合到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编写具有甘肃地域特色教材,设置甘肃文化专题教学模块,在写作内容中加入甘肃地域文化符号,借助探究性学习平台和课外实践活动,实现地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水乳交融,这样的做法就是值得学习和推广的例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如何把地域文化编写进大学语文教材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要成立教学团队,聘请地方博物馆工作人员协助参与教材的编写。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占比和教材编排方式,各校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或设立专题,或以教学模块编入现有大学语文教材,或开发优秀地域文化校本教材,或编纂地方文本读物等,规避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缺陷,形成富有地方特色、与实际生活接轨的现代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亲近和关注身边的文化,拓宽人文关怀视野,激发学生服务于地方的热情,深化大学语文教学的时代感。

3.2 开展校内校外实践,构建特色主题活动

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们的实践。南宋朱熹“论轻重,行为重”的知行观和近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都强调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朱熹主张的知行并进互发思想,反映了认识与实践互相推移的辩证关系,但“知、行”二者相比较而言,朱熹更重视“行”的价值。“生活教育”理论直接来源于陶行知积极而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其基本观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使大学语文教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地域文化所蕴含的本土文化和家国情怀,能有意无意触发学生悸动与思考,为体验和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让学生放下书本走出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无疑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譬如联合地方单位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风景名胜和历史文物保护区,寒暑假安排学生进行民间采风等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走进地域文化,通过实地考察和生命体验,更能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亲切感,丰富充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凸显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不必拘泥于课堂[6],除了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如校刊校报、校园文化墙、广播站都是地域文化传播的主阵地;社团文艺表演为学生、也为地域文化提供双向展示的平台;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诗、歌、文和游艺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活动氛围中潜移默化,感受优秀地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内心归属感和自豪感,使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功能。

另外,借助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也是推动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地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份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战略资源的作用,可以根据职业院校不同专业,与地方相应的企业结对,在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等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相关地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厚植地方本土情怀。

3.3 创新灵活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独立创新的精神,他们是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掌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发掘学生潜力,用创新灵活的教育模式进行地域文化的教学。例如采用混合式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优化教学内容,延伸教学载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分层和多元化评价体系几方面进行实施。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实施全方位开放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深入生活,了解体验地域文化中的丰厚底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个体责任感。互联网时代人人都离不开手机,MOOC,云课堂都是很好的学习平台,以这些网络平台为支撑,融入地域文化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线上学习,化零为整,突破时空,创造无限可能;还可以以课程作业为载体,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抖音、微博和公众号等新媒体“寓教于乐”,实现地域文化传承和育人的功能。

高职大学语文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以知识性、结果性考核为主,这种以考促学的评价方式存在很大的片面性。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各种形式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多少地域文化知识,学生在地域文化熏陶下形成了哪些价值观? 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有哪些创新的表现? 这些都是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评价应该考虑的因素。地域文化的教学评价不仅只是单一地考察学生的知识技能,而应多多关注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情感体验的过程。关注过程、强调发展,构建多元化的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机制,例如“平时成绩+期末考核”就是采用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的一种多元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期末试卷测试,平时的课堂提问、对学生上课的观察记录、课后作业和实践操作等都应该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这样对授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尊重关注、亲近了解学生,详实记录教学工作手册,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不能因为嫌麻烦图省事,凭印象给学生平时成绩,重蹈覆辙回到“一纸试卷定乾坤”的老路子。对于校内外实践活动,则可以采取教师主导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4 共建校地教学团队,打造时代特色课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年以来,各类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成效显著,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改革却不甚理想,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除了政策的给力,更重要的是教学软件和硬件的支持。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师资力量不够,可以实行校企合作、校地协同,构建多元融合的教学团队,让学校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比如与当地企业、地方文化馆、博物馆合作,共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定期聘请企业能手、地方文化专家来校进行知识讲座,交流研讨,更加高效推进地域文化教学,共同打造特色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校企合作、校地协同的合作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高度的认同,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地方培养复合型适用型的人才。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重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我国每年都要举办一届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综合技能大赛活动,这一举措无疑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充实了无限的活力,从校赛、市赛的选拔,到省赛、国赛的竞争,给职业院校师生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利好。看到网上有一则新闻提到江苏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语文学习与应用能力比赛竞赛中喜获佳绩,作为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师颇有感触,这样的活动应该要多多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在高等院校学生中几近一半,如果本民族语言、本地域的文化不学好,何来文化自信? 谈何文化自强?

基于专业特点的原因,当前大学语文教师对当地优秀地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普遍表现为博而不深,尤其是对于地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内涵与外延掌握得不是很透彻。因此,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学习,打好自身的文化根基,培养自身的优秀文化素养,提升文化自信的底气。每一位大学语文教师都要具备发展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与时俱进,时刻关注世界最新文化与文学潮流的变化,始终站在世界文化领域的最前沿,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引领年青一代。民间谚语“师高弟子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 结语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的根基,文化自强是文化建设的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学校教育肩负传承优秀文化、延续民族血脉的任务。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是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贯彻执行总书记文化自信自强创新理论的有力举措。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牢记初心,砥砺前行。希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能借好“文化自信自强”的东风,进一步纵深完善教学改革,统筹规划,充分发力,将地域文化植入课程教学,强化文化传承与自信,推动课程目标和社会效益的充分达成,让高职大学语文课堂焕发无限生机[7]。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院校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