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繁华,孤城泪光——《望海潮》《扬州慢》对比阅读
2023-02-06方友法安徽省枞阳中学
⊙ 方友法(安徽省枞阳中学)
唐诗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丽宝藏,在持续一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文学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唐时期衍生了长短句的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有着民歌的艺术特点,词风朴素自然,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到了南唐的李煜,开拓了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这种新的文学形式就叫作“词”。进入宋朝,词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唐诗相抗衡的文学形式。宋词所蕴含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远比唐诗更为浓厚,更为独特的是,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的诗风有所区别,北宋由于国力尚且强悍,经济实力也强盛,所以大多透露着浓厚的享乐主义思想;而南宋国力远不及北宋时期,且又不断遭遇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所以全国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忧国忧民情绪,在词里面关于国家、民族的忧虑也更是与日俱增。今天,我们就以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和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作一个对比阅读。
一、品读《望海潮·东南形胜》——领会盛世繁华
柳永是北宋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精通音律,能够自由地驾驭各种词调,灵活地变动曲度和词句,属于宋朝“流行音乐”的顶级作词人。在本词中,他极力描绘杭州的美丽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上阕主要写杭州的景色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开头三句直接点明了所咏的主题,也不着痕迹地按由大及小的顺序介绍了杭州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繁华的国度,让读者产生很强的历史与现实的代入感。接下来的三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都是对头三句的进一步解释,“烟柳画桥”写出杭州水墨山水的媚态,“风帘翠幕”写百姓住宅都是非常雅致的,“参差十万人家”说明杭州这个地方人口多,自然物产丰富,生活富足。“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三句作者把目光投到城市郊外,这里呈现的自然景观更是开阔壮观——高高耸立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大堤,江涛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江面一望无涯。作者用“云树”夸张地形容树木的高耸,用“霜雪”来形容浪花滚滚的情态,柳永的炼字的确别具一格,让人叹为观止。后三句,作者又将目光投回北宋的市场商铺,“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说的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珍宝珠玉,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较,极尽奢华。我们通过这段描写可以看到北宋时期的杭州真是繁华富庶,市民生活十分殷实。
词的下阕着意描写西湖之景。“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三句词主要写的是西湖的山山水水。“重湖”是指西湖的河堤将湖面分割成内湖和外湖,所以说两重湖。“叠 ”就是指重重叠叠的山,西湖有灵隐山、南屏山、惠日峰等山峰,这些山峰构成了西湖的美景。山上有桂子,湖中有美艳的荷花,景色真是醉人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湖的景色秀丽,让人沉迷其中,流连忘返。“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说的是歌舞升平的场面:西湖上下,各种乐器的声音不分昼夜地响个不停,这里的人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怡然自乐,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一派和谐自由、喧闹快乐的场面。“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说的是士兵们簇拥着巡逻归来的高官,他们也乘着酒意倾听美妙的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山水风光。词的最后,词人写道“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说的是这个美景值得每一个升官的人回到朝廷争相炫耀,表达了词人对杭州西湖美景的深深热爱。
读完这首词,相信很多同学都会联想到《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开封的繁华富庶,而柳永的《望海潮》则点出了杭州的繁华富庶。画与词都点明了北宋时期的极尽奢华,这不属于巧合,恰恰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反映。就盘活经济这一点来讲,北宋确实厉害,即使盛唐也没法比拟。能够活在这个时代,见证这个时代的繁荣和百姓生活的富足与自由,与下文的姜夔相比,柳永当属幸运了。
二、品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感悟古城泪光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姜夔的一首感叹时局的名篇,姜夔特地介绍了本词写作的确切年代。这里有一段序言:“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这一段序言,类似于我们现在记叙文中常用的序或者前言,交代了词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里词人特地将各个元素组合在一起,为的就是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其所写词作的心理情怀。这段小序说的是淳熙三年的冬天,姜夔路过扬州,因为连年战乱,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到处是残垣断壁,到处都是萧条景象,连扬州的水都变得冰冷无比,让这个地方的夜晚更显无限悲凉。词人有感而发,于是创作了这首名垂千古的曲子,还在内心深处不禁产生黍离之悲。那么什么是“黍离”呢?“黍离”一词来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王风·黍离》。这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词人用此就有一股亡国的悲凉之感。
本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写景。首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他说,战争前的扬州是一个胜地,是座名都,风景绮丽,过往的行人都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似乎是为欣赏扬州美景作铺垫。然而,词人话锋一转,居然“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发现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居然到处是青青的荠菜和野麦,荒凉之意涌上心头。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里的“胡马”指的是金兵,原来是因为金兵南下烧杀抢掠,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其中“犹言厌兵”四个字包含无限的悲哀之意。这里词人借荒废的池苑和乔木来描述这场灾难性的战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夜幕降临,凄厉的号角又响起来了,在扬州上空回荡,让这座城市显得更加孤寂与悲凉,当然包括当地人内心的恐惧和无奈。上阕将战争后的衰败展现了出来,表现词人反战的情绪和对老百姓的无限同情。
下阕重在抒情。“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词人特别提到晚唐时候的杜牧,他在扬州这个地方住了很久,也留下很多不朽的诗作,对扬州城可谓极力地称赞。这里,词人做了一个假设,假如杜牧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这里,应该会震惊万分,纵然这位风流才子有千般风情,有神乎其技的深厚文学功底,面对眼前凋残破败、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他也一定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也只有暗自神伤的份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但以往时候夜游观赏夜景的场面已经不复存在,在冷峻的月光下,水波依然荡漾,但四周寂然无声,极尽荒寂、极尽悲凉。“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人特地提及桥边的红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但它们知不知道如今已经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纵观全词,全篇的感情基调一直笼罩在一片悲凉的氛围当中。词中“荠麦”“废池”“乔木”“号角”“空城”都暗含着悲剧的色彩。词人也想借这首词,激发当朝统治者收复河山的热情,怎奈南宋朝廷软弱无能,已不再有收复失土的激情,姜夔的这一篇无奈之词,徒具伤感罢了。与柳永的《望海潮》相比,姜夔的悲伤色彩更为浓烈,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词人的不幸,实在可惜。
时光荏苒,宋词已去千年。蓦然回首历史,不禁感慨万千。柳永和姜夔是两位深谙音律的词人,而且《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词牌又是二人的首创,内容也是以城市为主要表现对象,不觉让人感叹这是时代的缘分,虽是缘分,但内容、情感却天差地别。一写盛世繁华,柳永之《望海潮》采取铺叙的手法,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人民生活的平和安乐;一写孤城泪光,姜夔之《扬州慢》聚焦扬州的今昔盛衰的对比,表现旧地重游的悲哀。两种情绪的交织,谱写了两个时代不同人的心态,今天我们重读这份关于历史的记载,心绪似乎别有一番情意。当今的杭州与扬州已与过去截然不同,都已涅槃重生,这当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幸。但是,宋词中的杭州、扬州依然有永恒的象征意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