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消费主义文化的解构与重塑

2023-02-05杨颖萱孙绍勇

河南社会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资本主义美学

杨颖萱,孙绍勇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长期以来,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一种服务于政治实践的理论武器。在20 世纪80 年代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理论)有无体系问题的讨论之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研究便陷入长期的寂静状态。长时段内,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切入点。直至当前,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理论方面的潜能和意义并没有完全被挖掘,其革命性的意义也未能得到与其理论贡献相匹配的重视,将其作为分析工具观照现实问题的研究更是阙如。在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今天,消费主义的美学主张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背道而驰,消费主义成为“人生意义的一种扭曲和亵渎”[1],但我们始终“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由此,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批判消费主义文化浸染下的审美意识和美的创作异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丰富其历史向度、拓宽理论魅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人类美学思想史上的巨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美的讨论理论高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资产阶级启蒙的程度。马克思提出了艺术是自由的精神生产,美应当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等原创性的美学观点,并深刻地洞察到社会历史和人的审美能力的关系,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美学思想景观。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看来,“美”也绝非单纯是人的感官接受刺激的主观感受,强调美是人超越粗鄙需要的表现。对美的追求,意味着人不以片面的、肉体的需要去打量物,而是凝定在物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复归。美的生产使人超出自然本性的需要,符合人的自由性的规定。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为阐释人的自由实践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提供了发现人的自由意志力量的新思路。

(一)崭新世界观基础上的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突出理论贡献在于摒弃了纠缠在美中的玄学,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对美的本质的揭示,认为美是人在幸福而自由状态下通过实践活动的精神追求中获得并产生出来的。所以美学蕴含的人类解放、实践活动、精神陶冶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实的基础上的。美的产生是人在审美活动历程中显现出来的。审美活动作为认识客观事物、评判社会现状并表达内心世界的过程,其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始终。从马克思主义美学来看,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价值体系和精神追求,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存在并生成的。而美和美感是不能脱离人的实践的,人作为创造历史的根本力量,在历史进程中生产出了美。审美活动不是现成存在的现象或实体,而是人们创造的、历史的、发展性的、变化的,所以只有基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的本质的美。

美的出现是不能脱离现实世界和实践活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下,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是不符合实践唯物主义中以人本主义为内核的基本要求的。直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创立,诠释了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不断地认识世界并改造自身所属的社会,打破被欺压的困境,创造属于解放人性真正的美,最终从镜像升华至能动。人们在逃离和打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牢笼和异化劳动的枷锁后,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在此刻人才能自觉主动地生产出自己内心所认为能表达美的事物。美从镜像到能动的转变,主体就能创造出能获得精神愉悦的美,同时在这种主体的能动性下生产出的美,又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治愈和陶冶的功能。美的创造在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上给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推动性作用,同时证实了人本主义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意义。

美学的孕育代表着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这是由于美学是基于人自由活动中产生的审美和创造出的艺术。美学认识论的本质,就是现代社会的人将不存在被剥削的现象,可以自由地生活、自在地劳动,每个人都能在所处的环境中全面发展,能在幸福的生活中生产出美。从马克思主义美学来看,审美活动是人类价值的体现,是在人实践活动中存在的,是一种人性的价值。这即是诠释了马克思唯物主义为美学确立了人本主义的基本尺度。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始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创造历史,只有在历史的活动中才能生产出具有人性的美,所以实践论的人本学将被定义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社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离不开“实践”的本质和“人本主义”的内核。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真正哲学意义上的重大突破与重要革命。

(二)鲜明人文关怀的美学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最鲜明的特征,这是因为美是人们在自然界发现的美、在生活环境中生产出的美和在人们内心世界激发出的美。马克思主义美学也是以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为终极指向。

人的合理发展就是回归马克思主义美学人文关怀的本质。因为人的审美实践即是艺术生产活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3]。而从资本主义社会的角度去生产美,即是从经济状况角度产生美,是陷入庸俗社会泥潭的体现,是缺乏追求精神世界真正意义上的美。历史的沉淀使人们风俗习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的创作。需要解放被奴役的人们和解开被囚禁的心灵才是符合人们的生产生活规律的基础,才是符合人健康向上发展的根本。追本溯源美是基于“个人自由发展依赖于社会合理建构”[4],没有压迫和束缚的社会,人才能合乎自身发展规律,因为纯粹的美感是个人在自由发展条件下真实的反映,是生产出美的缘由。

人对于美的追求实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过程,就人对美的创造而言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真切反映和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体现。艺术创造是揭示人们内心世界的表象,人文关怀则成为发展美学尤为重要的内生动力。美的生产的对象是经过长期严格的筛选,而优秀的文艺作品中美的元素才能反作用于人,修养身心、陶冶情操。马克思主义美学以人文关怀为目标,以实现人的解放为价值指归。

主体性是人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获得的内心的安稳和精神的富足,人的自由和幸福、人的价值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激发人主体性的终极目标。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长期压迫下,人长期处于自我异化的矛盾中,此时就必须提供美学中的人文关怀思想。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完完全全把埋藏已久的人的主体性给激发出来,让其能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人的价值,能生产出符合人性光辉的美,让人的精神和肉体回归本位,真正地回归解放。自由自觉的思考、活动是人主体性特征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美学激发出人的主体性是消除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对立,二者复位后生产出真正的美。

(三)敏锐社会批判的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阐明了合乎人发展的社会结构和揭露异化现象的本质,剖析社会形态、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美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昭示从人到社会的关怀。社会劳动下的肉体与精神的对立,要对资本主义美学异化现象进行批判,主要是针对艺术的粉碎和人性的扼杀这一基本观念出发的。在压迫下,人们思想被禁锢,精神世界的追求缺失,成为只会劳动的工具,是资本主义逐利的傀儡。随着人们长期在资本主义无休止的压迫下生存,他们自身难保想反抗却被压制,以至于对抗的力量也变得非常微弱,人们无法借助任何媒介抒发自身愤怒的情绪,这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们遭受压迫后的美的表达成为发泄情绪的工具了。

私有制是造成人们被禁锢、被压迫的根源。私有制是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关键因素所在。艺术生产作为美学的现实体现,在资本主义的操控下,艺术生产受到制约,成为营销消费主义文化的武器,以至于艺术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艺术,不是反映人们实践的艺术,不是能陶冶精神世界的艺术,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艺术,更不能发挥作为艺术本该有的作用。这即是资本主义美学异化的现象,人在自由解放活动下生产出的美不复存在,导致不符合人性和没有人生价值的现象出现。

资本主义是从被压迫的人们的劳动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资本主义让社会流行一种消费主义的文化之风。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是揭示人们蕴含在消费主义当中,但又被消费主义所扭曲的崇尚自由、追求平等、彰显个性等合理需求,反思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美的生产不是人自由发展创造的美,而是没有情感只提供经济收益的美,资本主义的操控是对艺术的粉碎和人性的扼杀,并将造成一系列消极后果。只有马克思主义美学才能调节在资本支配后而造成的空间生态失衡,才能维系人们生存的环境和谐美好。

二、消费主义文化: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美学异化

自1899 年经济学家提出“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之后,以消费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消费主义文化下,人们对美的追逐不是出于自身的真实需求,而是被广告、影视等工业文化刺激出来的欲望。其追求的美更多是一种符号消费,并非为了获得物品的使用价值,仅仅是为了实现某种意义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从而使美走向异化。

(一)高强度感官刺激下的泛娱乐化

高强度感官刺激是人受到视觉、听觉和触觉体验后产生心理变化的感受,而这种易被激发的感官感受普遍来源于泛娱乐化活动,即人们以享乐和消费为日常生活活动的中心。消费作为刺激感官最便捷的途径,也被更多人所使用和关注,从中逐渐生成一种虚假的消费。这种消费使人兴奋和激动的感受易被获取,泛娱乐化消费作为虚假消费的事实也逐渐浮出水面。最终,资本主义借助人们对感官刺激需要的心理推崇消费主义文化并从中获取经济收益。在消费主义逐利导向的影响下,文化内核直接指向了利益赚取、经济效益和资本扩张。在此种情形下,诉诸感官欲望的快感文化的登场就不足为奇了,于是,调动、刺激、制造大众欲望成为文化自身影响力提升的内核。文化带来的感官刺激远远超出了真实需求的阈值,直接导致审美的平庸化和娱乐主义的泛滥。为了追逐资本不惜操控和歪曲人们的审美活动,使社会上逐渐形成符号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这种现象已经严重侵蚀人们对审美活动的认识和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借助消费刺激感官加速人们审美情感的消逝,高强度感官刺激下的所见所闻不过只是色彩声音和节奏的大杂烩而已。当前,消费主义文化与人们想提升思想境界和生活意趣是相悖论的,高强度感官刺激作为最低级精神追求,以至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也愈发变得粗野庸俗。因此对当前资本主义推行的消费主义文化等闲视之是具有严重危害的,必须深挖其所隐瞒的错误理念,揭露资本主义支配下美学异化的实质问题。在资本主义的支配下,美学的表达趋向泛娱乐化的形式。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美学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泛娱乐化的审美活动改变了人对美的认识,并且让主体自觉意识缺失,这是“因为泛娱乐化的价值内核是资本逻辑主导的消费主义价值观”[5]。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娱乐本身是自由的实现,但泛娱乐就是虚假的自由,因为这种娱乐是建立在制造的基础上的,不是人真实的需求,这种再制造的娱乐给人提供审美误区。

对比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泛娱乐化审美差异,诠释美生成的真正缘由。一是审美方式:马克思主义美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高尚的、崇高的审美方式,而泛娱乐化的美是不计目的的快感和娱乐的表面化审美。二是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以人文关怀为内生动力,以不断激发人的主体性为终极目标的审美活动。泛娱乐化的美“片面放大娱乐的实存意志”[6],掩盖主体的审美能力,隐没人的主观能动性。三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是价值理性的呈现,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实现,是通过人的实践创造美的价值。泛娱乐化的美是工具理性呈现,其内核是功利主义,为达到自身获取经济收益的目的,把美变成一种逐利的工具。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美的泛娱乐化现象的盛行,使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审美活动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一是人们将陷入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危机。虚无主义会否定历史创造的人民英雄、审美创作的文艺作品等,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肢解和对价值观的错误认识,使美的创造迷失了方向和目标。二是泛娱乐化的现实审美导致人们意识形态构建能力的缺乏。在对世界和自我认识的摸索阶段,资本主义利用泛娱乐化现象试图混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终使群体逐渐丧失对意识形态的判别力、甄别力和建构力。三是泛娱乐化的现实审美使美走向庸俗化的极端。为赢得市场青睐不惜让美沦落为资本主义的附属品,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便被生产出来,审美变得浅薄鄙俗,最终美走向了庸俗化。资本主义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推崇,形成了泛娱乐化的现实景观,必须深入挖掘消费主义文化的本质,阐释美走向庸俗化的原罪。

(二)理性缺失下的审美异化

在消费主义文化现象下,人们规避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因为世界作为意识的价值系统,意识形态的世界是人们生活在内的世界,意识形态塑造着人们的生活。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意识形态的世界被资本主义所改变,给人们塑造了一个不合理、虚假的世界。而这个完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世界,以至于人们无法从消费主义场域中获取美的信息,其中人们的审美活动也变成谬误。在失实的空间中,人们的思想被控制,人们在资本主义捏造的谎言中生存,以为虚假消费就是生存的意义,认为审美活动就本该如此,大众群体面对资产阶级的支配也予以默许,人未来解放的方向也走进死胡同。从此人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逐减退化,成为资产阶级生产收益的傀儡,审美和劳动都被异化,人的思想与肉体分离,最终人也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

在资本社会这个生态失衡的空间里,人们无法还原并了解历史的全貌,碎片化信息也成为人们认识社会全貌的唯一途径。艺术本与商业是一种长期对立的存在,但当艺术受到资本主义的裹挟时,艺术也将成为物欲需要和商品表达的工具。在消费主义文化的毒害下,艺术作品脱离历史场域,资本主义抽象地解读历史,误导人们推崇资本主义的消费观。审美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类历史和人类劳动的基础上的,即“审美主体在劳动过程中生成”[7]。然而,资本主义把真正的人创造的历史截断,把虚构的历史和虚假的理论提供给人们,不断割裂劳动与美学的关系,利用虚假碎片的信息弥补人们的认知缺陷,资本主义通过捏造虚假历史来宣传消费主义文化,推行历史虚无主义来控制人们的理性和思想,正如列宁所说,那些“以‘主观’臆造的东西来代替全部历史现象的客观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要知道,这样的事情是有的……是很常见的”[8]。当完全忽视历史进程的宏观把握和对历史本质的深度揭示时,人们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重点解构的对象,美学将被错误价值观和泛娱乐化所吞噬,审美也将偏离人类劳动的本质,消费主义文化不断裂解人们的精神世界。

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对艺术创作的冲击,网络中鱼龙混杂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世界里,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限制了我们对美的思考,层次不齐的艺术商品也阻碍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而消费主义文化下的艺术特征也是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分离,当它受到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压制时,整个社会也形成了朦胧的、不自觉的公民意识。此时的人已经不再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继续在异化劳动的陀螺中旋转。因为“娱乐消遣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劳动的延续”[9],资本主义把人禁锢在无休止劳动的地方进行剥削,在异化劳动的状态下,人们无法进行深入思考,更无法抵抗内心的虚无感。同时,资本主义社会还操纵文化工业,生产出源源不断的文化工业产品,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和娱乐物欲,艺术品将被以无限复制的形式生产,成为没有独特性的克隆商品,从此人们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而陷入意识被资本掌控的牢笼。“文化消费的商业化逻辑”[10]让理性缺失,破坏美学,扭曲审美,彻底把人们对美的认识止步在牢笼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深层次的理论意义未被挖掘,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对峙的观念将一直延续。

(三)逐利逻辑下的注意力竞争

在资本主义高生产、高消费的引导下,社会不断朝着消费主义的进程变化。在资本主义操纵下,经济基础给文艺创作提供了方向,直接决定了文化上层建筑,社会中流行的艺术风格不再反映普罗大众的生活和思想,而是符合各种经济组织形式的核心特征和能获取经济收益的艺术创作。正如恩格斯所说:“经济的、政治的和其他的反映同人眼睛中的反映是完全一样的,它们都通过聚光镜,因而都表现为倒立的影像——头足倒置。”[11]这是对唯物史观庸俗化为“经济决定论”的倾向的批判。所以艺术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成为一种反映经济组织特征的审美活动。它完全脱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不再反映无产阶级的需要,而是体现资产阶级的文化现象,把资产阶级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加给人们,使无产阶级陷入消费主义文化泥潭无法逃脱,审美活动也将偏离正确的轨道,人将是意识被控制的人。

资本主义推崇的消费主义文化更加盛行,表现为被操控的力量更加强烈,人在被社会操纵后无法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丧失了辨别真假的能力,成为被物欲所掌控的“单向度的人”[12]。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的属性是同人的需要和本性联系起来的,然后通过实践,按照人的需要,实际地掌握和占有物,使之符合人的需要,体现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强加给人们错误的消费观念,艺术生产不再符合人的需要,艺术脱离了人的本质,虚假消费阻碍了人的发展,人将被资产阶级当成逐利的工具,将被困在劳动异化的牢笼中,人将无法得到自由和解放。从此,人将以牺牲自由为代价,为资本主义创造物质财富,成为金钱的奴隶,只追求物欲的躯壳,在消费主义文化下被流量一点一点所吞噬。

实际上,在互联网络之中,“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生产着流量,但不是所有流量都可以用来盈利”[13]。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的双重作用下,网络媒体被狡猾的资产阶级所利用,流量也成为经济收益的主要途径。网络媒体主导的大众文化不断制造“虚假需求”,在流量干预下人们被“虚假需求”所控制和支配,最终生成无意识的“虚假消费”。要深知物质追求和消费欲望都不是从人们本心出发的,而是不断在满足资本主义以经济为全部生活的本质追求,这就导致当代人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和热情放在追求物质商品消费上。艺术作品已成为没有意识的流量工具,人们不仅不抵制异化状态,反而还沉溺于预期之中,这就达到了资产阶级新型统治方式走向合理性的目的。见始知终,社会呈现出消费主义文化和消费主义生存方式,人们依靠消费实现对生命意义的批谬。

三、消费主义文化祛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重塑

批判物质主义、解蔽消费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让人们自由而自觉的生活实践,艺术应该生产出符合人性光辉的美。对消费主义文化的解蔽和祛魅,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精神塑造和理性复归的价值旨趣。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健康美学的物质基础

艺术创作是要有坚实的时间基础和物质基础的。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时,社会财富才会极大丰富。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替代了一些劳动时间,人们的工作时长也将随之缩短。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属于自己的时间也愈发漫长,有更多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和自由发挥的时光,在充裕的光阴中有意识地活动,在自觉的活动中得到解放。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而衍生出的财富,给人们创造美好生活也提供了极大的物质基础。单一的生活方式被取代,人们被多元化的信息、丰富多彩的世界包围起来。思想和创作也得到了新鲜事物潜移默化的影响,艺术创作蕴含了新的元素,美学发展也有了新的方向。时间基础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实践活动的时间,人们在最放松的状态下,去思索生活的意义,研究美学的理论,创作人类需要的艺术,最终实现“未来理想社会”[14],即艺术的生产主体得到自由发展,同时艺术的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艺术提供了可能性。物质基础就是人们首先要吃穿住都符合要求后,人们才能创造历史、创造艺术。第一,建设知识学习的场所。大力发展生产力,要给劳动者供应学习美学的资源,给予人们享受文化的成果,提供给艺术工作者创造文化的条件和权利。第二,把握美学中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的相互作用。由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创造物质财富的人也在创造精神财富。美学是蕴含精神财富的美学,所以在此过程中,物质财富也为美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现实基础。第三,推动国家繁荣发展,为艺术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美学艺术来源于人民生活,美是人民生活活动的现实反映。维护社会安定、推动实现国家繁荣、创造和积累物质环境基础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强大支撑。

艺术生产与社会物质基础发展是统一的,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而得到发展和完善。生产力的发展,使物质劳动转向了非物质劳动,劳动主体也发生了变化。一是厘清艺术与时代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时代生活展现的是物质文明,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使人们可以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二是艺术用高超的技术反映社会。因为艺术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类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展现出来的”[15]独特方式。三是物质的发展也能推进人文价值的体现。在科学技术和科技理性主导的社会下,要使物质基础发挥其重要作用,满足人性需求,提供人文关怀。四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能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因为“艺术生产的双重性”[16]: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肯定是在屈服于资本主义市场化需要的艺术创作之中和对抗资本主义而解放下的艺术创作之中不断地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艺术生产从抽象化到商品化,最后上升到与资本主义契合和对峙的过程,从而生产出超越资本控制的艺术创作。综上,生产力自身的社会属性就是提供经济支撑,而物质基础也能给审美活动提供富饶的客观条件。

(二)理性认识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文化学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进入了网络时代。在无边界、传播快的网络空间中,信息交流与传递也给网络中的艺术作品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通过网络,艺术工作者互相交流高超的艺术水平和造诣精湛的艺术作品。审美活动也从单一的艺术创作,转变为相互学习下的审美交流。审美活动不再被消费主义文化所主导,艺术创作来源于全球网络中多元化的艺术元素。人们会从网络中多样的元素中提取自己艺术创作所需要的灵感,扬弃网络中众多文化要素。因为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出版都离不开网络,所以生成的是动态的美学,新的审美价值也源于不同身份艺术家的艺术构建。而无论艺术品的创作还是欣赏,都应把人的自由特性融入其中。艺术家要借助网络技术,生成一种自主性、自律性的艺术作品,形成一种当代所特有的和谐网络文化现象,构建一种祥和融洽的新型艺术氛围。

“文化学是一种用文化来涵盖人类一切活动及其成果,也是用文化来概括和分析人类社会的文化哲学。”[17]在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技术霸权,需要通过艺术等文化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建立起新的文化。审慎对待技术进步:第一,要从文化学的角度对艺术进行分析和研究。要摒弃对消费主义文化下的艺术物化的论点,要使美学发挥它应有的文化学功能。第二,开拓对艺术的文化学的分析道路。抵制资本主义社会依靠技术带来的霸权行为,开展新的文化的政治斗争,进行一场人类解放的伟大革命。第三,运用文化的角度对社会进行分析。以动态过程的角度来理解技术的发展,厘清技术发展与艺术创作的相互作用。第四,把握文化中蕴含的人类“意识”的概念。技术进步虽然给人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便利,但文化学中所重视的人的创造和自我创造的内涵不能丢失。第五,文化学是技术进步后推进社会发展的现实呈现。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文化形式,文化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高超的艺术表达的新阶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的存在是文化产生的前提。”[18]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不能脱离对文化学的研究。在现代社会,文化艺术的生产长期遭受技术的干扰,这其实是资本主义为满足市场化和商品化需要的体现。在此时,就要运用“文化唯物主义”[19],去分析当前社会所呈现的文化结构。而文化结构作为文学艺术上的规则,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作品的不合理性,还能在阐明艺术作品的同时,“为新的作品规定体裁”[20]。要善于运用文化唯物主义考察现代技术发展下的艺术作品,能把艺术作为高水平反映社会现状的表现形式。同时深层次阐释出技术带给人类社会的变化,主要是技术发展对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和改变。艺术创作者们应有为艺术而艺术的目标,因为超越性的艺术是在艺术家与现实社会环境的张力之间产生的,是一种对技术操控下的艺术突破。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文化以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等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丰富的材料和信息为唯一源泉,只有具备了这些丰富的材料和信息,艺术家们才能从事文化创造。所以劳动人民要让自己成为从事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才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三)激发情感共鸣,坚持艺术创造的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21]322文艺创作只有坚持人民立场,延续属于人民的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前景才更加广阔。随着社会的发展,文艺领域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消费主义文化的侵染下,娱乐化、庸俗化的文艺创作脱离了人民生活实际和人民艺术审美实际的现象仍然存在。所以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艺术来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所以站在人民立场进行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作品的主角,并在作品中蕴含人民精神,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从而创造出更具有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让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艺术来源于人民。“从学理上来讲,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是人民美学的哲学根基,即人民大众成为政治和革命的主体,也必然成为审美的主体。”[22]以人民立场为本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应扬弃审美异化、实现审美平等。第一,艺术作品是人民生活状态真实的表现。因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3]。第二,文艺工作者与人民情感达成共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艺术创作,紧紧围绕人,要贴近人民的情感。第三,文艺须走向民间,了解人民关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须深刻反映人民所需要,同时要深入了解人民所关心的问题。第四,文艺创作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受资本主义推崇的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审美活动走向异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指导,让人的精神与肉体统一,使审美活动复归。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人民不仅是审美活动表现的对象,还是文艺活动的服务对象。艺术服务于人民。优秀的作品能充盈精神世界、滋养审美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21]326。在新时代,文艺作品必须秉持人民主义的创作立场,以崇高的审美标准和精湛的创作水平为准则,让艺术回归于人民生活,让思想和艺术达到同一高度的文艺作品被创作出来。“以求实求真为美”[24]的态度进行文艺创作,关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推进以文化人的文艺创作,此作品才能弘扬“人民主义”的内核,从此人们将从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中寻求精神慰藉,肯定自我的价值。同时,文艺作品的创作者要到群众中去,其创作的作品才能回答人民关切,滋养人民的内心。人民审美来源于民间生活,站在人民立场的文艺作品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思想上得到升华,心灵上得到净化,精神上得到洗礼,最终实现文艺审美塑造人,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价值目标。

(四)扎根现实生活,加强艺术审美的精神建构塑造

马克思主义美学之所以会广受青睐和赞许,其根本就在于文艺工作者注重精神层面的建构,扎根于人民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的文艺作品的扬弃与改造。由于“任何与人的思想意识创作有关的文化产物都是文学范畴”[25],在艺术创作中要把人放在首位,把人在社会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和人的主观意志都融入审美活动之中,从而彰显人文思想内涵和精神崇高之美。文艺作品一定要反映社会中人意识的真正觉醒,要注重人文精神的融入。把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现实生活中人的活动统一起来,内嵌在文艺作品之中,诠释人性解放进入一个更加自由、多元的新时期。

时移势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艺术和经济互相渗透、相互对话,则艺术创作灵感也来源于此。精神层面的构建,要建立在猛烈的抨击资本主义和为之所服务的消费主义上。首先,要驳斥消费主义的去历史化、去文明化、去道德化的弊病,反对消费主义的当代文化霸权。其次,文艺创作者要认真反复地阅读并深入了解资本掌控下的艺术作品。不仅要用消费主义文化知识来解释艺术作品,更需要了解消费主义文化如何为资本主义诡辩背后的逻辑,从而避免只有资本操控的商品化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要以人民的精神世界为底色。再次,人还需要获取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的知识,从自然界中吸收生态学的美,最终创造出具有精神意义的审美活动。最后,由于艺术创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回归到公共利益服务,艺术工作者也要把自己的精神沉淀于作品之中,从而提升作品精神层面的建构,运用作品滋养人们心灵。

所谓美学对精神层面建构的注重,一定是把“艺术作品代表着对一切不自由的存在的否定和超越”[26]的内核融入。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一定要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展现人所特有的本质规定性,即自由。一是深挖文化学中的精神内蕴。因为文化体现在人创造历史过程之中,是一种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人孕育出的一种精神力量。二是应全力抵制文化工业生产方式的标准化。在不断消解美的文化工业发展中,艺术创作被商品化和市场化所扰乱,生成复制和克隆的无差别的商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蕴含着的自由解放的内核也因无个性的复刻随之消散。三是把握时代要求,创新现代人的艺术作品。深入了解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回应人们现实生活观照,在此基础上创新精神空间的美学元素。四是艺术中应融入意识和语言。因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即精神艺术借助于意识和语言而存在,没有意识和语言也谈不上真正的艺术文化。最后,让美学成为真正意义上构建人类精神文明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时代价值,也弘扬了人民美学的伟大发展历程,昭示了人类文明的高度。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资本主义美学
仝仺美学馆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盘中的意式美学
Film review:WALL·E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纯白美学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妆”饰美学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