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实践研究

2023-02-05张漫漫李乔明

热带林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沙河保护区科普

张漫漫,李乔明

1.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 遵义 563500;

2.贵州光大远航测绘工程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4

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将科学普及与生态旅游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在充分领略自然环境神奇魅力的同时,提高自身自然知识和环境素养[1];更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高级形式[2]。只有通过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知识,唤醒公众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才能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才能促使游客思考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改变自己的负面环境行为[3-6]。自然保护区具有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社区共建和环境教育四大功能。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为首要目的,科学研究、社区共建与环境教育都是为资源保护提供服务,其中环境教育是最简单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不仅能提高人们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能为人们提供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能为社会大众带来更为优质的生态服务。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最早起源于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环境教育”[7],环境教育起步较早并建立较为成熟体系的国家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8],热爱大自然的理念已经深植于这些国家的国民内心,大大提高了国民的自然保护意识和素养[9]。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沙河保护区)从建立以来,就一直把环境教育作为自身重要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在自身环境教育设施设备落后、没有专业环境教育人才、没有固定环境教育经费、没有环境教育经验的背景下,大沙河保护区一直在坚持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文分析总结了大沙河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的优势、实践情况、经验和不足,对未来开展环境教育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自然保护区合法合规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大沙河保护区环境教育优势资源

1.1 大沙河保护区概况

大沙河保护区是以保护银杉(Cathaya argrophylla)、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目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娄山山脉东北部,地处28°59′N~29°13′N,107°21′E~107°47′E,为中国银杉和黑叶猴的主要聚集地,总面积26990hm2[10]。年平均气温12.1℃,年均降水量1194.3mm[11]。

1.2 环境教育资源

1.2.1 自然资源优势

(1)动物资源

区内分布有脊椎动物337 种,占贵州省脊椎物种类的53.06%。其中,哺乳类21 科48 属57 种、鸟类38 科111 属174 种、两栖类8 科15 属27 种、爬行类10 科28 属34 种、鱼类11 科38 属45 种、昆虫19 目169 科963 属1454 种。有被称为“黑色精灵”的黑叶猴和被誉为“跑酷高手”的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等11 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Ⅱ级保护动物更是多达48 种。区内鸟类资源丰富,在林中漫步时随时有机会与被誉为“金鸡”的国家Ⅱ级保护鸟类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来一场偶遇[11-12]。

(2)植物资源

区内分布有裸子植物7 科17 属28 种、被子植物176 科811 属2 866 种、蕨类41 科101 属400 种(亚种)、苔藓62 科138 属271 种。有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银杉和被称为“鸽子树”的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6 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Ⅱ级保护植物更是多达68 种。列入《濒危野生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85 种[11-12]。

(3)森林资源

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4.5%,植被类型以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多分布在陡峭河谷、台地、山脊部分,由于地形切割较深,谷深壁陡,人迹罕至,使得茂密的森林植被很好地保存至今,是长江中上游森林生态环境保存完好区域之一。

(4)气候和水文资源

区内气候条件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保护区是道真自治县北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内河流主要有后河、灰磏河、永锡河、凌霄河4 条干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最大的一级支流芙蓉江水系。

1.2.2 旅游资源优势

保护区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山峦叠峰、河谷幽深、高差悬殊、原始古朴,集险、奇、雄、秀为一体,森林、沼泽、河流、草地、古树、花卉、鸟、兽、鱼、虫等珍稀动植物资源遍布保护区,更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奇特溶洞和峡谷风光,山、水、泉、洞、瀑布、峰丛、石林、天坑密集,具有幽、奇、险、静、惊、美的景观特色。还有古迹“黔蜀门屏”和烈士纪念碑以及仡佬少数民族风情与傩戏文化。景观资源的独特性、多样性以及原始自然景观的神秘性,使其具有极高的生态旅游价值,是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的理想场所。

1.2.3 科研优势

大沙河保护区植物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东亚特有科达10 科,中国特有属15 属,中国特有种1469种,贵州特有种23 种。它与金佛山、白马山相连,并与麻阳河、宽阔水、桐梓柏箐等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区系有着相似成分,表明了这些山体间的动植物在基因走廊中曾自由进行过基因交流。而现在人口的增加和对资源的开发,使得这些山体间基因交流走廊消失,形成了“孤岛”。表明大沙河保护区是开展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等研究的理想场所[11,13]。

1.2.4 初步建立了保障环境教育的制度体系

大沙河保护区始终坚持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社区共建为平台,环境教育为抓手的管理理念。环境教育始终以宣传和保护主要保护对象及其生境与生物多样性为第一要务,不断制定和完善《工作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社区共管联系制度》等制度体系。保护区将环境教育同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社区共建等统一列入每年的中心工作,并做到统一安排、统一实施和统一调动考核,确保环境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大沙河保护区环境教育实践

大沙河保护区2011 年加入长江湿地网络,2015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14 年被授予全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15 年荣获“中国银杉之乡”称号。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实践,也是保护区环境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护区高度重视科教兴区、科教兴林建设,成立了由管理局局长担任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明确专人负责环境教育工作,编制了环境教育实施方案并开展了一系列宣教活动。

2.1 积极申报环境教育项目,多部门联动开展环境教育

积极向省科协等相关部门申报“社区科普益民项目”等,并与县科协及辖区各乡镇、村(社区)等有关部门协同联动开展环境教育宣传。制定了多部门联动开展环境教育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了联动宣教机制。

2.2 完善环境教育设施设备,发放环境教育资料

一是在保护区出入口、人员相对集中地、主要路口等处设立环境教育宣传碑、牌,在公路、步行道等沿途悬挂珍稀动植物标志、警示牌,介绍各种珍稀植物及珍稀动物活动规律,增加环境教育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二是修建科教观光及科考步道;三是建设环境教育多媒体教室;四是制定并发放珍稀动植物宣传图、扫码牌、宣传挂历、法律法规宣传手册、珍稀苗圃宣传牌等。

2.3 初步形成以当地村民与教师相结合的环境教育志愿者服务网络

在保护区内抽选出一些文化程度高、热心环境教育事业的村民代表组成林区宣传志愿者服务队,并聘请当地教师作为志愿讲解员,对学生开展培训,向广大中小学生普及保护区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从小培养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初步形成以当地村民与教师相结合的环境教育志愿者服务网络。积极参与植树节、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全国科普日、网络宣传周等各种主题日环境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林业政策法规、林业有害生物预防除治、禁毒等环境教育进社区、进学校宣传教育活动,构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2.4 传统与自媒体相结合,创新环境教育方式

保护区一方面利用林区红白喜事、村民大会等给林区群众进行环境教育宣传,利用群众赶集、民俗节日等机会,开展科普下乡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周边社区群众广泛宣传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利用宣传车,剖析一些典型案例,说明触犯国家法律的严重后果。向社区居民发放宣传单,宣传单一面印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一面印制科技致富信息,如玄参、黄连、洛党、天麻等中药材的高效栽培技术等,在宣传有关法律的同时,宣传科技致富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一方面编辑并发放《认识大沙河、保护大沙河》《大沙河适用法律法规选编》等科普宣传日历。同时,邀请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记者在保护区以《大沙河—银杉的故乡》《谁在盗伐珍贵林木》及《发现贵州》为题开展一系列报道,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和贵州电视台播放;另外,还邀请遵义市摄影家协会组建“大沙河之旅采风活动团”赴保护区拍摄反映保护区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资源图片,分别在道真县城区、遵义市区巡回展出。

另一方面利用自媒体进行环境教育。保护区借助县广电局等传媒机构的优势,联合道真县融媒体中心拍摄生态保护效益成果宣传报道。宣传引导植树造林从“规模化”“绿起来”向“精细化”“高质量”“富起来”“美起来”转变,充分展示百姓富生态美宜居宜游的绿美贵州新形象。特别是“苗老头”自媒体的宣传方式,让环境教育方式跟上了时代的潮流。

3 大沙河保护区环境教育成效

通过多年努力,大沙河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使保护区及周边群众对保护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资源保护、政策法规等科普知识的宣传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同时,帮助林区群众发展经济,帮扶救助林区困难群众,使林区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经济收入大大提高,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有效带动了社区群众保护资源、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保护区群众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经济收入逐年增多,生活质量和水平逐年提高;一系列环境教育工作得到保护区社区群众及公众的支持和好评。

3.1 搭建环境教育实践平台,环境教育初见成效

保护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充分激活社会环境教育资源为我所用,不断加强环境教育及科研力度。保护区先后与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大学生命科学院、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省林校、贵州省林科院等签订了科研教学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实训基地”,每年均接待各院校1~2 批教学实习师生到保护区开展教学实习活动、使全体师生亲临其境,对宣传大沙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与阳溪小学、道真民族小学、阳溪中学及其他村级小学建立固定联系,与美国福特汽车有限公司、贵州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另外,先后邀请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以及中科院、国家林业局、国家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西南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环保厅、贵州林业厅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到保护区考察,取得了不错的考察成果,这些成果为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3.2 科研结硕果,科普喜丰收

保护区坚持走科研科普之路,出台政策鼓励科技工作者把科普实践、科普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先后申报并完成了一系列科学研究,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一是邀请贵州大学等省内外30 多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对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出版发行了《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贵州大沙河昆虫》科研专著;二是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完成银杉、黑叶猴和外来有害生物调查监测,银杉和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范围正在呈增长态势;三是先后申报并完成了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的科研项目约20项;四是科技工作者以大沙河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开展科学研究,并在全国各类专业期刊先后发表科研学术论文约40 余篇;五是由保护区同贵州大学共同完成的《贵州大沙河昆虫资源多样性及区系演化研究》和《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研究分别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4 大沙河保护区环境教育展望及对策

4.1 积极申报环境教育项目,不断完善设施设备

目前,大沙河保护区环境教育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不能满足公众对环境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此,积极申报环境教育项目。根据保护区现状,为满足宣传教育和管理需求,建设宣教中心,并购置电子沙盘、模拟生态环境展示系统、展示台、智能解说系统、互动体验区、投影仪等设施设备;设立宣教中心,增加人员编制;成立访客中心,以图、文、声、影像、沙盘等形式,利用声、电、光等先进技术集中向游客展示保护区内珍稀濒危动植物、自然生态景观等,宣传保护区的发展史和保护成效等;建设大沙河保护区珍稀植物园;开展以黑叶猴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的野外监测、研究和宣传。

4.2 编制环境教育资料,不断完善环境教育素材

由于大沙河保护区是公益性机构,开展环境教育没有固定资金保障,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十分困难,目前只能开展一些常规性环境教育。为此,应加大环境教育经费投入。一方面主要用于编制《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志》,更好的向社会公众系统介绍保护区沿革、基本情况、保护价值、民族风情、大事记等,并制作保护区宣传册,拍摄以“大沙河—银杉的故乡、黑叶猴的乐园”为主题的宣传片;另一方面主要建设“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门户网站,并做好后期运行维护,网站重点宣传保护区的历史沿革、主要保护对象、建设管理工作、科研监测活动、合作交流、科研成果展示、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和建议,以扩大外界对保护区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保护区的影响力和保护成效等。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大的人才队伍是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开展环境教育的前提,科学研究能力为环境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宣教素材。为了更好的开展环境教育,必须运用更为先进的技术,鼓励科技工作者开展主要保护对象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开展景观、生境、水文水质等方面的研究;开展鸟类、两爬、鱼类、草本、蕨类、苔藓、地衣、藻类、大型真菌等方面的专项研究,不断丰富大沙河保护区的科学研究。

4.3.1 通过培训储备环境教育人才

大沙河保护区没有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没有既懂专业又懂讲解的综合性讲解人才[3],为此,①可以请既懂专业又懂讲解的综合性讲解人才来为保护区科技工作者开展现场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保护区科技工作者的环境教育水平;②可以将具备潜在环境教育能力的科技工作者委派到相关院校或机构进行系统培训,为保护区储备环境教育人才;③出台相关奖励机制鼓励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自学来提高科普教育技能,并鼓励他们去考取自然体验培训师等资格[14]。

4.3.2 构建和完善保护区志愿者服务体系

大沙河保护区虽然制定了《志愿者服务制度》等相关制度,也初步形成以当地村民与教师相结合的科普志愿者服务网络,但离现代化科学化的保护区志愿服务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一方面引入现代化科学化的志愿者机制,广泛招募不同学科大学生来保护区提供志愿服务[15-16];与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保护组织可以充当政府与公民之间沟通与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保护组织相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具有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保护组织的人力物力来构建和完善保护区志愿者服务体系具有较高的可行性[17];另一方面以网站的形式搭建服务平台,在网站平台上发布相关政策和志愿者工作机会,通过平台对满足法定条件的志愿者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申请进行受理、审核,从而建立起互通、共享、透明的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有效发挥志愿者作用,有利于社会公众认识保护区、参与保护区保护与管理、促使保护区保护与管理事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18-19]。

4.4 充分利用媒体优势,提高关注度和知名度

一方面与当地媒体保持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当地“苗老头”栏目短、小、快及充满地方特色的宣传模式,让大沙河保护区科普教育更能被当地公众所接受;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与CCTV、《中国绿色时报》《贵州日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绿色基金会及各类自然教育机构等的合作,不断提高大沙河保护区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

4.5 丰富科普教育方式

目前,大沙河保护区科普教育方式还比较单一,为了使科普教育更加有趣生动,保护区可以考虑结合自身实际,一方面适时面向社会大众适量推出诸如“走进大沙河,亲近大自然”“认识银杉,保护国宝”“我与黑叶猴有个约会”等野外生态科普亲子游;另一方面适时面向中小学生适量推出科普夏令营活动[20]。

猜你喜欢

大沙河保护区科普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单县大沙河水库工程建设可行性分析
科普达人养成记
我爱我的家乡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大沙河东尧桥至河口段水面线计算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大沙河治理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