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推进高校铸魂育人研究
2023-02-05张燕芬
张 燕 芬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就是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内在动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最重要的推动力。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科学准确地把握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并以此推进高校铸魂育人,引领青年学生实现文化认同向文化自信的转变,坚定“四个自信”,使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成为高校铸魂育人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发展溯源及内涵特质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且更深厚的自信,坚定“四个自信”的本质是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1]。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立的思想理论体系。它坚持文化自觉性和独立自主性,强调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
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韧于中国革命文化,丰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首先,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文学艺术和科技发明等,使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自信。
其次,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强调文化自觉性和独立自主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交流和碰撞变得更加频繁,文化自觉性成为保持自身独立性和特色的关键。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强调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要发扬中华文化的自身特点,保持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
再次,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倡导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排他性,而是要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各种文化,吸收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成果,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强调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增进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最后,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强调加强文化创新和创造。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和创造。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探索,推动中国文化向更高层次迈进,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内涵特质
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内涵特质体现在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性,坚持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鼓励文化创新和创造。
第一,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性,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觉传承。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核心价值。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神追求,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这是中国人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它鼓励人们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坚持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文化自信并不排斥其他文化,而是通过开放心态和包容姿态来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同时,它倡导在文化交流中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坚决抵制文化依赖和文化消解。
第四,鼓励文化创新和创造。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力,广大文化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开拓新的创作领域,不断推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优秀文化产品及艺术作品。文化创新不仅意味着技术和形式的创新,更要关注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的创新,为人们提供更多精神食粮和文化滋养。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推进高校铸魂育人的现实意义
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青年能否坚定“四个自信”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高校铸魂育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
(一)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民族认同
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文化自信作为高校聚气凝魂和固本培元的基础工程,既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育人根本任务,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积极贡献。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丰富的智慧营养,也能帮助大学生从文化底蕴中获得滋养和底气。优秀的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高校可以用革命文化所展示出来的毅力、决心和勇气来教育和指导大学生,增强他们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要帮助大学生掌握用正确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基本方法,汲取文化养分,从认知上、情感中和信念里提升文化的自觉性。
(二)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地
面对多元文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新时代,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寻找和继承优秀文化基因,并将其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提升第一课堂学习的吸引力的同时,发挥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质量标准,并适时融入第三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中,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以及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确保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先进性。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高校作为传播文化价值理念的主要阵地,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要培育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就必须帮助青年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和更真实地了解当前国内外国际文化形态,更好地学习新时代文化内涵,提高辨别国内外优秀文化的能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在保持中国特色文化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当代文化内涵,在情感认同上加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高校要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达到知识传递与思想升华的双重效果。
每个月,我们都会邀请我们的两位Photoshop专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调整同一张RAW文件。在接下来的几页中,他们将向大家详细介绍自己的思路和调整参数。
三、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推进高校铸魂育人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要充分“调动课程内外、高校内外的一切有利要素”,通过价值引领、主体建构、话语转换和丰富载体等路径实现铸魂育人功能。
(一)价值引领: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思想的“固本培元”工程
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宣传科学精神的主阵地,需要从上至下构建立体式文化育人体系,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等载体,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思想教育“固本培元”工程。
一要将文化自信思想融入思政课程,构建“文化自信思想”叙事体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广大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如诗词歌赋、传统戏剧、书画和典籍等实物范本,也包括家风家训、民风民俗和血缘文化等道德规范与人文精神范式,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把传统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和校本资源作为思政课叙事体系的鲜活教材,旗帜鲜明并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思政课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要建设“课程思政”,实现专业课协同育人功能。“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也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更不是要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思维方式,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和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模式。因此,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借助具体化和生动化的教学载体,增强文化思想理念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激活和弘扬起来,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文化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主体建构:激发大学生文化自信思想的内生动力
个体形成文化自信是文化高度自觉的结果,只有个体对其所处的文化具有强烈自信和高度认同,才能在面对各种意识形态挑战中坚定信念。高校要确立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构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体系,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一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广泛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学作品、艺术展览、历史文物和传统音乐等。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举办讲座和工作坊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当代文化成果。
二是激发创造力和自主性:鼓励大学生参与文化创新和创造性实践活动。让他们自由表达与创新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举办文化艺术比赛和创意设计竞赛等,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在文化领域中的活动。
(三)话语转换:创新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话语体系
“话语权属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内可以引领社会舆论、塑造良好社会政治心态,对外能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影响国际舆论。话语权是国之重器。”[2]当前高校宣传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如何实现高校文化自信教育话语转换,显然亟需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理论与新实践加以重视[3]。
一要注重话语体系的创新,强调自主创新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当互联网已经成为与校园平行的虚拟生活空间,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就必须紧跟互联网带来的文化快速迭代,让大学生掌握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和新期待。通过创新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话语体系,使其更加贴合时代背景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二要强调文化自信的综合性。强调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还包括对当代文化创新的自信,要将重点放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和发展上,强调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当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话语体系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创新绝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要聚焦青年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回应他们的关切和解答他们的困惑,从小处着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要充分发挥舆论育人功能。随着媒体不断向大众化发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文化背后夹带着些许与主流价值不匹配的现象,这对于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容易形成重大的冲击,许多大学生为此产生“不自信”的消极情绪。高校应拓宽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学习宣传平台,鼓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提倡在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与欣赏;强调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崇文化多元共生的思想。
五要加强文化舆论导向,多从优秀传统文化菁华发力,利用官网、微信、微博和抖音等网络平台阵地主动发声,形成文化宣传合力,及时向广大师生解疑释惑,做好文化舆情应对与引导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
(四)丰富载体:营造良好的文化自信思想教育实践氛围
校园文化承载着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质和灵魂属性,涵养强大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是育人。高校要围绕文化传承、文化育人、文化创新及文化辐射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科研和教育管理的全过程,融入校园文化景观、博物馆、纪念馆、校训、校歌、校徽和升旗仪式、“礼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节日”以及“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符号体系建设,以涵养优良的校风、学风与教风为目标,聚焦学生价值引领、赋能高质量发展,变灌输式和说教式的教育为体验式和互动式的现场教育、实地观摩,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实现文化育人功能,使学生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中汲取滋养,从革命文化的恢弘史诗中赓续血脉,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旗帜中凝聚力量,使高校成为以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推进铸魂育人的坚强阵地。
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对高校铸魂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创新的自信,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对高校铸魂育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思想的“固本培元”工程、激发大学生文化自信思想的内生动力、创新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话语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文化自信思想教育实践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