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陶法治文化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3-02-05王俊
王 俊
(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圣也。”皋陶与尧、舜和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皋陶兴“五教”,定“五礼”和“五刑”,立“九德”,亲“九族”,这些思想直接影响到此后的儒家思想。法治内涵是皋陶文化的核心要义,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及时代意义[1]。高校应对皋陶法治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深度发掘和提炼,并进行广泛宣传和运用,以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国家的法治建设。
一、皋陶法治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皋陶法治文化作为中国本土法治文化“重要祖源之一”[2],对中国当前的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具有借鉴价值。
(一)皋陶法治文化的内涵
皋陶活动的年代是舜统治时期和夏朝早期,他在舜帝时被任命为管理刑狱的理官。由于他较为成功地辅佐了尧、舜和禹,因此儒家把他追封为“上古四圣”之一。先秦文献记载了皋陶创刑和造狱的活动过程,他所倡导的“明刑弼教、以化万民”理念成为中国历代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所尊崇的模板,其影响力长达四千余年[3]。
《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皋陶制刑注重教化,明“五刑”以弼“五教”。他制定了5种刑罚,以惩办犯不同罪行的人。他还提出“慎刑”“轻刑”和“期于无刑”的思想。从中华传统法治文化的源流与变迁来看,皋陶是公认的中国司法鼻祖。而其借以判断曲直的独角兽也成为中国古代司法的象征。孔子对皋陶尊崇有加,《论语·滕文公上》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二)皋陶法治文化的时代价值
皋陶法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公平公正的追求与要求。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公平正义同样是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中的最高价值追求。皋陶法治思想侧重“明刑弼教”和重民安民,主张通过立法用法来教化人避免犯罪,进而在根本上起到安定社会的作用。对当代中国而言,研究皋陶法治文化可提升社会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皋陶的法治智慧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过时,它值得不断深度探究与应用。
二、皋陶法治文化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角度阐释皋陶法治文化,充分挖掘皋陶法治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法治理念,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4]。皋陶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提倡礼法相依、道德教化和法制手段并用;他还要求执法者必须严肃谨慎、公正公平、重视教化,“唯刑之恤”,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安民”。皋陶这种安民和利民的民本思想无疑为当代中国司法为民的核心观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伟大的民族,应该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过程中,在历史的积累和实践中,坚持本民族特有的思想道德和理念,形成规范的民族信念。皋陶法治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在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通过全方位挖掘、展示与运用皋陶公平正义法治思想来推动皋陶法治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此外,这种对上古历史与文化的推介对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都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法治思维对社会的法治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中国,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事关人民利益、社会稳定和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大学生特别是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拥有深厚的法学背景和综合素养,才能成为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捍卫者,才能行使权利并维护公正,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用当代科学理论深入研究皋陶法治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中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皖西地区高校大学生可以利用地域优势,通过学习皋陶法律思想和法治文化内涵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法治思维。
三、皋陶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
高校可通过优化宣传环境、开设与“皋陶法治文化”相关的通识选修课和优化教师队伍等途径,将皋陶法治文化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中。
(一)优化宣传环境
要将皋陶法治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要打造社会、学校、家庭与网络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环境。从社会大环境来讲,六安是皋陶文化的发源地,政府可依托地方优势文化资源,利用电视及融媒体等渠道制作和宣传皋陶文化[5],如在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对皋陶的祭祀活动。从高校层面来讲,可以积极运用公众号、网站、微博和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对皋陶法治文化的宣传,如在相关平台添加皋陶法治文化和中华传统法治文化的相关链接,方便大学生快速进入专题学习。高校还可以组织皋陶文化宣传周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校园里就能切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团委可以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皋陶与皋陶文化的调研,拍摄皋陶法治文化系列电影作品等。高校还可以通过石雕、宣传栏和展板等,将与皋陶法治思想有关的元素融入高校法治文化宣传中,融法于物,融法于景,建设高校法治文化宣传教育阵地。此外,高校可依托团委组织皋陶研究协会,鼓励学生创作以皋陶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文学和书画等作品,进一步增强皋陶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感染力。
(二)将“皋陶法治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和通识选修课教学中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挖掘皋陶法治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并选择适当的专题将其融入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皋陶“德主刑辅”和“明刑弼教”以“安民”的政治主张进行阐释,突出皋陶法治思想中司法公正、重民爱民和德法结合等特点,帮助大学生了解皋陶是中国司法的鼻祖,从而推动大学生更自觉地去学习和传承皋陶法治文化。2014年春,教育部下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皖西地区高校可以把皋陶法治文化作为优质传统文化资源引进通识选修课程,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学生情况、专业情况和师资队伍等,编写符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的皋陶法治文化读本,并将其作为选修课教材,运用于“皋陶法治文化”或中国法制史全校通识选修课中。这种凸显地方特色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会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思政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因此,必须优化思政教师队伍,建立起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校教师团队。要实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培养一支具备“专业技能+传统文化素养”的师资队伍。高校可通过课题申报等推动教师开展与“皋陶法治文化”有关的学术研究,促进教师通晓皋陶法治文化,并将之融入到相关课程建设。
皋陶法治文化作为中华法治文化的源头,蕴含着德法结合的治国思想、安民利民的民本思想和崇尚法律的法治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皋陶法治文化知识体系,让大学生自觉学习、传承和弘扬皋陶法治文化内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成为德才兼备和全面发展的复兴伟业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