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息技术与戏剧舞台艺术融合的美学特征

2023-02-05张重阳

关键词:全息戏剧舞台

刘 靖,张重阳

(河北北方学院 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戏剧是一门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在整个戏剧演出过程中,舞台时空处于一直变化的状态。不断的时空变化会带给观演者不同的情绪感受,触发其不同的美感体验,舞台布景装置的空间变化对渲染戏剧环境、情绪表达和空间视觉转换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息技术也称为虚拟成像技术,它通过干涉和衍射实现图像的三维再现。舞台传统布景与全息技术的融合可以使演出场景变得更为真实,观演体验更为直接。全息技术为观演带来了更为全新的视听体验,为舞台表演中虚与实的表达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为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情感共鸣及沉浸式体验带来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一、虚实融合的现代化表达

传统戏曲舞台表演中的“虚”通常是指舞台表演中的留白,即除程式化表演动作及砌末之外可供观众想象的部分。如在传统戏剧《拾玉镯》的表演中,喂鸡和开门关门等均采用虚拟性的表现手法,喂鸡时仅有轰鸡喂鸡的动作却无真鸡,关门时仅有开关门动作却无真门。此外,在传统戏剧的演出过程中还有以实代虚的创作手法,如以马鞭代马,以船桨代船等。而在全息舞台技术应用下,舞台空间的虚拟部分则变为全息影像技术的呈现部分。换言之,在全息技术下,舞台中的虚拟化表达变成了三维虚拟影像。如在《寻梦·刘三姐》的舞台演出中,全息投影技术将历史中的刘三姐形象与现实表演中扮演刘三姐的演员设计在一个表演空间,一虚一实,形成两个空间的对话,这种虚实空间的对话从情节表达来讲似乎变成了时代与时代的对话,这是在传统舞台空间中无法实现的。

二、戏剧表演中的情感共鸣

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情感共鸣是戏剧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评价一部舞台剧演出的成功与否,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情感是否达到共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评价标准。全息投影介入戏剧表演空间能够带给观众更为真实的视觉形象,使观众在观看表演时更有代入感。同时,全息投影还会给演员创造更为灵活与真实的表演空间,触发演员内心情绪的表达,是观众与演员之间情感连接的催化剂。

(一)全息技术下戏剧观演的情感共鸣

全息投影技术将影像以三维立体的形式投射到舞台空间中,增加了视觉上的真实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传统布景的舞台表演中,观众一般要依赖演员表演及部分布景进行情感带入,演员表演的好坏和舞台布景的使用方法及制作优劣都会影响到观众情感的投入程度。而在全息投影技术下,全息投影的内容对戏剧本身的诠释将更有助于观众理解戏剧所传达的情绪,达到观与演之间的情感共鸣。如在表演一些战争场面时,传统的舞台布景难以呈现飞机或坦克等的轰炸场面,场景的不真实性会使观众的情感与演出疏离,难以达到情感共鸣。而在全息技术下,硝烟和战火等场面可以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观众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到戏剧情节中,与表演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二)全息影像设计原则

要实现戏剧表演中观众与演员的情感共鸣,全息影像的设计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应遵循雅俗共赏的原则。著名戏剧家李渔提到:“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1],这是产生共鸣的重要条件。其次,设计内容必须给观众留有想象的空间,即情感缺口。只有这样,观众才能将自己的理解及情感注入舞台演出活动中,达到观与演的情感共鸣。正如余秋雨在《观众心理学》中所言,舞台上戏剧情感的呈现是为了引发观众的情感投入,当观众的情感终于被引发起来之后,如没有挪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它流转,它仍然没有存身之地,那它仍然无法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没有产生情感共鸣的丝毫可能[2]。由此可以看出,情感需要一定缺口以供观众自我调节。王潮歌导演的环境戏剧《又见马六甲》中有一幕海中行船的场景,舞台中心的演员站在航船行驶的海浪中击鼓而舞,演员与海浪影像形成叠画。全息影像并没有将真实的海浪及船只投射在舞台上,而是将海浪与航船设计为发光线条,具有一定的写意性,在表现戏剧情感、情绪渲染及环境暗示的同时做到了国画当中的“留白”,让整个画面回味无穷。这就是在舞台上制造的视觉空缺,观众可加入自己对戏剧情绪的理解。

三、演出空间的沉浸体验

沉浸式互动是技术与体验的结合,其目的在于给观众制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观众与舞台表演的沉浸体验

沉浸式体验是指观众在整个戏剧演出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身在其中,是戏剧演出的一部分。著名戏剧家焦菊隐十分注重观众与台上演出的关系:“记住:舞台、观众席平常是两家,其实是‘两个一半’;戏剧表演的时候,他们就是一个统一的空间,是一个观众与演员‘共同创作’的神圣空间!”[3]由此不难看出两者在演出过程中有效互动的重要性,当然这种互动并不仅限于演员与观众之间,观众与舞台布景和影像之间同样会产生互动。在一些沉浸式剧场中,观众的动作可以触发全息影像的不同形态,使观众成为影响戏剧进程的一部分。如果演出空间为镜框式舞台,虽然舞台设计师会在观众席及入场处添加一些设计以增加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感,但与全息影像营造的沉浸感相比仍稍显不足。全息技术下,舞台设计师及影像设计仅需设计好跟舞台表演内容相匹配的投影图像,在演出进程中根据导演及表演需要在观众席进行投影,将观众囊入其中,此时观众就成为了演出的一部分。此外,导演也可在观众席安排相应的情节,使影像内容以及戏剧表演就发生在观众身边,从而实现观众与表演之间的沉浸式体验。

(二)演员与影像的沉浸体验

除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沉浸式体验外,全息技术给舞台表演也带来了极大的变革。从表演本身来讲,演员与舞台空间的交流变强,之前由舞台机械和硬景组成的舞美布景变为了更为灵动的投影布景,其细腻感及真实感会使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投入更为细腻的情感。如在以往的舞台表演中,若表现对逝去之人的思念,一般采用演员回忆、画外音播放和演员台词陈述等形式。而在具有全息投影技术的舞台上,剧中逝去之人则可通过三维影像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演员面对的不再是传统舞台上空虚的存在,而是音容样貌完全复原的全息投影人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可帮助演员酝酿情绪,使演员的表演更为真切与动情,从而感染现场观众。

四、东西方戏剧美学特征的差异

如果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是虚灵之美,那么西方戏剧的美学特征则是求真之美。全息影像技术与不同类型戏剧的融合应从戏剧本身的美学特征考虑,突出该戏剧类型本身的特点。

中国戏曲的特征是程式性、虚拟性和综合性,多数场景均可通过虚拟化的表演及道具呈现。因为戏曲艺术是虚灵的[4],所以中国传统戏曲表现空间是自由的。中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曾说道:“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5]但戏曲中的虚灵并非是舞台上空无一物,而是通过小道具、简单布景和人物肢体表演形成的写意化表达。如仅用几根马鞭便可代表千军万马,若将真实的兵马影像进行投射反而显得格格不入,丢失了原有的审美特征。国家大剧院制作的京剧《天下归心》中,舞台美术设计以高度概括的“一桌二椅”为基础,配以全息影像,使得桌椅空间时而具有宫殿的意向,时而具有亭子的意向,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虚灵之美。由此可见,在全息影像设计的戏曲舞台中,影像设计应该是虚灵感和写意化的表达,这样的舞台画面与演员表演才能达到协调统一。如果中国戏曲的艺术气质是内敛和虚灵的,那么西方戏剧舞台的特征则更为直接,偏重于再现生活及酷肖原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戏剧也逐渐运用象征性和虚拟性的手法,这与中国戏曲有了一定的相似性。但西方戏剧毕竟是西方文化背景下衍生的产物,与中国戏曲诗意、朦胧和空灵的美学表现有本质不同。如英国皇家剧院制作的话剧《小岛乱世情》中有一幕乘船场景,后区的全息影像呈现出一艘写实的巨轮,与前面的演员挥手告别,营造出一种在海边告别的真实之感,这是一种能够让人感动的真实,是一种艺术化的真实。因此,在西方戏剧舞台演出中,全息影像的应用设计应该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戏剧观念出发,使舞台演出效果更具有视觉冲击,而且张力更强。

综上,在全息技术下,戏剧演出中观与演的美学特征都发生了相应改变。人与景的转换有了更为开阔的创作空间,舞台艺术的视觉效果进一步提升,多维度的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美感体验。全息技术的融入使戏剧舞台表演中虚与实的融合更为灵活,对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情感连接起到了催化作用。但全息影像的设计应从戏剧本身出发,不可一而概之,不同戏剧类型与全息技术的融合应突出各自特点。只有这样,全息技术与舞台艺术的融合创新才能不只浮于表面,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民族特色且体现时代精神的戏剧作品。

猜你喜欢

全息戏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军迷大舞台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全息影像造就“立体新闻”——全息影像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