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子大练兵

2023-02-05陶短房

世界博览 2023年3期
关键词:大儿子小儿子俱乐部

陶短房

面对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社会、文化、制度背景的观众,音乐可以打破藩篱,让不同的文化走进人们的心里。图为青少年钢琴家与郎朗在纽约演奏钢琴曲目。

我的两个儿子都出生在加拿大,老大15岁,虽然智商超群、学习成绩好(小学和初中分别各跳一级,因此现在已提前两年面临升大学的问题),但他个性倔强,天生不合群,排斥体育运动;小儿子活泼好动、能言善辩、喜爱体育,但不爱动脑,成绩也不太好。

钢琴:不紧不松地一路“护航”

我和“锁”在大溫哥华都会区的很多亚裔家长一样,两个儿子从小都学了钢琴,大儿子因有天分,成绩要出色很多,而且获得过好几个钢琴比赛的奖项,至今保留着冲击更高水准的一线希望和选择余地。

发现大儿子的钢琴天赋实属偶然:在他小时候我们回国探亲,我妹妹是国内某交响乐团的专业乐手,和当时还不会说话的他常在钢琴上嬉戏,发现他乐感极好,就建议我“持续观察”。过了几年,在小儿子的托儿所里,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年轻女助教是钢琴专业的兼职生,她也在到处找学生,于是我们一拍即合,给7岁的大儿子找到了第一位钢琴老师。

平心而论,这个老师的钢琴水平并不高,但基本功扎实,且因为是新手愿意上门教学。她是在温哥华本地学的钢琴,没有某些功利心思,如逼着学生以考级、参赛为目标安排日程,或者为牟取好处逼着家长不断换高级钢琴等。她是第一个发现我大儿子有“绝对音感”的人,且早早主动辅导孩子的乐理、和弦等音乐知识。虽然仅一年的时间,她便因家庭问题中断了上门教学,却为孩子推开了音乐之门。

在这个启蒙阶段,我已开始有意识介入,比如主动和老师交流,是否可借鉴一些国内教学方法(当然是取经于我妹妹)。在得到老师赞同后,我从国内买了“车尔尼”“布格缪勒”等练习曲谱,替代了当地孩子常用的美版入门曲谱。我太太则找到一位曾担任过欧洲某大乐团音乐总监、曾是苏联“钢琴神童”的乌克兰裔女老师,这位老师听了孩子的试课后如获至宝,立即腾出授课时间,并按照她的风格大幅度提升了练习曲目的难度。

很庆幸我们找到了这么好的老师:水平高、教学负责、方式独特,而且还敢上难度,更难得的是善于挖掘学生的特长。大儿子8岁起和她学琴,至今已有7年时间,在这过程中他不但演奏水平大幅提高,乐理、和弦甚至连作曲也水涨船高,已多次在汇报演出中排入自创曲目。老师是正宗东欧学院派,起步阶段的方法和中国很类似,因此看见我们带去的曲谱一下知道我们“懂行”,此后直到起步阶段结束,都会很放心地让我们买练习曲谱。她发现我在乐曲理解和调动孩子积极性方面有独到之处,此后每逢重大演出和考试前,都会专门叮嘱我“要开始抓了”。

在老师发现了我儿子的特殊性后,不但多次允许他把自创曲目列入演出节目单,还一再配合我们的要求,让孩子先后在演出中演奏了《彩云追月》《梁祝》等中国钢琴曲,甚至为了指导学生,她自己也主动练习这些原本陌生的曲目。加之她收费合理,这也让我们可以负担得起两个孩子的学习费用。

一路下来,大儿子练钢琴已有7、8年,甚至并无太多天赋的小儿子也跟着练了6、7年,在这期间,大儿子似乎培养出一些对音乐的爱好,每天无需催促也会主动练琴,进入高中后他也开始认真考虑“以后是否可以选择钢琴专业”。作为最多算“票友”的父母,我们助推孩子的诀窍,就是不紧不松地一路“护航”。

我们并没有像其他小琴童家长那样,带着录音机、摄像机全程拍摄老师教学,然后按老师的指令天天回家“陪太子读书”,而是只给孩子定一个宽泛的目标,其他主要靠自觉,因为“票友”在专业方面只会越帮越忙,而仅凭督促和时间堆砌,练琴并不一定能练成孩子真正的爱好——甚至适得其反。

我只在孩子面临“大考”前才会和他讨论乐曲的理解、演绎,分析如何改进缺陷,再把改进后的演奏方式演给老师,让她提意见。如此循环,孩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当然副作用也是有的:因为督促得不够“虎爸虎妈”,他练琴时间远不如其他同学,且他对乐曲过于“挑食”,不合胃口的练起来意兴阑珊,偏偏巴赫在其“不喜欢”之列,这让巴赫曲目成为他的短板,对未来参加高水平国际大赛,乃至选择钢琴的职业道路,都构成不小麻烦。时至今日,孩子已经不小,我们也只能“将错就错”,尝试通过讲道理,让他认识到如果真把爱好升格为专业,就要补上最大短板。

除了学费和我们陪同参赛、演出的费用,钢琴的添置也是一笔巨大投入。虽然孩子的两任钢琴老师都没有“逼学生升级钢琴”,但是我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因此钢琴规格一直不低。不过价格自然不菲,刚换三角琴时家里客厅空荡荡的,只供着那台高档琴,来串门的朋友中有学音乐出身的,看后直言吓了一跳,因为买这种琴的一般是家里其它配置也是顶级,单独放这么架顶级琴的从未见过。

时至今日,一路跳级的大儿子,提前两年面临升学和人生选择,我们做父母的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继续不紧不慢地一路“护航”,起码确保他不会因缺少支持错过选择的可能性。毕竟他还没到选择的时候,也应该还有“选择后再选择”的机会吧。

麻烦的绘画和头疼的体育

我的两个儿子似乎都对绘画有点兴趣,有事没事就“蹿唆”我买颜料给他们当礼物。但说起这些爱好,可真是麻烦透顶。大儿子很早就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一个复杂的大型拼图,成年人拼一星期才完工,他半小时就拼好。很复杂的设计图、结构图,他能很快还原和分析。而且他创作的东西常常出人意外,有一年钢琴演出季,他的曲目是谭盾名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他特意根据钢琴的意境绘制了8幅水彩画拿到现场展示,引来一片惊奇赞叹。

但大儿子却始终有两个心理障碍:不喜欢素描不喜欢画活物。无论我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都不为所动,即便老师以“下任务”的形式强迫他画人画动物,结果也必是“千人一面”。为此我曾警告他“光爱画路画房子不画人,以后只能做建筑师画高架路”——多年后他居然真的花了3周时间,去画了个奇葩的城市高架路蓝图。

小儿子则正好相反:他并没有什么创意头脑,让他自由发挥就不知该画什么。但他却极有耐心,十岁出头就能完成很复杂的石膏像素描画。他的绘画老师带了我两个儿子很多年,按照他的观感,老大“想象力有余但缺乏定力和人文思想”,老二则“想象力有限(按他的看法是懒得多想),但让他一板一眼去做都能很像样”,如果两人中有谁日后走艺术路线,反倒是小儿子可能性大。

如今大儿子升学压力巨大,钢琴也没舍得丢下,“没事画几下”的爱好不知何时已消失,小儿子则延续了爱画、爱摆弄绘画工具的习惯。或许日后两个孩子都不会走艺术的升学之路,但做父母的总希望尽可能地为他们尚存的这点爱好,在他们需要时递上画笔、颜料和调色板。

体育爱好的培养更是难倒我们:我年轻时的体育特长是足球和中长跑,但北美是著名的足球荒漠,两个儿子都对足球不感兴趣,且都不擅长耐力性运动,而我太太学生时代擅长的棋类和短跑他们也不喜欢。在体育上,大儿子似乎总是“没精打采”,他唯一曾被社区俱乐部看中的竞技项目,是在当地半冷不热的花样滑冰,那会他还在上小学,每周3次,我会接他放学后送到社区室内滑冰场,让他参加基层青少年俱乐部的集训。我的滑冰只是大学期间学点皮毛,因此陪练是不可能的,我能做到的也只是按时接送,加拿大这里即便基层俱乐部,对装备和饮食管理也很规范(在同一块场地训练的冰球小队员,日后要冲职业联赛,这方面要求更加苛刻昂貴,因此家长圈戏言“不富不贵别让孩子练冰球”)。

一开始孩子小,连冰鞋都不会自己穿,我当时关节已经不好,每次都要坐到地板上,吃力地帮他系好鞋带。孩子倒也懂事,看在眼里,很快就能自己系了。他乐感很好,但协调性差,很快被淘汰,此后他便对一切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不论他妈如何言传身教,力图调动起他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总摆脱不了“这周仰卧、下周起坐”的加菲猫锻炼模式。

小儿子倒是爱动,主动尝试了多个项目后似乎对游泳来了兴趣,还进了社区青少年俱乐部,且一路升级,至今也没被甩下去。我太太则焕发第二青春,硬是在陪练中学会游泳,且一路陪着小儿子游下去,小儿子能坚持这个累人的爱好至今,妈妈的陪伴是重要的助推器。

加拿大青少年游泳俱乐部的训练密度很高,且和学年结合紧密,非放假期间每周基本安排4—5次,密度最大时除周日外天天有训练,且总是见缝插针地放在早上上学前或下午放学后,每天还都不是同一时间。我小儿子所在俱乐部是和其它俱乐部共用场地,因此每天训练还不在同一地点(几个地点间隔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和时间(早晨六点或者是晚上六点半),孩子他妈也只好跟着这份不合理的时间表兼地图,到处赶场。虽是基层俱乐部,但比赛特别多,且十分接近实战,参赛俱乐部很多,大量工作都是以家长为骨干的义工承担,义工时间不够,孩子注册费也会水涨船高,在我们家这照样成了孩子他妈的任务,一年多下来,计时、登录、司线,都干过好几轮。

每一个孩子在运动、绘画和音乐方面都有能力,通过教育可以让他们更为自信。体育课程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和胜任运动,从而享受健康的生活。

就我家的孩子而言,最辛苦最麻烦的不是花钱和累,而是孩子不听招呼。北美基层俱乐部教练人数少,抠细节相对粗一些,对小儿子这样尚未出成绩的非重点生更是如此,偏偏我儿子是那种不爱自己琢磨、教练怎么说就怎么练的孩子,我们给他找视频、看录像,他不屑一顾,非要等到老师说出同样的话才肯照葫芦画瓢,而一些有心眼的学生则会要求家长给他们请私教、吃小灶,成绩蹿升飞快,而成绩出来,教练也会高看一眼,形成良性循环,如此一来我儿子这样的非重点就更难出成绩。小儿子遗传了父母发育起步晚的基因,比同龄孩子也小了不止一号,这对游泳这样的基础竞技项目来说肯定吃亏,我们对此忧心忡忡,一再提醒他“为了身体和成绩不要挑食”,但他对挑食的“爱”显然胜过对游泳,结果自然是言之谆谆,听之藐藐,下个月孩子就满12岁,看上去却比同俱乐部一些10岁孩子还要矮小瘦弱,着实让人无语。

最大的障碍,还是孩子缺乏竞技运动所必须的韧性和吃苦精神。小儿子情绪化严重,热情来了随叫随到,热情不再则会突然撂挑子,搞得我们十分狼狈。我太太有时戏言“现在每周我游泳时间比儿子的还长”,想想真有些啼笑皆非。

不过在北美的大环境下,硬逼也是没用的,做父母的也只能继续踩着俱乐部的步点尽力配合,静待孩子要么开窍、要么被步步升高的标杆拦在淘汰线外。

(责编:常凯)

猜你喜欢

大儿子小儿子俱乐部
掰断筷子
山鸡舞镜
爷仨钓王八
穿靴子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