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逆向设计
——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理想和信念”单元为例
2023-02-04王妙卿
王妙卿
(厦门市集美区乐海小学,福建厦门,361021)
一、引言
逆向设计是一种单元教学设计模式,由“大概念”统摄,强调“理解为先”“以终为始”,包括“明确预期成果”“确定评估证据”“规划学习活动”三个阶段。[1]这种围绕学习目标将评价前置的教学设计,更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和核心素养理念。追求理解的小学语文单元逆向设计以大概念为核心,秉持“规划先于教学”的理念,提倡“以学定教”,从而打开从“课时”走向“单元”的教学视窗,促进学生实现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鉴于此,本文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理想和信念”单元为例,按照逆向设计三阶段的模式规划单元教学活动,旨在让教学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实现教学评一致的目标,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新路径。
二、单元介绍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理想和信念”单元是个大单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文主题大。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不同的文本共同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单元要素大。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虽然都指向阅读,但都不是第一次出现,要素之一“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训练难点不在于神态、言行的描写,而在于“体会人物品质”上;要素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仅承接六上第八单元“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更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从被动学习转向能动学习。两个要素在此单元复现是为了强调对这两个语文要素的综合运用。最后,单元内容大。本单元不仅文本多,且体裁各异,有古诗、回忆录、演讲稿、叙事作品、综合性学习(七篇阅读材料,三项活动)、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等多项内容。[2]在本单元实施逆向教学设计,以单元为模块,以评价为先导,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能有效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逆向设计实施阶段
(一)明确预期成果
逆向设计第一个阶段是明确预期成果,清晰而精准的目标是深度学习的前提。依据新课标提出的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四个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围绕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等提取单元大概念,确定基本问题,进而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确定学科大概念,统摄教学过程
大概念教学强调明确预期学习结果,让学习有明确的方向。[3]大概念是专家思维的典型特征。在知识井喷的信息时代,大概念作为学科核心与知识锚点,将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促进不同情境的知识运用。[1]因此,大概念不但具备概括性、永恒性和抽象性,还具备持续的可迁移性。而理解的关键是建立大概念。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4]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文,具有生活价值,每一次的具体运用都在提升可迁移性。[5]就单元教学而言,大概念更加聚焦单元,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习任务群和学科核心素养等深思熟虑后才能确定,以确保概念理解的深度。大概念的“大”不是“庞大”“基础”,而是以素养目标为线索组织单元,是“核心”,指向核心教学任务,是贯穿单元教学的“灵魂”,具有生活价值。[1]大概念下的逆向教学不再是将专家的结论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用专家思维建构新知,是统领教学的核心关键,也是落实素养导向教学的抓手。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取大概念,以此统领整个单元教学的内容,使大概念成为认知结构中的重要联结点,帮助学生像专家那样主动探究、深入思考,让语文学习真实地发生。本单元文本体裁多样、风格不一,对应“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可提取本单元的大概念为“个人志向影响个人及国家命运”和“表达方法服务于表达意图”。
2.确立基本问题,引发持续性思考
逆向教学设计中将预期学习结果分为三层:学会迁移,理解意义,掌握知能。其中,理解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目标,理解意义又包括“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和“深入持久的理解”。基本问题不仅能够明确主题单元的内容,也是理解意义和迁移应用的关键,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围绕单元观点提出;没有固定答案,依赖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有学习迁移的机会。[1]也就是说,最好的问题是指向和突出大概念。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可在结合学科大概念、单元主题、语文要素和学情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基本问题,使其架构学科大概念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问题一:《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问题二:毛泽东为何要写《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
问题三: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问题四:借助资料对理解课文有何帮助?
问题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问题六:个人志向和国家命运有什么关系?
以上问题紧紧围绕学科大概念展开,是第一步的预期结果,激励学生主动质疑、自我消化,注重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有持续的深思性理解。在确定基本问题之后,教师需要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将获得以下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个人志向影响个人及国家命运。第二,在读懂人物外貌、神态、言行描写的基础上,有助于理解人物品质;阅读革命先辈的故事有助于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三,借助相关资料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四,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写法能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第五,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恰切的表达方式进行习作。
3.凝练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大概念确定了教学锚点,还需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引。阶段一的所有要素应当相互关联,掌握知能是达到理解目标的手段,基本问题是理解意义和迁移目标的关键。因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几点。
第一,能积累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语。
第二,能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受到革命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第三,能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制作“红色小诗集”。
第四,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阅读“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分享会分享收获。
第五,能选择恰切的材料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自主修改习作。
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实现意义建构和学习迁移的前提。[6]逆向设计是一种“向标而学”的教学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概念的框架,而且对各学习任务进行整合,打开了真实性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大门。
4.创设真实情境,启动单元学习
大概念教学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单元大概念的确立,有利于实现单元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情境化,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迁移,每一次的具体运用都在提升其可迁移性。本单元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是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抓手,加上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主题相匹配,决定了本单元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要聚焦联结点,灵活统整单元学习。本单元内容结构如表1所示。
(二)确定评估证据
逆向设计第二个阶段要求教师以评估者的身份思考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用何种评估证据证明学生已经真正理解并可以迁移应用所学知识。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而逆向设计教学模式讲究评价先行,达成的证据不是只通过阶段性练习、终结性考试进行收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或者用更丰富的评估方式,确定学生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结果的标准和依据,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的“证据集”。
1.选择合适的评估方式
教师需要依靠评价规则,选择恰当评估方法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围绕单元大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嵌入多元评价,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评价方式,助推学生自主探究和深度学习。例如,可用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估学生对本单元字词的掌握情况;举办诗歌朗诵会或英雄故事会评估学生是否深入理解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形象;通过课堂提问和口头交流评估学生能否归纳总结本单元的阅读方法等。
2.设计真实的情境任务
评价是一个连续体,贯穿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始终,二者都强调引入真实情境任务。真实情境任务必须具备真实性、创新性,并且精准指向素养目标和大概念。[3]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可以避免低通路迁移,一般指向“理解意义”和“学习迁移”,其他的评估方式则更多指向 “掌握知能”。因此,逆向设计主张将评价前置,让评价设计与目标设计一致。[3]本单元对“评估证据”的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理想和信念”单元评估证据设计
3.制定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一般由评价维度、评价描述、评分等级这三部分组成。有效的理解性评估的提出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清楚理解的基本指标。例如,本单元习作教学通过制定具体的评价量表,从材料、表达、语言、修改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实现了有效的“过程中提供反馈”,教师既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习作评价表以基本问题聚焦学习,避免了评估过程的随意性,实现“教学评”的有效统一,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理想和信念”单元习作“心愿”评价表
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一致的意识,根据学生识记情况制定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证据在内的评价任务,尤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关注学生真实表现的表现性评价,使评价环节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规划教学过程
语文学科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规划教学活动时要避免“活动导向”和“覆盖教材”的误区,教师必须思考:为了使学生获得预期结果,需要预设哪些活动;如何设立学习的入口(兴趣点)或者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哪些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欲望等。依托逆向教学设计理念,教师规划的教学活动需要与“预期目标”及“评估方式”保持一致性,着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按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最终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基于此,在“理想与信念”单元“规划教学过程”阶段,着重将学会迁移,理解意义,掌握知能三类目标转化为学习活动,同时遵循WHERETO 编码原则:“W”——明确目标,“H”——保持兴趣,“E1”——主题探索,“R”——及时反思,“E2”——自我评估,“T”——量身定制,“O”——组织教学,以确保各阶段有序进行以及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下面是本单元任务一“唱响少年诗会”——古诗三首第二课时的设计,此学习活动设计是以学情为起点,以真实任务为驱动,并对活动设计进行 WHERETO 编码,确保学习活动更切合学生需求。
项目一:聚焦目标,以旧带新(W)
1.复习上节课学过的《马诗》,回顾咏物诗的特点——托物言志。
2.自读两首古诗,读通读顺。
项目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H)
1.初读《石灰吟》《竹石》,读通读顺,了解“吟”。
2.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诗人的资料。
3.师生多种形式合作诵读古诗。
4.借助注释交流诗意。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出节奏是古诗词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读的要求明确,读的时间充分,读的形式多样,为下面理解诗句做铺垫。)
项目三:借助资料,研读赏析
探究活动一:读诗,想想画面,思考石灰和竹石的经历有何相似之处?(O,E1,H)
1.默读两首古诗,思考石灰和竹子在恶劣的环境中分别经历了哪些磨难。圈画关键词,并想象这些画面。
2.微课展示石灰锻炼过程,启发学生思考:面对磨难,石灰和竹石分别展示出了怎样的态度?圈出关键词。
3.带着这样的感慨和敬佩,读一读这两首诗。
(设计意图: 整体关照教材,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发现两首诗的相同之处,通过从诗中找出“环境”“困难”“态度”的关键词,借助视频资料,感受诗人的品质,将阅读策略显性化。)
探究活动二:借助收集的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思考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O,E1,T,R)
1.石灰和竹子碰到的困难和考验都很严峻,但是它们的态度和志向都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诗人想借石灰和竹子表达怎样的志向?从收集的资料“诗人生平”“时代背景”“与诗人相关的故事”“同题材的诗”等方面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________的资料,明白了他想借________表达他________的志向。
3.明确“资料的收集整理”要服务于文章中心,做到“有关联,要精确”。
4.聚焦“清白”和“坚劲”。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梳理整合,选取有用的材料理解诗人的伟大志向,进而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项目四:提炼学法,拓展延伸(W,E2)
1.拓展学过的咏物诗,感受诗人的志向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2.归结学习咏物诗的四字诀:晓—查—寻—明。
3.提出希望:学诗学做人,记住自己的志向和理想。
(设计意图:总结咏物诗的学习方法,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理解“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项目五:布置作业,编辑诗集(H,E2)
1.背诵两首古诗,同桌互相检查。
2.收集不同时期的咏物诗,编成一本《咏物诗集》。
这一统筹设计循着“读懂所咏之‘物’—读懂诗人—畅谈理想”的进阶式学习思路,帮助学生建立探究流程,获得迁移方法。因此,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从文本运用、文学表达、文化传承三层面深化对大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追求理解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逆向设计,推崇“以终为始”的设计理念,通过基本问题建构起大单元教学的框架,将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可操作化,呈现了以“学为中心,理解为先”为主线的“大图景”,三个阶段相互关联和促进,是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的体现,也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提升,促进学生有效迁移和深入持久的理解,更能促进教学变革,为教育者指明探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