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监测站垂直管理后的发展思路
2023-02-04刘霞
刘霞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山东 青岛 266114)
1 问题背景
近年来,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持续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完善常态化环保执法机制,严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把环境执法工作作为保护环境的重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有效服务支持和技术保障。当前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工作由被动治理向主动防控转变,环境监测的任务更加繁重,现有的县级监测站监测能力不能满足新时期环境保护的需要,已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瓶颈[1]。因此,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县级监测站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水平,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后,市级监测站负责环境质量监测,县级监测站主要职能是执法监测。县级监测站的存在能够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对地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环境监管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县级监测站要有针对性地把握新时期环境发展的方向,切实提高监测能力,服务于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充分发挥技术支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重执法轻监测
环境监测能够准确反映污染源状况、污染治理成效以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执法轻监测,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的目标绩效考核更加注重执法,监测考核权重低。县级生态环境部门更重视整体执法能力建设,真正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较少,甚至不能满足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要求。
2.2 监测数据分析能力不足、应用少
监测数据是县级监测站工作的重要成果,县级监测站每年有大量的监测数据,但是对这些数据分析挖掘不够,数据分析多是以环比、同比为主的统计分析,多种环境要素间的关联分析、综合分析不够深入。监测数据应用方向少、数据利用率低,监测部门负责大数据平台在线监控,重污染物浓度轻总量,只是简单对照相应的污染物控制标准,判断数据是否异常,监测成果仅限于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监测数据和情况说明,对提升环境管理成效不明显。
2.3 资质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监测需要
近年来,县级监测站主要通过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和应急监测设备,从硬件能力建设上提升监测能力,但是大部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运行维护成本高,仪器设备的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大部分县级监测站应有的监测能力与实际人员编制、监测项目、仪器配置不匹配,应急监测能力较低,监察执法涉及领域广,专业技术要求高,县级监测站监测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监测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环境保护工作正常开展[2]。
2.4 监测人员少,工作能力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县级生态环境部门真正从事监测岗位的人员较少,人员数量不能满足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及相应要求。近年来,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不断完善更新,现有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待提升[3]。
2.5 监测比武活动少,工作得不到有效检验
近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度重视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定期组织技术比武竞赛,但是监测技术比武活动只覆盖到市级监测站,县级监测站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得不到有效检验,监测人员钻业务、提能力的积极性不高,创先争优意识不强。
3 建议对策
3.1 提高监测地位,加强监测与管理融合发展
环境监测有助于增强环境执法的力度,能够实现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预警。生态环境部门要充分认识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监测与管理的工作衔接,打通行政管理与专业技术之间的壁垒,从县级监测站的职能出发,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制定以业务为导向的考核方案,考核内容包括上级部门制定的监测计划执行情况、监测任务完成和数据报送情况、资质认定能力评审、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能力验证、应急监测保障和演练等,更加注重执法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业务开展情况,以考核促进能力提升,持续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
3.2 强化数据分析,提高数据应用
监测数据客观体现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治理成效,其生命力主要在于应用。县级监测站要充分发挥监测工作的主动性,增强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利用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等自动监控数据平台,结合区域环境要素、企业生产实际、排污状况、监测项目的性质、监测方法、仪器的性能指标等,对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同时与日常开展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的数据进行联系和比对,分析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识别潜在的风险,分析造成数据变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情况给予客观评价,为环境管理提供监测预警信息。
3.3 统筹整合资源,提升监测能力
环境监测处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前沿,县级监测站要着眼新形势下基层生态环境工作要求,结合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充分评估现有的人才队伍、仪器设备、实验室环境等资源管理要素,有效整合县级区域监测站,建立跨区域的监测队伍[4]。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县级监测站按照生态环境监测的完整性统筹规划,拓展监测业务范围。同时,区域监测站要整合资源,促进监测人才队伍的发展,激发专业技术骨干钻研业务、提升能力的动力,实现跨区域、跨流域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
3.4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人员技术能力
专业技术人员是监测能力提升的根本保证。生态环境部门要重视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合理配置监测人员,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体系的要求。加强县级监测人员能力培养是新时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总体要求,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监测站的能力水平,学习培训是提升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国家和省级监测站组织生态环境系统培训时,要统筹兼顾市级和县级监测站,明确县级监测人员年度培训要求和培训应达到的水平。市级监测站要认真梳理基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联系实际工作,加大对县级监测站的业务指导。同时县级监测站要建立人才培养策略,强化人才学习交流机制,通过在岗学习,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3.5 拓展监测比武,共同提升业务能力
监测技术比武是提高生态监测水平的有力抓手,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既是学习交流的契机,也是对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人才队伍、仪器设备、质量控制、报告编写等各项综合能力的检验。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重视县级监测站能力建设,把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延伸至县级监测站,充分调动县级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学业务、提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通过大比武活动,可以有效检验县级监测站的工作流程、质量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查找存在的技术短板和能力差距,促进环境监测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4 结语
强化县级监测站的能力建设,是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的迫切要求,县级监测站要立足执法监测职能,准确反映污染源排放状况,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才能适应生态环境工作持续发展的需要,为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