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延展性分析
2023-02-04编辑刘东卢兴东
编辑:刘东 图/文:卢兴东
“决定性瞬间”作为摄影史上最重要的经典理论之一,影响和指导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卢兴东经过多年研究,将这一理论分成三个状态表达分类理解,提出延展性分析。
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先生于 20 世纪 50年代即已提炼出影响世界摄影至今的重要理论“决定性瞬间”。其实很少有人对这句话的语意进行解剖式的分解。以我不成熟的理解,“决定性瞬间”更适宜分成三个状态表达来分类理解,即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三者的难度系数是呈指数级递增关系。需要强调的是,它们的关系并不是时刻都必须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而是首先追求其一,再求完美结合,也可以在某种时刻的某些画面中以各有侧重的方式来表达。其中,决定性+瞬间的完美结合往往是最佳表现结果。
摄影史中关于决定性瞬间的代表性作品,一幅为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名作《巴黎》圣·拉扎尔火车站,1932年;另一幅为《胜利之吻》美国时代广场,1945年,作者:德裔美国摄影家,阿尔弗雷德·艾森施特泰。
一、决定性
关于决定性的定义,我想更多是对所摄事件重要性的强调,而这个重要性又要分为两个不同的指向:
1.所拍摄事件主题本身的重要性
在摄影创作上,有时会把这个问题划归于作品主题的稀有程度、事件或者人物的分量乃至事件的影响力等。
例: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画面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来说就是决定性的一刻。这个决定性的重要取决于事件本身的重大象征性。而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姿态、服装、故宫窗格(如果是视频的话还包含主席浓厚的湖南乡音)、现场其他领导人以及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麦克风等则是对事件重要性的视觉补充。摄影者几乎无需考虑瞬间抓拍问题,这类画面属于典型的“决定性画面”。
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政策,这个性会议的记录画面同样是因其重要意义而成为国家历史的决定性会议画面。摄影者无需考虑瞬间抓拍,这类画面也属于典型的“决定性画面”。
2.拍摄画面乃事件发展中的重要节点
也就是作品所捕捉表现的应是事件发展(戏剧冲突)的阶段性高潮或者最高潮部分。
例:1984年,许海峰夺得中国体育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他击出最后的一枪以及站上冠军领奖台等重要画面无疑都是中国体育历史上的决定性时刻,但因打枪动作可以重复,颁奖仪式具有可预见性,且动作相对慢,故这类由内容本身重要性构成的画面也属于典型的“决定性画面”。
例:子弹从飞出枪膛到击中猎物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当把这一过程细分后,就会发现子弹飞出枪膛——飞在空中——击中对象这三个高潮点(时间和轨迹的切片)正是事件中三个最重要瞬间。这类画面的特点是高难度,过程往往肉眼不可见,画面内容的重要性相对其次。
二、瞬间
关于瞬间,我想首先得强调和分析“瞬间”只是作为时间长度表述的一个概念。所谓“瞬间”,是相对时间长度,而非绝对时间长度。而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瞬间理解为狭义上“一闪而过”的瞬间。因此,在理解本文之前首先要理清关于瞬间的相对长度性质。
如:相对于一年来说,它是一亿年的一瞬间。一秒钟相对一天来说,同样是一天中的一瞬间。而万分之一秒相对于一秒来说,则是一秒钟里的一瞬间。反之,一秒钟相对于万分之一秒来说是其一万倍的长度,足可堪称漫长。而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多少分之一秒以内的极短时间理解为“瞬间”,这显然是对瞬间概念的狭义理解。长期以来,正是关于瞬间的理解偏差导致很多人执拗地认为“慢速曝光”甚至某些看上去更接近“静态的画面”不属于瞬间的范畴,这样的认知其实是经不起瞬间的相对性长度这个逻辑推敲的。
例:铁饼运动员投掷铁饼前将铁饼往后回收到最大限度再到开始发力掷出之间是力量和动作的转换点(马拉松运动员跑到中途的转折点也是同样道理),上述两种情况属于被摄对象运动方向或者力量转换的瞬间。在这类画面中运动员的动作可以有预见的重复,有二次拍摄机会,不具备偶然性难度。而此类画面属于摄影中的“瞬间性画面”。
例:足球运动员在踢中足球,球皮凹进去到最大限度即将反弹回来之前,球皮其实处于稳定的一瞬间。这样的画面肉眼显然是无法捕捉的,但相机具备这个神奇的可能性。如在创作中,镜头捕捉到著名球星 C 罗精彩的倒钩射门动作,属于被摄对象动态动作中的最精彩瞬间。这类由摄影师就提前做好准备(守株待兔式)的抓拍画面难度属于仅次于“决定性瞬间”的“瞬间性画面”。另外,在同一体育场的重大体育赛事,往往有几十甚至上百名摄影记者或观众有机会拍出相近似的作品。因此,这类作品固然精彩,但很难体现作品的唯一性价值。
瞬间具有“延展性”特质。本质上,一切影像都是物体在特定的时间和运动轨迹中在某一段时间里被抽离切割下来后的影像切片,其被刻录和定格在胶片及感光元件上留下的不可复制的画面。
我认为将瞬间的定义在时间上的“相对性长度”概念提出来,作为对瞬间定义的广义理解无疑创造性地延伸了“决定性瞬间”这个伟大理论的宽容度甚至价值。对纪实摄影多年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流派争论将起到重要的平息作用。
比如我们熟知的罗伯特·弗兰克(代表作:《美国人》),威廉·克莱因(代表作:《纽约》),日本“街拍狂人”森山大道,甚至以场景摆布方式对当代摄影带来深远影响的法国人贝纳德·弗孔等享誉国际的名家的创作手段和理论立场同样可以对应这个概念。其中罗伯特·弗兰克等人虽然试图以“非决定性瞬间”颠覆“决定性瞬间”理论,并以此发展出“新纪实”摄影理论,但在笔者看来,在相对性瞬间思维的加持和拓展下,后者再以狭义的“决定性瞬间”概念去理解前者作品理论基础时,其本身也就陷入了局限。也就是说布列松在关于瞬间性的经典阐述在本质上其实是不可否认的。在此理论之下,后续衍生的理论及流派在瞬间的广义性上并没有超越前辈。
例:美国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和日本著名摄影家森山大道的代表作《野犬》。二位强调“非决定性瞬间”的名家的作品,在笔者看来,除了表达内涵上的差异,两幅作品依然属于瞬间作品的定义范畴,他们在作品的瞬间性本质上并没有超越卡蒂埃·布列松。
布列松作品中不仅强调决定性瞬间的难度,还有着强烈的“设计”意味。除了瞬间抓拍功夫之外,可看出其作品中的几何学逻辑关系严密,仿佛一盘棋。前后空间关系、黑白穿插关系、动静关系等,在看似不经意的松散中实现了精妙的画面设计。画面要素之间刻意追求具有几何学上的逻辑和次序关系,形成一种因严密的次序而形成的“仪式感”,我想或许弗兰克等人真正试图挣脱的正是这个“严密性”带来的束缚甚至仪式感,从而实现表达“在拍摄状态层面上”的自由。
例:法国人摄影家贝纳德·弗孔一生致力于表现其童年梦境般的场景再造,对当代观念摄影影响深远。他以大张旗鼓的“摆拍”方式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前人摄影的另类表达,但其作品依然符合广义性瞬间的定义。
无论一幅图片曝光长短,无疑所有的摄影形态本质上都符合广义上的瞬间性定义。当然,我们有必要把探讨的瞬间概念范畴尽量界定和拉回在狭义理解上的以多少分之一秒作为计时的“快速瞬间”。
三、决定性+瞬间
“决定性+瞬间”正是所摄事件的重要性和启动快门的精确性等要素在相对短暂的时空内完美结合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同时具备了作品的重要性和唯一性价值。根据事件重要性和捕捉的不可复制难度而决定其珍贵程度直至其超越记录功能达到艺术的高度和价值。这样的创作体验正是摄影创作中的“本体价值”(也就是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摄影艺术独有的追求和表现语言)。而在实现决定性+瞬间画面的过程中,创作者所获得的极致快乐或许是很多热衷于后期处理甚至数码加工的作者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体悟到的。“决定性+瞬间”是摄影创作中各种偶然性因素和必然性因素在相对短暂时间内实现的完美组合,也是戏剧冲突的高潮,更是摄影难度的指数级叠加,这类没有任何提前预设的“突发性抓拍”作品成为摄影创作中最高难度且珍贵的一级,也是作为一名致力于捕捉超高难度作品的摄影家理应追求的境界。而实现捕捉这样完美组合画面之前,需要我们训练出高度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以及对画面构成瞬间的组织能力。做足各项先决条件的准备:从画面主题的确立——实现从心——眼睛——手——相机——被摄物体及时出现——完美的构图及光影——各项技术性参数的配置——直到精准启动快门完成拍摄。以上流程必须在几乎同步的时间里完成。
在摄影创作中,有奇特意味的、唯一的、稍瞬即逝的画面无比珍贵且捉摸不定,而这正是瞬间性摄影的超高难度魅力所在。在快门启动的一刹那三者完美地结合在最终的画面中,体现了摄影中“必然中的偶然”和“偶然中的必然”的玄妙境界。或许在冥冥的天道之中,确实存在吸引力法则,当人把做成一件事的所有准备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余下的百分之十,无形的宇宙能量会自动补齐。这也是本人多年来的创作体验。
终上所述,“决定性瞬间”不单是作为卡蒂埃·布列松老先生个人的理论实践,它揭示了摄影之所以可能成为摄影艺术最重要的奥妙和本质之一,也是新闻纪实类摄影评判标准中最深刻而高级的指导原则,其价值作为摄影史上最重要的经典理论之一,无疑将继续熠熠生辉,并指引后人在摄影艺术探寻上前仆后继,记录世间百态,创造影像传奇。
《千“载”难逢》 2021,成都,©卢兴东在这幅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中,天才的广告人将轿车和公交车绝妙地组合在一辆车上。
《修道》1999,四川红原(2001年获人民画报社收藏),©卢兴东整个场景中的人物站位、动作、表情等要素在一瞬间实现完美结合且稍纵即逝,当拍完才发现是相机里的唯一的、也是最后一张胶片。
《动态平衡》2007,敦煌,©卢兴东月牙泉边的滑沙现场。右边客人离弦之箭般滑下来,左边的商家再将轮胎缓缓抬上去……一快一慢,相交汇的画面是肉眼无法定格的一刹那。
《并驾齐驱》2014,云南澄江,©卢兴东这幅作品中,骑着自行车牵马的画面是作者发现的结果,但后来出现的摩托车却是偶然的结果。在快门启动的一刹那三者完美地结合在最终的画面中,体现了摄影中“必然中的偶然”和“偶然中的必然”的玄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