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
——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2023-02-04潘军

教育与职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耦合理念人才

潘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已成为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状态的教育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渠道、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的长远之计,并且形成了诸如“证书式”“订单式”“联动式”和“‘互联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扶贫,为世界范围内构筑可持续的治贫新模式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其中,农业职业教育在扶贫攻坚战中的作用是显著的,为乡村产业输送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知识和素质,为农村的稳定繁荣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关于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乡村振兴,学者们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例如,王思瑶认为,“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的历程中发挥着创新驱动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赋能技能资本、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①。胡彩霞等认为,“赋能乡村振兴是高职教育彰显类型教育特征、深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之需,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高职智慧的逻辑必然,也是做好服务社会、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义”②。孙红霞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为乡村脱贫及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撑,是实现乡村人才技能与农民综合素养提升,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③。此外,李久军从乡村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的双向整合视角,对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中的职业教育改进问题进行探讨;周永平等分析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融合赋能机制;蒋成飞等提出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生态振兴的共生模式;徐小容等设计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融合机理;林克松等提出了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1+N”融合行动模式。那么,未来农业职业教育如何与农业、农村实现耦合协调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规律何在、有何作为,值得深入研究。

一、理论支撑:耦合协调

尽管耦合概念源于物理学研究领域,但是,伴随着耦合概念内涵和边界的不断延展,其应用逐渐渗透到地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从系统论的观点和思维来看,耦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者两种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协调、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④从耦合概念的诠释中不难看出,协调既是耦合的主要手段,也是耦合的结果,协调与耦合相伴而生。“协调度反映的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系统或者系统要素之间一种良性的相互关联,是系统之间或者系统内部要素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也是多个系统或者要素之间保持健康发展的保证。”⑤分析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解决系统间的发展失调问题,从而有利于各个系统之间或者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既具有职业教育的普遍性,也具有农业教育的特殊性;既能吸纳多种办学要素,也能输出各种能量,包括人才、技术、文化、理念等,赋能乡村振兴便是农业职业教育输出能量的重要彰显。乡村也是一个系统,乡村振兴则是面向乡村的一个重要系统性工程,包括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乡村振兴这个系统性工程一方面吸纳来自农业职业教育系统赋予的能量供给,包括人才、技术、文化、理念等,同时也为农业职业教育提供就业岗位、实践实习的场景、实战型师资、典型教学案例等。农业职业教育系统和乡村振兴系统之间的要素是互动的,而在互动中必将产生能量的融合与互换。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规律何在、何以可行,下面基于耦合协调视角进一步分析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向度和实践进路,并解析耦合协调在逻辑向度和实践进路中的机理。

二、规律何在: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向度

“逻辑,在学科层次上是指研究有效推理的学问,在对象层次上恰是后承关系。”⑥逻辑向度是一种有效推理的视角,在判断和分析某个观点、问题或事物时,应用逻辑向度会使判断或分析更系统、更精准。判断或分析问题可以有很多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可能有不同的结论。农业职业教育为什么可以赋能乡村振兴,其规律何在,可从两对关系、四个逻辑向度来考量,即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这四个逻辑向度比较全面地阐释了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意义、缘由、可行性以及未来的方向。而且这四个逻辑向度本来就是两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历史与现实的耦合协调、理论与实践的耦合协调,处理好这两对关系,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便是坦途。具体见下页图1。

图1 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向度

(一)历史逻辑向度与现实逻辑向度的耦合协调

1.历史逻辑考量:赋能的演变是扶贫到振兴的传承。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防止贫穷再发生的最有效、最根本、最直接的赋能模式。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政策逻辑为:与国家反贫困战略目标内在统一,融入国家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之中,始终注重贫困者面向就业的能力开发,以及适时优化反贫困的实施方式。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遵循了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的逻辑,呈现出“断裂均衡”的特征。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也是如此,即在“初始均衡—断裂—创新—再均衡”的循环中实现动态平衡,每一个新的动态平衡都是一次提升。早在1978年,教育扶贫就已嵌入国家顶层设计。1984年9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贫困地区有计划地发展并普及初等教育,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智力投资,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教育扶贫”概念明确地出现在政府的政策文本中,标志着教育扶贫制度建设开始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扶贫正式上升为国家意志。2013年7月,我国首项专门性教育扶贫政策《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出台,确定了我国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范围为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2016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精准对接教育扶贫资源与贫困人口及贫困地区实际脱贫需求,分层次、分对象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治理方针。长期以来,农业职业教育在扶贫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农业职业教育就业市场容量小、不规范、不稳定。第二,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农业职业教育扶贫通路狭窄。第三,自20世纪初期以来,涉农职业教育学校和专业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农业中职学校盲目升格为高职院校,涉农中职学校减少;另一方面,中高职学校的涉农专业设置点不增反减。这不仅打乱了职业教育的布局和体系,同时也让原有的农业职业教育扶贫秩序出现了混乱,致使农村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矛盾加剧。

面对上述问题,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方式和内容都需要不断创新。通过转变教育理念,科学合理规划,变革教育模式,顺利实现由扶贫乡村向振兴乡村转变。目前,虽然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但仍需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做实乡村振兴,从乡村产业、乡村人才等维度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长期致富。从历史演进来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的变化决定了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传承与转型,即从教育扶贫到教育振兴的继承、赓续与创新。

2.现实逻辑考量:赋能的路径是供需适配。适配是以协同为基础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或互相搭配。从现实逻辑来看,农业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之间的供需适配是关于赋能路径如何选择的问题。在供给端,农业职业教育有赋能乡村振兴的资源、能力和动机,农业职业教育兼顾了农业的艰苦和职业教育的“卑微身份”,长期被社会边缘化,迫切需要找到发光发热的出路和华丽转身的机会;在需求端,乡村振兴对人才、技术的需求极为迫切,而短期内普通高等教育“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只能依靠农业职业教育。另外,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构建以高质量供给引领的新发展格局。农业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都是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也是未来关注的重点,所以供给端和需求端必须改革创新,并实现有效对接。农业职业教育只有与乡村振兴同频发展,才能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与农业产业、农村治理等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农业职业教育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创造农业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农业职业教育需要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科教融合、育训结合、产研结合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为乡村振兴供给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同时为更多的农民、返乡农民工创造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从历史与现实两个逻辑向度的关系来看,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演变历程和路径选择是耦合协调的。一方面,赋能演变是为了赋能路径的最优选择,从扶贫到振兴的演变过程中,虽然是传承关系,但更多的是赋能理念、方式和内容的创新,这些创新恰恰是农业职业教育供给端和乡村振兴需求端的最优适配要素;另一方面,赋能的路径优化牵引着赋能演变,农业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之间供需适配的优化为赋能由扶贫向振兴演变提供了动能。

(二)理论逻辑向度与实践逻辑向度的耦合协调

1.理论逻辑考量:赋能的源动力是人力资本溢出。“2019年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大概有1亿人左右,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大概是3.1亿人”⑦,多分布在农村。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高人力资本是关键。对乡村振兴而言,人力资本是最大的资本,也是可以增值的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作用路径和机制的解释,学术界却有不同的理解。根据学者们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Aghion和How itt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归纳为了两类,即卢卡斯式作用机制与尼尔森—费尔普斯式作用机制。卢卡斯式作用机制强调的是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直接投入要素,通过其“内在效应”与“外在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其中,“内在效应”表现为投资于人力资源的投资者增加了个人内在的知识、技能以及组织的效能,个人劳动生产能力和组织决策效率提升,从而使个人收益和组织产出得到递增;“外在效应”表现为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的作用是着眼于长期的人们平均人力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使用效率的提升。而尼尔森—费尔普斯式作用机制强调的是人力资本不是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而是通过“技术进步”这一中介,间接地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黄燕萍等认为,人力资本既可以直接作为生产中的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提高其他要素投入的生产效率(如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带来经济增长;既可以作为知识的载体,产生自主创新,促进新技术的吸收,带来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作为模仿领先技术的工具,追赶其他领先区域,带来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由此可见,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为:农业职业教育向农业、农村输入人力资本以及通过培训提升农业人力资本,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也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教育赋能就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来增加这种关键要素和提升这种内生动力。农村人力资本包含农业科研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生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技能带动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等。人力资本在结构和质量上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异质性。对农业经济促进作用最强的是农村初等人力资本,其次是农村高等人力资本,而农村中等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弱。

2.实践逻辑考量:赋能的突破口是提升人口素质。当前,乡村振兴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绝对贫困虽已消除,但是相对贫困和返贫风险犹存,乡村产业仍然落后,乡村文化振兴困境重重,生态文明亟待提升。因此,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找到突破口,在众多系统考量的因素中,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突破口。“2021年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⑧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主动致富、持续致富的知识和能力。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人口素质相对偏低,是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瓶颈。如果整体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包括职业技能、文化水平等,那么,农民致富能力必将得到提升,农民参与或主导乡村产业的机会必然增加、实力必然增强,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的可行度也会增加。有学者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实证研究了不同培训方式对农村劳动者收入的提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培训和个人技能培训均能显著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不同形式的培训可使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升5%~10%不等。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在防止返贫和推动农村富起来、强起来的进程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逻辑向度的关系来看,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和突破口是耦合协调的,这种耦合协调的焦点就在于农村人力资本的理论与实践。理论上,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就是通过人力资源溢出效益来实现农村人力资本的递增,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实践中也进一步证明了,只有通过教育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才是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三、何以可行:农业职业教育赋能振兴乡村的实践进路

基于农业职业教育系统的人才、技术、文化和理念等要素,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可以从人力、科技、文化和理念等四个维度分析赋能的实践进路,并阐释人才供需、科技对接、文化渗透、理念传导的耦合协调(见图2)。

图2 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一)人力赋能:人才供需耦合协调

职业教育属于有限竞争的准公共产品,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因乡村人才的需求变化而不断调适,人才供需关系是农业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纽带。农业职业教育包括学校的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对象既包括在校学生,也包括涉农领域内在业人员,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农业相关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某种资质,能够从事和胜任农业及涉农相关领域的工作。在过往的研究和实践中,农业职业教育容易与农业教育、农民教育、农村教育、成人教育等概念混为一谈,在这里有必要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农业教育包括农业普通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农民教育是针对在业农民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包含于农业职业教育之中,只是受教育对象特殊;农村教育是限定在农村地区并为农村地区服务的教育,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学历型教育和非学历型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有交叉。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彼此之间有交叉,共同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职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系体现在成人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的职后成人教育的重叠。厘清上述农业职业教育的界定,有助于农业职业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基于人才供需耦合协调机制,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本供给新体系需要在两个方面创新:第一,在学历教育方面,优化从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到专业硕士的学历进阶通道,实现在人力资本方面农业职业教育多层次、多规格赋能乡村振兴。第二,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加强政府办学与市场办学的结合,线下渠道和线上渠道的结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市场化要素,提升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市场化水平。不管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都是在振兴乡村人才、提升乡村人力资本。在所有乡村振兴战略的要素中,人才是关键和核心,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乡村人才振兴不仅要培养农业技能型人才,而且还要培养复合型人才。面对乡村人才振兴的需求,农业职业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职业教育兼具“专业成才”和“文化成人”两大功能,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结合乡村人才振兴的要求以及现代农业产业的需求,明确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不断完善教育内容,为乡村振兴培育就业乐业、服务地方的优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更多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乡村建设者。

(二)科技赋能:技术对接耦合协调

农业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着重要作用,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与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成正比的。农业职业教育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经济持续增长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拥有实用农业科技和“双师型”师资是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乡村产业振兴在科技方面的需求是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其中,实用性科技需求是长期且旺盛的。农业职业教育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表现在:第一,农业实训基地赋能乡村振兴。农业职业教育通过农业实训基地实现农业职业院校师生与农业生产一线的深度对接,有利于提升科技供给与需求的耦合协调度。农业实训基地不仅是师生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的试验点,也是收集农业、农村、农民对农业新科技需求信息的窗口。通过对乡村振兴需求的深入了解,农业职业教育针对性地向乡村产业转移实用科学技术,扶持当地产业的发展,使乡村产业兴旺惠及乡村每一个人,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和创业,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第二,乡村科技特派员赋能乡村振兴。农业职业教育通过乡村科技特派员将产业项目带入乡村产业。科技特派员不仅是职业教育科技资源与乡村产业的链接器,还是农业企业的“智多星”,能增强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动力。第三,技能培训和服务站赋能乡村振兴。农业职业教育通过在农村设立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点和服务站,不但能将技能送下乡,而且还能将技能送上门。农村劳动力技能的提升是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渗透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动能,也是劳动密集型农业向数字农业和智能农业升级的重要保障。农业产业升级的前提是农村人力资本升级,只有农民的技能得到提升才能进入二、三产业,促进三大产业的联动和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除了上述科技赋能模式,职业院校还可通过引入产业专家和产业市场等做法赋能乡村振兴。

(三)文化赋能:文化渗透耦合协调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和应有之义。”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年轻人向外单向流动,原有的优秀乡村文化面临着传承断层。“既有的文化已经退却,优秀的文化却难以进入,这必然导致乡村社会整体文化的空虚。”⑩因此,保护、重塑和振兴乡村文化显得必要且紧迫。农业职业教育具有赋能乡村文化的资源禀赋,在振兴乡村文化方面应担负起传承、振兴乡村文化的时代使命。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相互渗透耦合的过程,教育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同时,乡村文化的优良基因也会渗透到农业职业教育的“爱农”教育课程体系中,这种文化渗透耦合主要表现在:第一,乡村特色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融入农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过程,面向现在和未来的乡村振兴建设者传承农耕文化、厚植乡土情怀。通过“知农”“爱农”教育,帮助现在和未来的乡村振兴建设者认识农耕文明,了解现代农业的成就和未来的前景,提振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决心,培育他们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情感。第二,农业职业教育的现代文化伴随着城乡融合的趋势“嵌入”乡村振兴中,与乡村的传统文化结合,并在碰撞与交流中实现“双向涵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创意和生机。通过抖音、短视频、电子商务等媒介使现代文化与传统技艺、戏剧等乡村非物质文化彼此交融,实现两种文化互动下的双赢,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促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方面担负起重任;通过培育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乡村工匠人才等,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升级。第三,农业职业教育促进技术文化与乡村生态文化的渗透。从教育的视角看,技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视角看,技术拥有促进人的智慧生成、创造力提升以及充当真善美沟通桥梁的教育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说明了技术带来的经济发展与乡村原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强调了技术文化与生态文化和谐统一的可能性。“农业职业教育在实现其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进程中,既要彰显其技术的教育价值,促进‘学以致用’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对接,也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绿色技术等富有德性技术意识的‘技近乎道’生态文化,顺应保护技术与生态的天人合一。”

(四)理念赋能:理念传导耦合协调

教育不仅能提供知识,还能传导理念。农业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在理念传导方面有以下耦合协调路径:第一,乡村生态对于乡村振兴而言犹如万丈高楼之框架,框架结构坚固、合理,高楼才能屹立万丈且成景观。乡村生态文明不仅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且体现为乡村绿色发展和生态振兴的协同。教育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生态振兴是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追求绿色发展,打造并释放生态的价值。农业职业教育通过传导乡村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发展理念,全面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态素养,形成自觉的生态理念,养成生态文明行为。第二,乡村振兴是为了加速和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理念。共同富裕的过程要追求增长与公平内在的一致性,实现包容和公平的可持续经济增长目标。实现这种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教育提供包容性理念下的人力资本。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不平等是受了人力资本不平等的影响,其最终是因为教育的不平等。秦虹等学者将职业教育理念总结为育人为本理念、终身化理念、市场导向理念、校企合作理念和注重素质理念等。其中,终身教育理念就是包容性理念的典型。终身教育不分教育对象、不分年龄阶段,传递的是具有包容性而且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终身教育理念赋能乡村振兴是以理念加持乡村文明、乡村文化建设,奠定乡村振兴的理念基础。第三,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教育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并促进城乡融合。城乡融合,不仅是经济的融合,也是社会、文化的融合,其中文化消费、旅游消费等是重点。教育可以改变消费观念,改善消费结构,增强消费技能,丰富消费方式。因此,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打造乡村文化产品、精神产品,提升农村文化、体育、旅游、娱乐等消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农业职业教育一方面在拉动乡村的教育消费,另一方面也在输出消费理念和影响乡村消费结构与方式。

[注释]

①王思瑶,马秀峰.场域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27.

③孙红霞.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及具体策略[J].农业经济,2021(11):128.

④李文博.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深层耦合机理及其复杂性涌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5):73.

⑤王伟,孙雷.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耦合协调度分析——以铜陵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6(2):204.

⑥李小五.再论什么是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09(6):63.

⑦李实.李实:我国低收入人群有多少?[EB/OL].(2020-09-03)[2022-11-15].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9/03/t20200903_35660044.shtm l.

⑧马忠,陈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方位预防和化解返贫风险[N].光明日报,2020-04-24(11).

⑨陈丽娜.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着力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4-06(8).

⑩刘铁芳.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起点与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5):22.

猜你喜欢

耦合理念人才
人才云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