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BIM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2023-02-03胡旭冉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课程体系

胡旭冉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 粮食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011)

为实现“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改革总体要求与目标,2019 年2 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之外,积极考取多种类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宽就业渠道,缓解结构性就业压力。通过“X”证书将个人的职业定位和行业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合理规划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

中国建筑业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智能建造应用与发展》中提出BIM 技术运用于“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运维”等多个方面[2]。2022 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从软件研发、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数字化协同发展推进BIM技术集成应用[3]。BIM 技术在今后建筑行业智能建造的应用和发展中将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中BIM 证书作为6个首批纳入“1+X”证书制度的试点证书之一,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1+X”BIM 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BIM证书等级与就业岗位对接不明确

廊坊市中科建筑产业化创新研究中心负责“1+X”BIM 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工作,并颁布了《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职业技能要求。但BIM证书等级划分未与BIM 人才岗位需求相对应,学生在选择证书等级时缺乏对未来的职业晋升和发展路径的明确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1.2 课程体系与证书等级标准融合度不高

目前大多数土建类BIM 专业课程设置与“1+X”BIM 证书等级标准关联性不强,证书等级标准难以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和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呈现“两张皮”的现象。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安排上与BIM 证书要求不相符,学生在接受学校相应职业课程教育的同时,无法同步进行相应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证书培训体系脱钩。

1.3 教学资源建设存在不足

BIM 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新兴领域,许多土建类专业教师缺少相关工程经验,难以满足BIM证书培训的相应要求。其次教材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载体,是教学资源的补给和支撑的依据。当前教育市场上适应高职院校BIM证书教学的配套教材少之又少,急需开发“岗课赛证”融通的配套教材。同时BIM相关软件的运行对设备配置要求较高,部分院校实训室无法满足BIM 实训教学需求,这些都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中,提出应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融入产业需求,形成教育与产业相互协调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4]。产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场地等资源的协助,职业教育则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双赢发展,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很难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难以形成深度融合。

2 “1+X”BIM 证书制度下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一主线、双主体、三递进、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主线”培养:以实现“1+X”BIM 证书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

“双主体”育人:通过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校企双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协同制定教学大纲,合作编写高质量教材,共同开展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和实训基地的改革,为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契合提供更为精准和有力的保障。

“三递进”教学:以综合素质为基础,构建从基础理论到岗位基本技能,从岗位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训练,从专业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提升三个阶段逐级递进,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全方位教学模式。“三递进”教学模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符合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规律,有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融合”发展:在“双主体”和“三递进”的基础上,将证书等级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融合、学科竞赛与教学内容融合、校园学生与企业学徒融合、产业发展与教育发展融合,通过“四融合”使职业教育更加聚焦职业领域中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贴近职业需要和市场需求,更加适应社会和产业的发展变化。

2.2 “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重构

2.2.1 课程体系重构

根据对建筑企业的走访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主要需要以下三种BIM 人才:即BIM建模人员(建模岗)、BIM 应用人才(应用岗)、BIM管理人才(协同管理岗)。对这三种BIM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恰好对应“1+X”BIM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技能要求。学生根据BIM 岗位的工作内容,规划职业发展路径,选择相应等级证书报考,促进企业岗位需求和“1+X”BIM证书的有效衔接。

“岗课赛证”融通是实现岗位需求、课程标准、技能竞赛、证书考核四者相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5]。重新构建土建类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将教学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相对接,融入最新“1+X”BIM 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大赛BIM 赛项内容,增加课程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标准与证书等级标准融合、学科竞赛与教学内容融合,打通“四融合”中的课证融合,赛教融合。通过“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在“1+X”BIM 证书的基础上探索“基础共享、专业分立、拓展实践”三阶段的课程体系,将所学课程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满足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兴趣爱好及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需求。

大一阶段主要学习基础模块(如表1 所示),帮助学生构建从基础理论到岗位基本技能的知识体系。基础模块侧重于夯实基本理论知识、掌握BIM 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基础模块的设置既满足“1+X”BIM 初级证书考核内容要求,又符合职业技能大赛中BIM 建模与深化赛项的内容。使得学生在大一课程学习结束后具备取得BIM 初级证书的能力,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1 BIM证书(初级)土建类专业“岗课赛证”融通基础模块课程

大二阶段主要学习专业模块(如表2 所示),包括从岗位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模块对标BIM 应用岗位能力需求和“1+X”BIM 中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也对应职业技能大赛BIM 建模与深化、BIM 脚手架模板、BIM 施工策划和BIM5D 项目工程计量赛项的内容,二年级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根据专业开设课程和兴趣自行选择报考的BIM中级证书专业类型。

表2 BIM证书(中级)土建类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专业模块课程

大三阶段主要学习拓展模块,包括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锻炼。拓展模块对标BIM管理岗位能力需求和“1+X”BIM 高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拓展模块的课程设置包括BIM 综合应用规划实训、BIM 综合协同管理实训、装配式建筑BIM实训、项目工程管理课程BIM 实训等专项实训课程。完成拓展模块课程以后,学生需到校企合作单位完成不少于6 个月的顶岗实习,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过渡。

2.2.2 评价体系重构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学生学业成果评价体系包括学校对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和“X”证书第三方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机构评价。鼓励获得“X”证书的学生,通过学分银行将获得的学习成果和等级认定换算成学分计入个人学习账号。根据学分银行理念,学生在进入试点院校接受学历教育时,可将学生储存在学分银行中的学习成果进行累计,零存整取,兑换相应学分,免修“X”证书对应的专业课程或实训模块,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相互认可,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衔接。“学分银行”制度更加适合职业教育“边实践、边学习”的特点,实现教学评价成果与“X”证书考核评价成果之间的融合转换。

3 “1+X”BIM 证书制度下“一主线、双主体、三递进、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3.1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3.1.1 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打造青年教师协作、企业导师融入的高品质双师复合型教学团队,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1]。可以招聘具有相关BIM 工程经验的专职教师,也可以从企业和证书培训机构引进若干高技能、高层次的BIM 人才作为兼职教师[6]。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参与到企业的BIM 项目中,将BIM 相关的新技术、新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训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在校教师的职业能力;二是激励教师积极承担“1+X”的相关课题研究,参加职业技能大赛BIM应用赛项,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促进“双师型”教师职业成长;三是利用暑期时间选派团队骨干教师参加廊坊中科等企业组织的“X”证书技术技能培训和研讨会议,积极邀请评价组织到学校开展讲座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1.2 校企互通,开发“岗课赛证”融通配套教材和学材

邀请企业合作共编活页教材和数字化教材,共建教学资源库。对接职业证书,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教材、实训教材。通过校企合作,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库、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等信息化资源,开发新形态立体化、模块化教材,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技能大赛培训教材等系列教材,推进职业教育数字资源提质扩容。同时将学校与企业合作融入典型案例作为BIM 实训教学教材,涵盖多方位多角度实训任务点,任务点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1.3 校企对接,打造数字化实训中心

从实训基地、资源开发、技术服务、技能认证等方面与BIM 软件公司和建筑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BIM软件实训中心。引入真实工作项目,创建BIM 大数据中心,BIM 综合应用等理实一体化智慧教学实训室,构建良好的智慧教学环境。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信息新技术,搭建数字化的协同平台和共享的生态系统[7],借助“互联网+”技术、虚拟仿真软件、数字孪生技术、VR 技术,实施理实虚一体化教学,真实模拟岗位情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3.2 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新型学徒制

西方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探索出多种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其中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 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8]。通过借鉴先进的教育模式,对于探索新型办学机制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通过设立专项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实现了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主动对接。通过建立院校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在校内共建名师工作室、共建双创中心等,以“冠名班”“订单班”“特色班”等多种校企互动模式开展校企合作,探索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为企业精准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技术积累成果向教学资源的充分转化。这种校企合作机制、产教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能够促使高职院校、企业融合向深度发展,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4 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就业为导向、应用性强的显著特点。在“1+X”BIM 证书制度背景下,以就业创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一主线、双主体、三递进、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岗课赛证”融通、校企协同育人的多元化协同培养路径,实现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改进符合现代建筑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供给,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深度匹配,对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课程体系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