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实施路径分析研究

2023-02-03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工程师导师校企

余 琴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服装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制造业正经历着大规模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升级,急需一批能够适应当前技术革新背景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2022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了到2025 年培养20 万名以上现场工程师的目标。该通知是加快推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现场工程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 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概念和意义

1.1 现场工程师的概念

现场工程师是指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能够以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作现场技术应用问题的复合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1]。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现场工程师和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卓越工程师有所不同。现场工程师主要是对工程原理的实践运用,侧重于工程管理和应用[2]。普通本科层次的卓越工程师主要侧重于工程研究,需要具有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原理的能力。在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的产业发展背景下,培养现场工程师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适应性的重大战略。

1.2 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意义

1.2.1 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助力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

在我国大力进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市场对于能够适应、消化并吸收各种新技术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倍增。2021 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指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对于工程师需求爆发式增长,截止2025 年这一人才缺口将达到百万级[3]。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不仅会对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严重制约,也会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4]。因此,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助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

1.2.2 精确定义职教类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5],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宏观的战略部署,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要重点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是精确定义职教类型,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现途径[7]。

2 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困境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对于现场工程师的认识不够清晰,意见不够统一,部分教师在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中机械模仿普通高等教育,未能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工程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框架,导致高等职业院校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难以有效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升级。

2.2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现场工程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动手实操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还是基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主要培养单一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未能根据行业发展及时修订。高等职业教育链与企业人才需求链衔接不畅,人才培养脱离企业技术发展实际情况,教学内容落后于行业技术发展,难以适应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的行业发展背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2.3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依托产教深度融合的中国特色学徒制模式。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徒制培养试点较多,但大多数校企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且多数校企合作是“雷声大雨点小”,签订合作协议完成面子工程后,缺乏切实有效的推进和执行,学校和企业尚未形成人才供给和接收的良性循环。学校对企业人才培养缺乏监管,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仅仅是为了解决“用工荒”问题,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科学设计。部分企业参与培养后,人才流失到别的企业,这就极大地削减了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此外,学校和企业未能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分工,导致最终未能形成协同培养的合力效果。

3 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实施路径

3.1 构建“政行企校”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现场工程师培养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实现协同育人效应。在“政行企校”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中,要明确各方职责,确保协同育人效果。首先,政府需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设计、监督和服务的作用。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构建校企合作的评价和问责机制,并设立专项拨款等奖励性政策,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还要根据企业特点制定灵活的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奖励政策、贷款优先制度等,确保企业能够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协同培养机制中[8];其次,行业协会在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要统筹行业资源,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引导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之间的精准衔接;高等职业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主体,要转变育人理念,教师只有“弯得下腰”进入生产现场深耕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试验田,才能“擦得亮”职业教育的金字招牌。高等职业院校在为企业创造人才“红利”价值的同时,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品牌价值;企业也要厘清自身需求,从实际需要出发,与职业院校在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携手并进,真正利用好职业院校人才基地的“源头活水”,助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3.2 构建现场工程师“三双四共三同”校企协同培养育人模式

学校和企业在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育人模式创新,构建现场工程师“三双四共三同”校企协同培养育人模式,全面提升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其中“三双”指“双院长”“双主任”“双导师”。“双院长”指学校的二级学院院长和企业中具有较高行政职务,且受聘为企业学院院长,总体负责企业学院的统筹协调工作的人。双院长为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资源保障;“双主任”分别指高等职业院校对应的教研室主任和企业的具体项目主任,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执行和监督;“双导师”指具体执行教学过程的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四共”指学校和企业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资源、共同培养人才和共建人才评价机制。“三同”指同讲核心课程、同编优质教材和同建实习实训基地。

图1 “三双四共三同”校企协同培养现场工程师模式

3.2.1 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传统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针对传统生产加工企业,培养的是单一技能人才,难以适应智能化、现代化的工业发展现状。旧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现场工程师的人才规格要求。学校要积极改变人才培养中“跟跑”甚至是“落后”行业发展的现状,化被动为主动,深度联合企业制定能够实时调整更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进一步明晰学校和企业各自承担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携手并进”,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良性合作循环,达到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双赢结果。

3.2.2 校企双导师三级考评、双向融通机制构建

要培养现场工程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基本保障。教师是教学模式、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最终践行者。只有保证教师队伍准确把握现场工程师的内涵,才能确保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切实保障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和企业要建立导师选拔和准入机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熟悉现场工程师的岗位标准。学校导师要具备真正的双师素养,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还要能够指导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具备一定的现场项目管理经验。企业需要选拔行业领军人才、技能大师、技术专员等不同技能水平的人进入企业导师队伍。企业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带徒经验,还要具有准确指导、评价项目执行情况的专业素养。

同时,为了避免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的问题,要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之间构建相应的考评和双向流通机制。学校教师在暑期要进入合作企业跟岗锻炼,提升职业技能,根据项目经历、企业实践时长、带徒经验等指标实现初级、中级和高级双师的渐进式素质提升。企业导师也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根据技能情况、带徒经验、学生评分等分别评定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导师,组织优秀企业导师到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发“双导师”课程、“双主编”教材等教学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导师的双向交流互动,构建校企双导师双向融通机制,切实提升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图2 校企双导师三级考评、双向融通机制

3.2.3 校企同建优质课程资源

为了确保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和企业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深度合作,主要分为同讲核心课程、同编优质教材和同建实习实训基地。首先,针对现场工程师的智能结构,学校和企业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充分对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其次,学校和企业需要对核心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总体设计,确保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双提升;最后,双方要统筹规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技术落后现象,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完善的软硬件条件。学校实训室建设招标的技术参数要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确保与行业发展接轨。企业和学校的实训室做到优势互补、技术同步、资源共享。

3.2.4 构建“三化”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机制与教学过程是相辅相成,评价机制完善与否关系着育人的实际成效。为了保证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持续优化评价考核机制,开展“三化考核”,即过程化、多样化和导向化评价。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具有双主体特性,需要对学校和企业所承担的育人责任进行明确定义。根据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导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全流程引入职业评价标准。企业评价可以采用“项目累计制”,根据学生参加不同项目的过程性表现情况进行考核。此外,现场工程师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毕业生定岗定酬的重要参考依据。完善学生评价考核机制对于切实提高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制造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后盾。现场工程师培育计划的提出是为了适应行业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背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培养具有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现场工程师,不仅需要充分调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各方资源,共同参与现场工程师的联合培养,还要着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向纵深发展[9-10]。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构建中国式现代学徒制的范本,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现场工程师的有效实现路径,实现校企导师互聘互融的机制,构建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格,切实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适应性,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好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工程师导师校企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青年工程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V eraW an g
导师榜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