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化工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3-02-03刘立新

化工管理 2023年3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刘立新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0 引言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最早源于2014 年上海市相关高校的探索。到2018 年以后,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等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课程思政”大幕在全国正式推广拉开。截至目前,“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已以多种途径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也相应形成了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成果。

1 当前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协作共同体院校、区域高职学校的建设情况,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当前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方面。高职院校60%左右的课程是专业课程,80%左右的教师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投身教书育人的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但目前,一些专业课教师因自身工作重心的倾斜和思政水平的局限,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投入到“传道”上的精力不多,有的甚至把育人“本职”当“兼职”,从而出现育人职责的选择性缺失,导致存在“三全育人”中“孤军化奋战”“孤岛化分割”的现象[2]。

(2)课程方面。高职化工类专业通常采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其专业课程教学更加地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多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品德培养和素质教育,或将品德培养、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分割,导致目前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多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现象,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发挥不明显。

(3)管理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缺少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等。尤其是以专业群、专业为着眼点的“课程思政”系统性设计更显不足,有的仍停留在一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上,思政点呈碎片化、重复化。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课程思政”体现不够。

2 化工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课题团队面向企业人员、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3 类人群制定调研问卷,通过问卷星、实地座谈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特别是在品德品行上的要求;了解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探索中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遇到的问题和瓶颈等;了解职业院校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态度和参与度等。依据3 个方面的调研,结合学校化工专业特点,制定《化工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构建实施“五融入、三结合、三协同”“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即通过“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标准、课堂教学环节和课程考核评价5 个方面,实现了在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特色等方面“自然融入”思政元素;通过运用实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教学评价改革相结合,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网络平台交流相结合的教学途径,打通第一、第二、第三课,丰富“课程思政”育人的模式和路径,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打造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三方协同的“育人共同体”,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教师的优势,实现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的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做到教育与教学有机统一,从整体上统筹推进化工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 化工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措施

3.1 协同合作育人,组建多学科背景教师教学团队

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导者,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能力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为保障“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有效实施,课题组组建了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探索实施“三方联动”“课程思政”建设组织模式,从体制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为“课程思政”建设保驾护航。通过搭建的集中研讨平台、集中备课平台、学术交流与展示平台来积极开展理论学习、交流研讨、主题实践等活动,多种途径增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企业导师的联系交流,促进课程教学团队内教师间的良性互动和互相支持。

3.2 修订培养方案,增设专业群“课程思政”元素集模块

围绕“课程思政”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结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1+X 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等,修订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标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政治素养、法治精神素养、职业精神素养、团队精神素养、身体素养、人文素养6 个维度的思想政治品德,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并结合化工类专业课程特点、行业特点、岗位需求等,修订完善专业群课程体系,将专业层面的培养目标分解到不同的课程群,再分散到每门课程中。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专业群课程思政元素集这一模块,将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素质课程、技术技能课程(含实训课)和职业拓展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进行系统梳理汇总,从而实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细化为具体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

3.3 坚持素能并重,构建“平台+方向”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围绕培养“职业素质好、技能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并举,通过分析各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能力的共性与个性,按照共性共享、个性分立的原则[2],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搭建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及拓展能力培养3 个层次专业课程平台和1 个贯穿培养全过程的素养平台。同时将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和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模块,形成岗课证赛融合、素质能力并进的“基础共享+ 核心分块+ 拓展自选”平台+ 方向专业群课程体系。在公共素质课程方面,从“共性、共享”的角度,设置专业群学生所需的通识性的素质教育课程,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美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等,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爱国情怀;基础能力课程平台主要由应用化学基础、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安全技术等课程组成,侧重于培养化工企业所需的安全生产、团队协作等职业素质与通用岗位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平台从“专业、专门”的角度,根据专业群内不同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设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认同等职业素养与专门岗位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培养课程平台,聚焦行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规范,重在帮助学生了解与认知学科的前沿领域,提高专业格局和专业视野,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使命感。通过不同层面课程的相互支撑和相互作用,努力形成了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实现了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步、同向、同行。

3.4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全面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3.4.1“三师”联合挖掘提炼思政元素,课程内容含思政

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与专业课教师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挖掘提炼思政元素。过程中要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中的关联点、逻辑性和契合度为切入点,再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深入梳理每门专业课程所涵盖的思政元素,并将其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最终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第一,立足专业,整体挖掘思政元素。高职化工类专业是典型的工学类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所以挖掘专业层面的思政元素时还可以从所涉行业、区域、文化、历史等角度考虑,形成除了专业特色外的具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思政元素。比如,充分利用吉化公司企业文化中的“四种精神”,结合教学实际需求挖掘具有行业特色的思政资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化工行业从业人员应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培养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第二,立足具体专业课程,挖掘契合课程特点的思政元素。首先,明确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目标。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不同的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必须以课程自身特点为基本取向,厘清挖掘思政元素主线,将这些具有课程特色的资源挖掘出来。其次,以课程知识体系或教学体系为基本线索,确定资源开发内容[3]。高职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较强,学习上更偏重于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可从具体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中挖掘和梳理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的思政元素,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挖掘弘扬劳动精神的思政元素,还可以从专业发展史的角度挖掘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的思政元素。总之,从课程学习中挖掘的思政元素更贴近学生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易触动学生的心灵,被学生所接受。

第三,思政元素的挖掘还可以延伸到地方经济文化当中。从本地区的发展前景、地理优势、民族风情、红色文化传承中挖掘思政元素,切实增强思政元素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比如,吉林省在促进城市振兴中所展现的乘风破浪、砥砺前行的精神;吉林市的地标“摇橹人”蕴含的“同舟共济,激流勇进”城市精神。这些都是具体而鲜活的思政元素,展现了吉林人民艰苦奋斗、拼搏创业的精神风貌。专业课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元素从吉林本地区的文化中挖掘出来,并结合课程内容,将其巧妙自然地融入教学中,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课程思政”目标。

3.4.2 紧扣教学“三段”优化教学设计,课程组织融思政

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用好“课前—课中—课后”3 个阶段,通过课程标准融思政、课程内容融思政、课程环节融思政、课程资源融思政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融入专业课堂,实现“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

课前,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前将预习材料和工作任务发放给学生,注意要将针对课程内容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话题预先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收集和反馈相应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预习课程内容,教师可以自制微课视频,在微课中除了讲解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润物细无声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使学习过程更有温度、更有共鸣。

课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思政”融入载体和融入点,以喜闻乐见、隐形间接的传播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品德品格和职业素养,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方法[4]:

(1)问题探究法,即由某节课涉及专业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促成小组讨论。例如在讲授“丙烯腈产品认识”知识点时,提出“化工抗疫”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小组讨论,列举出化工产品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专业自豪感的同时,进而引出“丙烯腈”产品学习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即与本节课专业知识点相关的事件,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维度切入,阐述其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讨论。例如在讲授“丙烯腈回收工序生产工艺流程”知识点时,以“山东违法倾倒化工废料事件”为案例,通过案例学习和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

(3)情境教学法,即基于情境预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逐步推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例如在学习“合成氨生产仿真操作”技能点时,通过讲解化工仿真操作与实际装置操作异同,培养学生事故防范和救助能力。

课后,教师通过布置作业、安排小组任务等方式检查“课程思政”学习目标完成度,促进学生巩固提升,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成果,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做到“学思践悟”相结合,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4.3 设置“课上+课下”德行观测点,考核评价显思政

“课程思政”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始至终,正确的情感、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疑是“课程思政”的根本追求,因而评价也应该以此为核心,设置“课上+课下”德行观测点。

课上,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遵守情况、小组合作等方面为德行考核点。专业课多采用项目化教学,在设计学生自评表和互评表、教师评价表时,包含了对学生“德行”状况的考核。例如:学生是否按要求规范操作,是否做事严谨、实事求是;是否具有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实训结束后是否按照“6S”管理规则做好整理、整顿和清洁工作,是否按要求谨慎处理化学实验残留物,是否具有安全环保意识等[5]。评价方法要坚持过程为主、结果为辅。

课下,教师要与辅导员、班主任协同合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设置“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志愿服务”“好人好事”“遵规守纪”“爱校爱班”“诚实守信”等德行观测点,将反映这些方面表现的操行分列入考核项目,积极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4 结语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 思政”,也不能在教学内容外单独增设一项活动,而是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渗透思政教育。但因多种因素限制,现阶段一些化工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课程思政”融入的方式等还需进一步深度探究。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若要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渗入,需要高质量、多形式、多方面的教学素材、教学模式。因此,在后续的建设中应当重视收集、整合、整理和制作更多高质量的教学素材,探索实施更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化化工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