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0二三“中国书法·年展”评委笔谈

2023-02-02毛国典刘洪洋王乃勇张维忠朱河山林峤李锐谢少承黄继革

中国书法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楷大字草书

毛国典 刘洪洋 王乃勇 张维忠 朱河山 林峤 李锐 谢少承 黄继革

取法多元化 毛国典

本届年展从各书体投稿比例来看,行草书作品占有绝对优势,位列第一,第二是楷书,第三是隶书,第四是篆书,第五是篆刻;而从字的大小来看,仍然是小字大幅作品居多,特别是小行书和小楷作品,大字作品较少,精彩的大字作品更少。从形式上来看,小字拼接作品占有一定比例。从创作发展趋势来看,大部分作者在向传统回归,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作品格调文雅,对这部分作者应当给予更多的鼓励;但仍有部分作者急功近利,不愿在传统上下功夫,取法时人,隶书作品犹为明显。另有部分作品看不到取法出处,作品面貌雷同,随意夸张变形,如出一人之手,针对这一现象,作者要高度重视。从取法来看,仍存在扎堆现象,如小字行草书作品多取法《书谱》、『二王』及米芾;隶书作品多取法《曹全碑》《礼器碑》《华山庙碑》;而部分古代经典作品被忽视,取法者较少,如楚简、敦煌写经、元代倪瓒小楷、明代张瑞图草书、黄道周小楷、晚清康有为行书、吴昌硕手札及篆书、金农手札及题画小楷等。对此当引起高度重视,取法一定要多元化。

大胆探索 刘洪洋

本届年展各个书体(包括篆刻)的投稿比例呈现出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体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特点。总体上看,入展作者对传统经典的挖掘和吸纳更为自觉,思维更加开阔,思考更加理性,作品在取法上保持了较高的敏感度,取法多样,风格独具。作品技巧的锤炼颇见才情,表达更为精准细腻,体现了作者在深入传统的同时,融入时代特质与个性特征所进行的不懈探索。

初评分书体进行评审,体现评审专业性;复评按作品风格、字之大小、作品形制分类悬挂,一来评审时方便对比,二来避免遗珠之憾。同时,为了鼓励作者能够坚持多元化探索,评委从总体上把握一定的审美导向,既从作品质量上把关,也从艺术的整体发展方向上考虑,防止跟风扎堆、投机取巧等现象。评审采取包容态度,对小品种的作品以限制最低票数的筛选方式,突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根本宗旨。本次评审强调,要选出既关注传统承续,又关注有创新性、突破性的作品,通过设计严密的评审机制引导良性创作,确保作品多元化,防止有传统、有想法、有激情、有个性的作品从评委的眼下溜走。

从本届年展来看,大篆、简书、小楷作品是可圈可点的,其他书体的作品总体水平趋于稳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出版物权威版本的选择、自作诗文的严谨性、篆刻用字的准确性、繁简字转换等问题,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对作品尺寸的把握、材料的选择以及相应的笔墨反映等方面,还需要大胆探索。

总之,推动书法篆刻艺术学术性、思想性和人文精神的确立,根本上还是要从书法篆刻艺术的本体要素,如字法、笔法(刀法)、章法等入手,多方位、多角度关照个人的艺术表达,力争在守正的基础上出新。

草书是情性的使然 王乃勇

草书创作要坚持自我。本次评审中,草书作品情况如下:一是小字作品居多,并且取法孙过庭《书谱》、『二王』草书、小字章草等风格作品存在扎堆现象。二是大字作品数量较以前的展览明显增加,但是在线条质量、章法布局等方面能把控好的作品还是不多,特别是在生宣上发挥好的大草作品更少。三是使用色宣创作的作品占绝大部分,包括蜡染纸、粉笺纸以及染色做旧纸等。四是在评审当中发现有使用喷绘技术的作品,作者写过以后,为了增加作品的『好感』,将作品喷绘出来投稿。五是绝大部分作者深入传统不够,基本技法掌握不扎实,甚至是任笔为体。六是整体投稿作品的丰富性不够,特别是明清草书风格作品占比很少。

究其原因大致有几方面:一是作者取法受时风影响,更多追求作品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传统技法及文化内涵的表达。二是投稿多为年轻作者,技法还不够纯熟,自身的书写理念不明显,所以有传统而又有思想的作品少。年轻作者的成长尚需一定时间的磨砺锤炼。三是关注别人多,关注自己少。部分作者关注此前展览中入选的书体与风格,跟风而上,没能够坚持住自己,为展览而创作,不是为自己创作。

草书创作要自然书写。本届年展草书作品中出现的草法不规范与错误、古今字义不同被错用、繁简字混用、落款用词不当以及前录后书和左书右录等问题,实在令人惋惜。作者要加強文化修养,同时也要注重书写技法的纯熟度训练,形成大脑记忆与肌肉记忆,此是草书创作的基础。要在创作中调动性情与激情,通过笔势的关联与映带处理,在疾与迟的变化中完成字里行间的布局,实现作者自我本性的流露,达到草书创作的自然书写与表情创作理念的完美结合。自然书写是草书创作重要的内在精神,其不仅体现在点画与用笔,而且贯穿于草法运用与字形姿态。

融古求新 今不同弊 张维忠

作为楷书评委,笔者重点谈谈楷书评审的感受。一是楷书投稿量大,且涉及书风广。从投稿作品来看,数量仅次于行书,亦居前列,说明研习楷书的群体越来越大。从书法风格来看,以魏、晋、明代为主基调的小楷,以及魏碑、唐楷、瘦金体、写经类、民国书风的作品均有。从大字到小字,从雄强到秀美,从粗放到精致,从有界格到无界格,应有尽有。二是讲求章法形式的平实性。近年来,中国书协注重强调回归书法本体,以往趋同成风及多色块拼接的作品少了许多,凭实力说话的『素颜』作品数量明显增多。三是讲传统且有较强的求新意识。从入展作品来看,都能从中得到『从哪儿来』的信息,说明作者都有一定的临摹基础,是从古代碑帖中来的。许多作品或借鉴其他书体加以融合,或把己意融合进去,作品的语言丰富有趣,为『静』的楷书注入『动』的元素。四是小楷作品精彩。这次展览小楷作品投稿量大且好作品多,但由于入展数量有限,同时考虑趋同书风避免扎堆现象,只能优中选优,有不少落选小楷作品质量也并不差。

在评审后,与其他评委交流时大都有两种感受:一个是『喜』,一个是『憾』。『喜』的是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评选,精挑细选出优秀的作品,很有成就感;『憾』的是个别自己较为心仪的作品没能入展。这次我对两件有一定探索性且没有逾矩的作品未能入展而较为遗憾,我想每位评委都会有类似的心绪。这次评审中还有些遗憾的是,有些作品写得虽然不错,但因书写材料违规、装裱托裱、多投作品、尺寸超标、落款不规范不严谨等诸多原因导致落选,很可惜且教训深刻。

神采为上 朱河山

从这次来稿看,篆、隶、楷、行、草、篆刻取法经典、路子纯正,从殷商甲骨文到民国于右任,基本各个朝代的名家、碑帖均有涉猎。篆书多是以经典碑帖为师法对象,如金文、秦汉篆,再到清代的篆书名家杨沂孙、吴让之等。隶书以《石门颂》《张迁》《礼器》等雄浑及飘逸风格为主,也有部分借鉴汉简一类风格的作品,以字径三到五厘米左右的尺寸为主。楷书取法趋于多元化,其中取法欧阳通一路的作品数量在近几年的展览中有上升之势,书风雷同,值得注意。小楷取法范围也较广,如锺繇、『二王』、文徵明等,还有一些借鉴墓志类的小楷,字径在一厘米左右的比较多,用笔很精到,朴拙之中见灵动。行书作品取法『二王』、颜真卿、米芾、赵孟頫、赵之谦、八大山人、弘一法师等占据了七成左右,其中取法米芾的作品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这也符合了这个时代的审美感受。这类作品字虽不大,但颇有视觉效果,在气势上不逊色于大字作品,结字以斜势为主、平正为辅,用笔侧、中锋互用,有八面出锋之势,变化无穷,其视觉效果好于平正一类的作品。取法赵之谦笔意的作品,近些年大受欢迎,大字作品和小字作品皆有很高的入展率。这类作品结字收放对比强烈,视觉效果极佳,字形多横向展开,字内空间多紧密,外轮廓成块状结构,字内空间和字外空间干净,整体看有隶意,端庄之中更见灵动。

本届年展让人眼前一亮的大字类作品不是太多。大字创作的难度主要在于对通篇的掌控,要使单字相和谐,服从全局。大字草书作品取法以张旭、怀素、黄庭坚、倪元璐、徐渭、王铎等为主,尤以黄庭坚面貌居多。综观其内质,表现得还不够纯粹,大多进行了改造,借用了黄庭坚的字形与章法,仅得皮相而已,点画质量有待提高。怎么写出古人的那种神采,使作品既合乎古法又体现当下的时代审美特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进入终评的大草作品在整体气息上有共同之处,就是有些躁气,用笔有些生硬,作品少含蓄,动的多了,静的少了,能放不能收。

还有一些作品在审读环节被淘汰,甚是可惜。问题大多出现在错字、漏字、字法不规范上,如『余』『云』等字,出现繁简转换错误。有的作品前一段就出现漏字,可能投稿前没有读上一遍,匆忙就寄出了。建议投稿前仔细检查,避免此类问题。

万斛沙淘一点金 林峤

此次评出的入展作品(含篆刻)形式多样、五体齐备且质量很高,但让人眼前一亮、震撼人心的精品力作较少。落选作品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杜撰、抄错、落字等随意之作;二是取法简单、缺少内涵之作;三是抄袭模仿、风格雷同之作;四是劣质印刷纸的滥用之作;五是未按征稿啟事纸张规定要求之作。

针对本届年展,笔者对书友建议如下:一是要把握好博取与专精的关系,所谓『万斛沙淘一点金』。需要注意的是,博取不等于胡乱杂取。郑板桥说过『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就是强调要从学习传统的取与舍中,读出前贤的审美识见,感悟其用心之妙,从而去粗存精,形成个人面目。二是要把握好实临与意临的关系。实临是以原帖为准的临帖,要临得准、临得像、临得到位;意临不需再现原作,可调动一切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与演绎。要从古人碑帖中超脱出来,成一家之面目,就必须善『入』善『出』。出帖的关键就是意临,意临除了把握似与不似的『度』以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想法、心灵感应、情感思绪、性格特征等去找准切入点,大胆用笔用墨,不计失败,捕捉到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加以完善。三是要把握好『平、重、圆、留、变』的关系,这是黄宾虹先生对线条的感悟。书法最基本的艺术语言就是线条,它具有强烈的表意抒情功能。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变化,会引起欣赏者情绪上的共鸣。因此,一件好作品要能寄托作者的性情与哀乐,这就要求作品须笔法丰富,线条生动且变化多端。四是要把握好『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我们常说『师古人而后师造化』,然而究其本质,古人法度也自造化而来,也就是说,『师古人』与『师造化』并不存在绝对的先后或因果关系。历代书法大家都是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经过『师造化』的不断锤炼和发展走向新的成功。通会这一点,对创作者处理传统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法为我用、我自为书等问题,都有慧烛启智之效。

观千剑而后识器 李锐

来稿作品质量较高,创作手法兼容并蓄,作品风格多样。从笔者参与的草书组的评审来看,大字草书数量居多,小字草书较少。首先,大字草书主要是以『二王』和明清一路书家的创作手法为主,并结合宋人黄山谷字形收放关系大开大合写就,而不是直取某一派某一家的具体面貌。可见当代大字草书创作主流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取法宽泛,并不囿于古代某一家书风中,彰显了时代气息。其次,取法某一家的来稿,以晚明清初书家为主,且倪元璐、王铎较多,张瑞图较少,黄道周、傅山几乎没有。再次,小字草书取法以《书谱》、简草、古草为多,此类作品多具有一定个人风格面貌。唐代张旭、怀素狂草,明清小草较少,若取法此类学古深入书写熟练有望突围。其中有一件写在绢上的明代陈继儒风格的行草书很有特色,给人印象深刻。总体来说,与前些年以『二王』手札书风独大相比,已经有很大的改观。

文字审读、版本选择、草法规范、繁简混用、错字、漏字等问题仍然不少。记得有一件『二王』风格小草书,书写水平很高,墨色节奏亦精彩,但漏字、草法错误等达十几处,从而落选,诸位评委也感到十分惋惜。在中国书协鼓励作品风格多样包容的大背景下,一些大胆有新意的作品初评时有不少,这类作者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魄力,但成熟度不够,错字、漏字和草法不规范等问题很多,因此在复评和审读环节落选了。

化古为我 博学多精 谢少承

对于本次年展,笔者有几点感受:一是纵观入展作品,基本上能立足传统,但在评审中,笔者倾向于不唯传统论。有些投稿作品一味照古人笔画结构生搬硬套,虽功底与笔性不差,但缺少自我表达,在拟古的基础上没有化出新意,对于这类作品,笔者很难心甘情愿地投上一票。反之,对于传统功底一般,但有想法、有情趣,具备一定个人面貌的作品却能青眼相待。二是入展作品师法范围较广,风格呈多样化趋势。就行书作品而言,以前『二王』一脉书风扎堆的现象,已经明显弱化。平时能够看到的古代书迹,在入展作品中多有师承,其中颜真卿行书一路的作品较多,一些作品结构、笔法与节奏把控得恰到好处,写出了颜体行书的审美趣味,同时又能化古为我,把传统风格与己意结合得很好。三是入展行书、楷书作品中小字比例偏大,其他书体大字与小字比例相对均衡。在六尺整纸上以草书写五绝、七绝的作品不少,大字加上草书情绪的感染,使作品愈显气势磅礴、震撼心灵。篆隶大字作品厚重铿锵、碑意浓郁,彰显出古朴雄浑的气象。而行、楷作品为了追求精致、文雅,多为小字,出类拔萃的大字作品凤毛麟角。四是在文字审读阶段,不少作品出现错别字、漏字漏句和落款不规范的现象,这着实令人遗憾。一些书写质量很高的作品,由于出现硬伤,不得不淘汰。有些作者抄录的诗文未经校对讹误较多,与所附释文版本不符;有些作者摘取某篇文章中任意文句,造成前言不搭后语;而更多的作者是在繁简转换中出现问题。因此,作者要仔细审查校对作品内容,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尽量避免出现以上问题。

取法同质化需警惕 黄继革

本次年展投稿作品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一是形式上无美感或过度设计,有些作品的章法布局不得法,杂乱无章,或是纸张颜色、字体搭配等方面不协调,花里胡哨。也有作者滥盖印章,画蛇添足,俗不可耐。二是取法上有同质化现象,缺少广度,例如大草多取法黄山谷一路;小楷多见取法隋唐抄经、倪瓒等风格;隶书取法简帛、金农较多,缺乏取法《乙瑛》《史晨》《曹全》等名碑的作品。篆书金文类作品用章草落款的偏多,此方式不妥,这两种字体常人较难辨识,不易表现作品的感染力。综合各书体投稿情况来看,篆隶作品仍是弱项,投稿量少,精品也少。三是在内容上,有些作品存在断句漏字、繁简字不分、落款文辞不通等问题,在进入审读环节后,很遗憾地被淘汰。篆刻组中有些作品边款过长,喧宾夺主,或是题签暴露出作者书法功力不足。虽然鼓励作者自撰文,但此类书法作品还是少,需要作者文质皆修、技道并进,不断提升自身学养。四是不合征稿要求,有些作者投稿作品尺寸不合,或是已经过装裱。还有四件仿绢喷绘布料作品,一经认定,都被淘汰。

猜你喜欢

小楷大字草书
汉 蔡琰 草书我生帖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八个大字
张珖隶书“安乐泉”三大字碑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蓝指海星的“大字躺”
《阳泉 草书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