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邕《麓山寺碑》书法风格郄视

2023-02-02刘瑞鹏

中国书法 2023年12期
关键词:李邕书风

刘瑞鹏

关键词:李邕 麓山寺碑 书风

有唐一代书法大体沿袭『二王』风貌,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子之尊亲为王羲之作传并称其书『尽善尽美』,王羲之书圣地位由此得以確立。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间朝野上下倾学王书,集王字之碑刻盛行。除此之外,王羲之书法也被选为官方书体教授贵臣子弟,南宋朱翌《猗绝寮杂记》云:

唐《百官志》有书学,故唐人无不善书,远至边裔,书史里儒,莫不书字有法,至今碑刻可见也。往往胜于今之士大夫,亦由上之所好有以劝诱之。正观中集王羲之书为一百五十卷,选贵臣子弟有性识者,以为弘文馆学生,内出法书命之习学,人间有善书者,亦召入馆,海内向风工书者众见唐历。[1]

唐代诸多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等人虽风貌各异,但其根基莫不从王书所出。

从中国书法风格史之角度来说,欧、虞、褚、薛虽被冠以『初唐四家』之名,然欧阳询身出南朝,其楷书之方严整饬多六朝碑版之遗韵;虞世南亦生于南朝,但其书风则多近于永禅师;褚遂良学王书而变,但其书之婀娜似难与大唐气象相仿佛;至于薛稷则效仿褚书,缺乏新意实难冠以四家之名。李邕书法体势朴拙、线条沉实,故明董其昌称『北海如象』,颜真卿书风之气势磅礴、雄伟端庄,此二者较之上述初唐四家显然更加符合大唐气象。

李邕在唐代书风中所起之作用更是其他书家无法代替的。李邕传世作品有《叶有道碑》《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法华寺碑》《李秀碑》等,其中又以《麓山寺碑》为代表。《麓山寺碑》之所以成为李邕传世书作之代表,除了其自身独有的书法风格价值为后世书家推崇之外,其特有之美学价值也与昌隆盛世之大唐气象相符合。更为难得的是,李邕《麓山寺碑》能脱去初唐尽学王书之风气而自成风貌,这对后世书家显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并且,从《麓山寺碑》之字形体势和点画提按中,可以体会到李邕『心达于手』之作书状态和『强标新姿』之书风面貌。

多元取法:诸体相杂、自成一家

李邕《麓山寺碑》在整体风貌上以行书为主,但其中亦掺杂了部分草书与楷书,而三种书体又配合得相得益彰。李邕书法之所以能独步有唐,根本原因在于其越出时风,不拘泥于初唐规模『二王』之风气。李邕《麓山寺碑》线条沉实、气力雄浑,若单纯效仿『二王』之流美显然不能达到『北海如象』之雄浑境界,于是其又取法北朝碑版,以北碑之雄强力矫『二王』之妍美。

《麓山寺碑》在体势收放上与北碑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近似《张猛龙碑》。虽然李邕未曾得见《张猛龙碑》,但是《麓山寺碑》在结体上所呈现的左放右收、起笔处所表现的方整凌厉之感与《张猛龙碑》并无二致。在李邕所师法之初唐诸贤中,欧阳询发源于六朝碑版,在一定程度上为李邕继而上溯北朝碑版提供了便捷。

李邕除了取法『二王』、北碑之外,其更能远溯锺繇,其余碑刻书风之结体特征多以扁方为主,而这一特点正是锺繇楷书之美学特征。北宋欧阳修在《试笔》中称:『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谓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锺、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2]欧阳修所谓『因见邕书,追求锺、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正是表明了李邕书法与锺繇书风二者之间的共同点,而李邕对锺繇之取法,则无疑是继承了其扁平之结体特征,故其书朴拙而有古意。李邕书风之形成正是源于其多元之取法途径,其贵在能摆脱时风、越出时流,将眼光放在时人不曾关注之北朝碑版,继而又上溯锺繇,故其书朴拙与典雅兼容、雄强与妍美并存。

独特用笔:坚定沉着、富于弹性

李邕《麓山寺碑》之用笔极为丰富,其起笔处虽方正凌厉,但行笔时则提按分明,故其笔画弧线较为明显。同时,《麓山寺碑》笔势把控到位,笔画收笔与起笔处衔接自然,绝无刻板呆滞之迹,整体笔画以沉实有力为主,并辅以瘦劲坚挺之纤细笔画。

徐利明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中谈及李邕用笔时称:

北海用笔,于点画的起止、转折处多沉实,线条的中段又富有弹力和运动感,很少出现直挺挺的线条,点画的这种线型特征给人以节奏坚定、沉着、充满骨气与力度,且又富于弹性美的感受。这一点形成了他的书法的用笔特点。[3]

坚定沉着、富于弹性是对李邕书法用笔较为精确之描述,李氏《麓山寺碑》中绝少出现平直线条,往往在方正起笔后加以提按,故其长横多呈倾斜弧度状。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言:『作书须纵横得势。若前后齐平,上下一等,则有字如算子之讥;独字中横画宜平,忌左低右高,左长右短。赵子固尝论之矣。历观古帖,凡长画皆平,是以行间整齐,无倾侧之患。惟李北海行书,横画不平,斯盖英迈超妙,不拘形体耳。』[4]朱履贞所谓『惟李北海行书,横画不平』,此正是李邕书法用笔的绝妙之处。而《麓山寺碑》之用笔是方圆兼备的,其起笔处多方正,而转折处多圆转,既具备北碑之雄悍,亦不失南帖之灵动,足可谓南北兼容。

然李邕《麓山寺碑》这一富于弹性之用笔又源自何处?拙见以为,除了承自『二王』一脉行书如《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灵动之外,当还包括褚遂良书风之美学特质。前述论及李邕学书经历时提到,其曾学初唐欧阳询、褚遂良等人。褚遂良书法最具标志性之特征当是富有跳跃性、运动感、节奏感之线条,这一特点在《雁塔圣教序》中表现得极为充分。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之长横粗细变化极为鲜明,其起笔处以隶势逆入,笔画之灵动感非常强烈;而李邕《麓山寺碑》之长横粗细对比相对褚书则较为含蓄,不似褚书鲜明,在起笔处以方笔切入,更多雄强朴拙之态。李邕《麓山寺碑》之用笔是方圆兼用、刚柔并济的,其灵动处源自『二王』行书,而朴拙处则源自北朝碑版。李邕锐意求变,丰富了行书之用笔,虽然不尽完美,但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朴拙体态:敦厚宽博、天真烂漫

李邕书法风格形成,除了其坚定沉着且富于弹力的用笔之外,其敦厚宽博、天真烂漫之体态也是李邕书风形成的关键因素。董其昌『北海如象』『象』除了能够形容李邕笔法之浑厚,亦能代表其结体之敦厚。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称:『李北海书法沉实而富有弹力的用笔,与其敦厚宽博、含有几分天真拙朴意趣的体态,加上其向右上方仰侧、横向开展的笔势,共同构成了北海风格。』[5]李邕书法结体之敦厚宽博、天真烂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体势右扬、略显欹侧;其二则是结体开张、趋于扁平。

首先是体势,李邕成熟之作极少平直笔画,右扬之势十分明显,这一特征基本上沿袭了北碑处理方式。在李邕早期作品《葉有道碑》中,因效仿『二王』之法,体势右扬之特征还不甚明显,而在《李思训碑》中这一特征已十分突出。以《叶有道碑》和《李思训碑》相较来看,二者在笔法上依然取自『二王』行书,但在体势上《李思训碑》之右扬特征要远过《叶有道碑》。从书写时间来看,《叶有道碑》为李邕三十九岁时所书,而《李思训碑》为其四十岁时所书,二者前后仅差一年,为何仅仅一年时间二碑体势差异如此之大?据推测分析,很有可能是李邕有意为之,刻意求变,这也是其逐渐参用北碑来摆脱旧习之佐证。

其次是结体,李邕《麓山寺碑》之结体开张、趋于扁平,与北朝碑版结体开阔、偏于纵长相区别。李邕《麓山寺碑》在保留北碑大开大合的风格之外,更表现出一种朴拙古意,而这种古意正是通过其结体开张、趋于扁平之特征体现出来的。

锺繇楷书脱胎于汉隶,以《宣示表》为例,无论在体势上还是笔法上依然保留隶书之特点。锺书结体开张、趋于扁平、重心居中或偏下之特征,在李邕《麓山寺碑》中均可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从《麓山寺碑》书法风格亦可看出在唐代被『二王』书法笼罩之下,李邕锐意进取之创新精神。北宋米芾曾称李邕书法:『如乍富小民,举动崛强,礼节生疏。』[6]南唐后主李煜则称:『李邕得右军之气而失于体格。』[7]明项穆《书法雅言》亦称:『李邕初师逸少,摆脱旧习,笔力更新,下手挺耸,终失窘迫。』[8]米芾称李邕书法『举动崛强』、李煜称其『失于体格』、项穆称其『终失窘迫』,此三者皆是站在『二王』立场并以『二王』书法为参照对李邕进行评价的。相较于『二王』书法,李邕书法结体开张、趋于扁平之态自然是失于窘迫。但李邕书法之『窘迫』却是融合了北碑和锺书之美学风格,故而其书能够敦厚宽博、天真烂漫,或许『窘迫』亦是不落俗套的一种选择。

非凡格调:圆浑雄壮、气体高异

清刘熙载《艺概》称李邕书法『气体高异』,此是对李氏书法格调之精确评价。李北海之书虽出于『二王』,然却能以北碑、锺繇之质朴来弥补『二王』书法之妍美,这在有唐一代书坛实为魄力雄强者。李邕书法『气体高异』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为人有关,明李荫建曾称其书『出入二王,而奇伟倜傥,类其为人』[9]李邕不仅书名甚显,其学问之名更显。李邕之父李善博学强识亦有文辞之名,朱关田在《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称:『其(李善)所注《文选》六十卷,极为精善,不仅名高一时,视作经典,且延誉后代,引为师祖,直至今日尚为学者所重,莫不慕习引证以窥古籍之堂奥。』[10]。李邕天资聪颖,又得益于其父李善之教导,故在文章辞赋方面造诣颇高,加之其才气纵横,『文章、书翰、公直、词辨、义烈、英迈为一时之杰。』[11]

之外,李邕《麓山寺碑》中『气体高异』之非凡格调,自然也离不开北朝碑版和锺繇书法的熏染。在李邕四十九岁时所书楷书《端州石室记》中,其线条浑厚、横向取势、结构紧凑、趋于扁平,高古之气盎然,其整体格调上与北碑《石门铭》极为相类。李邕《端州石室记》除了与北碑相合之外,亦与锺书接近,其通篇结体扁平且字之重心居中偏下,这也正符合锺书之结字特征。李邕《麓山寺碑》书于开元十八年,时李邕五十二岁,与《端州石室记》相隔仅三年。《端州石室记》作为楷书,其北碑特征更为浓郁,而《麓山寺碑》则是草、行、真书相参合且以行书为主。总之,李邕《麓山寺碑》融合了『二王』、北碑及锺书之美学特质,如转折处用王法,收放处取北碑、结体则采自锺书,故其书之格调尤为高异非凡,以摆脱妍美之风。

李邕作为唐代能够冲破时风束缚的书家,其代表作《麓山寺碑》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非凡。《麓山寺碑》相较于当时其他书者之行书作品,该碑无论是在取法、用笔、体态抑或是格调上均有所创新,表现出有别于王系一脉书风之特点。通过研究《麓山寺碑》,可以体会到李邕『心达于手』之作书状态和『强标新姿』之书风面貌,并且二者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李邕《麓山寺碑》既是开启有唐一代独特行书之典范,又是融合『二王』、北碑及锺繇书法之典型。当然,欲心达于手,并非能尽我心;故强标新姿,总有不尽人意。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李邕书风
李邕:北海安如象?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上李邕
耿介磊落的李邕
对李邕书法史的地位思考
衣雪峰:盛世书风与理想人格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唐代文豪李邕为何遭人诬陷?
唐朝·李邕
齐鲁书风万陈锡山书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