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常见鱼病及防控措施
2023-02-02安雪墨
安雪墨
(沈阳市苏家屯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辽宁 沈阳 110100)
一、水霉病
又称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由水霉菌引起,在水温较低时易发病,北方发病率较高。水霉菌在10~18℃时会大量繁殖,水温高于28℃时会抑制孢子繁殖。水霉病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肉眼难以看出。严重发病时主要表现为病鱼体表可见外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病鱼焦躁不安,体表出血,游动迟缓,食欲减退,出现与其他固体摩擦的现象。
二、赤皮病
又称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瘟,是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赤皮病多由荧光假单胞菌感染引起,常在鱼体表损伤后发病,尤其在北方越冬后最易引起流行。此病多发于2~3龄大鱼,1龄内鱼种也有发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常见症状是鱼体表面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鱼体两侧和腹部最明显。鳍基部充血、鳍的末端腐烂、鳍条呈扫帚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于水面。注意该病与疖疮病初期症状相似,区别在于疖疮病发病局限于小范围内,且红肿部位高出体表。
三、烂鳃病
由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引起,常见的种类有细菌性烂鳃病和寄生虫性烂鳃病。可危害各种淡水鱼,发病时间普遍在南方的4-10月、北方的5-9 月,流行水温15~30℃,鱼体损伤时更易感染。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体色发黑,尤其是头部暗黑,故称“乌头瘟”。病鱼反应迟钝、呼吸困难,严重时不吃食,独游于水面,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鳃盖骨内外被侵蚀成圆形的透明小区,呈空洞状,俗称“开天窗”。鳃丝末端腐烂缺损充血(个别病鱼粘连污物或泥土)、软骨外露、黏液多,有“拖泥”现象发生。
四、竖鳞病
竖鳞病是由水型点状单胞菌引起。常发生于春季,流行于全国各地,但东北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鲤鱼和鲫鱼,病鱼死亡率可接近50%左右,发病有两个高峰期:鱼产卵期和越冬期。尤其在北方冬季时,受气候影响水温普遍在2℃以下,会导致鱼体冻伤,表面出现破损。在春季开冰之后,因人为拉网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鱼体自身抵抗力下降,进而导致竖鳞病的发生。主要症状是病鱼鳞片竖起,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用手指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随之脱落;部分鱼眼球突出,腹部膨大,反应迟钝,浮于水面。
五、艾美虫病
又称球虫病,部分养殖户俗称为“肠孢子”。多发生于辽宁省,流行于6-9 月,适宜于24~30℃的水体中,危害各种淡水鱼,主要症状是病鱼消瘦、贫血,鳃部呈粉红色,游动缓慢。鱼体内前肠比正常的粗2~3 倍,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节,肠壁充血发炎。鱼体表部分鳞片竖起,腹部膨大并有腹水,眼睛突出。
六、防控建议
在北方入冬之前,要做好保温防冻工作,可以选择设障避害、投放水草、注水升温等多种方式。在立春之后,应及时在鱼塘内打开1个4米2左右的冰面,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水内的气压,另一方面是为了让鱼提前适应外部环境。开冰之后,可以使用1 毫克/升氯+0.5 毫克/升的硫酸铜进行全面封池,从而抑制细菌繁殖。当水温8~10℃时开始追肥施料,施肥数量应根据水体实际情况来决定。当水温20℃时,可使用生物抑制剂,增加水内的有益菌群,加速物质溶解。北方地区初春最好要大换水1 次,换去全池水量的1/2,以后每15 天注水1 次,每次提高水位10~15 厘米,同时加强池塘内的水质监控,防止污水流入和敌害入侵。一般情况下,夜间池塘内的溶氧不得低于3 毫克/升。春季投喂应尽早开食,并且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物质,从而提高鱼体抵抗力。此外,消毒是预防暴发性疾病比较关键的一步。要经常检查鱼体是否受伤,对鱼体检查的频率保持在1 次/周,如发现鱼体有伤,及时使用药物进行消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