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社会主义
2023-02-02
自由资本主义经历了冷战后近30年狂飙突进的扩张后,如今正遭遇日益严重的危机。经济衰退、地缘政治冲突、社会撕裂以及新技术的创造性破坏,都给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并让全世界笼罩在不确定的迷雾中。在这样的历史节点,需要重新焕发社会主义的活力与潜力,在21世纪的全新时代条件下探索和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以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
高世名在《“数智社会”与21世纪社会主义文化领导力》中指出,随着数字智能技术和金融资本的最新发展,资本主义的形态不断升级,由此造成了21世纪人的危机,人民的历史感、共同性、能动性被隐秘地剥夺。面对这样的新挑战,社会主义必须创造一种科技的新思想、发展的新伦理、创新的新路径,以将人从“科技-信息-资本-权力”的网络中解放出来。十年来,新时代的中国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原创性思想贡献,蕴含着21世纪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但要真正形成可以感召全世界的文化领导力,依然道阻且长。未来,我们仍需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观念和创新理论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
章回的《新时代,新自觉》一文,回顾了社会主义于19世纪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和20世纪在非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两种形态;继而指出,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继续自我成长、超越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和新形态。面对喷薄欲出的社会主义新形态,共产党人需要一次新自觉,在未来继续加强学习能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整体性发展,增强物质基础,提高制度成熟度和治理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优势和国际比较优势。
在《“劳动-剩余”主义与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领导权问题》中,林炎志指出,劳动-剩余的物质和发展循环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率的提升,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基础逻辑。而与市场经济是经济运行的平台类似,资本也是一种提升相对剩余价值率、推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性工具。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应当善于运用资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工业化;另一方面还要善于驾驭资本,使资本向人民性的方向发展,服务于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目标。而为了实现上述双重目标,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重视培育和锻造现代无产阶级的问题,着重思考如何打通执政党与劳动者联系的“直接通道”。
姚洋、秦子忠在《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中指出,新时代需要新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形态,其优势在于统合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其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政治制度层面,中国社会主义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选贤任能的政治传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当家作主的主张,也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在经济形态层面,中国社会主义汲取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采取混合所有制,以市场为主体配置资源,通过再分配促进全体人民能力的提高,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仍是一项正在探索中的伟大事业。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人类迎来新危机、新挑战的时刻,已经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现代化成就的中国,有可能也有义务为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探索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