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粗陶艺术及其审美教育实现途径探讨

2023-02-02蔡宇孔芬侯彦涛吴国栋劳祝

佛山陶瓷 2023年12期
关键词:陶瓷装饰艺术

蔡宇,孔芬,侯彦涛,吴国栋,劳祝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长春 130111)

关键字:审美教育;粗陶;科技;高校教育;日常生活

1 前言

陶瓷技艺在国内的发展历史悠久,其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品,在表达不同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等方面均有着突出的贡献[1-3]。陶瓷艺术的发展,代表了不同时期人们的性格及审美的特点[4-5],例如,原始部落时期,人们通过陶瓷上绘制纹络,表达其在恶劣生活环境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审美教育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也被称为“美育”,其含义通常包括大自然、社会活动、物质与精神产品等给予人们的思想方面的教育[6]。本文结合陶瓷艺术的审美功能、审美特性等,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对其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当前市场环境、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论述如何运用陶瓷艺术解决高校和社会中的审美教育。

2 陶瓷艺术审美功能及特性

2.1 陶瓷艺术审美功能

2.1.1 实用、制作简便

陶瓷的发展往往与人们的需求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也是其艺术生命的延续的重要动力。陶艺实用功能不但不会阻碍其艺术、审美的发展,相反却是推动其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

陶瓷和传统青铜器相比,具有轻质、易于清洁、实用便捷等特点,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方便。从制作方面来看,陶瓷主要是通过泥料烧制而成的,加工与制作比青铜器易于操作,能够保证人们在条件有限的条件下,完成自我内心理想的造型制备,并享受制作过程中的手、脑协调并用。

2.1.2 艺术创造功能

陶瓷质量往往受到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直接影响,使得陶瓷制作的风险性和神秘性增加,同时也给陶瓷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增加了更多可能。尽管陶瓷制作工艺繁复多变,但制作人往往基于既有规律的条件下,实现了多种多样的创意造型的制作。比如,瓷器的开片,其机理是坯体与釉面在膨胀系数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二者在烧制过程中存在相互拉力作用,并直接造成陶瓷釉面各式各样的裂纹。基于该缺陷,古代陶瓷匠人通过人为装饰,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增加了陶瓷“美”的形式,常见的开片如“鱼子纹”“蟹爪纹”等,丰富了陶瓷的创意造型。

2.2 陶瓷艺术审美特性

2.2.1 陶瓷艺术的装饰美

装饰美是人们对陶瓷艺术最初的美感来源,随着陶艺的迅速发展,装饰审美的观念也在不断提升,陶瓷装饰图案逐步从宋代的“釉色”装饰发展到元代的“青花”美。与此同时,其功能和装饰方式也不断丰富,不仅体现在日常用品中,更逐步扩展到了纯装饰器具。此外,陶瓷装饰中,色彩的配置也成为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部分,陶瓷也逐步从单色陶器逐步演化为多种色彩的“彩陶”,不同色彩装饰的陶瓷与人们生活习惯、审美需求等有着强烈的关联。

2.2.2 陶瓷艺术的造型美

陶瓷的产生与其实用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并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性。关于其艺术造型美,主要包括形式美、技艺美、材料美、空间美几方面。

形式美:陶瓷形式美主要指的是其整体比例及构成。通常人们对造型的直接感受来源于其点、线、面等元素的组合,因此,陶瓷造型美需要全面考虑其比例、尺寸等要素。比如,日常使用到的茶壶、酒壶等陶瓷器具,造型设计过程应合理设计其把手、壶身等部位的比例,结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标准,既保证合理、实用,又要提升其直观形式美的需求。

技艺美:生活中的劳动是艺术的重要来源之一,马克思曾指出“劳动创造美”的观点,正是艺术来源于劳动的重要体现。在当前科技快速进步的时代,大量农耕文明下的手工创作被现代技代所替代,陶瓷技艺也同样受到冲击,并直接对人们审美的观点、趋向造成影响。

材料美:陶瓷原材料从古代使用的泥土到当前的高岭土,均具有绿色、无污染、廉价等特点。同时,材料的可塑性与成品质地的美感也是人们审美的重要角度,通过色彩的装饰,提升了陶瓷品的视觉美感。材料美赋予了产品物理属性美,并给人们带来与自然接触的美感。例如,陶瓷烧制的茶壶,给使用者带来古朴、自然美的气息。

3 陶瓷艺术面临的问题分析

3.1 现代科学技术对粗陶的影响

在当代科技不断进步的条件下,机械代替人工、提升生产效率成为当前产业的重要特点,粗陶也同样受到其影响,并直接对其艺术审美造成影响。粗陶成型包含多个工艺流程,如拉坯、捏塑、注浆、成型、雕刻等,本节通过其中的拉坯成型对其艺术审美教育影响进行分析。

基于模具压印成型的方式也称作模印法,该方法主要通过模型进行坯体的制作。其压印的模型通常是由细颗粒黏性土制备而成的,通过精细加工、低温烘烤等工序,保证其初始强度和气孔率。粗陶通过模拟完成图案的雕刻,并通过烧制完成具有吸水性的陶模制备。通过上述浮雕的方式完成粗陶主模的制备,并经过多次翻样制作成子模。完成脱模工艺之后,通过釉烧完成花纹装饰的烧制,通过该方法能够高效、快捷地完成成品的制作,相比传统的手工拉坯要节省较多时间和人工。

拉坯成型主要指的是基于人力手工进行旋转成型制备。日本美术家柳宗悦提出,手品和机械的关键区别在于有无“心”。粗陶作为重要的手工传承艺术品,其各道工序均与手工作业有着直接的联系,并实现了将制作者感情、审美观点的传承。相比而言,机械制作尽管效率高,但缺少了情感、灵魂、审美传承等要素,直接造成了粗陶产品失去原有的艺术美。

3.2 市场环境对粗陶的影响

在经济和科技的带动下,人类社会从物质到精神层面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丰富,并直接对人们的审美、价值观等带来直接的影响。同样,人们对于粗陶艺术品的审美需求也在潜移默化地转变,不仅要求其实用性,对于艺术美方面的需求也在增加。与此同时,粗陶艺术工作室数量剧增,市场环境对人们关于粗陶方面的消费观念有较大影响。

粗陶创作者根据设计理念和情感,并受到现代生活节奏的影响,对其艺术创作灵感启发。随着当前社会环境对粗陶消费理念的转变,在既有的审美理念基础上,提升粗陶产品的艺术、审美、情感等方面的艺术特性成为从创作者到消费者的一致需求。但当前市场存在大量粗陶从业人员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并直接造成了其创作失去了艺术、情感等方面的“初心”,更大程度依托市场消费需求进行工业化生产,进而背离了粗陶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直接影响到粗陶艺术及其审美的发展。比如,当前景德镇粗陶生产厂家生产出的粗陶产品,基于当前市场销量及订单,相同的产品复刻数量庞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生产尽可能多的粗陶产品。重复的手工作业或机械复刻,消磨了创作者对审美意识和情感的寄托,仅仅为了利润回报而应付性生产。由此可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人们对粗陶审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培养粗陶艺术审美价值对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实现其艺术价值意义重大。

4 粗陶艺术审美教育实现途径

4.1 日常生活中的实现途径

在人们生活普遍提升的环境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改变。粗陶艺术作为承载审美品位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日常生活中,粗陶艺术品的居家装饰、办公装饰等均给人们带来艺术与视觉方面美的感受。通过空间粗陶布置,实现空间的装饰,不仅实现了使用方面的功能,还可以通过合理搭配达到提升空间观赏的效果,满足其审美方面的需求。

(1)客厅。对于敞开空间的客厅等场所,使用群体往往不会过多关注陈设品本身的功能,更青睐于具有装饰性的陶瓷器具,通过陶瓷艺术品的布置增加空间的美感。

(2)电视柜。电视柜等部位,通过布置陶艺品,不仅可以缓解电视、音响等单一色彩的单调感,更进一步可以提升空间环境的装饰效果。

(3)其他区域。对于日常家居的其他角落,可以通过适当的布置陶瓷,不仅能够增添装饰效果,还进一步增加角落的生机与活力,增加艺术色彩。不同区域布置的陶瓷艺术品,不仅能够起到点缀家居、生活环境的目的,更进一步丰富了居家的色调,给人以陶冶情操的美感。陶瓷艺术品具有的灵巧、质量细腻、古朴自然等特点,给日常生活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同时,通过陶艺陈设,给空间增加了活力和艺术品位。

4.2 高校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当前高等教育中,院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多方面综合发展,以提升学生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的教育。因此,高校教育期间要求学生除了要完成专业技术的必修课以外,还必须完成一定的选修课程。由于选修课选择面较广,且面向全校各专业人员开放,选修范围涉及人文、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兴趣爱好,并为提升学生的实践和技能水平提供了宝贵的教育途径。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课程中,粗陶艺术课全面考虑了艺术审美、创造性、实践性、情操培养等方面的要求,不仅能够拓展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念等方面能力,还一定程度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技能。

当前国内大量高校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设置了粗陶艺术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艺术类院校,都把粗陶艺术课专门设置了专业课程,并设置了相应的配套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有部分院校将粗陶艺术课安排在选修课之中,成功发挥了粗陶艺术审美教育的功能,同时也为粗陶艺术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通常,粗陶艺术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受到不同专业基础知识差异的影响,该课程应重点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粗陶艺术美的欣赏、动手操作、开发设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关于粗陶艺术的理论教学方面,目前开展的学习还比较少,课程重点放在对非本专业人员的亲自动手参与其制作过程方面,如拉坯、成形、泥板成形等,通过动手操作达到提升实操水平的目的。课程实践证明,通过该课程的实践学习,能够实现规避思维僵化、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并帮助学生掌握从抽象事物转化为实体方法。此外,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脑、心、手之间的协作,不但能够提升其动手能力,还能够达到拓展思维、提升审美能力的目的。

5 结论

本文探讨了粗陶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功能,并分析了粗陶艺术当前所面临的来自科学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影响。随后,本文基于问题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高校教育中,通过粗陶艺术实现其审美教育。具体结论总结如下:

(1)陶瓷艺术发展历史悠久,其应用及发展对当前的审美教育起到载体作用。其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具有的实用性、制作简便性、艺术创造性等方面,通过上述功能实现了其在审美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陶瓷艺术具有装饰美、造型美等特性。

(2)基于粗陶艺术面临的问题分析可以发现,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直接推动了当前粗陶生产工艺、生产效率等方面的进步,节省了时间和人工作业量,但也造成了手工艺术、审美等方面的不断缺失。同时,市场经济环境对粗陶艺术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磨灭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粗陶产品生产消费突出了经济利润,却逐步消减了粗陶艺术质量及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

(3)关于粗陶艺术审美教育实现途径探索方面,本文基于日常生活、高校教育等探讨了其实现途径。其中,日常生活方面,主要通过居家各场所的粗陶艺术品布置、装饰等,达到协调空间氛围、愉悦心情和提升审美观念的目标;高等院校审美教育实现途径方面,主要通过高校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等的安排,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观念、思维与动手能力协调等目标。

猜你喜欢

陶瓷装饰艺术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圣诞树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纸的艺术
陶瓷艺术作品
因艺术而生
DIY节日装饰家
艺术之手
装饰象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