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独里找到一束光
2023-02-01杜利霞吴晓姗吴仙鹤李苑兰
杜利霞 吴晓姗 吴仙鹤 李苑兰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小树苗(化名),男,14岁,某中学初一在读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无兄弟姐妹,从小在各个亲戚家在辗转寄住,遭遇冷眼和辱骂,上初中后寄住在姑姑家。暑假期间到深圳探望母亲,母亲每天早出晚归,小树苗大多时间独自一人待在出租房。在这段时间里,小树苗沉迷一款游戏,并且玩到高等级,甚至在自己不想继续升级时有人提出以88元购买此账号。小树苗也对此表示同意卖账号,但是后来又反悔不想卖了,随即把游戏账号注销掉,但是购买游戏账号的人声称已经把钱转到游戏账号里,打电话辱骂其是诈骗。小树苗并未收88元进行所谓的诈骗,感觉整个世界都要塌了,自己承受不住又不敢告诉家人,一人待久了就容易胡思乱想,也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没有勇气。于是就拨打警察电话寻求帮助,并在电话中诉说自己孤独的心声和生活中充斥着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二)背景资料
家庭环境。根据服务对象的描述,在辗转寄住亲友家期间,服务对象接受的更多是负面影响:如爷爷对奶奶和服务对象的责骂、伯伯和姑姑对服务对象的辱骂和冷暴力,爸爸在服务对象面前辱骂妈妈等,来自亲人的恶意情绪让服务对象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出现退缩和畏惧,对于自己的行为谨小慎微,生怕会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对于出现“坏结果”有着超于常人的预测和焦虑。
学校环境。据服务对象表述,在学校生活中无法融入学校环境:在学习氛围上,自己所在的班级是个差班,想要学习却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是很好;在住宿方面,宿舍小而乱,室友们的行为举止有时候让自己很不喜欢,比如几天不洗澡、衣服乱放等情况;在饮食上,使用饭票方式进行饭堂管理,要是饭票丢了就吃不了饭,饭堂工作人员还会因为饭票丢了而骂人,种种原因,自己至今只有1名好朋友。
二、服务策略
(一)理论支撑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会工作者在协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的过程中,引导服务对象发现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并积极链接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学校、亲朋等各方面的力量,拓展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个案对象面对困难的信心。
认知行为理论。根据ABC人格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指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当前发生的事件,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指服务对象对当前所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它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通常认为,C是由A直接导致的,但ABC理论认为,在AC之间还有一个B信念因素发挥着作用。
服务对象对“诈骗”事件引发了因为这件事会对自己以后生活形成阻碍的不合理信念,于服务对象在深圳期间,首先通过引导其参与同龄人小组活动,增加其人际交往,减少独处时间所带来的孤独感和胡思乱想。其次,与服务对象学习正向情绪管理方法,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面对未知或恐惧的事物,勇敢向他人求助。再者,与服务对象母亲进行沟通,增进亲子之间的相处和沟通,使其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最后,协助服务对象重塑合理信念,消除非理性信念带来的影响,帮助其面对返回家乡后发生的各种问题。
(二)服务目标
帮助服务对象缓解疑似“诈骗”行为对服务对象带来的焦虑情绪,并消除看到电话卡会冒出自己打电话的联想;协助服务对象认识自身压力情况,有效进行自我压力管理,并学会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运用合理信念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构建并完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并交到朋友,亲子关系有改进,注入希望,减少孤独感;增强案主对生活的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
(三)问题分析
在接案以后,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服务对象母亲的多次会谈、交流,及时地了解服务对象的相关资料,并在自身系统、家庭系统及社会系统的优、劣势作出了以下的评估:
个体困境。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服务对象会表现出很多较为女性化的举动,如翘兰花指、站立无形、说话声音轻弱单薄;自信心缺乏,性格敏感,常认为自己无法做好事情,并经常会有灾难性的预想,因此出现疑似“诈骗”事件内心崩溃无助。由于个人学习能力、学科喜好、家长辅导水平、老师教学水平、学校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服务对象学习成绩全科偏中下,安全知识不足,缺乏有效引导,网络安全意识不足,网络行为导致现实影响,对服务对象近期的情绪、生活影响较大。
家庭与朋辈困境。父母离异,长期和爸爸这边的亲戚相处,多年来在爷爷奶奶、大伯、伯爷、姑姑家辗转,使服务对象没有得到妥善的照顾,家庭支持较为薄弱。同时,由于分地而居,服务对象在老家学习,父母在外地工作等原因,导致服务对象与父母之前的沟通存在障碍。
在朋辈支持上,服务对象性格内向,没有足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小学到现在,只有1个朋友,无法提供足够的朋辈支持。
社区与政策困境。在社区支持上,暑期和母亲住在深圳某社区,较少外出,与社区接触少,人际交往没有扩充,孤独感强烈。宏观政策上,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诈骗与维权知识普及度不够完善。
(四)服务模式
三、服务实施
(一)介入危机,评估風险
接到派出所通知,社区内有一名初一学生意欲轻生,望社会工作者前往介入,为其提供危机处理、情绪安抚等服务。社会工作者初步了解情况后,立即赶往派出所对其进行服务。通过细心抚慰与耐心交谈,社会工作者了解到:服务对象父母离异,前后辗转寄住多个亲戚家,并且遭遇冷眼和辱骂;在校期间也会遭受同学的欺凌;在深圳期间,生活比较单调大多以刷抖音和打游戏为主,长期一个人在家会出现胡思乱想的情况,而近期有遭受到“诈骗”事件的骚扰电话,总会觉得自己诈骗别人出现焦虑、失眠多梦、不愉快等情绪。
在陈述全过程中,服务对象表示有轻生的想法,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但是没有伤害自己的勇气。社会工作者设置的快速问答以及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其给出的答案也是没有勇气自我伤害,初步评估其自残或自杀指数较低,但短期内需要较有力的情感支持。
(二)认识自我,重建認知
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达成约定参与五节解压小组,在解压小组中为了让服务对象更好地融入活动环境,社会工作者先通过热身游戏协助参与者认识彼此,消除陌生感,营造一个轻松的互动环境,同时填写压力量表前测,对服务对象的压力情况进行测量。
社会工作者观察到在第一节小组中,服务对象表现得相对腼腆,不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在画压力五指山的活动中了解到服务对象的压力源是:孤独,担心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因此在后期的减压环节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带领组员吹气球、跳兔子舞、做手工、音乐冥想等方式进行减压,短短的两天时间测出服务对象目前的压力程度由原来的8分降低到7分,个案结束时逐渐降低到5分;懂得的解压方法由原先的5分提高到8分,压力明显降低。活动结束后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澄清、聚焦等专业技巧,引导服务对象树立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压力勇敢面对孤独和不好的事情,且为其布置了20个“我”的作业,进一步重构对自我的认识。
(三)注入希望,强化支持
此后,服务对象每天都在文化中心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每次参加完活动时都会与社会工作者进行分享,一同梳理活动中的实质性,比如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双人游戏、探访特殊老人等活动,充分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快乐与不快所带来的意义。同时,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思考自己的处境和未来,通过对遭遇问题的重构,探寻人生转机的可能性,并且通过认识到新朋友,肯定服务对象的交友能力,重建自信,增强改变的动机,树立对未来人生的希望。
经过多次的面谈,服务对象的自信心逐渐增强,对未来有了规划,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积极地调适心理,调整生活状态,学会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
(四)重获意义,回归校园
在服务对象向社会工作者和中心的朋友说“再见”的时候,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总结,肯定服务对象,表示希望在中心活动的日子,能够成为服务对象回到家乡后面对困难的动力和能量,帮助服务对象战胜遇到的困难,很多人都在关心他,要尝试勇敢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服务对象表示会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四、服务成效
此案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倾听、同理、鼓励和陪伴等支持性技巧的运用,逐步建立了信任关系,并且愿意敞开心扉,慢慢透露自己内心真实想法。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压力量表前后测、感谢信、理性辩证和20个“我”的作业等进行评估得出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成效,具体如下:
生活状态改善。通过多次澄清,并对整个过程进行重新叙事再解构等方法,消除了服务对象对疑似“诈骗”行为所带来的焦虑情绪,夜醒次数从原来一晚3次转变成一晚0-1次。翘兰花指、站立无形、说话声音轻弱单薄等表现变成了形态端正、说话有力、表达主动等,减少了悲伤的情绪,逐渐变得活泼开朗。
认知转向理性。针对看到电话卡会冒出自己打电话的联想问题,逐渐能够正确看待电话卡,不再有空无虚无的联想,并且学会了用唱歌、听电台等转移念想的方式进行阻断联想。当遇到困难事件时,减少了对“坏结果”的想法。
压力合理管理。从服务对象参加五节解压小组后的综合分析来看:整体压力值降低3分,多学会了3种解压方法。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并积极进行社会参与,服务对象能够走出家门在社区拓展生活圈,并在活动中认识2个好朋友,能够规律安排自己的生活。
支持系统提升。得到来自家人、朋辈、社区等的支持,其母亲每天下班会通过打电话对服务对象进行关心,同时表示会和父亲那边的亲戚多沟通,让服务对象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家庭关系由原来的忽视转向关心关爱。
自信面对未来。服务对象在临走时给社会工作者们写了一封信表达感谢,在信中称,以后遇到家庭及学校的困境时,自己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五、专业反思
从整个服务过程来看,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系统较为薄弱,明显缺乏来自家庭、同辈群体、社会等力量的关爱,具体表现为充斥着强烈的孤独感。社会工作者的及时介入对于服务对象的成长和心理都起到了一定的关爱和支持,社会工作在介入的过程中还充分加强家庭、朋辈、警察、社区等之间的联系,持续为服务对象注入生活的希望。
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的过程要充分利用积极倾听、同理、鼓励和陪伴等支持性技巧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但是要注意边界,避免服务对象产生移情,同时发挥支持者、协同者、资源链接者等社会工作角色协助服务对象从困境走出来。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旭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