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英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途径
——以工科院校《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为例

2023-02-01楚永娟

关键词:辩论英语专业能力

张 洋 ,楚永娟

(长春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长春130012)

国际传播能力即政府或代表国家意志的大众媒体、自媒体运用话语作为主要手段向世界宣介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科技知识等能力,其目的是维护本国利益,提升本国的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对外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诉求也在不断攀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对外交往、商务谈判、文化交流及国际组织中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将对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切实提高英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最终落脚点应该归回对英语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的重视。英语演讲类课程教学内容关注国家发展与时代命题,尤其是以《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教程》为代表的“三进”教材起到了推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积极作用。《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建设为培养具备良好国际传播能力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于“三进”精神,构建立体化课程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指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及社会责任感。随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发布,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学生头脑(简称 “三进”)成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全面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只有深入理解中国当代国情,才能不负国际传播的使命。然而,反思当下英语演讲类课程教学实施,普遍存在教学理念陈旧、演讲主题缺少中国叙事、教学任务设计脱离中国现实语境、无法有效激励学生传播中国声音的痛点问题。《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早已不再等同于高阶英语口语课或是对演讲技巧的反复磨练。探讨怎样将“用外语讲述中国”嵌入专业课程育人体系,如何挖掘英语演讲教学模块的思政元素变得尤为重要。

基于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建构既要解决“传播什么”(思政内容),又要解决“如何传播”(语言与传播技能)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重构“思政+语言+传播”的立体化课程目标,使三者有机融合于教学实施全过程,逐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英语演讲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用交叉学科理论工具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以工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为例,我们将课程总体目标确定为:

“思政+语言+传播”三者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教学实施中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首先,课程突出思政目标。我们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读原著悟原理。通过学习,在思想认识上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这种思想认识与情感表达始终贯穿于课堂讨论之中和最终生成的小组汇报。其次,注重当代中国实践相关内容教学。我们从能力培养出发,帮助学生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中国实践,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项目式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种教学形式,理解当代中国实践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最后,通过融合学习,实施内容与语言融合式外语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在使用外语进行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外语能力,在开展听说读写译语言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最大限度地提高外语学习效能。

二、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演讲表达与思辨能力

新时代背景下的工科院校英语人才需要具备得体、达意、流畅的英语公共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素养方面看,他们表现出思维活跃、勇于接受新事物、信息化意识强,能熟练运用互联网获取分析信息。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国际事务关注度较低,跨文化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待提升,对国际传播能力的形成造成一定困难。

近年来,有关《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混合翻转教学模式的创新受到学界关注。一方面,翻转课堂通过重构学习流程,将传统的“信息传递”转移到课前进行,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吸收内化”;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模式的不断更迭,混合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是线上与线下、课前、课中与课后、讲授法与探究法以及传统与新型评价模式的涵盖四大维度的混合。

在将混合与翻转两大模式结合起来的教学实践指导下,教师可以利用超星平台等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把情景引入、自学诊断、演讲输出、师生互评等环节放在线上进行。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查阅背景资料,教师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判断线下教学重点。对于线下演讲任务的促成环节,重点是激励学生完成若干个阶梯型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即兴演讲、子话题辩论、资源共享、个性化任务设计与学生互评等手段确保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完成主题演讲输出,实现思维、表达和传播能力的提升。以《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教材》为例,我们对第七单元:促成高质量发展一课的混合翻转教学流程及阶梯任务进行了重新设计:

表2 《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教程》第七单元混合翻转教学流程

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前置学习内容,实现促成学生能力提高的任务型翻转式课堂,采用“探究式”“情景式”“思辨式”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学习资源。通过合作学习、翻转课堂、演讲实操和以赛促学等教学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思辨能力、演讲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完成学习任务的热情。

表3 《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教程》第七单元阶梯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思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分析提出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具体原因;通过模拟国际青年论坛演讲,深刻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思考高质量发展战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奋斗目标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激发学生通过演讲传播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三、以产出为导向,充分促成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提倡“学用一体”,主张有选择性地聚焦学习内容,重点关注服务于产出任务的内容、语言和语篇结构,并由教师主导、师生共建,借助多重“驱动—促成—评价”循环,帮助学生在语言、认知、情感等方面取得成果。其中,促成是整个教学流程的核心环节,在驱动与评价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基于“产出导向法”和“续理论”,《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教程》第七单元的设计思路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演讲能力的训练相结合,通过“理解当代中国”“理解公共演讲”和“传播中国声音”三个主要板块,从分项输入到融合输出,达成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目标。通过第一阶段的线上教学进行语言、知识、情景输入,完成对学生的“知识驱动”与“情感驱动”;通过第二阶段的线下混合教学,以任务“促成”学生实现本单元目标;第三阶段通过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公共演讲的实战技巧,通过多元评价和激励,及时反馈,促使语言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步骤分三步走,由不同的任务驱动逐级完成由中低阶向高阶能力转化并输出的最终效果。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创设模拟真实产出情景的演讲类项目,例如,博鳌亚洲论坛、亚太青年模拟 APEC 大会、模拟国际青年论坛等将演讲与辩论相结合的实战演练平台,为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走向国际舞台,锻炼其跨文化思辨及表达能力提供实训。同时,教师不断给予学生鼓励、指导、诊断和及时反馈,使各个能力层级的学生均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切入话题表达、参与小组讨论、课堂活动与师生互评,在课内课外的综合训练中,不断提高英语演讲与辩论的实效。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设计通过培养学生在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和鉴别能力,从而不断强化学生主动传播中国声音、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的专业意识。

四、结论

传统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普遍存在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设计缺少中国叙事、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在架构英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途径中,我们致力于实现《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多元育人的价值属性,在重构“语言+思政+传播”融合学习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逐级提高学生的国情认知能力、英语演讲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其次,根据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特点,进行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设计,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根据教材内容有机融入中国在经贸、工程、科技等领域高质量发展案例,突出院校特色,达到课程设计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最后,教师更加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表达的权利,积极创设模拟国际论坛等演讲实战语境,开展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显著提高,形成了众多用英文传播中国声音的演讲类个人代表作。

猜你喜欢

辩论英语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