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以桂林东西巷为例
2023-01-3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褚海峰张晓玲杜昕萌
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褚海峰 张晓玲 杜昕萌
0 引言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科学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成为热点话题。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58号)中提出要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创造体现品质和文化底蕴的生产生活环境。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实现由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内涵增值的调整,城市更新行动进展如火如荼。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街区风貌和历史文化特征。因此,将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中,在街区公共服务水平、消费体验提升、历史文化保护、特色文化广泛传播等方面与高新技术有效结合,对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研究概念
1.1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与连接城市历史街区中各种资源要素,使其达到数据集成化、信息资源协同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不能只单纯地实现城市高度信息化、科技化,还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城市特色文化,提高城市管理同服务水平,增强居民的生活幸福感[1]。
1.2 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过政府部门核定并公布的一定范围内街区风貌与格局保存较为完整、文化古迹数量较为庞大且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某个历史阶段生活状态的区域。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生活的容器,其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智慧”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智慧化”是指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运用新兴信息技术,使街区内各系统要素实现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由此提高街区的生产、管理与服务水平,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概况
为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各项挑战,我国积极推行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并于2014年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2016年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确认为国家工程。当前,我国学者对智慧城市相关内容也进行了不少研究。程灏等[2]依托信息技术、街区理念构建了智慧城市街区制的管理模式,其内容包括街区综合信息库和街区综合办事处两个部分。王楠等[3]依据地理信息技术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设计的科学数据库,包括设计体系、设计内容和设计优势3个层面的内容。于英等[4]以苏州悬桥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智慧城市理念、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原则,提出了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构建“微中心”的更新策略。陈建斌等[5]根据企业IT能力理论构建了智慧景区IT能力体系,并提出了游客感知、决策支持和游客服务3个层面的内容。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智慧城市的影响要素、发展路径、管理模式等方面。其中,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集中于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主要包括政务、医疗、交通、旅游、安防等方面,对于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及城市特色文化挖掘方面关注较少。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智慧型历史文化街区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活需求和多感官的体验需求。同时需综合考虑技术开发、社会资本、人才培育和文化特色等要素,合理利用各项资源驱动街区特色发展,提升街区公共服务水平,达到促进街区“智慧化”升级的目的。
3 历史文化街区问题分析
桂林市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解放东路和正阳路的交会处,包含正阳街东巷、西巷、江南巷、兰井巷等传统街巷,是桂林在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巷[6]。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街区传统风貌较为完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市井文化氛围浓厚,保留有较多的桂北民居、名人故居和老字号品牌。目前在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中,在街区公共空间活跃度、历史文化传播力度、公共服务水平和消费体验感等方面存在不足。
3.1 街区公共空间活力欠缺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是街区居民生活和游客活动交流的空间载体,其承载着丰富的日常生活记忆和多元的活动记忆。然而,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年代久远,存在街区环境不佳、街区功能单一、街区空心化等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人口密度增大,街区内公共空间和局部空间压力过大的程度有所加深,制约街区公共活动的发生频次,导致公共空间活力缺失。如今历经保护性改造后的东西巷,保留了独具桂林特色的空间肌理与明清建筑风貌,优化了街区公共环境,但街区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3.2 街区文化活力不足
城市的个性和吸引力在于其标志性的特色文化,城市文化活力既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竞争力及创造力,又是城市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7]。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日久岁深,是桂林城市发展的见证,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和全球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筑和文化出现同质化现象,城市文化失去独特性,降低了城市历史街区的识别度。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街区在更新改造中比较注重经济增长,但在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方面存在不足,在消费方式与街区特色文化的联动方面有所欠缺,最终加剧了街区文化活力不足的问题。
3.3 街区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是桂林的城市名片,高水准的公共服务能力是提高桂林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桂林市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在经过保护性改造后,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有了极大改善,街区在治安管理、标识指引等方面有较大提升,但在街区无障碍设置、自助服务、交通管理等便民服务和街区整理治理方式与效率方面仍有所欠缺。在“后疫情”背景下,将智慧城市理念、运用模式、治理手段应用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中,满足不同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街区治理能力,已成为“后疫情”时代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3.4 街区沉浸式消费体验缺失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消费观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消费体验,消费群体开始注重消费环境、品牌服务、购物体验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如今,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是集文化、娱乐、购物、餐饮、居住、旅游和其他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街区业态在全国特色小吃、饮品、桂林老字号餐厅、商品零售、休闲会所方面的关注度比较高,在街区特色文化、民族特色商品、沉浸式商业体验、特色文化与商业的联动性方面关注较少。面对此种情况,历史文化街区应认清消费趋势,探索体验经济时代下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
4 历史文化街区“智慧化”更新策略
人是街区的维护者、使用者、受益者。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要从整体性角度出发,利用智慧化的技术手段全方位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延续城市文脉,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街区“智慧化”更新策略如图1所示。
1历史文化街区“智慧化”更新策略
4.1 多维度提升街区公共空间活跃度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文物资源。激活空间活力不仅是单纯地发展旅游产业,而应通过多维度探索,深度挖掘街区文化特质,整合街区各项资源,使其优势最大化。
公共空间是街区生活的舞台,包括街巷空间、休闲空间、商业空间、邻里空间等具有开放属性的空间,体现城市独特的魅力。激活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就要在街区的整体规划层面全方位考虑不同群体在生活与出行方面的需求,营造有内涵的空间场所,增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在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中,可从街区灰空间、街区环境、街区交通通达性、高新技术等方面入手。例如,通过对街区进行整体性规划,全面提升街区的交通通达性;改善街区生活环境与游览环境,在街区灰空间中营造互动喷泉、互动影像、地板音乐钢琴等互动场景,促进人群活动交流;整合公共空间资源,通过营建智慧场所、举办创意活动等方式,延长人在街区中停留的时间,最终达到提升街区公共空间活力的目的。
4.2 深度挖掘街区特色文化,推动经济增长
公共空间文化活力是公共空间活力在文化属性方面的表达。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既要保护历史文脉,又要关注街区经济发展情况,同时也不能忽视街区主流消费群体对于文化体验方面的诉求,假如忽略了不同群体对于日常生活、旅游的个性化需求,则无法达到广泛传播城市文化、促进街区消费增长的目的[8]。具有典型性的街区文化是历史街区有别于其他区域的重要因素。在后续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践中,应将数字技术根植于街区特色文化的保护工作中,通过深度挖掘街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要素,延续街区文化价值,盘活街区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增强街区文化与街区经济的联动性。例如,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盐街,因其盐铺数量众多、品质优良而出名,这是老一辈桂林人心中抹不掉的记忆。因此,可赋予其盐文化主题,打造相关文创街区。例如,通过全息投影等创新的技术手段营造空间文化氛围;将街区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整合,通过虚拟现实等方式再现街区灿烂的文化遗产;深度挖掘街区特色文化,发展文创或周边等文化产业,激发街区文化活力,从而达到保护桂林文化特色和传播桂林特色文化的目的。
4.3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品位
完善的街区公共服务系统是历史文化街区实现“智慧化”的基础,公共服务系统平台的构建情况关系到“智慧”街区各项系统的运转效率和各项功能的实现情况。历史文化街区“智慧化”的内在动力来自于政府、街区运营者、街区居民和游客的期望。政府期待能对城市实行有力监管、科学决策、高效服务的战略部署;运营者期待提高运维能力,降低运维成本;居民期待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更加便利;游客期待出行更加便捷、服务更加优质。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政府、运营者、居民和游客对于未来街区美好生活的期待,极有可能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在“智慧”街区中实现。因此,在后续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中,可从街区数字化基建、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管理、信息数据库构建等方面入手。例如,在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中加强数字化基建,全面采集街区资源与信息数据,建立街区信息数据库;跨部门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实现街区智能服务,如在“后疫情”时代,以立体可视化的形式展现街区建筑、街巷、人流量、基础设施运营情况等,帮助相关人员对特殊情况作出迅速反应,为街区不同的群体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务。
4.4 以文化赋能的沉浸式消费体验
在新时代背景下,“消费体验”开始成为营销的代名词,各行各业均在大力发展消费体验,体验经济开始爆发[9]。要使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可识别性,需在群体消费体验中融入独特的品牌形象、独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优质的消费服务和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以形成群体消费记忆。因此,在后续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中,可从增强感官体验、提升文化沉浸式体验、打造情景体验式主题街区等方面入手。例如,在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中增设智慧化特色景观,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情景体验式主题街区;找到高新技术与特色文化的融合点,通过技术平台使人与场景交互,让消费者在消费中产生街区活动与生活片段的重合点,从而唤起人们对街区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以文化赋能的沉浸式消费体验目的。
5 结语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在未来智慧街区的建设中,既要立足于本土文化保护的内在要求,又要深入思考技术与地域文化、街区空间、人群活动的互动关系,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建设智慧型城市历史街区。在智慧城市理念下,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跃度不高、文化活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完善、消费体验有待升级等问题,提出多层面激活空间活力、提升文化活力、技术驱动服务升级、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的街区更新策略。在街区保护更新中,通过营造交互感、场景感、代入感更强的街区环境,促进街区智慧化升级,达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