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都市圈产业协作分工研究

2023-01-30董燕菊于书宇胡谢利胡广豪

中国工程咨询 2023年1期
关键词:都市协作协同

文/董燕菊 于书宇 胡谢利 胡广豪

一、引言

首都都市圈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第一次提出“首都圈”概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要打造现代化的新型首都都市圈。当前首都都市圈产业协作在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都市圈以及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未来首都都市圈将更加注重优势产业协作分工,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二、首都都市圈范围

首都都市圈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是依托北京市向外50公里左右的环京周边地区的通勤圈,打造环京产研一体化圈层,呈现出较强的职住属性,包括廊坊北三县、固安县、保定市、涿州市和天津市武清区;第二圈层是依托北京市向外100公里到天津市、河北省雄安新区的功能圈,天津是北京的“出海口”,雄安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主要承接地,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第三圈层是依托北京市向外150公里到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等城市的产业圈,重点打造节点城市产业配套圈层。

三、首都都市圈发展基础

(一)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1.经济发展情况总体向好。从经济总量看,2021年首都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7.9万亿元(含北京市4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9%,约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80%。经济总量同比增长7.6%,略低于全国8.1%的增长水平。除北京市外,增速较快的是保定市,达到7.2%,其次为沧州市,达到7%(见图1)。

图1 2021年首都都市圈八城市GDP及增速

表1 首都都市圈产业结构比例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都都市圈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5年 的4.0:36.48:59.5优 化为2021年 的3.2:29:67.7。三次产业中服务业支撑作用显著,2021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1.7%,天津市占比为61.3%,河北六市占比为47.6%,比2015年分别提高2.1%、9.3%和7.8%。

3.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强劲。2021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0%、15.5%、12.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2%、10.3%、12.1%。根 据各个城市产业发展情况,首都都市圈重点产业有汽车制造、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

(二)产业协作分工成效

1.产业投资不断增长。从通勤圈来看,2015-2021年,北京企业到通勤圈累计投资额为1703亿元,主要集中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从功能圈来看,2015年以来,累计承接北京企业投资9933亿元,占北京企业对都市圈投资总额的67.9%;从产业圈来看,2015年以来承接北京企业投资额达2988.6亿元(见图2)。

图2 北京对首都都市圈投资比例

表2 北京企业迁往三大圈层情况表 (单位:个)

2.推进合作共建产业园区。近年来,三地合作共建了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试验区、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等一批创新产业园区。

四、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间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有待加强

北京市科技创新资源密集、人才与资金充裕,产业多处于区域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津冀地区产业则大都处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制造配套环节,以汽车产业为例,调研了解到北汽在京津冀零部件采购比例为45%,价值占比超过20%,长三角采购比例为30%,但价值占比却达70%。

(二)要素自由流动受限制约产业发展

由于长期以来的行政壁垒阻隔,首都都市圈还未建立起统一的要素市场,制造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并不顺畅,特别是人才向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集聚趋势明显,部分产业向河北六城市转移,面临着缺乏技术人才和熟练产业工人的制约。

(三)区域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融合不足

北京市创新资源富集,但津冀两地大多数企业的数字化水平不高,上下游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等无法快速融通。从对外技术辐射看,2020年北京市输出外省技术合同成交额3718.5亿元,但流向津冀的仅占28.7%,科技创新优势无法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创新链或价值链在津冀地区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地方保护主义明显,区域竞争激烈

首都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明显,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都市圈城市间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如税收分成、产值统计等。八城市中多地将医药健康、高端装备、汽车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区域内还存在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

五、对策措施

(一)以创新—产业化方式抢占创新制高点

1.建立多层次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

立足“十四五”都市圈规划重点发展优势产业,统筹京津冀三地技术资源,加快构建首都都市圈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氢能国家级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重点领域技术公共研发平台。搭建高质量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津冀城市与北京企业、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共建一批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众创空间和新型科研机构。共同支持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2.加强津冀城市承接成果转化孵化能力

津冀着力引进一批研发总部、研发机构、研发团队,承接一批智能网联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医药等重点科研成果转化,推动设立中试基地和成果产业化基地,推动保定市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成果转化基地,张家口市设立氢能产业成果转化基地,逐步形成“北京研发设计、津冀产业化制造”的协同创新格局,构筑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

3.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支撑

支持鼓励共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以产业需求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以股份制形式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推进首都都市圈技术市场一体化,构建全链条、多要素的线上线下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积极争取建设运营唐山市、张家口市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运用。

(二)以链主—关键配套企业模式助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1.培育链主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

选择在京央企、北京市属龙头企业等作为“链主”企业,如北汽、亿华通等企业。实施链主企业扶持计划,建立一企一档,及时跟进链主需求。大力培育产业链节点重点核心企业,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增强创新优势和提升发展能级,与链主企业共同引领带动都市圈企业形成产业链供应链。

2.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

重点推动轴线上廊坊市、保定市、唐山市等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条与北京市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串联对接、融为一体,打造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链群。通过科技创新等实现重点链条上下游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针对重点战略性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中缺失或薄弱环节,采取招商引资、合作共建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产业龙头进驻都市圈,利用细分产业龙头企业吸附效应实现补链。

(三)以产业集群为牵引构建产业生态示范

1.推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培育

深入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共建,加快推进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探索将园区运营托管给有经验的园区运营公司,借鉴长三角发展经验,打造“飞地经济”样板。以“保定中国汽车城”为牵引,依托长城、中兴等龙头企业,扩大优势车型和关键核心汽车零部件产能,整合区域工业互联网优势资源,积极开发市场认可的智能网联汽车新产品,改造升级汽车产业集群,争创世界级产业集群。

2.加强产业集群间的协同发展

加强都市圈企业横向经济合作,通过建立产业集群信息平台,提高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通过建立采购与公共物流中心,降低物流费用等。促进产业集群价值链纵向分工,鼓励支持都市圈之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医药健康企业在原有产品和企业之外,拓展上下游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同时吸引大量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进入集群,扩大集群规模,强化专业细分。

3.创建产业协作分工发展示范区

加强北京市与其他区域的产业园区合作,做大做强滨海高新区、廊坊经开区、曹妃甸经开区、保定高新区、沧州经开区等重点园区。鼓励产业园区探索以“轻资产”模式为主导,输出品牌园区的管理经验、运营模式、招商资源等,创建可复制推广产业协作示范区,推动北京亦庄经开区和永清亦庄开发区产业的连片互动发展。推进唐山市打造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

(四)以政策协同作为产业协作分工保障

1.建立统筹工作机制

统一协调机制,共建统一领导小组,成立由八城市主要领导参与的“首都都市圈发展建设领导小组”。推动八城市联合编制首都都市圈产业协作分工的专项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编制首都都市圈整体产业地图。共建产业协作分工信息平台,打造以数据为核心,各地政府、园区和企业共建共享的产业转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强化政策协同互认

加强产业政策协同,探索一批创新性政策,在雄安中关村科技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园区先试先行。理顺各城市产业政策,推动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与合作方政策在首都都市圈交叉覆盖。制定产业差异化政策,引导产业分类集聚。促进人才政策协同,建立首都都市圈层面的人才合作机制,探索人才服务“一卡通”和人才服务保障凭证互认互通机制。合作建立统一标准的首都都市圈人才大数据云平台。完善资金政策协同,设立“首都都市圈产业协作发展专项基金”。加强对产业创新平台的扶持,积极争取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夯实空间政策协同,探索 “飞地”试点,创新合作机制,支持托管园、公管园、园中园等合作方式。支持将较大面积的连片土地出让给链主企业,鼓励其对产业空间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六、结束语

首都都市圈产业协作分工要以结果为导向,未来在产业协作分工推进过程中,要强化产业项目落地,注重产业园区对项目的承接性,提升区域产业协作配套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实现都市圈产业发展一盘棋。

猜你喜欢

都市协作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穿越水上都市
协作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