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比较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

2023-01-30王之禹何彦妮吴金希

创新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巨人专精巨人

王之禹,何彦妮,吴金希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北京 100084)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一直是我国市场活力最足、数量规模最大的群体,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当前,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唯有坚持走“专精特新”道路,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2011年7月,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在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小企业要朝“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2011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把走“专精特新”之路作为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政府层面持续强化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政策力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频繁出现于国家高层会议及文件中,与我国“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问题及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

我国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出台多项财政金融、挂牌上市及优化服务等支持政策,目的在于激发本地区创新发展活力。不少区域还制定了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等明确目标。为了达到培育目标,一方面,给予本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定的奖励;另一方面,以重金吸引的方式率先开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抢夺战”。此外,部分区域地方政府以建设“专精特新”产业集群的方式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诸如,北京市各区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保障土地供应,打造符合各自主导产业方向和企业发展需求的“专精特新”特色园区;重庆市培育十个市级重点“专精特新”产业园,核心产业主要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广州市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正式启动建设广州开发区“专精特新”产业园,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厚植发展沃土。

“专精特新”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缩写,反映的是中小企业长期聚焦于一个细分市场(特定领域),通过差异化和创新做到精益求精。李平[1](2021)总结,“专精”是内在本质与战略布局,“特新”是外在体现与战略模式。刘昌年和梅强[2](2015)认为,“专精特新”应是我国小微企业转型发展的可行路径选择。董志勇和李成明[3](2021)提出,我国未来应该重点从体制机制、基础投入、营商环境和数字赋能等4个方面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江胜名等[4](2022)提出,谋划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效发展路径,须从健全培育措施、构建竞争格局、抓住发展机遇、完善制度环境与促进技术创新这5个方面着力。张璠等[5](2022)研究了如何科学发挥政策扶持作用来推动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实证检验了扶持政策能够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刘志彪和徐天舒[6](2022)认为,目前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实践中存在不少瓶颈障碍,需要各级政府转变经济政策的倾向和产业政策的实施方式,发挥产业链“链长”和“链主”的双重作用。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相关政策与发展规划可知,在我国培育的优质中小企业形成的梯度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最高级的,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着中小企业创新活跃度强于大型企业的现象,这与中小企业对于市场专注度高、反应快,创始人多为专业型人才,能在特定新领域创造出新产品等因素有关。近年来,我国不少区域将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视为检验区域创新能力及成果的衡量尺度,是刻画我国创新版图的一个新视角。李金华[7](2021)研究梳理了当前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背景,分析企业空间分布类型与关联性,就企业发展境况提出具体出路。陈武元等[8](2022)实证得出,高等学校知识溢出能够显著促进所在城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并对周边城市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可有效促进非高等学校集聚城市的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现有研究主要从总体层面剖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问题,鲜有基于比较的视角,分析不同地区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区域性培育差异。本研究以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的现实情况为基础,与国内外其他一些区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进行比较分析,既可以使得总结出的当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经验更具有全面性,也能够为未来山东省乃至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提供借鉴。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地区

本文之所以选择山东省作为分析的基础,主要考虑了如下3点原因。

第一,山东省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山东省一直将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视为振兴实体经济、完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突破口。截止到2021年底,山东省三批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浙江省和广东省。

第二,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仍存在着一些难点、痛点、堵点,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当前,山东省发展仍面临民营经济活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力不强及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与我国浙江省、广东省相比存在差距,同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和日本“高利基”企业的培育相比差距更大。

第三,山东省是我国首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可以为全国其他同类型地区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提供经验。山东省作为北方经济龙头省份之一,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制造业基础都稳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山东省更是坚定不移推进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的部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综上所述,本文选择以山东省作为基础,聚焦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问题,无论是对山东省自身持续维持区域竞争力、巩固制造业基础,还是对全国亟须进行新旧动能转化的其他同类型地区,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2.2 研究思路及分析方法

本文核心部分内容涵盖两个方面:一方面,梳理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的现实情况,阐述企业的产业创新特征、地理空间格局及实际调研情况;另一方面,从比较的视角出发,探讨国内外其他一些地区的企业培育经验,既分析我国浙江省和广东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经验,又梳理国外如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和日本“高利基”企业的培育经验。

本文对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的现实特征进行分析,使用的具体方法如下。

其一,测算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核密度,用以度量企业地理空间格局。本研究分别测算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核密度,并展示其空间分布特征。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如下3步:第一步,结合工信部公布的企业名单,在企查查网站上收集企业详细地址,使用XGeocoding地址经纬度批量解析软件匹配企业精确经纬度坐标;进一步,使用百度拾取坐标系统,确定部分解析错误的企业经纬度坐标,进行手工校正。第二步,使用ArcGIS 10.2软件将前述获取的企业经纬度坐标信息,详细标注于省级地图上。第三步,运用ArcGIS 10.2软件对企业空间分布数据进一步展开核密度测算。

其二,关于企业实际调研所使用的方法,本研究以实地参观考察、面对面座谈的方式,实地调研山东省济南市和青岛市若干发展较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情况。本研究了解到企业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经营情况、创新投入等存在的困难,总结了何种因素助力中小企业走向“专精特新”道路,提炼了这些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

3 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的现实情况

山东省作为我国工业领域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结构完善、配套完备的省份之一,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截止到2021年底,入选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为362家,排名位居全国第三(见表1),仅次于浙江省和广东省,与其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第三位的地位相称。其中,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有23家,位列全国首位;随后第二批、第三批企业数量更是成倍增长。这不仅体现出山东省优质中小企业后备力量之强大,更说明山东省地方政府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政策发力之靠前,展现了近十年来山东省悉心培育和重点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丰厚成果。

表1 各省(区、市)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

3.1 企业的产业创新特征

我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重点领域来源于《工业“四基”发展目录》、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从产业分布来看,当前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最为密集的行业是能源、装备、化工、医药、仪器仪表、电子信息等(见表2)。其中,山东省在能源、装备、化工行业有相对优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达到64家、65家、42家,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山东省在医药、仪器仪表和电子信息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与广东省、浙江省仍有不小差距。进一步,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山东省在新材料、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见表3)。

表2 主要省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行业分布(单位:家)

表3 2021年“专精特新”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TOP5分布省(区、市)

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实力强劲,已成为全省中小企业创新的领头羊。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属于工业“四基”领域的占比在60%以上、深耕主业10年以上的占比在70%以上、省内细分市场排名首位的占比在80%以上、产品(技术)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或者填补国内国际空白的比例达83%、制造业企业占比在90%以上。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基本都建立有研发机构,近两年平均研发占比超过6%,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达27%,平均获得有效专利45项,平均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0项以上,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比例达65%。此外,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了产业链协同发展,90%以上为行业龙头的配套企业,80%以上至少为3家龙头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服务。

3.2 企业的地理空间格局

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能直观展现出企业集聚或者分散情况。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形成较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高密度的企业集聚区包括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的市辖区。第一,山东省企业集聚高密度核心区分布广泛,涵盖青岛市、济南市、淄博市、东营市、烟台市、威海市等共6个城市。第二,枣庄市、潍坊市、济宁市、泰安市、滨州市、德州市、聊城市、临沂市、菏泽市等的企业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形成了多点状分布的较低密度集聚特征。点状集聚区分布于这些城市内大部分县级区,彼此间相互独立。第三,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3个城市环核延伸群分别向相邻的德州市、潍坊市、滨州市区域扩展,形成跨市延伸形态;烟台市与威海市等北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形成以带状连片区为主的集聚特征,基本连接大多数的区县;山东省其他城市间尚未形成明晰的带状连片区。

浙江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以两个独立的高密度区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形成环核延伸群”的空间集聚格局,高密度核心区主要集中于宁波市和杭州市。其中,宁波市高密度核心区涉及空间范围比杭州市更大,反映了宁波市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方面的优异表现。但是,宁波市和杭州市的环核延伸群只局限于本市范围内,未形成跨市延伸形态。广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以深圳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格局,如东莞市、广州市、佛山市、惠州市等,形成跨城市的环核延伸群。但是,广东省其他城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尚未形成明显集聚态势,侧面反映出广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综上所述,与浙江省和广东省相比,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更为广泛,高密度核心区呈现“多点开花”态势,涵盖了青岛市、济南市、淄博市、东营市、烟台市及威海市等共6个城市,表明省内各城市间发展差异相对较小,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其以高密度核心区为中心的环核延伸群覆盖范围远不如广东省和浙江省。其中,广东省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了良好的跨市延伸带,表明城市间联系十分紧密。所以,今后山东省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过程中,要加强各城市间的合作交流。

3.3 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

近年来,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发展得益于几方面因素。其一,国家层面推动的国产化替代,给此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机遇。在国际贸易摩擦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产化替代作为发展自主技术、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与最终形式,已经成为国家与省市层面重点支持的方向。其二,山东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创新,近年来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源投入力度。山东省各级政府创新意识持续强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表现为在构建重大创新平台、激发企业科创活力以及引进高端人才等方面持续投入、稳步提高。其三,本地有着雄厚的产业基础,部分龙头企业孵化出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山东省依托传统产业优势,通过新旧动能转换进行改造升级,塑造行业标杆,引领产业发展。其四,一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较好,发展出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山东省注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外引入的“中科系”科研院所落地,对内深入挖掘本土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潜力,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青岛科技大学为代表,形成了较为密切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产学研联系。

诚然,一些问题仍制约着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第一,省市级政府倾向于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将本地的创新资源投入到这些引进主体及其项目中,对本地中小企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不够。第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要有产业集聚带来的上下游产业链条的配套服务,但是不少企业的产业配套在本地不能得到满足,只能去南方地区进行配套,增加了成本。第三,省市层面的人才政策大都针对的是高端类人才,中小型企业较难享受到此类政策,而针对中小型企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扶持政策较少。第四,山东省内知名院校毕业生外流严重,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吸引外地人才、高水平人才存在困难,且近年来新入职员工出现“薪酬倒挂”的现象。第五,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较单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较欠缺;而且企业对核心人才进行股权方面激励的并不多,难以培养员工的忠诚度。第六,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没有很好地利用山东省与日韩较近的区位优势,吸引日韩相关领域专家前来工作。第七,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产学研合作存在问题,表现为双方目标不一致、成果转化时间长等;同时企业发展还面临基础研究支撑缺乏的问题。

4 国内外其他一些地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比较

4.1 浙江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经验

截止到2021年底,浙江省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为470家,是目前我国入选名录数量最多的省份。其中,371家企业的主导产品可对关键领域“补短板”,约占总体比例的78.93%;399家企业属于《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约占总体比例的84.89%。浙江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无论在企业绩效方面,还是在创新表现方面,都呈现出较强劲的势头。近两年,浙江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累计6 460个,R&D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达4.9%。接下来,本文将基于产业基础、营商环境以及政府政策3方面内容,分析浙江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什么数量多、表现好。

首先,浙江省民营经济十分活跃,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浙江省民营经济表现活跃,根据2022年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共有107家浙江省企业上榜,占比超过1/5,连续24年位居全国第一。浙江省中小企业数量多、产业类型广,与大企业之间形成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关系,为浙江省“专精特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从产业类型上看,浙江省中小企业大多所属的产业为装备制造、机械加工、化学制品及电气产业等,形成了肥沃的产业土壤和深厚的产业根基,造就了浙江制造的产业长板。正是得益于浙江省制造业优势,表现为有利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生长的产业结构与产业生态,这促使了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产生。

其次,浙江省有着一流的营商环境,政府可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精准的培育服务,各类政策与补助公开透明、高效落实。浙江省拥有适宜中小企业发展的肥沃土壤,各类政府部门有致力于服务中小企业的意识与能力,可为其营造优异的营商环境。浙江省历来高度重视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其视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政府不断地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及构建协同培育机制等方式,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浙江省有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政策的制定很有前瞻性、针对性。早在2006年,浙江省就着眼未来,思考以中小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出中小企业“七化战略”。2011年,工信部强调“专精特新”概念后,浙江省政府马上行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浙江省挑选本省评价认定的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及培育的优秀企业,精准推荐其参与国家级评选。所推荐的企业除了注重国家产业导向之外,其自身筛选条件更是高于工信部制定的评定标准。

4.2 广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经验

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为429家,位居全国第二位。截至2021年8月,广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有7 000多件,稳居全国第一。广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地理分布上,除了阳江市、梅州市、云浮市、河源市等4个地级市没有分布之外,大多数聚集于珠三角城市群范围内。广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不均衡现象,这可能与广东省区域经济存在差异有关。本文试图从产业基础、融资途径及集群建设3方面探讨广东省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的实践经验。

其一,广东省制造业产业根基深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提供充足后备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一直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贴牌、代工的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到ODM(原创设计生产),再到OSM(原始标准制造)的过程。广东省具有深厚的制造业产业根基,孕育出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存量突破6万家。目前,广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产业分布高度集中于制造业,占比高达90%以上,主要涉及高端装备、医药生物、化工材料、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等领域。

其二,广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善于利用资本力量,拓宽了融资路径。广东省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数量较多。截至2021年底,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有318家在A股上市,其中创业板上市134家,科创板上市94家。这3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A股公司分布于27个省(区、市)。广东省有40家上市公司,仅次于江苏省的60家,位居全国第二。广东省4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中,14家在科创板上市、19家在创业板上市、7家在沪深主板上市;37家集中在制造业,其余3家分别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深圳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有22家,位居广东省第一名。近年来,广东省证监局、广东省工信厅制定相关文件,联合地方行业协会建立股权投融资长效机制,拓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形成“专精特新”企业与投资基金行业共生共赢的态势。

其三,广东省积极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以产业集群化的方式促进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空间范围内集聚有利于企业的协同发展。广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活跃于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2021年12月,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启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专精特新”产业园——广州开发区“专精特新”产业园。广东省试图以打造创业基地、产业园、开发区等示范基地的方式,不断汇聚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创业辅导、投融资等服务,进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4.3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培育经验

“德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一直被视为高品质的代表,这离不开充当中坚力量的约360万家中小企业的支持。部分中小企业相当有竞争力,因为在全球某一细分领域其产品占有最高市场份额,是细分领域的老大。1986年,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教授将其命名为“隐形冠军”企业。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其专注于追求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的提升。德国为何拥有如此数量多、表现好的“隐形冠军”企业?本文将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方面,德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一,政府会向基础型和应用型的研发机构投入巨额资金,以便于构建密集的研究机构网络,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创新研发资金不足和技术难题。第二,政府制定《反对限制竞争法》,禁止大企业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恶意兼并、打击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第三,政府会拨发专门的款项用于资助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且支持力度着重向中小企业倾斜,这使得技术领先的中小企业蜚声国内外[9]。第四,政府投入资金打造创新集群,使得各类技术与资源向重点行业的中小企业集中,很多产业最终都集聚于某些固定地区,诸如索林根的刀具、施韦因富特的轴承、纽伦堡的铅笔等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德国中小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构建起了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以德国的装备制造业为例,中小企业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创新研究,每年的研发费用高达百亿欧元,占销售额的5%以上。这些中小企业甚至可以参与顶尖研究,并进行制造标准制定,全球约2/3的机械制造标准来自“德国标准化协会”。上述中小企业的做法也有利于其对研发成果进行转化。此外,德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与大多数国家中小企业的“单打独斗”不同,其构建起了“知识创造和溢出体系—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大大降低了单个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技术改造的成本。其中,德国知识创造和溢出体系既有诸如马普协会的基础研究学会,也有诸如弗劳恩霍夫协会的应用型研究机构。

4.4 日本“高利基”企业培育经验

日本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约有358万家,提供了日本70%以上的就业(日本经济产业省中小企业厅2018年末数据)。这些中小企业内隐藏着大量全球细分领域的顶尖企业,被称为“高利基”企业。日本“高利基”企业会在一个细分领域内深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依靠差异化战略在各自细分领域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是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接下来,本文试图从政府政策、企业战略及产业基础3个方面详细分析推动日本“高利基”企业成功的因素。

第一,日本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推动“高利基”企业发展。日本政府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厅,并出台《中小企业基本法》以规定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金融、税制等方面细则。根据日本《2020年度中小企业政策》的归纳整理,日本国家层面涉及中小企业的政策就有230项之多。宋磊[10](2016)研究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出台的《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对培育具有“专精特新”色彩的中小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日本政府加大已有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中“研究开发、人才培育、海外竞争”等科技关联政策对“高利基”领军企业的支持力度。

第二,日本“高利基”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企业的利基战略、差异化竞争策略、全球化战略。日本“高利基”企业选择利基战略,不断积累自身优势,占据细分市场首位。其中,企业选取高利基业务的关键在于市场,既要求市场容量足够大,满足企业长期的成长需求,又要求市场容量足够小,不会引起大企业的兴趣和关注。在明确具体市场的基础上,日本“高利基”企业可使用差异化竞争策略获取竞争优势,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创新力来创造差异化,同时兼顾市场、客户,巩固企业自身具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日本“高利基”企业发展还离不开全球化战略,为全球市场提供高品质产品与服务,只有如此才可能成为世界范围内某一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

第三,日本产业为“高利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日本制造业产业(如汽车、半导体及电机等行业)是寡头竞争结构,由几家巨头主导。日本“高利基”企业基本上与这些大企业形成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大企业通过原材料供应、加工订货、技术指导、技术援助和提供贷款便利等方法,将日本“高利基”企业纳入到生产体系中。日本“高利基”企业在大企业的监督指导下,为其生产零部件或提供服务,最终在两者间形成多层次、连锁性的垂直分工协作体系。此时,日本“高利基”企业有大企业的订单保障,可以不考虑市场的开拓问题,能将更多精力放在企业技术研发上。

5 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的未来展望

第一,发挥山东省具有的制造业优势,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省各城市发展的明确的产业方向,在该产业方向指引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山东省制造业产业基础是其长期以来发展的优势所在。要着眼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期,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制定符合各城市比较优势的、较为清晰的产业发展路线图。各城市可围绕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开展有目的的产业“双招双引”工作。针对具体产业,成立产业专班。每一个产业专班都由一位省级领导牵头,并扮演“链长”的角色;由产业链内核心企业扮演“链主”的角色。在“链长”的帮助和协调下,主要由“链主”牵头,把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家学者、社会基金等聚集到一起,定期召开产业专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并对产业面临的未来形势做出研判。

第二,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在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各级政府应充分尊重市场竞争的规律,避免过度调控。政府应在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加强政、产、学、研等多元创新主体间的协调合作。政府要正确处理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注重优化创新研发和市场营商的环境,发展人力资本,完善基础设施及分担风险等。针对企业在初创期常面临的诸如融资困难、用工难、创新创业人才不足、科研项目缺乏等问题,一方面,政府制定政策时要多考虑各类企业实际情况,政策要精细化、可落地;另一方面,在产业链上非常重要的企业前期不盈利的阶段,市场资金未必能进来,政府可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通过利用产业基金或者创新基金进行率先领投的方式,确立市场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第三,山东省龙头企业、国有大企业要起到创新研发带动作用,弥补中小企业创新研发实力不足的缺陷。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不能垄断上下游供应链市场,挤占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等方面的空间。山东省龙头企业、国有大企业要通过搭建开放协同式创新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基金的形式,积极带动产业链内相关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构建起企业间创新要素共享、创新成果转化共享及创新风险共担的机制。

第四,资本力量激发创新发展内生动力,资本市场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对实体企业的融资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创板、北交所的落地,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型、创新型企业陆续上市,拓宽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在此背景下,山东省更应积极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上市,参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

猜你喜欢

小巨人专精巨人
聚焦硬科技领域 765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已上市
山西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744户
“专精特新”轴承企业之检测与试验初探
一图读懂“专精特新”
国内
阿瑟·佩恩和他的《小巨人》
直立的石巨人
“小巨人”巨晓林
三埃工控:计量“小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