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研究

2023-01-30施晶晶姜启军

海洋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转产海洋渔业渔民

施晶晶 姜启军

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上海201306

中国是海洋大国,2018年全国约有162.85万捕捞渔民,其中海洋捕捞渔民96.03万人,海洋捕捞总量达1 044.46万吨,占国内捕捞总产量的71.35%。一方面,随着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和中日、中韩、中越3个渔业协定的签署生效,海洋渔业捕捞渐渐由领海外自由捕捞转向专属经济区捕捞,我国捕捞渔船作业范围显著缩减,大量渔船被迫撤出传统作业区,部分捕捞渔民从赖以生存的海洋中剥离。另一方面,由于海洋捕捞强度失控和捕捞劳动力的迅速扩张,海洋渔业资源日渐衰竭。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是我国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虽然国家近年来通过采取伏季休渔、资源增殖、海洋捕捞渔船指标“双控”等多项海洋渔业管理政策措施来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但渔业资源利用“无序、无度、无偿” 状态未得到根本转变。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把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作为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控制渔船捕捞能力、引导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实现海洋捕捞量零增长或负增长的政策目标。自2002年实施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以来,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渔业船舶报废暂行规定》《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关于2003-2010年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实施意见》等文件,沿海各级政府设立了渔民转产转业专项工作小组和办公室,出台各种扶持和配套政策,制定各项补助金政策,引导捕捞渔船拆解。截至2020年,我国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前后推进了约20年,但实施效果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取决于对政策目标群体参与意愿的把握程度,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相关政策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直接关系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渔业转型升级、资源节约、提质增效、环境友好的背景下,研究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对促进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般从渔民自身因素、渔业沉没成本和政策设计等方面研究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渔民自身因素对转产转业工作的成败起着十分关键作用,从渔民角度出发研究转业转产问题,能够增强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Akhtar、黄蔚艳、吴树敬、居占杰等从捕捞渔民角度指出大多数渔民受教育程度低,技能单一,思想观念守旧,靠海吃饭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转业转产政策普遍持消极、等待、观望态度[1-4]。麦贤杰、徐敬俊等在对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资产专用性理论分析了捕捞渔民的沉没成本,指出捕捞渔民不愿意实施转产转业最根本的原因是转移成本过高[5-6]。目前我国为推动实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渔民税费减免、渔船报废拆解补助、转产转业项目补助以及渔民培训补助政策等。陆久炎、郭占峰、翟周、朱坚真指出,国家在资金方面对渔民虽有补助政策,但大量资金仍然需要依靠民间投资和银行借贷来筹集,转产转业资金不足,地方配套支持资金较少,导致渔民转产转业意愿不强[7-10]。以上研究大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捕捞渔民面对的客观现实是其行为决策的依据。但捕捞渔民是否实施转产转业的行为决策是基于其对转产转业政策认知衡量后在理性和感性综合影响下所作出的最佳选择,其转产转业意愿不仅受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还受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认知水平的影响[11]。人们的行为未必与他们所拥护的政策一致,但他们的行为必定与他们的意愿一致。为促进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有效推进,就必须将海洋捕捞渔民内在的心理意愿和外在的政策措施等相关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出更全面、系统、完善以及更符合我国当前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的政策体系。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上,以农业农村部1万户捕捞渔民样本为调查对象,随机抽样调查广东、山东、福建3个沿海地区的捕捞渔民,从渔民认知视角出发,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利用Logistic模型探讨渔民认知对其转产转业意愿的影响,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渔村经济繁荣稳定发展。

1 理论模型构建

1.1 理论分析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Ajzen在理性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基于心理学的视角来探究个体为何以及如何改变其行为。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个体认知因素主要从行为态度(AB)、主观规范(SN)、感知行为控制(PBC)这3个方面来共同决定行为意愿(BI)[12]。计划行为理论自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为领域的研究,不少学者从该理论基础上进行调整以提高此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解释力。大量研究证明,计划行为理论对行为的预测和解释效果显著,因此被广泛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我国很多学者运用该理论对农民行为意愿问题进行了研究。陈厚涛指出农户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会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工程的成功与否[13]。杨柳等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了不同农业收入水平差异下农户参与小农水管护意愿的作用机制[14]。张东丽等基于改进计划行为理论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不同类型农户认知对行为响应的影响机制[15]。就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来看,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其转产转业的行为意愿,进而影响转产转业的实施行为,但目前计划行为理论应用到渔民转产转业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计划行为理论对农民行为意愿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从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这3个方面来分析渔民认知对其转产转业意愿的影响,这对丰富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理论以及推动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的顺利实施都是十分必要的。

1.2 理论分析框架

认知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组织、加工、理解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本质上是由认知决定的,个体认知是行为意愿的前置因素,个体认知水平决定行为意愿,从而进一步决定行为,即三者之间表现出“个体认知→行为意愿→参与行为”的逻辑关系。就计划行为理论而言,个体认知因素主要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这3个方面来共同决定行为意愿,即在捕捞渔民参与转产转业的行为决策过程中,不同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会导致转产转业的行为意愿产生差异。

(1)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行为态度。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计划进行的某种行为表现出认同或不认同的态度。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行为态度可以理解为渔民响应转产转业行为时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可以分为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两个维度。渔民的经济理性水平越高,对转产转业会越有信心,从而渔民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会愿意进行转产转业[16];随着收入增加以及生活水平提高,渔民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出于长远利益考虑,会更加注重生态收益[17]。渔民的生态价值认知越高,其转产转业行为的响应程度也会越高,从而渔民的生态理性也会对其转产转业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2)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是指个体进行某项行为时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渔民转产转业主观规范可以理解成渔民在参与转产转业政策实施过程中来自于亲朋好友、村组织或者政府的各界社会压力,这会对渔民转产转业行为产生监督或者示范作用。主观规范按照行为客体对主体影响力程度划分为指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两类[18],对海洋捕捞渔民产生指令性规范群体主要来自于政府,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是推动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关键,政府若对渔民进行合理补偿,则可产生激励作用,有效推进渔民转产转业[19];对海洋捕捞渔民产生示范性规范群体主要来自于邻居、亲戚、朋友以及社会组织等[20],他们是渔民主要的社会关系网络,当亲戚邻居进行转产转业并获得较好的评价时,渔民可能会产生“跟风效应”。因此,本文将渔民转产转业主观规范构建为邻里压力与制度环境两个维度。

(3)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感知行为控制。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在执行某项特定行为时所感知到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为内部感知行为控制和外部感知行为控制[21]。捕捞渔民内部控制能力是指捕捞渔民自身所具备响应转产转业行为的能力,如身体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22],而外部控制能力是指外在的机会、资源、政府的支持等[23]。在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认知中,外部控制能力往往表现为政府政策的支持。渔民自身条件越高,感知行为控制越强,其转产转业意愿就越强。另外,渔民对相关政策的认知程度同样也会影响转产转业意愿。基于此,本文将感知行为控制分为渔民特征与政策情景两个维度。图1是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与行为机理的分析框架。

图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与行为机理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为一手调查资料,2018年7-11月,课题组委托各地水产技术站对捕捞渔民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在山东、福建、广东3个沿海省份共22个地区发放问卷743份,在数据整理过程中,剔除数值缺失以及数值不符合逻辑等问题的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708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5.29%。本次调查全部采取入户访谈方式,问卷由5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捕捞渔民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二部分对捕捞渔民身份认同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三部分对捕捞渔民的海洋渔业管理政策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第四部分对捕捞渔民转产意愿进行了调查;第五部分对渔村发展及环境情况进行了调查。

2.2 样本描述

根据问卷描述性统计结果(表1),其中愿意参与转产转业的受访者中,男性占比94.3%,女性占比5.7%。年龄方面,30~60岁的受访者占的比重最多(82.6%);文化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的比重最多(99.2%);在家庭人口数方面,1~4人的家庭成员数占比最多(65.2%);在家庭总收入方面,年收入30万以下的受访者年收入占的比重最多(88.7%)。不愿意转产转业的受访者中,男性占97.8%,女性占2.2%。年龄方面,30~60岁的受访者占的比重最多(82.2%);文化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的比重占100%;在家庭人口数方面,1~4人的家庭成员数占比最多(51.6%);在家庭总收入方面,年收入30万以下的受访者年收入占的比重最多(83.7%)。从调查样本的年龄、收入、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的比例来看,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符合捕捞渔民的就业现状。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

在708户海洋捕捞渔民调查样本中,其中65.1%(461人)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转产转业,这部分渔民认为渔业捕捞可以维持家庭生计,除非国家政策禁止捕捞,否则不会考虑离开海洋渔业捕捞行业。34.9%(247人)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转产转业,可见大多数海洋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意愿并不强烈。

2.3 变量设置

行为态度维度中的经济理性变量参考钱力、沈雪、苏萌等的观点,选取“您对我国海洋管理政策合理性认知”“您认为推动渔民禁捕、退捕是否应该给予一定补贴”“海洋渔业管理政策对您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3个指标[24-26];生态理性选取指标时参考张董敏、姚柳杨的观点,选取“渔村周边海域环境质量认知”来进行表征[27-28]。主观规范维度中的邻里压力和制度环境通过参考吕晓、史恒通等的指标,分别选取“您周边是否有亲戚、朋友、邻居离开捕捞行业”“若国家给予补偿,您是否愿意转产转业”来进行表征[19,23]。感知行为控制维度中的渔民特征通过参考张高亮、庞洁、孙涛等的指标,选取 “文化程度”“身体状况”“是否有养老保险”“借贷款难易程度”“是否参加过村民选举”5个变量[29-31];政策情景通过参考石志恒、康佳宁等的指标,选取“您是否了解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您是否了解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限额捕捞管理政策”两个变量[32-33]。

2.4 研究方法

捕捞渔民对转产转业存在愿意与不愿意两种情况,其结果是一个二分离散型变量。因此,本研究选择二元Logistic模型作为分析影响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的回归模型。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设y是二分离散因变量,取值为1或0(1表示捕捞渔民愿意转产转业,0表示捕捞渔民不愿意转产转业);xi(i=1,2,…,n)是与因变量y相关的独立自变量,而因变量y取1的概率P(y=1/x)就是模型要研究的对象,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表示为:

其中P表示渔民愿意转产转业的概率;α0表示线性模型的截距参数,是一个常数项;αi(i=1,2,…,n)表示回归参数;xi(i=1,2,…,n)表示影响渔民意愿的解释变量;ε表示误差项。本研究采用SPSS 21.0对渔民转产转业意愿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影响渔民转产转业意愿的因素。

3 研究结果

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了福建、山东、广东3个沿海地区的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为确保Logistic回归结果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在回归分析之前先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示各方差膨胀因子(VIF)远小于10,所以各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福建、山东、广东3个沿海地区的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二项logistic模型的卡方检验值为234.773,显著性为0.000,说明模型整体显著;-2log likelihood值为679.763,Cox&Snell R2值 为0.282,Nagelkerke R2值 为0.389,均大于0.15,模型解释能力较强。

表2为Logistic回归模型运行结果,反映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与渔民转产转业意愿的关系。模型运行结果如下。

表2 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结果

(1)行为态度对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的影响。代表生态理性的渔村周围海域环境质量认知对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在5%水平下有显著负向影响,说明海洋捕捞渔民认为渔村周围海域生态环境越差,越愿意转产转业。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和海域环境破坏使得渔民切身感受到生态的变化,因此对生态价值的认知使得渔民表现出较为积极的转产转业意愿,这与庞洁[30]等人的研究结论相符。代表经济理性的海洋管理政策合理性认知、政府推动转产转业补贴认知以及海洋渔业管理政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均对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无显著影响。海洋渔业管理政策合理性认知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目前海洋渔业管理政策主要通过减少捕捞渔船和作业渔民来控制捕捞强度,没有体现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捕捞渔民报废渔船的补助标准偏低,并未涉及渔业资源产权制度安排的根本性问题,产权界定模糊且不合理,使大多数渔民缺少转产转业的动力,导致转产转业意愿并不强烈。政策补贴认知不显著的原因主要是海洋捕捞渔民享受的补贴逐年下降,捕捞渔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海洋渔业管理政策影响生产生活的程度对转产转业不显著的原因,主要是海洋捕捞渔民长期从事捕捞生产,习惯了捕捞作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海洋渔业管理政策很难改变渔民长期养成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2)主观规范对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的影响。主观规范变量中,海洋捕捞渔民周围亲朋邻居是否转产转业和在国家给予补偿的情况下是否愿意转产转业在1%水平下对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主观规范是激励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渔民在转产转业政策实施过程中来自社会的外界压力(激励或示范)越大,其转产转业意愿程度越高。当海洋捕捞渔民了解到亲戚、朋友、邻居转产转业,就会相应出现“跟风效仿”的心理。当政府采取补偿等激励性措施,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积极性会越高。在两个维度的主观规范中,来自亲朋邻里压力的示范作用和来自制度环境的政府激励都对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有重要影响,如果转产转业的社会氛围浓厚,国家加大补偿力度,完善补偿方式,海洋捕捞渔民会更倾向于转产转业。

(3)感知行为控制对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的影响。在两个维度的感知行为控制,代表渔民特征的身体状况在1%水平下对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呈显著正向影响,说明身体素质越好的海洋捕捞渔民,更有能力倾向于转产转业,这与同春芬[34]、刘龙腾[35]、高良庸[36]等学者的结论一致。文化程度对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无显著影响,这与陈廷贵[37]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由于渔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少有学历高的渔民,长期从事捕捞活动,缺乏其它产业或行业的就业经验和技能,难以适应转产转业工作。是否有养老保险在1%水平下对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呈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养老保险是促进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重要因素。完善渔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消除渔民转产转业的后顾之忧,为渔民转产转业提供经济支持,同时降低渔民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产生的不安全感,渔民越倾向于转产转业。借贷款难易程度在1%水平下对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呈显著正向影响,实现转产转业的捕捞渔民基本以向亲友或银行借贷款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渠道少且资金总量有限,完善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信贷支持政策,开展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小额贷款服务,引入商业信贷资金到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领域,为转产转业提供资金助力,可以有效增强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是否参加过村民选举在5%水平民下对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呈显著正向影响,说明捕捞渔民政治参与意识越高转产转业意愿越强烈。代表政策情景的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和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限额捕捞管理政策了解程度均对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均不显著,这与查燕[38]、龚大鑫[39]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大多数捕捞渔民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这些海洋渔业管理政策,政策信息没有完全有效地广泛公开与传播,可能是导致政策情景不显著的原因。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海洋捕捞渔民是否参与转产转业的行为决策是基于其对转产转业认知衡量后在理性和感性综合影响下所作出的最佳选择,转产转业意愿不仅受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还受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认知水平的影响。综上,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不高。调研显示仅34.9%的调查者愿意转产转业,而65.1%的调查者不愿意转产转业。(2)对研究区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起到显著性影响的有7项,海洋捕捞渔民周围亲朋邻居是否转产转业、在国家给予补偿的情况下是否愿意转产转业、身体状况、是否有养老保险是其中最为显著的因素。(3)在渔民认知中,主观规范对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起到极为显著性的影响,当捕捞渔民周围亲戚朋友成功转产转业,并且获得较好的评价,捕捞渔民就会更愿意倾向于该行为。同样,捕捞渔民进行转产转业会考虑到是否会降低经济效益,若国家给予适当补偿,保证渔民产出不降低甚至高于原有收益,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意愿也会增强。

4.2 政策建议

海洋捕捞渔民认知对转产转业的意愿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往的研究大多数忽略了渔民个体认知水平对转产转业行为意愿的影响。因此,为了推进转产转业政策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大对捕捞渔民心理认知的探讨,重视捕捞渔民的利益和诉求,充分尊重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真实意愿,加强对海洋渔业管理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积极听取捕捞渔民的意见,确定渔民的主导地位,将政府自身的主导型角色转向导向型角色,捕捞渔民作为执行转产转业政策的重要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思想上破除转产转业障碍,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才能真正顺利地实施。

(1)在行为态度维度上,要通过转变政策和改善渔民收入等措施增强其行为态度,使渔民认识到转产转业关系到自身的根本利益,在保证渔民转产转业后经济收益预期稳定的同时提升其参与转产转业的价值感,从而使渔民真正认可转产转业政策。

(2)在主观规范维度上,一方面,要以条件相对成熟、辐射力度大、辐射面广的渔村作为转产转业试点村,以充分发挥其试点工程的辐射效应,加强宣传工作,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转产转业试点工程的成功经验和显著成效,增强渔民转产转业的信心,让试点工程发挥引领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整体形成转产转业新局面。另一方面,可在综合渔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现有转产转业补偿力度,以此激励和引导渔民积极参与转产转业政策。

(3)在感知行为控制维度上,应全面加强对转产转业行为的引导和支持,通过召开渔村村民代表大会、渔村村民座谈会、提供转产转业政策咨询等多元化形式来加大政策宣传以及技术培训力度。同时,创新渔业贷款,增强渔民解决融资渠道缺乏,资金短缺问题的行为控制能力,以此增强渔民转产转业的行为意愿。

4.3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转产转业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但只选取了部分变量,转产转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文中并未对政策预期等变量进行考察,渔民对转产转业政策带来受益或受损结果的预判可能会影响其行为选择,未来研究可对此现象做进一步的实证探讨。另外,相关变量内部不同维度对转产转业意愿的作用机制不同,文中仅对渔民认知各变量与行为意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未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各认知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检验,所以未来可对各变量内部结构的相互关系路径进行分析,探讨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丰富研究结论。

猜你喜欢

转产海洋渔业渔民
复合肥转产管控注意事项
海洋渔户转产转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山东省5个地级市的渔户调查数据*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过程及驱动机制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变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内容价值的海洋渔业生产管理视频数据压缩方法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浅谈浅议如何提升海洋渔业档案管理水平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帮助农民转产增收的具体措施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