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惯性导航和Wi-Fi 6的矿井人员融合定位管控
2023-01-30王梦佳张光权
王梦佳, 张光权
(1.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081;2.湖北省工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 430081)
0 引言
安全生产是产量的保证。我国95%的煤矿是地下开采,煤层条件复杂多变,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国家要求完善六大系统以防范风险,尤其是人员定位系统,使人身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至今人员定位技术已经取得了丰富成果。根据原理划分有基于到达时间的TOA/TDOA[1]定位和基于RSSI[2]的AOA定位[3]。根据无线硬件装置划分有GPS定位[4]、Wi-Fi定位[5]、ZigBee定位[6-7]和RFID[8]定位等。常用的室内定位技术见表1。
表1 室内定位技术
室内定位技术各有优劣,惯性导航只和自身有关而不依赖外部信号,由于存在惯性漂移的问题,因此采用外部固定的Wi-Fi 6提供位置信息进行修正,以提高定位精度。故设计将Wi-Fi 6定位与惯性导航定位的信息作融合计算,以此来提高矿井人员定位的可靠性。
1 基于Wi-Fi 6和惯性导航的人员定位系统
1.1 Wi-Fi 6技术
Wi-Fi定位算法主要包含两种:基于TDOA的定位算法和基于RSSI的指示定位算法。两种算法均需不少于3个接入点(AP),这导致地下巷道的工作岗位增加,给网络的建立带来了问题。鉴此采用的是一种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SSI)的指示定位算法。在Wi-Fi 6[9]时代,选择SR(space reuse)技术以及2套NAV机制,依靠AP设置,AP运行于相邻AP时仍然做到稳定无线传输,促使网络容量明显增加。
1.2 惯性导航算法模型
惯性导航是一种推算式导航,可转化为找寻定位点与目的地之间的可行路径[10]。由于所得结果来自积分运算,随着时间和位置的不断推移,误差会不断累积[11-12],因此需借助Wi-Fi外部固定点来修正[13]。惯性导航的相对位置可以从载体的运动中推断出来,独立于外部信息,适用复杂的井下环境。
算法包含3种。
(1) 返回运动判断。需要判断正方向,初始化信息,各标签朝向属性均设定成true。判断的数量设置为3个,使用当前位置p0与后3个时刻p1、p2和p3相对比,如果这些都是反向的,则标签是返回。假定p0正向运动,则t1时有p1>p0,在实测数据方面,发现p1、p2、p3均不超过p0,那么忽略p1、p2、p3的大小,判断标签折返。判断程序伪代码为:
if(flag=false)){
if(after>before){
countPos+=finalSpeed;
count=0;}
else{
count+=1;
}
}else if(flag=true){
……}
(2) 静止判断。必须和上个时刻位置进行比较,若连续3个时间间隔位置保持相应区域中,则判断为静止。相关代码为:
if(abs(tempPos-lastPos) stopFlag+=1; if(stopFlag≥3){ countPos = lastPos ; return countPos ; } } (3) 分时段的速度计算。首先计算距离导数速度,然后计算速度对时间的积分,加上基站的各个时期测量标签的初始位置,求和,从而得到该标签的最终计算位置,然后将计算的位置与实际测量的位置进行比较,修正标签的最终显示位置。为了计算给定标签的速度Vt,使用恒定长度的等待窗口对测量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最后根据队列中实时变化的数据计算totalVt与dn。程序伪代码如下: point point=(node*)malloc(); p1.data=lastPos; node *begin=head; node *after=begin.next; int i=0; while(i if(lastPos≥next.data){ if(after.next) begin=begin.next; after=after.next; } else{ after.next=point; point.next=null; break; } else{ begin.next=point; point.next=after; after=point; break; } } 将惯性导航与Wi-Fi构成组合定位系统[14]融合可以促使定位更准确。步态判断是利用惯性导航中的加速度传感器,能够感测x,y,z轴方向加速度状况,界面如图1所示。 图1 惯性定位系统 本文采用惯性导航定位和Wi-Fi 6定位中的RSSI模型定位信息组合[15],在Wi-Fi 6系统测得输出量的基础上,利用相似度加权融合算法与RSSI模型计算相似度是否大于1去校正。相似加权融合算法计算过程如下:①定位开始获取设备传感器的信息,定位通过惯性测量指示步长、步长和行走方向信息;②通过RSSI模型的定位计算得到定位起点的位置,计算RSSI参数得到信号强度;③同时获取扫描到的矿井下AP,选取由AP定位,然后记录AP和信息的信号,并计算出位置用模型的RSSI定位算法;④计算当前固定点与前一个固定点信号的相似性,以及前一个固定点信号强度的可靠性,然后使用融合算法计算最终位置;⑤人员在井下的位置是通过第2、3、4步的重复循环来实现的。组合定位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组合定位流程图 电子地址地图是指各种格式的矿井二维平面图。标注的过程是探究室内各个子空间的区别与关联,找出其位置及相互之间的拓扑关系。标注的信息形成一个txt文本文件,供定位算法使用。室内地图的标注和处理是整个室内定位的基础,目的是显示井下矿工的位置和行走轨迹,使用地图信息的内部定位算法。 通过标注软件对地图进行标注,用人工操作的方式把重要的子单元标注出来。有两种主要类型:可访问区域和不可访问区域。标注子单元时,也标注各个单元间的拓扑关系。标注完成后形成txt文本文件并上传至服务器,与此同时,原始矿井二维平面图也上传至服务器。 惯性导航和Wi-Fi 6综合定位系统,矿井工作人员的位置信息是实时更新的,借此实现精确定位。还能接入视频通信与监控,从而实现远程监控。 融合定位系统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管理风险。能够选择危险或重要区域部署电子围栏,通过权限规划与管控,避免相关人员误入;也能够实时监测相关人员行为,譬如超时、静止等,避免出现事故问题,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 若出现安全事故,矿工能够通过简单操作定位终端。管理层也可以利用本系统显示各矿工位置信息,发送有效引导,促使矿工全部进入安全区。救援者能够基于电子地图,按照矿工当前位置展开救援,提高施救效率。 矿井下环境恶劣,地点封闭,人员定位需求迫切,因此开展矿井人员定位管控与矿难救援系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RSSI模型在惯性定位和Wi-Fi 6定位中的定位信息,通过电子地图标注可以显示井下矿工的位置和行走轨迹,实现了人员精确定位与管理,提升了矿井减灾和应急救援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 组合定位系统
1.4 电子地图标注
2 融合导航与矿难救援
2.1 远程控制
2.2 综合风险管理
2.3 应急应变管理
3 总结